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四章 北狄退兵(1 / 2)
进入五月,宣化战役更加胶着,草原草茂牛羊肥,北狄的兵力似乎很是强大,杨翊骅很焦躁。虽然宣化在十日前已经夺回,但是北狄丝毫没有退兵的意思。每日围着宣化进行骚扰。
原来十八万兵陈兵宣怀之间,打的是攻战。拿下宣府后,由攻转守,本应该是大庆的优势。即便怀来宣化都要加以防守,只要步步为营,也没有太大的问题。
而且更让杨翊骅烦躁的是,攻打宣化之前,皇帝来的旨意都是鼓励和赞扬。拿下宣化后,更是大大封赏。
但,自此之后,皇帝等了五天,没等到击退北狄兵马的消息,此后基本就是每日一旨,每次都是申斥,斥责杨翊骅畏难不前,要求他尽快击败北狄。到昨天已经是第五封圣旨了。这样久而久之军心也会动摇。
打仗最怕后方不信任,一旦不信任,在外的将领就会难免多想,也会焦躁不安。杨翊骅回想起隆裕朝,老国公爷领兵时,隆裕皇帝从无远程指挥的旨意,只有源源不断地物资,不由又叹了一口气。
「报!大将军,天使已经到了营前一里地,请大将军摆仪仗接旨。」一个传令兵前来传令兵。
「陛下到底什麽意思?」杨翊骝的脾气比他哥哥还大。
「恐怕陛下也有为难之处。」杨翊骅可以自己腹诽皇帝,却不能让自己的弟弟陷入不忠之境。
一会,便看到了司礼监随堂太监杜明和一个穿着头戴三梁冠,身穿赤罗朝服,蔽膝上绣着鸂鶒,素银革带,佩练鹊纹绶的监察御史一起前来。杨翊骅心里咯噔了一下,和杨翊骝对视一眼。
只听杜明高声道:「征虏大将军襄城伯杨翊骅接旨。」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征虏大将军杨翊骅听旨!朕闻王师已克宣化府,北狄贼寇正值人困马乏丶士气疲敝之时,此乃犁庭扫穴丶一鼓歼敌之良机!然闻卿顿兵不进丶迟疑不前,究竟为何?大军在外,日费粮草军需甚巨,若长此迁延,莫非欲拥兵自重耶?
朕今特遣都察院御史方升为监军,即日起赴军前整肃军纪。着卿速速筹措作战方略,克期进兵,务必尽速击溃北狄,早奏凯歌丶班师回朝。
卿深受国恩,朕素寄厚望于卿,切勿辜负朕之期许,勿使忠勇将士空耗于疆场,勿令社稷安危悬于迟滞!若再迁延贻误,国法俱在,卿其慎之!
钦此。
绍绪三年五月初三。」
「大将军,接旨吧,」杜明看杨翊骅听完圣旨久久扶在地上不起身,便提醒了一句。
「臣……臣接旨。」杨翊骅颤抖着手,从杜明手上接过了明黄的圣旨,然后起身。
「大将军,」只见一个中年人上前一步对杨翊骅拱手,「在下方升。」
「方大人鞍马劳顿,请帐中坐。杜公公请帐中喝茶。」
「茶就不喝了,杂家就回宫复命了。」杜明知道这封旨意对于杨翊骅意味着什麽,便不想趟这个浑水,反正骑马回怀来,也不过一个多时辰,到了怀来自有接待,何必在此看着杨翊骅和方升之间的尴尬。
杨翊骅就恭送了天使,然后和方升一起到了中军大帐。
「方大人前来,可有带陛下的口谕。」
「这倒没有,陛下对大将军信任的很,下官来只是协助大将军尽快击退北狄。」方升客气地很,但是杨翊骅一点都不敢放松,因为这是最近几十年来第一次军中有御史监军,可见皇帝的不满意。
「那方大人可要巡视军营?」
「不必不必,大将军治军自有法度,何容在下指指点点。」
「那方大人可要参详军务?」
「哎,大将军,在下一介书生,何懂这种军务?」
杨翊骅不知道怎麽说了,而杨翊骝心里却想你倒有自知之明。
「方大人是驻跸宣化城中,还是在这军中?」
「自然是在军中,在下代天而巡,焉有畏缩躲避之理。」
「军中甚苦。」
「吾亦男儿,无妨。」
杨翊骅苦苦一笑,却只能拱手赞扬。所谓交浅怕言深,杨翊骅遍找了一个理由离开中军帐,方升倒也识趣便说先去安置,也离开了。
自从方升来后,对杨翊骅而言好的变化便是皇帝再无明旨发来。坏的变化是前几日方升果然闭口不言,等一次和小规模遭遇战让北狄部队逃脱了,方升便开始了议论。以后议论每日剧增,之乎者也兵法有云,只听得杨翊骅脑袋疼。
五月十六日,杨翊骅接到了兵部转来的咨文,北狄有一股部队转辽蓟线,永昌伯卫定方奉旨前往防守,以免北狄两面夹击京城。
当事时在御书房商议此事时,其实秦业丶卫定方和姜白石都是不同意卫定方去辽蓟线的。
因为北狄总计有多少兵马,这些惯打仗的人都很清楚。北狄大兵在宣化,杨翊骅一个人就拖死了十五万。英国公李威曾经估算过,北狄总计兵马只有二十万,如果遇到荒年,有生战斗力可能只有八万。只要拖死十五万,其实宣化这仗怎麽打都是大庆赢,因为大庆后方有源源不断的物资,可以打持久战。
但是不知道为什麽皇帝就是非常不满意,就是认为要迎头痛击把北狄兵马打残。卫定方在书房和两个儿子分析时说「陛下就是想证明,先帝没做成的,先太子没做成的,齐王没做成的,他可以做成而已。他太需要一场战来证明自己了。」
所以等到辽蓟线出现小股北狄兵马时候,皇帝似乎有点惊慌失措,强力要求兵部出兵。而严泰和蓝继岳自然是陛下的拥趸,表示如果被北狄两面夹击,京城的风险极大。卫定方继续分析道,「他们也不想想,京城有三十万兵马,即便抽走了八万去了宣化,二十二万兵马,城高水深,小股北狄如何来打?」
更糟糕的是,这个事在十五大朝会上,被今年新科御史们当堂说事,一个个要弹劾姜白石尸位素餐,最后竟变成不出兵就是叛国。姜白石顶不住压力,于是卫定方就去了辽蓟。临行前卫定方对两个儿子说,「走,父亲带你们去游山玩水,跑马遛狗。」
五月二十三日,杨翊骅又接了一道兵部咨文。皇帝命镇北侯曾达为镇北大将军,领兵八万,进怀来,命杨翊骅驻宣化,两军合击共破狄虏。
……
这道咨文到蓟辽大营后,永昌伯卫定方久久不语。然后拎着一个水囊,叫上两个儿子爬上了大营边上一个的土丘,坐在了丘顶。
此时正是下弦月,土丘上虫鸣四起。卫定方坐了很久,两个儿子也不知道他为什麽要来,看他一直不说话,也就各自坐着想自己的事。
卫靖达从怀里摸出一个劣质的簪子一直在摸着。这是一个特别简单一个簪子,簪头处只有一个小牌子,上面刻着「李云茹,李威谋逆」。
卫定方打开水囊,对着月亮举了起来,然后说了一句「伯翔,走好!」一饮而下。
卫靖远和卫靖达都闻到了酒味。大军之中不得饮酒,急忙起身让父亲靠过来,却看见父亲已经把水囊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