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0(1 / 2)
<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换嫁小夫郎》 60-70(第1/17页)
第61章
赵景清忙碌的同时不忘盯着时间。
一锅锅豆浆煮沸点浆, 凝成豆花,舀出倒入豆腐框中压制,周而复始。做好的豆腐框越摞越高, 八十五框豆腐做好, 时辰已是巳时三刻, 只比季衡平时来取豆腐的时辰早了一刻。
赶出来了,赵景清松了一口气, 却不敢停歇,只在季衡来取豆腐时,短暂歇息拿起纸笔,将青石镇七户所需的量分别记下。
待季衡离开,复又恢复忙碌。
今儿上工早, 但豆腐比之前多了四十框, 下工时间和之前相差无几。
买院子的事还有得磨, 买下来还得扩建, 添置石磨灶台, 不是一两天能做完的事儿, 赵景清想着,在此之前,只能提早上工时间。
偶尔提前一次两次尚可, 次数多了可没人愿意, 赵景清寻思着, 可以给他们涨工钱。
赶在徐立秋四人下工离开前, 赵景清喊住他们, “立秋,你们先别走,我给你们说个事儿。”
徐立秋将手上沾的豆渣洗干净, 甩掉手上的水,疑惑问:“啥事儿?”
曹阿叔、田婶子三人围拢过来,看向赵景清。
“想必你们今儿也发现了,咱们豆腐坊产量增加,按之前的时间上工肯定做不完,我想将上工时间提前半个时辰,丑时上工。”赵景清说到这短暂停顿,只见面前四人面色各异,赵景清紧接着说,“提早上工多算十文每天,你们看这样成不?”
徐立秋四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徐立秋率先表明态度,“我可以。”
他是个小管事,工钱是一两每月,算下来三十三文一天,只早上工半个时辰,便能多十文一天,他是乐意的。
“成,我也可以。”田婶子紧接着道,脸上挂着笑,她家里有正值议亲年岁的孩子,能多赚点钱,也能多攒点,手里有钱才有底气。
曹阿叔亦很快答应下来,新招进来没几天的柳姓夫郞见他们都答应,也跟着应下来。
赵景清道:“那从今儿开始算,后边都是丑时上工。”
“好。”
事儿说完,徐立秋四人下工,陆续走出豆腐坊。
赵景清呼出一口气,时间已经临近午时,赵景清进厨房将米淘洗蒸上,择菜淘洗。袁牧叉草喂驴,从厨房后门走进来,一起忙活开。
饭菜做好,张兴载着林翠娥袁星回来,刚好可以开饭。
吃完饭,赵景清和袁牧便开始商量,豆腐坊要如何改动。
同孙佑说得是价格合适就买,但两人早已决定将这儿买下,只等见了房主定下价格,一手交钱一手交地契房契。现在商量好修改动,等房契一到手便可以请人动工,少耽误些时间。
林翠娥等人也参与进来,各抒己见,赵景清都给记下来。
孙佑的消息来得很快,太阳落山时登门拜访,站在门口道:“主家给答复了,明儿下午末时四刻在牙行见面。”
“好。”赵景清答应下来,见他满头大汗,招呼他进堂屋喝水歇会儿。
孙佑摆摆手,“不了,我媳妇还等着我回家吃饭,就不多留了,明儿你们准时来牙行。”
赵景清颔首,回屋准备银钱。
取出一张百两和五张十两的银票,赵景清看装钱的木箱子里余下的轻飘飘三张十两银票,以及零散的碎银和铜板,眼不见心不烦,将木箱子合上收好。
袁牧将六张银票清点一遍,装进赵景清随身的荷包中,先压在枕头下。
次日下午,赵景清和袁牧提前一盏茶时间抵达牙行。
他们提前了时间来,对方亦是,孙佑为双方引见。主家姓周,名唤周福,是个富态的中年男人。
而后双方在牙行茶室坐下来商谈价格。
周福笑呵呵道:“我这院子搭外边一亩荒地,价格是五十两。上等田十两一亩,中等田四两一亩,下等田一两一亩。算是个公道价,你们这边觉得如何?”
夫夫对视一眼,赵景清开口道:“院子四十五两,上等田八两一亩,中等田三两一亩。”
他砍价,犹如铡刀落下,砍得不是一般的狠。
周福笑僵在脸上,嘴角直抽抽,“不成,我院子大,用的全是好料子……”
他细数院子的好,上等田的肥沃。
赵景清道:“你院子大是大,可位置不好,在镇子外……田我们去看了,佃户种了芝麻,咱们收回来要养地……”
卖方想多卖钱,买方想多省钱,双方寸步不让,你来我往。
孙佑记得赵景清所托,不时帮忙说几句话。
最终,商谈出一个双方都满意的价格。
院子带外边的荒地,四十七两。上等田八两九钱,中等田三两五钱,下等田一两。算下来拢共是一百一十六两。
谈好价格,双方去公所过户房契、地契,待全部处理完,已是太阳落山。牙行抽成百分之一,是一两一钱又六十文,买卖双方各承担一半。将各方钱财清点付清,赵景清和袁牧走出牙行。
钱没用出去之前,赵景清想着要用恁多钱,内心深处是万般不舍得,但花出去后,心中反倒畅快了。
夫夫二人相视一笑,置办一份家业,虽花了不少钱,倒也值得。
两人并肩而行走出镇子,赵景清声音里似乎都带着喜悦,“等爹来了,咱们一起下馆子,饱饱口福。”
“成。”袁牧应声,心里也高兴得紧。
次日,清晨做豆腐最忙的时间过去,袁牧便去买木头、梁木、瓦片、青石砖等一应材料,找盖房做工的人。
他办事利索,该买的该定的,一上午便给办完了。
因着赶时间,袁牧找的人多,一共十人,都是壮年汉子,干活卖力。
有了人手,豆腐坊外一圈的荒地便开始着手清理,当天下午便清理干净,后边便是夯实地基打承重柱,还有得忙活。
院内丑时燃灯做豆腐,院外天际见光开始动工。
赵景清和袁牧最初的想法是,将院墙砸了,囊括更多的土地建院墙。后边集思广益,他们放弃这一想法,院墙砸了重建是项大工程,耗时久花费大,不划算。
不如外边屋子建好后,在外围上一圈栅栏。
栅栏这东西虽说防君子不防小人,但值钱的驴关在驴棚,铁锅可以收进院里,外边只有石磨、灶台这些个笨重且不值钱的东西,动点脑子都不会偷上门来。更何况家里还有两条大狗,威慑力极强。
两人一琢磨,采用这个想法。
袁牧忙得团团转,丑时起来一起做豆腐,院外动工了便出去监工,跟着一起干活。
他忙着,赵景清也没闲下来。
初五,收款的时间,赵景清叫上张兴驾车跟着,先去悦来酒楼对账结款。而后又去食肆对账结款,拢共九家,赵景清一天结了六家。
次日,余下三家也对账结清。
赵景清笔账,悦来酒楼七十六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换嫁小夫郎》 60-70(第2/17页)
两,几家食肆三十七两,拢共一百一十三两。
一个月的入账,能抵得上他们买房买地的花销,赵景清眉开眼笑。
隔天,赵景清特意去了趟青石镇,由关胜带路,去上月订货的酒楼、食肆对账收款。
合约签订时间不久,上月进货不过短短七天,酒楼拢共订货一百四十框,四两九钱。食肆订货三十五框,一两三钱。拢共六两二钱。
赵景清收到钱,关胜瞧着比他还高兴。
六两二钱,他十抽一,能拿到六十二文,下个月他到手的只会更多,关胜想想便有盼头。
两个镇子对账收款耗时三天,豆腐坊外修的房子已初具雏形。
他们盖得简单,只底部用青石砌了三尺的墙,上方镂空,直至房顶盖瓦片。这样的房子砌了两间,每间都很大,约有十丈见方。
先上梁的那间已经在盖瓦片了,另一间地基已打好,还没上梁。
……
斗转星移,日落月升。
小罗湾豆腐坊一天一个样,前前后后十二天,两间十丈见方的屋子完工,周遭围上栅栏,阻隔不想干的人进出。
而后,耗时半个下午,石磨挪进外边那个屋子。十丈见方的屋子十分宽敞,六个石磨安置下来,还有近四成的空余。余下的位置只堆放了些豆腐框,并没放过多的东西占用。
靠里边的屋子,则建灶台架上大铁锅,整整建了六个能放两口锅的灶台。买了四口锅,院里灶台上的两个搬出来,拢共六口锅,足够现在用了。
灶台前,房梁上绑着绳子坠下豆腐架,沥豆浆极其方便。
赵景清来回走了一遍又一遍,不由开始琢磨,安石磨这间屋子,余下的空间能安四个石磨,灶台那边,能架十二口锅,后边不管有多大的生意,这儿都忙得过来。若是还不够用,余下的位置还能再建四间这样的屋子。
两间屋子前,各挖了一口深井,不管是打水磨豆子还是煮豆浆,用水都变得更方便。
只是井才挖好没两天,里边井水浑浊不堪,暂时不能用。只肖等到泥水沉淀,井水变得清澈能够饮用,便不愁水不够用了。
建两间屋子和挖两口水井,买材料、人工等加起来林林总总用了四十五两银子,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但赵景清认为值得。
在此期间,袁老二交了税收,将地里种的菜托付给袁老大袁老三,来到小罗湾。
关胜跑成了一家位于山阳镇的酒楼。其规模不大,是家小酒楼,每天订的豆腐十五至二十框不等,辰时前送货上门即可。
不赶时间,豆腐坊内还添了位熟手,多十五二十框不算事儿。
驴车拉货驶进驶出,豆腐坊欣欣向荣——
作者有话说:感谢宝宝们订阅支持呀[红心][红心][红心]
第62章
如今人手够用, 但想到关胜跑生意的速度,赵景清又招了两人,先给教会做豆腐, 以备不时之需。
目前坊内已经招了七个长工, 加上赵景清和袁家四口, 拢共十一个人干活,人手多起来, 活也干得快,不必再赶时间提早上工,上工时间恢复到丑时四刻。
徐立秋心里不舍,提早上工一天十文钱,提早上工十七天, 多了一百七十文呢, 都够扯粗布给他家狗儿做一身新衣裳了。
一同做工的几人亦是差不离的想法, 虽是累了点, 但到手的钱多了。
不过干活的人多了, 他们也能轻松点, 反正工钱照拿,巴不得能轻松点,少干点活。
赵景清不似之前忙得团团转, 多出闲暇时间, 他将落下的练字捡起来, 还留出时间读书。前边买的书, 还没翻几页呢。
他不单自己看, 还盯着袁牧一起看。
两人得一起往前走,谁都不能落下了。
袁牧就没读书的脑子,练字尚好, 看书看多了就犯困。但他已经成家立业,不似从前读书时的少年心性,知道看书有好处,能更好的经营豆腐坊,能定下心来看书。加之赵景清监督,两人看书进度相差无几。
袁老二瞧见,啧啧称奇,扭头同林翠娥蛐蛐他,“袁大壮竟然坐得住,看得进去书,稀奇事。”
“……”林翠娥无奈又好笑,瞥他一眼,“你去当着他面说。”
这不是挑事儿吗?袁老二直摇头,“我才不干。”
豆腐坊圈地大,两间屋子完工时,栅栏没全部围拢,只新建的那边围了。余下的是袁老二和袁牧,以及住在豆腐坊的张兴,三人闲暇时间自己围的。
栅栏合拢,留出栅栏门,其上盖了个人字形茅草顶,门楣处留出牌匾的位置。
袁牧让景清给豆腐坊取名,好去定做一块牌匾挂上。
赵景清思来想去,实在想不出啥名来,街上多得是姓氏加经营生意的组合,林娘小食肆、林氏五谷铺……赵景清照搬,“赵氏豆腐坊?”
“成。”袁牧当即去定做牌匾。
不过两天,崭新的牌匾挂上栅栏门门楣,棕底红字,赵氏豆腐坊银钩铁画,在官道上不用拐进来,也远远就能看见。
赵景清抬头,看着这道牌匾,寻思了会儿道:“咱们再做一个吧,挂在豆腐铺,就叫赵氏豆腐铺。”
“成。”袁牧颔首,得了空又去定做一块。
……
秋收已过,秋老虎散去,天气渐渐凉快下来,早晚都变得凉爽,只有临近中午以及午后的两个时辰还热着。
秋收过去二十天有余,赵景清忽然想起一件事,三川书院招考学子。
裴西安帮赵丰年走关系的事是假,赵丰年肯定去不了,不知他爹和李长菊有没有另想办法,赵景清没关注,也没兴趣了解。
但三川书院招考,所有想入书院的学子都能前去考试,赵景清好奇道:“不知茂之去没去,他学业好,去考肯定能进。”
袁牧道:“咱们去问问他。”
次日下午得空,赵景清和袁牧去买了东西,前往梧桐里。
回梧桐里不可能只登门拜访周家,赵家也得去看看,不然街坊邻居的唾沫能把他们淹死。
他们先去赵家,李长菊来开门,看见她的瞬间,赵景清和袁牧皆不由愣住。她没了往日斗胜公鸡般昂首挺胸的精气神,瞧见他们过来,没同之前那边出言挤兑,或是变着法的想占便宜,整个人似打蔫的茄子。
赵景清放下带来的东西,两斤五花肉,顺嘴问一句,“我爹呢?”
李长菊道:“回马行上工去了。”
赵景清颔首,双方相对无言,赵景清和袁牧半刻时间都未呆到,便离开了。走出赵家,两人前往周家。
敲响院门,许常英来开门,瞧见赵景清和袁牧面露喜意,“你们咋来了,快进来。”
两人走进院子,赵景清盈着笑,“许阿叔,今儿有空,我们来看看你。”
袁牧适时将提着的篮子递给许常英,里边是五花肉和排骨。
许常英笑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换嫁小夫郎》 60-70(第3/17页)
得见牙不见眼,客气一番将肉收下。
赵景清问:“茂之不在家?”
“不在,在学堂读书呢。”许常英回答道,“你们找他?有啥事和我说也一样,等他回来我给他说。”
赵景清道:“没事儿,他去三川书院考学了吗?”
“去了,本来他不愿去,说花钱多,在山阳学堂读书一样,但我和他爹都劝,只要考上了,我们节衣缩食也供他去三川书院读书,他拗不过我们,就去了。”许常英叹了口气,“不过他后边回来,说没考上。”
赵景清惊讶,茂之学业好,竟然没考上?
“没上便没上吧,明年能接着考,那儿先生好,门生多,日后科举入仕更容易些,若不是为这个,我们也不是非劝他去。”许常英不愿多说,转而道,“你回赵家没?我给你说说他家的事。”
赵景清点点头,许常英便滔滔不绝说起来,“赵丰年去三川书院无望,在家里闹了好几天,连山阳学堂也闹着不去,说什么已经和同窗说了,他要去三川书院读书,现在去不成,他丢不起这个人。李长菊和赵四哪里肯答应,送他去山阳学堂,赵丰年还算乖觉,去了。可后边茂之和我说,没瞧见赵丰年去学堂,人不知上哪去了。”
“后边李长菊和赵四知道了,又是好一阵闹腾,昨天还吵闹了一天,赵四把他关屋里,今早才发现他不在屋里,又是好一阵闹腾。”许常英说得直摇头,“儿女都是债,好在我家茂之听话懂事,不必操那么多的心。”
“……”赵景清听愣了,无话可说,赵丰年能折腾,不让人省心,怪不得李长菊那般憔悴模样。
许常英与赵景清话家常,想到不久前有人说起景清和景明出嫁快一年了,咋还没好消息传出来,他听了一耳朵,心中便记下了。
趁袁牧出去,许常英压低声音问:“景清,你们成亲快一年了,肚子有动静吗?”
赵景清懵了,不自觉轻轻啊了声,热气爬上脸颊,不自在道:“没有。”
许常英见状,面露担忧,追问道:“你婆家那边有催吗?”
他是过来人,见多了新夫郎新嫁娘进门一年半载没怀孕生子,婆家就变脸的事儿。林翠娥人好,可景清嫁进袁家也小一年了,不知道袁家那边怎么想。
“没,年前袁牧带我去看过大夫,大夫说我身子不大好,先把身子养好,孩子事儿顺其自然就成。”赵景清道,孩子没来,应该是他身子还不适合生育。
许常英松了半口气,“那他们待你可还好?”
“都待我很好。”赵景清转而宽慰许常英,“许阿叔您放宽心,爹娘从不插手我和袁牧的事儿,袁牧也待我极好,什么都听我的。”
“那就好,那就好。”许常英一颗心这才完全落下,“那我就放心了。”
半下午过去,赵景清起身要走,许常英留他们吃晚饭,赵景清和袁牧没应,挎上空菜篮子离开。
往镇外走去,赵景清不时看袁牧一眼,他一心扑在做豆腐卖豆腐上,许阿叔不提,他都不曾想过怀孕生子这事儿。
七叔公的话赵景清记得,一如他同许阿叔说的,只能顺其自然。
袁牧好奇,“看我做什么?”
“你又黑了,前边养回去一些,忙着盖房子又给晒黑了。”赵景清叹气,黑了瞧着更粗犷,更凶了。
“……”袁牧不服气,避开人伸出手指戳景清的腰,“嫌弃我了?”
赵景清躲开,“没有。”
“真的?那你为啥不敢看我。”
“我看了。”
……
你一句我一句的无意义拌嘴笑闹,从山阳镇持续至小罗湾。
关胜是个跑生意小能手,山阳镇又是相邻几个镇子中最大的,发展生意的机会更多。大酒楼不好跑,小酒楼、小食肆却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时至月底,他又跑了两个食肆,规模不大不小,拢共定出去二十框豆腐。
山阳镇的食肆赵景清都登门过,听关胜报出食肆名称来,不肖片刻就回想起来,这两户他去过,话没说两句就被送客了。
“这两家你竟拿下了?咋拿下的?”赵景清惊叹。
“凭我这厚脸皮和三寸不烂之舌。”关胜笑道,“登门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给他们试吃的豆腐送了快三框,终于得了机会。”
他说得容易,赵景清经历过,清楚知道并不容易。
赵景清道:“你跑生意不容易,我和袁牧商量后,决定给你发犒金。”
关胜眼睛一亮,“犒金怎么算?”
“这个月至年底,每月签三家及以上酒楼、食肆等有犒金。签第三家,犒金一钱;第四家,犒金两钱;第五家,犒金三钱;每多签一家,犒金多一钱。犒金累加着算。这个月你拢共签了八家,算下来犒金是二两一钱。”赵景清仔仔细细算给关胜听。
关胜喜不自胜,高兴完后又不由担忧,“那、那保底五钱和抽成呢?”
赵景清道:“按之前给你承诺的正常算。”
关胜最初签的一家酒楼、一家食肆订货满一个月,订货量加起来有七百五十框,约摸二十七两。后面五家新签的食肆,每天四十框,送货也满一个月,订货量算下来一千二百框,约摸四十九两。最后签的一家山阳镇的小酒楼,送货十天,算下来也有一百八十框,六两多不到七两。拢共八十三两,关胜十抽一,算下来得有八钱,加之保底和犒金,一个月是三两四钱。
这么算下来,关胜的工钱可不少,赵景清和袁牧却愿意给。如今豆腐坊摊子铺的大,能生产更多的豆腐,可能不能卖出去,得靠关胜跑生意。
关胜笑得合不拢嘴,“多谢东家!”
赵景清道:“不必谢我,这是你应得的。”
一场场秋雨落下,暑热消退,迎来凉爽的深秋。
关胜干劲满满,临近的武安镇、武平镇来回跑,在九月硬生生签了九户,包含六家食肆和三家酒楼,每日订货百框。
前面招的人派上用场,豆腐量陡增,亦忙得过来。
青石镇送货,能托季衡帮忙,然武安镇武平镇送货,需得另外找人。索性袁老二会驾车,武安镇、武平镇送货的事便交给他。
进入十月,关胜更是去到清河县城去跑生意。
赵景清每日忙得团团转,看书没落下,账目做得愈发清晰明了。
一场秋雨一场寒,进入十月下半旬。
栅栏院墙外,一架简约大气的马车缓缓停下,豆腐坊迎来一位意想不到的来客——
作者有话说:感谢宝宝们订阅支持呀[红心][红心][红心]
给关胜算工钱,算得自我怀疑[化了][化了]十抽一,一百文抽一文,不少啊……然而八十几两,算下来只有八钱多……
我们公司销售提千分之二,对比下来关胜提的可多了,但[捂脸笑哭][捂脸笑哭][捂脸笑哭]还是景清赚少了[捂脸笑哭][捂脸笑哭]站得不够高
第63章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换嫁小夫郎》 60-70(第4/17页)
马车停稳, 车夫跳下来摆上脚凳,“夫人,到了。”
垂帘从里边撩开, 丫鬟打扮的小娘子先下马车, 回身扶夫人下车。
豆腐坊内, 李冬和大毛二毛玩,他阿爹在豆腐坊上工, 他天天帮忙摘叶子,常跑来豆腐坊玩。正玩着,两条大狗忽然朝外吠叫起来,李冬吓了一跳,朝坊外看去。
车夫手拿马鞭站在最前面, 他侧边是个年轻小娘子, 被护在最后边的是个珠光宝气的富态妇人。
“大毛二毛别叫了。”李冬喝止。
两条大狗和他混熟了, 还算听话, 没再吠叫, 只不善的面向来人龇牙。
“小郎君, 我们想见豆腐坊的东家,劳你传句话。”车夫开口道。
“……好。”李冬稍作迟疑,往里边院子跑, 边跑边喊, “景清哥哥!有人找!”
不多时, 赵景清从院内走出, 看见院外候着的人的穿衣打扮, 步子不甚明显的微顿,这是……有生意找上门了?
赵景清疾步走到栅栏门,说话更谨慎, 待人更热情,自报家门,请三位进屋说话。
夫人颔首,缓步走进院子,丫鬟跟在她身后,车夫留在外边。
“我是清河县城姜家人,”姜夫人道,说话轻声细语,与赵景清接触过的人完全不一样,“听说你做豆腐的手艺好,我今儿来,是想请你帮忙做豆腐。”
做豆腐?不是从他这定豆腐吗?赵景清迟疑片刻,询问道:“做啥豆腐?”
姜夫人目光掠过驴子拉磨,手摇豆腐架沥豆浆,忙碌却井井有条,她慢下步子驻足道:“酸浆豆腐。”
赵景清闻所未闻,又怎会做?他只能道:“我这儿许是做不了……”
“你先别急着拒绝,”姜夫人收回目光转向他,“这豆腐是我公公老家,榆林那边的做法,他老人家年事已高时日无多,惦记着家乡的滋味,我们做子女的,只能尽量满足他。府上寻了好些个厨子和做豆腐的好手,做出来的不是我公公家乡的味道。我听人说你手艺好,特意登门拜访,想请你试一试能否做出来。”
说罢,她伸出手,身后的丫鬟立即取出一个信封呈上。
姜夫人将信封递给赵景清,“这是做酸浆豆腐的方子,你且试试。”
如此重要之事交给他,他若是做不出来,岂不是让老人家留下遗憾,这副担子太重,赵景清没接她递来的信封,“姜夫人,这……我只会做胆水豆腐,这酸浆的……”
瞧出他的顾虑,姜夫人莞尔一笑,劝慰道:“你且放宽心,府上已遣人回榆林老家请师傅过来,只是这一来一回耗时良久。我来请你帮忙,是我这个当媳妇儿的私心,想老爷子早日尝到一口家乡的味道。”
如此一来,他能做出来最好,做不出来也不干他的事儿,赵景清心里有了计较,接过姜夫人手里的信封,“那我试上一试。”
“若能做出来,你来县城姜家找我,报上我的名讳,府上管家会带你见我。”姜夫人顿了瞬,承诺道,“你且静心去做,我不会亏待你。”
赵景清颔首,“好。”
姜夫人亦微微颔首,告辞离开,赵景清送她走出院子,目送她坐上马车离开。
赵景清拿着装有方子的信封,转身往回走。
袁牧站在院门边,他在这好一会儿了,见景清在和那妇人说话,便没上前打扰,他好奇问:“谁啊,找你啥事儿?”
“清河县城姜家姜夫人,她给了我个方子,请我做酸浆豆腐。”赵景清边说,边将信封打开。
“酸浆……做出来的豆腐不得是酸的,还能吃……”袁牧疑惑道,见赵景清从信封里抽出信纸,以及一张五十两的银票,余下的话卡在喉咙口,说不出来。
赵景清亦愣住,闭眼又睁眼,是五十两没错。
他抬眸,和袁牧四目相对。
袁牧找回声音,感叹道:“出手真大方。”
赵景清深有同感,酸浆豆腐还没做,就先给他五十两,就不怕他只打算赚这五十两,不尽心尽力琢磨做酸浆豆腐?
当然,赵景清不是这样的人。
两人进屋,先将五十两银票放好,才展开酸浆豆腐的方子研读。
大体步骤和做胆水豆腐一致,只是点浆用的东西不一样,胆水豆腐用胆巴,酸浆豆腐用酸浆水。
其关键便在酸浆水。
可酸浆水是什么,要如何制作,方子上写得笼统,只说是用豆浆发酵制作,发酵好的酸浆水呈现清澈淡黄色,酸香温和,无腐败臭味。
用发酵好的酸浆水做出的豆腐,豆香浓郁,口感细腻嫩滑。
赵景清:“……”
原料、用具、环境、时间等都会影响发酵结果,酸浆水没发酵好,酸浆豆腐自然做不出来。就算做出来,点浆的时机,酸浆水的用量,后续的压制成型,都会影响豆腐的口感。
怪不得姜夫人说找了不少人都没做出来,确实不好做。
袁牧做豆腐那么久,得了赵景清真传,看着方子眉头越皱越紧,“酸浆水不好做,这钱难挣。我们不知道酸浆豆腐是啥味道,就算做出来,也不知道做对没。”
赵景清思索一会儿,“好吃的不一定对,但难吃的肯定不对。”
“是这个理。”袁牧忍俊不禁,“你安心试做酸浆豆腐,豆腐坊的活计我盯着,出不了错。”
“成。”赵景清点头,脑子里已经浮现几个想法,发酵可用生豆浆,亦可用熟豆浆,且都试上一试。
如今用豆子多,紧挨着石磨的位置,泡了几缸豆子。赵景清舀出四斤泡好的,磨浆滤浆后,一半倒入锅中煮沸,另一半生豆浆分成两份倒入洗干净的陶罐中。
现在天气不冷不热,是最适合发酵的时候,按赵景清的经验,陶罐直接放在屋内即可。
装有生豆浆的陶罐,一个密封,一个敞开。锅中煮沸的豆浆冷却,亦是如法炮制。
柴房的柴火早已清空,打了好几个架子,用作霉豆腐发酵的发酵房。赵景清将陶罐一一搬入其中,放在角落。
入秋后昼短夜长,天黑得早了些,赵景清做完这些,天已经擦黑。林翠娥做好饭菜,吆喝着吃饭,赵景清应声去洗手吃饭。
待吃好饭洗漱完,在进屋睡觉前,赵景清端着烛台进入发酵房,蹲下身往陶罐里看。
敞开的陶罐清晰可见,没甚变化。
次日丑时过半,赵景清到点便醒,醒来收拾妥当,第一件事就是端上烛台去检查发酵情况。
装有熟豆浆的敞开陶罐,豆浆变得浑浊分层,瞧着不容乐观。
赵景清又看装有生豆浆的陶罐,表面好像凝了一层皮。赵景清伸出手,在碰到前又收了回来,起身去厨房取一双筷子,用烧开的水烫过,折回发酵房,用筷子捞起最上边的豆腐皮。豆腐皮凝了一半,时间久一点,能凝成一张完整的豆腐皮。
微弱烛光中,能瞧见豆腐皮下是偏黄的浆水,底部有沉淀。
浆水颜色和方子上写得相似,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换嫁小夫郎》 60-70(第5/17页)
赵景清面上露出笑容,看来得用生豆浆发酵才行。
赵景清克制住掀开另一个装有生豆浆陶罐密封盖子的欲望,将装熟豆浆的两个陶罐搬出发酵房,倒出来清洗干净。
发酵唯有交给时间,不用时时盯着,赵景清一同忙活做豆腐,等天际渐白才抽空去看。
袁牧也跟了上来,蹲下身凑近陶罐嗅闻,“没啥酸味。”
赵景清用烫过的筷子沾浆水,小心翼翼用舌尖尝了一点,“……有一点点酸,隔一阵再看。”
待到午时,赵景清再来检查,酸味浓郁些许。
晚上吃饭前,赵景清再去检查,酸味中弥漫着一股浅淡的不易察觉的臭味。
待到翌日丑时,赵景清推开发酵房的门,浓郁的酸味中充斥着刺鼻的腐败臭味铺面而来。
“……”好臭。
赵景清屏住呼吸后退,“袁大壮。”
袁牧走过来,嗅到发酵房内逸散而出的味道,“……”
夫夫二人堵住鼻子,将两个陶罐搬出来,袁牧打水洗陶罐,赵景清则拆开另一个密封的陶罐。
味道不如敞开的刺鼻,但也十分难闻。
倒出来后,能看到厚实的豆腐皮,比敞开的凝成的豆腐皮更好更完整。
赵景清懊恼,“我该早点将这个打开看。”
袁牧头都快被熏晕了,“咱们重新做。”
赵景清又舀出四斤豆子,磨浆沥浆,分装四个陶罐,全部密封,搬入发酵房中发酵。
——
山阳镇,黄府。
“少爷,今儿去哪玩?”小厮凑到黄宁跟前,笑容谄媚的询问,“烟柳街婉儿娘子可盼着您呢,可要去她那儿?”
黄宁躺得四仰八叉,百无聊赖道:“不去,没意思。”
天天盼着他去,去得他都快虚了。
“孙少爷前些日子请您去斗蛐蛐,要不去找他?”
“不去,没意思。”
孙贼的蛐蛐太刚猛,斗谁谁死,他才不去找不痛快。
小厮抓耳挠腮,“刘少爷昨儿个寻了只鹦鹉,会唱曲会背诗,送来消息请您赏玩,少爷可去?”
“不去,没意思。”
去了该嘲笑他不会背诗,他丢不起这人。
小厮:“……”
咋啥都没意思?小厮左思右想,福至心灵,“裴秀才那事儿过去两个多月,腿应当要好了,要不我去请他过来?”
黄宁睨他一眼,“伤筋动骨一百天,你当是假的?”
“小的说错了,说错了。”小厮自打几下嘴巴,“要不咱们去乐明村看望他,顺道搞点山里的鲜货,这个时节,山珍可不少。”
黄宁寻思了会儿,一骨碌翻身坐起来,“成,准备去吧。”——
作者有话说:感谢宝宝们订阅支持呀[红心][红心][红心]
第64章
小少爷出门, 自是马车代步。一架马车缓缓使出山阳镇,往乐明村的方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