210-220(1 / 2)
<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地主家没有余粮啦》 210-220(第1/16页)
第211章 211唇亡齿寒一损俱损……
饶是这样,围上来的村民并未后撤,仍用那双如狼似虎的目光盯着梨花她们。
梨花面色不变,“地里的庄稼是你们种的?”
看出她在转移注意,村民们龇牙咧嘴的就冲了过来,“少废话,抓了你们,老子就有安稳日子过了。”
地里的人都涌到小路上来,霎时间,乌泱泱的挤满了人,李解拉着梨花就往地里跑,边跑边喊赵青山。
他知道了,这些人是东高村村民抓来的俘虏。
“青山叔,青山叔”村子离这儿有点远,赵青山在地里巡视了两圈就回去守着人建茅屋了,猝然听到有人喊自己,隔着老远应了声,“谁啊”
“三娘子来了。”李解怕村民伤着梨花,急得嗓门都快冒烟了,偏梨花浑然不觉,甚至和他说,“李解,咱和他们比划比划。”
在岭南杀过人,之后就再没动过手,且天天要忙其他事,都没认真训练了。
李解顿住,“这时候?”
“嗯。”
正好有几个人追到了身后,梨花从怀里摸出一把短刀,整个人往下一蹲,回头就朝对方的胸口刺去。
事情发生得太快,最前面的汉子措手不及,眼瞅着锃亮的刀穿透树叶编织的衣衫扎入肉里,他两眼一翻就晕了过去。
后面的人看她有武器防身,顿时警觉起来。
刚刚抢着往前挤的人也纷纷后退,拽身边的人,“你上。”
“你咋不上?”
一人打退堂鼓,所有人都开始谦让起来,李解看得拧眉,“哪儿来的贪生怕死之辈?”
这群人有男有女,益州话说得并不地道,李解不由得怀疑起来,恰好这时,赵青山带着人跑近,见梨花被男男女女围着,黢黑的脸顿时阴沉无比,“干什么?这是我家三娘”
村民们知道村长家当家作主的是个小姑娘,毕竟,刚进村那几天,先来的村民天天念叨小娘子的好,见到村长就问小娘子什么时候来。
听多了,便以为能遭这么多人惦记的小娘子必是闭月羞花的娇小姐。
不料会是个穿着简朴,气质冷然的小姑娘。
一时间,几人进退不得,还得赔着笑脸道,“你就是小娘子啊,怪我眼拙,竟没认出来。”
赵青山斥他们,“眼拙还不去干活?”
得了令,一群人一哄而散。
顺便拖走了晕过去的人,赵青山习惯板着脸,面对梨花也是如此,“三娘你去哪儿了?怎么现在才回来?”
村里多了近两百人了,纵然村民们天天挖野菜也仅够填饱肚子,近日农活多,他寻思着要不要回谷运些粮食过来呢。
梨花利落的收了刀,语气淡然,“去了趟岭南,所以回来晚了,堂伯,这些人哪儿来的?”
“有些是钦郡城那边过来的,仗着混过京都,刚来那会很是嚣张”赵青山望着村民们的背影道,“还有些是荆州的难民,左右咱缺人,就把他们留了下来。”
荆州和益州的关系微妙,不留他们便只有杀了。
赵青山不想造杀孽,所以将难民全绑了手脚,天天监督他们干活。
“荆州人怎么到这儿来了?”
“年后荆州突然大肆征兵,百姓们疑心要打仗了,拖家带口的逃了出来。”赵青山给她指难民的住所,“我将孩子安置在茅屋里,不怕他们不听话。”
梨花道,“可教规矩了?”
“教了。”赵青山如实说,“他们表面还算老实,背地就不好说了,三娘可是看出了什么?”
“太贪生怕死,日后如果遇到危险,恐会跟咱反目。”
她看向李解,后者心领神会,“我再教教他们规矩。”
想要待在村里,便要跟大家共进退,而不是贫困时做小伏低,危难时落井下石,李解先去找人牙子了解情况,随后就朝地里去了。
赵青山领着梨花看春耕的情况。
谷里送来的粮种全部撒进了地里,只等过些日子就能移栽了。
另外,村子周围还种满了草药,平日谁要有个风寒头疼割一把熬水服下就没事了,“药材是你阿耶送来的,刚开始我担心活不了,没想到全活了,村里抱来的鸡鸭也全活了。”
旁边稻田里的鸭子扑腾着翅膀钻出水面,赵青山咧嘴笑起来,“再等两个月,就有鸡蛋鸭蛋吃了。”
他不喜欢东高村,因为这儿没有亲切的族里人,可每天看到到处觅食的鸡鸭,他又觉得满足,“三娘,不出灾祸的话,秋收的粮食够全村人吃了。”
到时就不用族里贴补了。
“堂伯还适应村里的日子吗?”梨花忽然问他。
赵青山愣了下,目光眺向地里忙活的人影,叹道,“不适应,东高村不比咱村和睦,村民们天天吵,吵得我脑门疼。”
“他们吵什么?”
“村里的伙食是由几个大娘负责的,有些人嫌自己的分量少吃不饱,认为盛饭的大娘故意针对,顿顿都要吵”
族里人干活时,伙食也是由族里老人分的,但全族上下从来没抱怨谁吃得多谁吃得少,村里人爱计较,天天拿这事说事,赵青山头都大了,“还是谷里好。”
埋头干活,不用为其他事烦心。
梨花说,“有人不服,那盛饭这事就你和其他堂叔来。”
“那多得罪人啊?”
“你是村长,肯定能让不满的人心服口服。”
赵青山挠头,半晌后应下来,“那我试试吧。”
他想回去,私下也跟赵大壮提过,然而东高村需要人看着,交给那些没经验的,恐怕更加乌烟瘴气,因此他再不乐意,为了族里也不会退,“你去岭南干什么?”
梨花又将岭南的见闻说了遍。
赵青山脸色苍白,“打起来的话,外来人岂不更多?”
“我会重新找地安顿荆州过来的人,堂伯你守好东高村就行了,真来了人,你就照村里的规矩来。”
东高村鱼龙混杂,自然不能由着外来人肆意进出居住,梨花说,“若有那别有用心的,堂伯你莫心慈手软。”
一旦打仗,村里势必人心惶惶,若再由着
居心不良的人挑拨离间,东高村肯定会乱。
赵青山一脸凝重的点头,“听你的。”
李解留在村里调教那群人,梨花独自去了益州城。
守城官兵明显还认识她,开门时,语气颇为激动,“好几个月不见你,以为你出事了呢,你兄长呢?”
梨花指了下山里,“山里挖野菜呢。”
“听说东高村住了土匪,你从那边过来可发现了什么?”
梨花抬眉,“土匪?我以为是普通百姓呢”
守城官兵惊讶,“百姓?”
哪有百姓看到人狂追不舍的?小娘子怕是被骗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地主家没有余粮啦》 210-220(第2/16页)
了,守城官兵道,“他们看到你了吗?”
“看到了啊,我看村外的地种了庄稼,主动进村讨了碗水喝呢。”
守城官兵愈发惊讶,“他们没抓了你做苦力?”
“没啊。”梨花眨巴眨巴眼,“谁说那儿是土匪窝的?”
“荆州来的难民,他们说东高村土匪众多,先以利诱,瞅准时机后就抓人,每个被抓去的人得先扒光衣服,光溜着身体干活”守城官兵捂着嘴,“不是?”
梨花故作思考,片刻后,小鸡啄米似的点头,“这么一说,我好像看到有的村民手上脚上有链子,以为是进村偷盗的贼,不是?”
这下换守城官兵思索了。
东高村若住了人,必然会遭外人惦记。
那些绑了手脚的没准还真是贼,他问梨花,“给你水喝的是益州人吗?”
“是啊,我以为官府不忍大片田地荒废,派人去东高村开荒种地来着”
“益州多的是田地,官府真要派人耕种也会往北去,哪儿会去东高村。”守城官兵想不明白,“他们会不会是岭南人假扮的?”
故意引他们过去然后杀了。
戍守益州城的将士本来就少,再死一些,攻城就更容易了。
梨花揣测官府对东高村的态度,含糊道,“不好说。”
“你可不能再去了。”守城官兵提醒道,“若村里住着岭南人,你会死的。”
“好。”梨花推着车,走得很慢,官兵关上门走在她身侧,问她年前随她出城的孩子们怎么样了。
梨花答,“腊月好几个染了风寒,我和阿兄天天挖草药给她们吃,最近差不多快好了”
这两年气候怪异,去年冬天,益州城也死了好些人,守城官兵说,“难怪这么久不见你们,竟是照顾孩子去了。”
“可不是吗?”梨花无奈的叹息,随即想到什么,猛地停了脚步。
“怎么了?”守城官兵问。
“荆州要打仗了,我和阿兄去南边挖草药,看到岭南人往荆州去了。”
关于岭南和荆州要开战的消息已经传遍了,守城官兵刚想说什么,但听梨花道,“看他们的衣着,好像不止有岭南人”
她给守城官兵描述对方的盔甲,守城官兵脸色大变,“云州,是云州兵的标识,云州和岭南联手了?”
益州不知道?
梨花沉吟道,“还有更糟糕的,岭南乃苦寒之地,那儿的人常年吃不饱,以致身材矮小,可我和阿兄看到的人身形长如竹竿”
唇亡齿寒的道理她懂,益州出事,山里也不太平。
所以她没有隐瞒岭南人的身形容貌。
第212章 212遇王秀才结亲的人家
这种事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守城官兵又惊又怕,“我得将这事禀报上去”
伴着仓促的话音落下,整个人嗖的冲了出去。
只留给梨花一个匆忙的背影。
见状,梨花亦加快脚步去找古阿婶她们。
时辰尚早,集市上全是摆摊的摊贩,古阿婶站在竹架前整理布匹,见到梨花,高兴得眼泪在眼眶打转,“你可算回来了,近日都传荆州要打仗,你再不回,村里怕要乱套了”
梨花知道她夸张了。
村里人按部就班做着农活,即使她半年不回也出不了乱子。
她看向竹架后,“芳姨呢?”
“跟人学染布去了。”古阿婶掖掖眼角的泪花,上前帮梨花推车,顺道麻烦旁边的人帮她看会儿摊。
都是天天摆摊的,摊贩间已经很熟了,朝她摆手,“去吧。”
古阿婶道谢,领着梨花往无人的角落走,“最近城里来了许多荆州人,治安比不上之前,尤其是晚上,巡逻的官兵一过,偷鸡摸狗的事儿就多了。”
梨花看向竹架两边的摊贩,低低道,“有人偷到住所去了?”
“没,咱隔壁住着士兵,哪个贼会去啊”古阿婶缓缓平复呼吸,小声道,“出城的人回来说外面乱得很,吓得我都不敢回去了。”
想到东高村增加的人口,梨花点头,“外面不太平,婶子你在城里待着,其他事交给我就行。”
“你一个人来的?”古阿婶蹙起眉,一脸担心的望着她。
梨花挽起她的手,指着长街道,“李解也来了,不过东高村有点事,我让他在村里等我。”
古阿婶没有去过东高村,不了解村里的情况,问梨花,“东高村乱不乱?”
“不乱。”
“那就好,村里就你几个堂叔看守,真出事山里人鞭长莫及”古阿婶挂念他们的安危,“实在不行,选两个靠谱的人守村子,让你堂叔他们回山里去。”
东高村住的是益州人,和他们是不是一条心不好说。
既然这样,何苦浪费粮食养他们?
“东高村正春耕,我堂伯不会回山里的。”事有轻重缓急,赵青山懂得利弊,梨花说,“村民们不傻,知道一出事就自顾逃命也活不了。”
她有粮食,有人手,离了她,多半活不了的。
尤其是有老人孩子的人家。
古阿婶思量道,“也是。”
这世道,指望官府的救济粮活命是不可能的,去年寒冬,官府竭尽所能的开仓放粮,然而还是饿死了人。
她问梨花,“今年麦子收成怎么样?”
整座益州城的空地都种上了麦子,但有些长得好,有些长得不好,而且还没到收割的季节就被偷了不少,官兵天天嚷着抓人,奈何到现在都没抓到。
等到收麦子时,地里的麦子估计更少。
恰好经过一块麦地,梨花看了眼,麦苗青葱,但已有绿色的穗挂上去了,她道,“还不错,听我堂伯说,雨水充足的话亩产可能有三石,旱涝的话就不好说了。”
麦子好是因为土壤肥沃,梨花说,“也就今年有这么好的收成了。”
“三石算多的了,而且不交税,这些粮食够咱吃了。”
即使匀些给望乡村估计也饿不着肚子。
到了住所,古阿婶高兴的给梨花指地里的麦苗,“咱家的麦子也长得好。”
她隔三差五就给麦苗除草施肥,像照顾婴儿似的照顾着这点麦地,麦子想不好都难,梨花说,“麦子熟了你别舍不得吃”
“我知道的。”
屋子格局没变,但家具摆设明显多了,且都是些竹篾编织的家具。
古阿婶主动解释,“隔壁张百户送的,他想娶你芳姨,见天往家里送东西。”
“芳姨怎么想的?”
“看她意思,想跟百户试试,又怕你不答应,但要她就这么算了,她估计又不甘心。”古阿婶将车里的东西搬到屋里,叹息道,“她问我能否在你面前替她说点好话,她想让张百户跟她进山过日子呢。”
张百户不是闻五他们那种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地主家没有余粮啦》 210-220(第3/16页)
小兵,为了活命能低声下气做事的人,张百户认死理,说服他为戎州人效力难。
她如实告诉梨花。
梨花沉默了下,没有表态,“日后再说吧。”
经历过云州的事,她觉得很多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没准哪天张百户主动投靠了她们呢?
她说起另外件事,“从城门到这儿,我看到好几座新修的门坊,这是怎么回事?”
“年后京都办了科举,提拔了些读书人做官,据说长安城内以门坊划分区域,益州王效仿长安的做法,将城里分成了五坊,每坊都派了读书人做坊主”
怀里抱着布的她忽然回头瞄了眼外面,神秘兮兮的说,“有件事你不知道”
说话间,外面响起一道男声,“芳娘子,芳娘子”
古阿婶拧眉,“不在。”
“怎么可能?我去过染布坊了,那儿的人说她今个儿没去。”
回来时古阿婶忘记锁院门了,男人认定古阿婶骗他的,自己推开门走了进来,“芳姨娘,我知道你在家,我还是那句话,告诉我春花在哪儿,我今后再也不来烦你。”
梨花站在桌前,手里握着水囊喝水,听到这话,差点被水呛到。
“谁?”
门开着,古阿婶站在门口挡住了梨花的视线,同时也挡住了男人的。
乍然听到个年轻的声音,男人面色一喜,“春花。”
梨花心头一惊,下一刻,将古阿婶往屋里一拉,立刻关上了门。
古阿婶被拉了个趔趄,想问梨花出什么事了,就见梨花走向窗户,然后拿手在窗纸上戳了小洞往外面看。
不怪梨花有这个反应。
她记得春花的相好是戎州的秀才,姓王,而和她退亲的人家也姓王。
梨花已经不太记得王秀才长什么样子了,然而看清院里的人时,心里还是咯噔了下。
还真是王秀才。
她扯了扯嗓子,扯出低沉的男音道,“你是什么人?”
院里的王秀才愣住,刚刚明明是女声,怎么变成男声了?他反问梨花,“你是谁?”
“我是古阿婶家的亲戚,你是谁?”
王秀才皱眉,他记得春花的声音,绝不是屋里的人,于是回道,“我是西坊主,来这儿找人的。”
“你来错地了。”梨花道。
王秀才哪儿会不知道春花可能被卖到别处去了?之所以频频来问,不过是不死心罢了,他问梨花,“你认识芳娘子吗?见过她身边的姑娘们吗?”
“没。”梨花偏头问古阿婶西坊在哪儿,古阿婶给她指了指方位,哑声道,“你怎么了?”
梨花摇头。
她比饥荒前长高了不少,皮肤也黑了糙了,
王秀才估计认不出她来了,但谨慎起见,还是不露面得好。
她朝外道,“芳姨出去了,你晚点再来吧。”
王秀才看向屋檐下的柴火,心下怅然,转身之际,倏地又转过身来,“屋里的是小郎君还是小娘子?”
这声音,听着有些熟悉。
梨花心头一跳,她来这儿是好多人都看到了的,撒谎反倒不好,只得硬着头皮道,“我是女娃。”
一说完,但看王秀才肩膀明显一松。
梨花觉得奇怪,又补充了句,“我不是春花”
王秀才盯着紧闭的房门看了眼,没有接话。
刚刚,他听到了几分熟悉的语调,以为她是某位故人,但仔细想想不太可能,纵使那家人再有能耐,绝不可能活着走出戎州的。
他问,“芳娘子去哪儿了?”
古阿婶回,“清早她说要去染布,染布坊没人的话估计去找张百户了”
张百户是兵,王秀才作为坊主,不太瞧得起这种莽夫,自然不可能纡尊降贵去找他,留下句‘我傍晚再来’就走了。
古阿婶追出去锁好院门回来,见梨花坐在桌前发呆,不由得好奇,“十九娘躲他作甚?”
她问过芳娘子王坊主的家世,以前是春花姑娘的恩客,后来骗了春花姑娘的钱跑了,直到京都科考的成绩公布,他才拖家带口的重新回到益州城。
梨花张了张嘴,心里五味杂陈,“你知道他是哪儿的人吗?”
“不”‘知道’两个字还没说出口,古阿婶忽然瞪大了眼,“戎州,他是戎州人。”
“他是青葵县人,婶子可听说我阿耶给我定了门亲事,我生病时,那家上门退亲了”
这事是赵广昌夫妻俩的嘴里说出来的,十九娘得过疯病,还遭男方退了亲,古阿婶心里有个怪异的想法,“他他就是和十九娘结亲的人家?”
“嗯。”
“”
戎州死了数万人,偏偏这家人活下来了,还做了官,古阿婶砸吧砸吧嘴,一副极为口渴的样子,“他会不会认出你来?”
她认识梨花时,梨花阿奶天天念叨孙女瘦了黑了,但容貌变化多大她却不知。
真要被王坊主认出来,山里的事儿会不会瞒不住?
“不好说。”梨花低头看自己的衣服,因常在外面走动,老太太给她缝制的衣服更为注重简单轻便,没什么款式,发髻也是盘的圆髻,山里的男娃流行这么盘,所以她不知道王秀才能否认出她。
她又问,“王家有多少人?”
“他纳了两门小妾,加上原配和原配生的子女,约莫有八九人吧。”
第213章 213乱世婚恋不能乱来
也就说王家在饥荒和动乱里安然无恙的活了下来。
犹记得上门退亲的陈婆子信誓旦旦说王秀才带着家人进京拜师去了,现如今在益州城为官,可见北上并不容易。
她提醒古阿婶,“他是戎州人,你和他打交道时莫露了马脚。”
“人家是官,哪儿瞧得上我这种人。”古阿婶担忧的是芳娘子,“倒是芳娘子,哪日要是告诉他春花进了山,他会不会领人进山找春花啊?”
坊主的俸禄不算少,王秀才如果铁了心要寻春花,花钱买几个仆人陪他进山不是不可能。
梨花不懂男女之事,自然不了解男女间的疯狂,思忖道,“待会我跟芳姨说说,绝不能泄露春花的行踪。”
芳娘子始终是益州城出去的,梨花怕她忽然偏向王秀才,不由得叫古阿婶现在就把人叫回来。
古阿婶出门的时候,从张百户那儿回来的芳娘子在拐角遇到了寻她的王秀才。
芳娘子嗤笑了声,欲越过他径直离去,不曾想王秀才堵着她,神情难掩烦躁,“春花到底去哪儿了?”
“我哪儿知道?”
勾栏院的姑娘们无论是否自愿,卖身契都在东家手里,也是那会儿东家大发善心归还了卖身契,否则她们想自卖都不能,芳娘子嘲笑王秀才,“王坊主你不是做官了吗?找人不就你一句话的事?”
坊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地主家没有余粮啦》 210-220(第4/16页)
主虽是通过科举选拔的,但跟里正差不多,权力并不大。
他沉着脸,怒视着芳娘子,“你是不是把她卖了?”
他四处打听过了,勾栏院关门后,芳娘子和姑娘们去了人牙子的住处,之后就消失了。
等芳娘子再露面,换了良民身份不说,还做起了布料生意。
生意的本钱没准就是卖姑娘们得来的。
想到那张笑靥如花的脸,王秀才表情凶狠了几分,“我问你话呢。”
芳娘子慢吞吞的顺了顺鬓角的碎发,朝他甩帕子漫笑,“那坊主可冤枉我了。”
“你要没卖掉春花,那春花人呢?”
“进京寻王坊主你去了啊。”芳娘子混迹勾栏院多年,太懂怎么扎人心了,“当日坊主你拿着春花的家当走后,春花就郁郁寡欢,我说你没想娶她,她骂我来着,后来东家举家迁徙,她求东家带她进京找你,东家骂她魔怔了没搭理她,不成想她始终惦记着你要娶她的话,偷偷进京了。”
王秀才额头青筋暴起,“少骗我,有人看到你将春花送去人牙子那儿了。”
“对啊,但春花偷偷跑了。”芳娘子卷着碎发,笑得漫不经心的,“你说你也是,既没进京,就该留个话才是,外面那么乱,春花哪儿活得了啊。”
王秀才怒瞪着她,芳娘子又甩了下帕子,“我能走了吗?”
要是她刚回城那会王秀才就是坊主没准她会怕,但现在她有张百户做靠山,并不畏惧王秀才那猝了毒的目光。
身形交错时,突然听到王秀才阴恻恻的开口,“和你住一起的古阿婶是什么人?”
芳娘子身形一顿,回眸看他,“怎么着,坊主开始管中坊的事了?”
“她老家的亲戚来了。”王秀才恨她,自然不想让她好过,说道,“近日偷溜进城的不乏有其他州的奸细,官府有令,凡是来历不明的人通通抓到衙门关起来。”
芳娘子愣了愣,想到古阿婶的亲戚可能是谁,扯着嘴角道,“怎么着,想污蔑良民不成?”
“那人畏手畏脚不肯露面,谁知道是哪儿的细作?”
“坊主要是不放心,尽管去城门问那儿的官兵,他们知道小娘子的来历!”
芳娘子生平最讨厌的就是人模狗样的读书人,因此没给王秀才好脸,“别以为做了坊主就能随意抹黑人,惹急了,我去衙门状告你欺压百姓,要你这辈子都做不了官你信不信!”
都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芳娘子挺了挺脊背,盛气凌人的走了。
王秀才气红了脸,“你给我等着!”
等他做了大官,定要芳娘子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走出去数米远,芳娘子忽然感觉后背发凉,回头一瞧,王秀才阴翳的盯着她,仿佛要用眼睛将她千刀万剐似的,她努力挺直脊背,“看什么看”
王秀才收回目光,不发一言的走了。
芳娘子转身,骂骂咧咧了一路。
但凡王秀才没有骗光春花的钱财,她不会半点面子都不给,春花察觉自己可能被骗了后,整日闷闷不乐,甚至寻过死。
若非发现及时,春花已经不在了,所要想到春花奄奄一息躺在床上的情景,她就没法原谅王秀才。
到了门前,她还没拉门,就见古阿婶急匆匆的推门出来。
不知古阿婶想什么,差点撞到她,芳娘子扶着门框躲开,“急什么呀?”
看到她,古阿婶松了口气,“十九娘来了,寻你呢。”
见芳娘子并不意外,古阿婶上下打量她一眼,“碰到王坊主了?”
芳娘子朝屋里瞅了眼,蹙眉道,“别提了,明明是他坑骗钱财在先,到头来竟埋怨到我头上,弄得好像是我棒打鸳鸯似的”
跨进门槛,她莫名有些惴惴不安,“十九娘来城里做什么?”
她和
张百户的事没跟梨花说实话,不知梨花会不会生气。
古阿婶假装不懂她的心思,指着院里的推车道,“给咱送新布和肉来。”
肉是风干的兔肉,装在坛子里运进城的,古阿婶说,“十九娘有话与你说,你快进去吧。”
芳娘子愈发忐忑,进门时,将帕子塞回衣兜,整理好发髻衣衫才轻轻推门,“十九娘”
屋门半掩着,梨花坐在桌边试新鞋子。
古阿婶给她缝的鞋,鞋子有点大,以致大拇指前面有点空了,不过鞋底软和,穿着走路应该很舒服。
她起身走了两步,抬眉望着眉眼不安的芳娘子,温声道,“婶子和我说了你的事儿,你怎么想的?”
芳娘子心知这事瞒不过,绞着手指不敢看梨花的眼,“我听十九娘的。”
“你看上他哪点了?”
梨花没有兴师问罪的意思,她心里的确有点好奇,芳娘子在风月场所多年,什么样的男人没见过?犹记得春花为王秀才说好话时,芳娘子满脸不屑,她以为芳娘子不屑嫁人呢,谁知道她回城不久就有了相好。
她拉了根凳子给芳娘子,示意芳娘子坐下说。
芳娘子似乎很怕她,双手交叠于腹前,耷肩垂目的站在凳子前。
良久,她叹道,“勾栏院没关门时,不是没有小兵光顾,但那会儿城里太平,小兵和农夫没什么区别,我自然瞧不上。”
梨花听出点她的意思,“你看上张百户的权势了?”
芳娘子没否认,“小娘子你出身尊贵,普通百户或许入不了你的眼,但我不同,我已不再年轻了,想在乱世过得好点,当然要找个有权有势的人做靠山”
想到她卖身给梨花了,她顿了顿,补充道,“我这辈子是小娘子你的人,照理说不该私自跟人好上的,但没法子,小娘子你忙,很久才进城一次,我若不为自己谋划,遇到事怎么办?”
她和古阿婶都是女子,虽能做点粗活,但跟人拼命的话必死无疑。
梨花拉过她的手拍了拍,“只有这个原因?”
芳娘子沉默了下,又道,“他比较好骗。”
她不是良家女子,俗世那套情爱对她没用,她找男人,除了权势就得好拿捏,张百户容貌丑陋,无人肯嫁他,而她自认有几分姿色,委身于他,他不感恩戴德的宠着她?
怕梨花听不懂,她给梨花举例。
她和古阿婶去集市卖布,出门遇到他巡逻,她必装崴脚肚子疼之类的,张百户心疼她,什么重活累活都抢着做。
古阿婶要出城也是他办妥的。
梨花没见过张百户,再问,“他如果是装的怎么办?”
“那他做百户也太屈才了。”芳娘子不信张百户有那份才智。
“那你日后碰到更有权有势的会舍弃他吗?”
芳娘子怔住,别说,这个问题她还真想过,而且她也曾试图引诱过程副将的心腹,奈何那几个急吼吼的,明显没有跟她过日子的心思,她就主动断了联络。
她道,“不好说,我虽见过形形色色的人,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地主家没有余粮啦》 210-220(第5/16页)
但人心何其复杂,尤其那些做大官的更是喜怒不形于色,我不确定能拿捏他们。”
“既然这样,你就跟张百户过吧。”
芳娘子惊住,“小娘子不反对?”
“张百户手底下有人,能护你周全,我为何要反对?”
比起春花被王秀才骗财骗色,张百户强太多了,她说,“日后张百户要是弃你而去,你尽管记住我应你的承诺,你为我做事,我给你养老,只要我活着,绝不会让你孤苦无依。”
芳娘子动容,“谢谢小娘子,我还没跟他说过你,下次,下次小娘子来益州,我带他来见你。”
“就说地动后你无家可去,是我收留你即可。”
既然要笼络人,自然要让张百户看到她的好,梨花说,“他要问起我的家世,你就说我外家是戎州的”
这样日后张百户见到族里堂叔也不会疑心。
没想到事情会这么顺利,芳娘子激动地点头,“小娘子这次进城就是为这事?”
“不是”梨花告诉她自己跟王秀才的渊源,芳娘子目瞪口呆,“他他是小娘子的公爹?”
“”梨花扶额,“我们两家已经退亲了。”
那也差点成为梨花的公爹。
芳娘子有一事疑惑,“小娘子你足智多谋,有你出主意,进京或许会顺利很多,王家为何要退亲?”
内里牵扯到诸多事,还不是梨花据实相告的时候。
不过芳娘子不傻,认真一琢磨就觉得不对劲了。
梨花手里有兵,王家就一读书人,该费心巴结好梨花才是,怎么敢退亲?不怕梨花派人将他们杀了?
而且自古以来,让男方耀武扬威退亲的,要么女方不守妇道,要么嫌弃女方家世太低。
顾及梨花的年龄,绝不可能是前者,但后者又
芳娘子拢起眉,不敢深想。
第214章 214难民涌来荆州血流成河……
因为纵使是贼船已没她反悔的余地了。
她问梨花,“小娘子进城待几日?”
“待会就走。”梨花换上旧鞋,叮嘱道,“荆州即将打仗,恐有难民涌来,你和婶子见势不妙就别出门了。”
芳娘子震惊,“还真要打仗了?”
虽然官府恩准逃难的益州百姓进城,但打仗非同小可,她以为百姓们胡说的,不料真要打仗了,她看向角落,“那我们得多囤点水才行。”
她和古阿婶吃的不多,梨花运来的粮食够她们吃两三个月了,但水不足,家里就两个水桶,三五天就用完了。
梨花说,“买口大水缸回来,再做些干粮囤着。”
难民进城,城里势必要乱的。
她道,“实在不行,跟隔壁商量搬过去躲几天。”
张百户住在别处,芳娘子琢磨着要不要搬走,但院里那些麦子还没熟,她和古阿婶不在的话,麦子肯定保不住,思及此,她应道,“我让张大郎去问问”
梨花又交代了些事才离开,然而未到城门,便见往日关闭的城门大敞着,守城官兵翻了倍,正如临大敌的堵在铁栅栏边。
他们面前,是无数风尘仆仆的难民,他们衣着狼狈,似乎有过一场恶斗。
细看还有无数缺胳膊断腿的人。
官兵大喊着,“排队进城,不按规矩办事者严禁入城。”
难民们面上着急,闹哄哄的不肯后退,官兵又声若洪钟的吼了几嗓子,大有不排队所有人都不得进城的意思。
难民们慌了,最前边的男人埋头就往里冲,刚碰到铁栅栏,守城官兵的尖刀就刺了过去。
“此乃益州,尔等再莽撞直冲,我就让人关城门了”
这话一出,浮躁的难民们顿时噤若寒蝉,然后不情不愿的排成一列,有序的等官兵盘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