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240(1 / 2)
<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地主家没有余粮啦》 230-240(第1/17页)
第231章 231从军的人能回来吗
李解犹豫了下,思索道,“县里没有外人活动的痕迹,如果不是二娘子又会是谁呢?”
听到这话,梨花想起一件事来,问李解,“你在青葵县可看到了荆州难民的尸骸?”
为了饲养这些虫子,赵文茵没少杀人,是以青葵县的死尸肯定不少。
李解动作微顿,咽下嘴里馒头道,“没有。”
县里荒芜许久,他看到的尸骨蒙了厚厚的灰,明显是当时没跑出来的戎州人。
“那她多半还活着。”梨花眺向天际,漫笑道,“以肉饲虫都敢的人,怎么可能悄无声息的死去?”
李解垂眸,眉头拧成了川字,“我该仔细找找的。”
“她想让大家以为她死了便不会轻易现身,你就是把青葵县翻个遍也找不着她”说着,她神思一凜,“休息片刻你就动身回村,告诉堂伯这儿的事,让他务必把我大伯母看牢了。”
赵文茵无处可去肯定要回去找元氏她们的。
李解囫囵吞枣的吃完馒头就要起身走人,梨花按住他,“不急,带上闻五他们,正好运些铁回去。”
新益村没有工艺娴熟的铁匠,搜回去的铁堆在那儿也不过生锈罢了,想派上用场,只能运回山里融了重新打,梨花说,“顺道问问李家兄弟要不要收徒,要的话,每月涨两百钱。”
李解领会到她的意思,“徒弟从新村里挑吗?”
有个铁匠,村里用坏的锄头铁锹砍刀不至于成破刀烂铁,铁够多的话还能打成武器御敌,因此培养铁匠很有必要,她说,“挑几个不怕吃苦的。”
说着,她瞥向给李解递水的汤大郎。
汤九把人送到她这儿就没再问过,这些日子,她走哪儿都带着他们,可能是家世不错的缘故,他们不像闻五他们能吃苦,不过当着她的面不曾抱怨过也算不错了。
他们若想学,她自然乐意。
“汤大郎,你们想学打铁吗?”
汤大郎脸上的汗还没干,最近东吹日晒,他黑了不少,见梨花问他,想也没想就点头,“好啊。”
小叔耳提面命叮嘱他们不得忤逆十九娘,他要拒绝,回村后肯定会挨打,“十九娘准备送我们学打铁吗?”
“嗯。”
“什么时候?”
“对方答应了立马就去。”这么说着,她看向李解,“他们若是嫌钱少就再加两百钱。”
李解懂她的意思,“好。”
考虑到汤大郎他们会离村许久,回去后梨花就找汤九说了这事。
夏季多暴雨,汤九天天杵根拐杖在地里和河边转悠,得知侄子和外甥要去学手艺,他捋着新冒出的胡须笑得开心,“得十九娘赏识是他们的福气,别说打铁,让他们上战场都没问题”
梨花看不出他笑里的含义,只道,“顺利的话两个月就回来了。”
她看向波光粼粼的河面,问起引水的事来。
汤九收起笑,略微严肃的指着身后的地,“引水不难,难的是河里涨水淹了庄稼怎么办?我琢磨着沿河面修个堤坝,不用太长,够灌溉附近的庄稼地就成”
“怎么修?”
“先修座桥,然后抬高河对面的高度,这样日后放水更方便”
汤九的确不懂水利,好在他去过的地方多,估摸着先依葫芦画瓢把堤坝建起来再说,他给梨花讲河面两侧高低差的作用,梨花没有细问,“是不是需要大量的石头?”
汤九想了想,“对。”
其实只有泥也行,但这毕竟是他第一次修堤坝,希望修得牢固些。
“你量尺寸画图纸,石头的事我会找人解决。”
修堤坝不是小事,这日傍晚,梨花召集村民们集合,告诉他们修堤坝的事。
益州山多,很多人都没见过堤坝,但前朝修堤坝累死了许多百姓他们是清楚的,是以听了梨花的话都有些担心,“啥时候动工?”
旧朝廷征徭役都在冬天,那时天寒地冻,人一生病就没了。
十九娘会像旧朝的人那样吗?
天儿马上就热了,梨花不想大家夏天遭罪,说道,“秋凉后吧。”
“冬天吗?”
梨花摇头,“秋天。”
这两年西南的冬天跟冰窖似的,干不了活的。
她道,“咱们人多,赶在入冬前竣工应该没问题。”
在场的人松了口气,真好,十九娘跟旧朝廷的官吏不同,秋凉动工,入冬前完工,不用忍受气候的炎热冷酷。
“十九娘你安排便是。”
“对,我们听你的。”
见她们脸上的迟疑和纠结没了,梨花心里也高兴,都是普通百姓,和和睦睦过日子是最好的。
待大家伙散后,她找几个百户询问各家的情况。
“好着呢,谁家有事邻里都会帮忙,没有打架斗殴的事发生。”
“十九娘说农活不分男女,但汉子们都会主动承担得多些,没办法,谁让村里阳盛阴衰呢?”
村里女多男少是益州征兵造成的,四肢健全的汉子都离了家,只有老弱妇孺了。
“也不知从军的人怎么样了?”
他们若在家,老娘妻儿或许不会遭那么多罪,百户原本想感慨两句,说到这,心里不由自主滋生出恨意来,“十九娘,你说有生之年大家伙能和亲人团聚吗?”
又或者,有生之年,他们会不会为了那德不配位的人反过来杀他们?
想到这种可能,几位百户皆陷入了沉默。
“当时该拦着他们的啊,断了一臂又如何?丢人现眼又如何?起码能陪在家人身侧啊”
他们中,有三人为了逃避兵役自残。
当时抬不起头做人,现在只恨没能规劝身边人。
为置百姓不顾的朝廷效力,不值得,哪怕死,也该为十九娘这样的人去死。
“十九娘,哪日我若遇到从军的亲人,能否接他来村里住?”想到一腔孤勇生死不明的亲人,百户眼角酸涩泛起泪花,“他们走时斗志昂扬的,扬言立功衣锦还乡提携我”
殊不知,最后竟是蜀王谋反的牺牲品。
“能啊,只要他们踏踏实实过日子,我让人给他们建屋子。”
“那”百户还想说什么,刚冒出一个字又止住了。
梨花摊手,“你说?”
百户看了眼其他人,鼓起勇气道,“十九娘能否派人去益州兵营寻他们?发起兵变的是节度使,称王的是节度使,和他们没关系的。”
他知道梨花有本事。
云州那样的地方她都敢派人去,益州这么近,她肯定有法子的。
他说的是大多数村民的意思。
梨花没有立即回答,而是看向其他人,“你们也是这么想的?”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地主家没有余粮啦》 230-240(第2/17页)
几人轻轻点头。
这事压在他们心头多日,早想跟她说了,然而去云州的人至今未回,怕给十九娘添乱,一直忍着没开口,不料今个儿秦百户开了口。
“十九娘觉得麻烦的话就”
“是有点麻烦”梨花道,“等去云州的人回来再说如何?”
这这是答应了?
几人喜不自胜,再看梨花,激动得眼眶泛热,当即跪下给梨花磕头,“谢十九娘”
知道梨花不喜欢这套,几人迅速磕了三个响头就起身,“我我”
“我明白的。”天下谁不祈盼合家团聚呢?她道,“你们回去后问好各家从军人的姓名年龄,等我二伯回来,我让他去益州办这事。”
戎州大片土地无人耕种,她连赵广从去外面坑蒙拐骗的人都接受,何况是村民的亲人了。
想到这,她改了主意,“罢了,不等我二伯他们,我亲自去一趟。”
檐廊下煮饭的赵广安差点丢了手里的柴,“什么?”
梨花笑盈盈的转头,“益州我熟。”
再熟那也是狼窝,赵广安不同意,等百户离开后,连忙跑到梨花跟前,“你不是说戍守益州的将士并不多吗?他们中若有村里人的亲人,早随咱南下了,既然没有,那就说明村里人的亲人不在益州城,你去哪儿找他们”
“王都。”梨花轻飘飘的吐出两个字,给赵广安吓得肝胆欲裂,王都什么地方?整个老益州的权贵官宦的住所,梨花去那儿不是找死吗?
他拧起眉,同梨花商量,“太危险了,就不能让你二伯去吗?”
益州人都在王都活不下去,何况是外地人,他突然有些看不懂梨花了。
“二伯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梨花拿过他的柴,轻声安抚道,“戎州土地辽阔,我若早点接他们来,那些荒废的土地就能早日种上庄稼”
“咱不缺粮食。”
没必要非要人种粮食。
“咱不缺粮食但缺人啊”这时,外面响起一阵脚步声,还伴着孩子们的打闹,梨花扭头望去,只见斑驳的围墙外,几缕青烟袅袅浮上天际,她站得笔直,“阿耶,我不想过东躲西藏的日子了。”
若有战,上便是。
赵广安顿时沉默下来。
他也不想过那种日子,抿了抿唇,道,“李解回谷了。”
算日子,十来天才能回来。
知道他松口了,梨花靠在他胳膊撒娇,“等他回来我再启程,阿耶,等那些荒废的田地都种上庄稼的时候就没人能逼咱外出逃命了”
“这儿是戎州,那些枉死的冤魂会庇佑这片土地的。”
赵广安摸摸她的头,“那阿耶也去。”
“不”梨花刚要说不行就被他打断,“阿耶会弹弓,岭南人攻进山里就是阿耶击退的,阿耶不会给你拖后腿的,另外让你阿弟他们也去”
族里侄子的弹弓是他教的,准不准,出去试试就知道。
赵广安又道,“戎州这么多荒地,靠你跋山涉水找人来耕要多少年?带着你阿弟他们,等他们能独当一面就放出去拉人,多好?”
他循循善诱,“谷里虽好,到底不如外面涨见识。”
梨花抬头看他,眼神有些陌生,“阿耶是这么想的?”
赵广安目光闪烁了下,心虚道,“当然”
不是啦。
只是想到他们父女在外奔波,那些兔崽子在谷里享福不痛快罢了。
何况那些兔崽子来的话他就不用打水煮饭洗衣服了,多舒坦的日子,他没道理不过的啊。
“三娘,听阿耶的。”
梨花被说动了。
蜀王定居王都,手里大部分兵力肯定戍守在王都,结合他效法旧朝的做派,定是将兵力分成了五股,一股留在王都维护王都治安,其余四股驻扎在王都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这样王都一旦生变也能即使支援。
再以亲疏远近来论,她笃定去年征的兵都在城外。
所以她只要溜进王都外的兵营找人就行。
“行,按阿耶说的办。”
梨花要帮他们寻亲的消息片刻就传开了,翌日天还没亮,门口就窸窸窣窣的脚步声没断过。
隋氏洗漱完去村里拿药,一开门就震惊了。
衣衫鞋袜,馍馍烤饼,瓶瓶罐罐堆得一地都是,见一村民放下盏竹灯笼,隋氏叫住她,“你这是干什么呀?”
妇人双眼红肿,似乎哭过,“我我没拿得出手的,这只灯笼是我开荒时拾到的,刚补好,给十九娘路上用。”
“十九娘不缺这些,你拿回去吧。”隋氏了解她的感受,和丈夫走出难民村的那刻,她一直想怎么报答梨花,梨花带她离开望乡村时也是,她捡起灯笼还给妇人,“你们好好过日子就是最她最好的报答了。”
妇人愣了下,“这这哪儿使得?”
“听我的,东西拿回去。”隋氏和后来的人说,“咱好好种地,来年丰收了舀点新米给十九娘做米饭就行。”
十九娘爱吃白米饭,赵广安煮饭,顿顿都给她煮的白米饭。
“十九娘是首领不是皇帝呢。”隋氏低头捡其他礼,“她不喜欢这套。”
村里人后知后觉意识到当时梨花说的她当首领竟是这个意思,不由得道,“咱痛恨朝廷征税,但给十九娘东西是心甘情愿的。”
“有这份心意就好。”隋氏怕不小心抓破人,出门往手上套了粗布手套,这玩意抓不起竹篮里的饼,只得跟大家伙说,“劳烦你们叫人把东西拿回去,否则待会罗郎君他们出不来了。”
清晨还得打拳练招式呢。
第232章 232家的感觉归属
隋氏掩上门,嘱咐大家,“大东家昨晚发病了,十九娘守他到半夜,这会儿还睡着,你们小点声啊。”
“晓得的。”
相处多日,她们已经能听懂隋氏拗口的官话了。
“隋嫂子,十九娘说了何时动身没?”
隋氏看她,“问这个作甚?”
“十九娘不肯收咱的礼,总得让咱送送她不是?”妇人凹陷的双颊泛着愧意,“她为咱奔波劳累,咱却什么忙也帮不上”
“谁说帮不上忙了?地开出来不能荒着,得种青葵,等天再热些得进山砍树烧炭,秋凉得修堤坝”隋氏在望乡村就没闲的时候,侃侃而谈道,“堤坝修完约莫就到冬天了,咱得帮着准备过冬的衣物食材”
妇人会意,“说的是。”
隋氏要去灶房吃药,和她们闲聊几句就走了。
回来看梨花起床了,打热水给她洗漱,“村里人感念十九娘你的好,说要送你呢。”
“不用。”梨花拧棉巾洗脸,完了把棉巾搓干净晾竹竿上,不疾不徐的说,“我做这些求的不过是在这片土地安稳的活下去而已。”
人越多,抵御外敌的力量越大。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地主家没有余粮啦》 230-240(第3/17页)
即使村里人不提,她也要去外面笼络人来的。
她的心思素来简单,为了家人,她必须带着全族人逃荒,后来为了族人,她必须拉拢山里人,随着时局变化,她必须拉拢外面的人。
隋氏倒是不知她的意图,打心眼里感激她,“能活,十九娘,咱肯定能活下来的。”
梨花是她见过的最有本事的人了。
有她带领,村里人肯定能活命。
“但愿吧。”
因李解要十来天才回,梨花照旧带着人去外面搜东西,想到不久要去王都,赵广安也不在宅子里待着了,而是跟梨花一起。
识草药是他的长处,走出几里地,看什么都是药材。
他一说,其他人就挥着锄头开挖。
一天下来,挖的全是药材,梨花也不嫌弃,车上的箩筐装满就命人运回去,其他人接着挖,天黑再回。
这样的结果就是李解他们从谷里回来她仍在十几里外挖草药。
多数草药是连根挖的,考虑到寒冬不好寻药材,能种的全挪屋前屋后种着
为此,早先种的桃树槐树梨树通通挪去了村外。
梨花一进村,村里就说李解他们回来了。
担心村民们饿肚子,赵家送了好几车粮食来,村里人心里暖烘烘的,“十九娘,你走你的,村里的事莫担心,我们有数着呢。”
每个人每天干什么都是早就安排的,梨花不在也不会乱的。
梨花说,“好,我不在,李解就是村长,遇着事找他就行。”
村子原本就是给要交给李解打理的,趁这个机会,正好让大家认识他。
赵广安在后面推车,听到这话,探头看梨花,“李解不随咱去益州?”
“不了。”梨花说,“有你和堂兄他们害怕保护不了我?”
赵广安抿嘴,不好意思说自己害怕,又问,“罗四他们呢?”
“他们和咱们一起。”
益州兵营目前什么情况还不知道,多带几个能打的有利无害,她看赵广安仍皱着眉,心思微动,“阿耶,李解没什么经验,要不你留下帮他?”
赵广安犹豫了下,没有李解,益州之行更为凶险,他还真不想去,可梨花呢?
“你呢?”
“我和闻五他们去。”
“那我也去。”赵广安眼神坚定,“我给你煮饭煎药。”
有个懂医术的同行的确更好,梨花点点头,“好。”
她回头叫汤大郎,“车子推到祠堂就回去跟家人道别,咱明早出发”
李家兄弟定是愿意收徒的,这次北上,顺道送汤大郎他们进山,说着,她又吩咐路边的百户,“知会其他人准备好,明天天亮在村口集合。”
要留些益州兵帮李解打理村子,因此,梨花从村里挑了十四人一起去益州。
百户颔首,“我这就和他们说。”
李解站在门口,看梨花被人簇拥着回来,抬脚迎了上去,“三娘子,山里凑了几十石粮食给村民们,除此还有肉和粮种”
“山里怎么样?”
“前阵子峡谷那边逮到几个难民,担心他们身染瘟疫,送去东高村了。”
东高村住着普通人和嗜血者,应付得了难民,溜进望乡村的难民也悉数送了东高村,李解道,“我与大壮叔说了大东家的情况,他让我把大东家送回去”
他低下头,声音沉了几分,“他说二娘子城府深,暗地谋划什么也不一定,将大东家送回去,日后有拿捏二娘子的把柄。”
稻田里长虫,赵大壮忙得不可开交,是以话说得很直白,“他觉得二娘子没死。”
冲赵文茵以前做的那些事赵大壮就不可能相信她死了,李解接着道,“谷里建了铁皮屋,专门为关押嗜血者建的。”
虽然修了逃生的路,但山里人格外珍惜那片土地,建了铁皮屋不说,还将茅草屋改成了石屋。
以前没有铁钉,凿不开石头,有了李家兄弟后,谷里的锄具武器通通进行的改进,几个月而已,谷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娘子,咱需多囤些铁才行。”
她也想,奈何人手不足。
“等我从益州回来吧,若能招揽益州将士来戎州,囤铁的事就让他们来办。”
只能如此了,李解准备聊北上的事,想到什么,低声道,“三娘子,戎州已不存在了,眼下这儿是合寙。”
像赵广从说的,只有让外人感受到合寙的强大,前来投靠的人才会增多。
梨花眉眼弯弯,“记住了。”
“还有一事。”李解侧身给她让路,自己走在她左侧,“咱需要人手不假,但不能一下领太多人来。”
这还是赵大壮提醒的。
“合寙仍是荒芜,突然涌来太多人恐解决不了他们的温饱”李解转述赵大壮的话,“春夏有野菜果腹,秋冬到处都荒着,一旦吃不饱,人们肯定闹事”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为了几个走投无路的把无辜人搭进去不好。
李解顿了顿,继续道,“咱不是在峡谷
那边发现了粮仓吗?大壮叔的意思是挖一个出来,这样咱带回来人也有粮养他们”
梨花倒是没想过这点,虚心道,“堂伯还说什么了?”
“新村离河近,挖个池子养点鱼种点藕,囤着过冬吃。”李解道,“上个月,三郎君他们借打猎为由偷偷下山捕鱼,然后谷里就开始养鱼了”
“我阿弟他们下山了?”
赵大壮没有细说,李解知道得不是很清楚,“大壮叔命人圈了半块稻田用来养鱼,树村的池子多,三郎君他们挖了藕种池子里,说是明年就有藕吃了。”
都不想给梨花添麻烦,所以梨花不在的日子,大家都在找事情做,努力让日子越来越好。
他不知道梨花决定不带他去益州,接着道,“咱送汤大郎回去你就能看到了。”
梨花大致能想象满池子荷花的情形,笑容爬上脸颊,“不知大家伙怎么样了。”
“好着呢,他们让三娘子你莫挂念。”
外面乱,最忌分心了。
他出来时,村民们叽叽喳喳叮嘱了他许多。
虽然梨花在谷里的时候不多,但大家伙都想她得紧,送了不少东西。
进院后,李解将村民们给的东西拿出来,“这是族里给三娘子做的鞋,鞋底防滑的,雨天也能穿,这是老木匠自己用竹子做的弓弩,威力很大,这是隐山村给三娘子的衣服”
不知梨花何时回去,村里把东西做好就给赵大壮拿着。
除了这些,还有精细的面和肉。
李解挨个挨个给梨花看,看得梨花心里酸酸胀胀的,“怎么送了这么多?”
“可不是吗?沾了三娘子你的光,我也有呢。”李解拿出村民们给他做的鞋,爱不释手。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地主家没有余粮啦》 230-240(第4/17页)
赵广安酸了,“没有我的?”
“有。”李解指旁边的箩筐,“赵三叔的在那个筐里。”
赵广安高兴地上前扒拉,嘴里喋喋不休,“我就说堂兄不可能忘了我,看吧,三娘你有的我都有,别说,在谷里不觉得多好,猛地一出来却想回去得很,哟,我也有弓弩呢。”
“都有。”
闻五他们的是铁制的,需要大力气才能拉动,竹制的威力稍小,胜在省力,李解问,“咱哪天去益州?”
“明天。”赵广安试弓弩的威力,眯起一只眼睛道,“村里的事就交给你了啊。”
李解愣住,“我不去?”
梨花试鞋,闻言停了动作,望着他道,“村里得留人。”
眼瞅着村子要建成了,可不能为他人做了嫁衣。
李解反应过来,“你们放心去,我会料理好这儿的。”
梨花从益州兵里挑了六人,加上村民和罗四他们,一行人看着不少。
第二天清晨,在村口清点完人数就出发了,她不让村民们送,村民们便各司其职的干着活,只是总会时不时的抬头望向那渐行渐远的背影。
“你们说十九娘啥时能回来?”
“不管啥时,能回来就好。”
她们希望从军的亲人能回来,也希望梨花能平安回来。
“你们说怪不怪,以前没觉得这儿是长久的家,但刚刚看到十九娘的背影,仿佛在这儿住了几十年似的。”
“是啊。”
从益州城出来,她们嘴里说相信梨花,很高兴在这儿安家,然而一颗心始终悬着的。
因为战事,她们离开了生活多年的老家,接受官府安排到陌生的地安家,地动后,她们没了新家,进城围墙造屋,以为安稳时,转去了王都,仍然没有家。
到离开益州的那天,她们都没有家。
可刚刚,她们有家了,在祈盼梨花早些回来的时候。
“哎。”一妇人低头揉眼睛,“明明十九娘连我是谁都不认识,但我怎么就开始想她了呢?”
“也不知她什么时候回来”
梨花不知道,她走后,村民们望着官道说了许久的话。
第233章 233百姓庇佑层层关卡
她要回趟山谷,和罗四他们在戎州旧城就分开了。
罗四他们沿着官道去王都,她和闻五等人送赵广昌进山。
她天天用艾草水给赵广昌敷脸,数日下来,脸上的脓疮结了疤,但他日日吃鱼腥草,以致脾气越来越暴躁。
走到山里人布置的陷阱地段更是破口大骂,“三娘,你不得好死,我做鬼也不会放过你的。”
“你要敢我把我带回谷里,我见人就咬,看谁狠得过谁!”
“放开我,放开我,我不回去!”
他的脑袋套了竹篓,双手裹了十几层布,还用铁链子拴着,根本伤不了人。
赵广安推他,他往前趔趄了下,当即转身瞪赵广安,赵广安无动于衷,“安静点。”
“狗仗人势的玩意!”赵广昌吐他口水,哪晓得竹篓密集,根本喷不到赵广安脸上,赵广安先是往后一闪,见自己没中招后,洋洋得意的挺了挺胸膛,“伤不到我。”
小人得志的嘴脸展露无疑。
赵广昌呸了句,“前些年就该弄死你算了。”
要是以前,赵广昌一发火赵广安就怂了,但现在却不怕他,“随你怎么说,反正等你回去就老实了。”
谷里做了充足的准备,赵广昌的住处,连只苍蝇都飞不进去,“走快点,我们还有其他事呢。”
赵广昌屁股一撅就要坐地耍赖,从新村出来他就用的这招,洞悉他心思的赵广安火速竖起手里的尖刀,“你坐一下试试。”
他的耐心在半道就消贻殆尽了,因此不会给赵广昌好脸,“你要害我们天黑前进不了村,我就割了你的肉喂野猪!”
“你敢!”赵广昌呲牙。
赵广安敲他的竹篓,“看我敢不敢!”
赵广昌眼睛猝了毒,两人对视片刻,到底还是败下阵来。
进村的门日日有人看守,闻五吆喝一嗓子门就开了,古阿婶很开心,“大壮说你们近日就会回来竟是真的,快进来”
她左右看了看,拉梨花进门,“新村怎么样了?”
“已经在建围墙了。”梨花给她介绍汤大郎等人,古阿婶看了眼几人,“来了就好好学,争取早日回去建设新村。”
汤大郎他们扫了眼边上的地,规规矩矩的颔首,“是。”
难怪小叔反复叮嘱他们听话,原是早猜到梨花非同反响了,不仅在外面布置了大片陷阱林,墙里的地上也插满铁钉防外人翻墙闯入,住在这样的地方,任嗜血者也无可奈何吧。
古阿婶注意到他们的目光,和梨花解释,“半个月前弄的。”
围墙里外的树被砍光了,可顾及围墙范围大,老村长提议挨墙边两米位置铺上铁钉,这样外面的人受伤发出声音能及时发现。
“挺好的。”虽然会缩小耕种的土地,但更为安全,她问,“山里还有多少铁?”
“没多少了。”古阿婶看向脑袋被竹篓罩住的赵广昌,犹豫了下才说,“最近山里没什么事,好些人主动请缨去外面找铁,你堂伯同意了。”
自古以来官府就严管制铁器,天下未乱时,寻常人家里除了刀和锄具,几乎看不到铁的影子。
后来发现铁钉能凿开石头修路,能锻炼成武器,能拴俘虏,能打成锅后,山里对铁的使用就多了许多,她说,“整个戎州,凿石县的铁最多,你堂伯让他们先去凿石县,顺道运些石头回来”
“那得要多少人?”
古阿婶拍脑门,“忘说了,你铁牛叔他们回来了,咱不缺人了。”
赵大壮四个月前就派人去安福镇叫赵铁牛他们回来,但赵铁牛舍不得地里的麦子,硬拖到收了麦子才回来的。
“他还带了好些安福镇的人过来,碍于村里没地建房屋就安顿到峡谷那边去了。”她道,“峡谷位置大,安置个上百户人家不成问题。”
“铁牛叔出去了?”
“没
,在峡谷干活呢。”想到赵铁牛的变化,古阿婶有些唏嘘,“这趟出去,他稳重了不少。”
赵铁牛以前是个大嗓门,遇事爱喊打喊杀,这次回来明显没以前话多了,就是那身腱子肉看得人害怕,她看闻五,偷偷比较两人的身量体型,与梨花道,“打架的话,闻五恐怕不是你铁牛叔的对手了。”
闻五低头看一眼自己,没觉得丢脸,坦然道,“我以前就打不过他。”
古阿婶好笑,“你倒是有自知之明。”
梨花是在第二天清晨看到赵铁牛的,离两人分开已经快半年了,要不是古阿婶说过,她恐怕都认不出他来。
“怎么,是不是觉得铁牛叔壮实了?”赵铁牛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地主家没有余粮啦》 230-240(第5/17页)
穿着粗布半臂衣,两只胳膊露在外面,粗得跟木头似的。
梨花正欲说话,身后的赵广安震惊开口,“么么,怎么壮这么多?”
赵广安惊讶的跑过去,伸手捏了一下,“吃啥了呀。”
赵铁牛骄傲的绷紧手臂,“肉呗,年后野猪泛滥,我们顿顿吃肉,羡慕不?”
赵广安老实点头,随即又问,“野猪能吃不?”
“咋不能吃?”赵铁牛大着嗓门道,“只恨自己没有两张嘴,你不知道,我们吃猪肉都吃得快吐了,先是炖汤,汤喝腻了就吃烤肉,烤肉吃腻了就换个法子弄”
赵广安没出息的流口水,“这日子也太好了吧。”
“谁说不是呢?实在吃不动送人,待镇上的人也吃腻了就送去隔壁卖”赵铁牛滔滔不绝道,“卖了不少梁州钱币呢。”
他伸手从怀里摸出几个圆形铜板,“梁州称国后,旧钱币不流通了,流通的是这种新币”
他给梨花,“三娘你看看你认识不?”
旧币上印着国号,梁州如今是梁国,国号上启,上面印的也是上启两个字,梨花说,“上启。”
“百姓们大多不识字,也不知梁州官府整这些无脑巴什的干啥”赵铁牛嗤鼻,“真有这工夫,不如减免赋税徭役让百姓过得好点。”
“铁牛叔去梁州了?”
这事瞒不住,赵铁牛也没想瞒,“去过几次,梁州动乱是石家人平息的,石家人称帝后,百姓日子不见好,赋税徭役反而更重了,为此,好些百姓出逃,扰得安福镇的人不安宁,知道我们要来戎州,连夜收拾包袱跟我们回来了。”
梨花敛目,“是我想的那个石吗?”
赵铁牛明白她的意思,说道,“之前来山里的石老爷就是石家人,不过他是旁支的,石家灭了前梁州节度使后,内里发生了争斗,没人管石老爷的死活。”
想到石进的死,到梁州后,他没少打听石家的事。
“没想到石老爷用的本名。”
梨花也有些意外,不过石进死在了荆州,哪怕石家人找他也找不到戎州来,梨花把铜板递回去,望着远处埋头苦干的人们道,“她们知道咱的身份了吗?”
“来的路上我同他们说了。”赵铁牛邀功,“铁牛叔厉害不?”
要知道,这些人都是自愿随他进山的。
梨花竖起大拇指,“厉害。”
先来的刘娘子她们已经习惯峡谷的生活了,看到梨花来,兴奋的站在旁边等梨花问话。
梨花还要去趟东高村,没空与她们寒暄,只道,“刘娘子,你们将庄子打理得很好,我同堂伯说了,过几日送批武器过来给你们防身用”
有武器就能吓退难民,不仅如此,梨花肯给她们武器就表示她彻底将她们当成自己人了。
刘娘子喜出望外,“谢过十九娘。”
“你们忙吧。”梨花说,“我还得出去趟。”
赵铁牛脚边还杵着锄头,闻言,精神一振,“我也去,三娘,我跟着保护你。”
“你走了她们会不会不习惯?”她指地里的人。
“同她们说声便是。”说着,他昂起头,“罚四,进屋给我收拾两身衣服,我和三娘出去一趟。”
所有人直起腰看他,他高喊道,“你们继续开荒,若有不懂的问赵申,他会帮助你们的。”
“你下山干什么?”罚四大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