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100(1 / 2)
<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元春不干了[红楼]》 90-100(第1/16页)
第91章
王夫人可太不喜欢黛玉了,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一条,就是黛玉的母亲,她的小姑子!
长得好、嫁得好、娘家好、夫妻感情也好。贾敏还未出阁时,王夫人就处处被她压一头。
贾母是偏爱贾政,可这偏爱,比起她对亲姑娘贾敏的疼惜来说,那就不值一提了。
若说贾政是值得老太太骄傲的儿子,那贾敏就是她的心肝肉。
只看她名字中的“敏”字,就可以知道父母对她的偏爱,一个闺女,居然和儿子用了一样的字辈。
因着这点心思,即便贾敏从未与王夫人正面冲突过,王夫人也不喜欢她。
更不用说,贾政平生第一次对王夫人红脸,就是因为王夫人抱怨了一句:老太太给贾敏的嫁妆实在堆山填海!
新仇旧怨加起来,王夫人对黛玉就是面上情。
这种不喜欢开始还能压抑,后来就压不了了。
因为她发现,她从小宝贝到大的儿子,竟然成天围着一个小毛丫头伏低做小,甚至任她摆布!这简直点燃了她的神经。
王夫人知道,老太太喜欢看宝黛两兄妹感情好,就是存着亲上做亲的意思。
她怜惜自己亲姑娘的孤女,本无可厚非。可这样对宝玉来说,是不公平的!
贾敏那样病病歪歪的身子,生下林黛玉也不是好生养的样。
成日里人参肉桂闹个不停,风吹吹就倒了,难道日后还让宝玉去服侍她吗?
王夫人越想越不畅快,于是薛家一进京,她就顺势也将人接到贾府来住着。有八面玲珑的薛宝钗在前面比对着,林姑娘矫情善妒的名声就传开了。
下人们的闲言碎语,老太太是不理会的。也没人敢把这些闲话说到她老人家面前,所以她并不知道这些私底下的事,只一味偏疼黛玉。
至于背地里,黛玉流了多少委屈的眼泪,众人都一概用林姑娘爱哭带过了。
王夫人看着黛玉那忍气吞声的样,才觉略微报了报心中的仇。
为着这些前因后果,但凡王夫人还有其他选择,她都不会要黛玉做自己儿媳妇的。
可是袭人那个死丫头坏了事,宝钗、史湘云又各有缘故,都做不了亲。王夫人这才不得不捏着鼻子选黛玉。
她满心以为,以老太太一贯想要撮合宝黛的想法来看,这事是一说就成的。
没想到,老太太冷眼旁观她这几日的作为,早瞧出她心中不知怎样看不上黛玉,胸中积蓄着一团火,王夫人一开口就引爆了!
“你既然那么看不上玉儿,做甚么还委委屈屈提这话?莫不是打量着我的玉儿没人要了,随你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老太太,媳妇没有……”
“够了!你打量着,你的那些小动作、小把戏,我没看进眼里?也不用你捏着鼻子认下这门亲,我今日就把话放在这里,宝玉和林丫头之间,不成!”
王夫人被喷了个面红耳赤,忍着泪,满腹委屈地去了。完全不知老太太也哭倒在了靠椅上!
她对着琥珀等亲近丫头说:
“我原本想着,林丫头若是能嫁回来,有她舅舅照管着,舅妈护着。即便林家没人了,等我百年之后,她也不至于叫人欺负了去,没想到现在下我还活着呢,就有自家人欺负她,欺负到我跟前来了!!
我心里不是不知道,宝玉小孩子偷腥,坏了身体,要是我那女儿女婿还活着,宝玉是休想
娶到林丫头的。
但我还是想撮合两个孩子,一来宝玉本来喜欢林丫头,二来,凭着林丫头的心性,她日后不会为难袭人母子。
没想到你们太太心中那样糟蹋林丫头!”老太太说完猛地拍了一下桌子。
“就她这样,我是决计不可能,将林丫头嫁给宝玉的!那丫头和她母亲一样,最是个敏感多思的性子,我瞧着她,就好像看到了她母亲,我那早逝的女儿,我的心头肉,我怎能不疼她?
真要让她嫁给了宝玉,九泉之下,我如何去见我那女儿?!”
老太太越说越痛,竟捂着胸口痛哭起来,吓得琥珀几人忙不迭地捶背拍胸,一会儿又闹着找太医,都被贾母拦住了。
老太太这边心痛神伤,仇昌那边听说二太太遭了一顿排场,开心得喝了二两酒。
他行医问药,见过的人不知凡几,怎会看不出二太太是怎样的人。
要搅黄老太太的打算,不消多动手脚,只要在二太太问林姑娘身体时,意味不明地说一句:“尚要仔细调养几年!”,她就能打消这个念头。
如今宝玉的身子尚且前景不明,二太太巴不得多找几个好生养的,来给自己儿子开枝散叶。
娶了林丫头,老太太那边肯定不许早给侍妾,万一林丫头一直生不出,岂不是耽误了宝玉要嫡子吗?
只要二太太略一犹豫,老太太就能察觉出来,到时候这事铁定要黄!
仇昌算无遗策,这事果然黄了。
当然,做这事之前,仇昌也没瞒着黛玉。他再是觉得宝玉不好,那也是黛玉的终身,不好越过她去。
他冷眼看了两年,觉得黛玉年纪虽小,可绝不是那种不知世事,全无主见的小姑娘。
所以他找了个日子,将宝玉的荒唐以及老太太的打算,遮遮掩掩地提了两句。
黛玉果然闹了个大红脸,嗔着把他赶出去了。不过后续,她还是默认了仇昌的计划。
等仇昌将事成的消息传来后,黛玉竟是大大地松了一口气,连她自己也没想到。
或许是因为宝玉的荒唐、舅母的面热心冷,让她寒了心。她突然不再那么恐惧离开老太太的庇护了。
也或许,是老太太虽然爱护宝玉,但同时也顾念自己的一番慈心,补足了她寄人篱下的不安与惶恐。
反正尘埃落定之后,黛玉的心中竟然像解了枷锁般,变得轻盈而愉悦。
探春虽然不知道这事里面的许多曲折,但她自来聪慧,看着近来的苗头,也能将事情猜个七七八八。
在她看来,二哥哥和林姐姐都好,但是放在一起却是大大的不般配。
成婚可不是两个人关起门来过日子,只看琏二哥和二嫂子就知道了。那样精明强干的两个人,面对一大家子的琐事,依然左支右绌。
林姐姐何苦来受这种累,二哥哥也护不住她。想着这些,探春倒是真心觉得这事情黄的好!
元春对于王夫人这一番操作,只有一个真心诚意的“呵”,送给她。
就像贾政说的,要寻人家的好姑娘,也要宝玉自己争气才是!文不成,武不就的,没得耽误了人家姑娘。
人果然是不禁念叨,元春正想着贾政,刘德庆就进来传话说:“政老爷给娘娘传了信,要讨娘娘个示下!”
且说贾政远在千里之外,什么消息都要慢人一步,元春被禁足又被放出的消息,他都分别晚了大半个月才收到。
元春被禁足时,他心中不知如何的担惊受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元春不干了[红楼]》 90-100(第2/16页)
怕,满心里埋怨的,都是元春冒进了。虽然顾惜姊妹,但也要以国家大事为要,怎能那般胡搅蛮缠,惹皇上生气。
等元春解禁,广福也首战告捷后,他又觉得元春有祖上的风骨,且是个重血脉亲情的孩子,实在让他老怀宽慰。
担心和埋怨是一时的,贾政的快乐却在同僚的夸赞下,成倍增长!
读书人嘛,都是有些书生意气在胸中的。
委委屈屈的求全示好,怎比得上大快人心地讨贼剿寇。
贾家的名声传扬开去,竟然有了教女有方的美誉。
一时之间,贾政变得炙手可热起来,真有不少同僚故旧来打听他的家事。都想娶一个如宜妃娘娘般,有风骨有气节的姑娘。
贾政被奉承得飘飘欲仙,当真觉得自家就如传言那样,非同俗流了。
这天,勤勤恳恳干完工作的贾政收到了一封信。信是从广福来的,贾政看过之后高兴的不得了。
写信的人是冯唐,他写这封信来,是想为他手下的一个先锋官,向贾政提亲。他们看上的,正是贾家的三小姐,贾探春。
冯唐的这位部下名叫裴鸿,也是他的义子。
早年间,裴鸿的生父裴枢就在冯唐麾下效力,和冯唐是过命的交情。
裴枢因公殉职后,他的妻子不到一年也就病逝了,留下裴鸿一个幼子,差点叫那群见财起意的族亲生吃了。
冯唐得知了消息,就去将裴鸿接走了,亲自留在身边照管教养。
可以说,比起他的亲儿子冯紫英,裴鸿跟在冯唐身边的时间更长,也更得他器重。
广福一役作为先锋军,俘虏了匪首的小将,就是裴鸿。
贾家不愿和亲的名声在外,早被冯唐等人看作是隐藏的主战派,自认在保守派中,他家是难得的明白人。
所以义子功成名就之后,冯唐就急着替他求娶贾家的姑娘。
这其间,当然也不乏另一重考量——贾家是军功出身。
虽然贾家这些年子孙不继,没有近亲在军中效力了。
但他家在军中,依然还有别人没有的便利和声望。
为着这些原因,贾家对出身不显的裴鸿来说,当真是一门好亲了。冯唐为了这个义子,也算是尽心竭力。
贾政看到冯唐言辞恳切的信,心里欢喜不尽,觉得再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亲事了。
可刚要提笔应下时,突然想到了远在深宫的女儿,踌躇一番,不禁又将笔放了回去。
经由上次的事,贾政也看出来了,元春是很在意探春这个异母妹妹的。
他担心他这边刚答应下来,元春那边若是不满意这场婚事,又去皇上跟前闹一场,那可就大大的不妙了。他如今可再受不住这样的惊吓了!
想定之后,他一面给冯唐去信,说是很中意这位女婿,但想先看看人。
另一面加急给元春去信,把自己的意思说明白了,也问问元春对这门亲事的看法。
元春接到贾政的信后,颇有些哭笑不得的意思。但一想到探春的上一场姻缘,毕竟是被自己破坏的,就觉得始终有一份亏欠在里头。于是她也很慎重地拿着老爹的信,去讨周高昱的主意。
“裴鸿?朕有印象,的确年少有为,难得相貌也周正!上次进京献俘,就是他带的队。听说他们的队伍堪比古时掷果盈车,原来他和冯唐还有这层关系!”
听着倒果真是位少年英才,元春心中欢喜,连忙去信贾政,让他好好考察对方人品性情,还有家中详情。要是都没问题,就可定下来了。
事后想了想,元春又给老太太透了意思。老太太见多识广,请托她帮忙探问,要比贾政牢靠得多。
事情过了半个月,两边竟都有不错的消息传来。
元春心中觉得这亲事不错,可到底还想问问探春自己的意思。
但若直接去问,哪怕是嫡亲的姊妹呢,也实在有些太惊世骇俗了。
于是曲线救国,元春让柱子送中秋节礼的时候,察言观色一番,看看探春对这件事的想法。
“三姑娘脸色不错,待人接物还和以往一样,大方得体。近来老太太对她也爱重的很。”
有了这样的回复,元春终于去信贾政,示意他可以定下来了。
提亲时,虽然裴鸿因公务不在京中,但冯唐的妻子竺氏受托,亲自来贾家送的娉礼,给足了贾家体面。
眼见探春也有了人家,王夫人原本平静下来的心再次变得燥热。
宝玉的事情还没有
着落,黛玉那边的打算又落了空,她一时急得很,竟在心中,生出不少埋怨元春的想法。恨她不为自己亲生的弟弟打算,倒心心念念着一个庶妹。
可任凭王夫人怎样的抓耳挠腮,与贾府相熟几家的姑娘扒拉来扒拉去,总没有合意的。
到底是老太太心疼宝玉,知道这事拖下去没有好处,于是客客气气请了官媒,将风声放出去:
贾府的宝二爷,宜妃娘娘的亲弟弟,要议亲了!!
消息一出去,来往贾府走动的人顿时多了不少。
只是,一个人但凡总被别人拿出来说道,那就难免有些不好的秘密,是包不住的。
宝玉和丫头有了首尾的事,很快传了出去,连带着他和蒋玉菡那不能说的二三事,也被街头巷尾津津乐道。
世人对男子总是宽容的,宝玉的名声传出去,虽然有些妨碍,但还是有不少人家不在意这等风流韵事,巴不得攀上宜妃这一门亲。
这中间就有一家姓傅的,他家有个女儿叫傅秋芳,听说生的好,人也聪明。只是根基浅薄,不像贾府是世代簪缨之族。
他家里只有一个哥哥名叫傅试,可巧曾是贾政的门生,如今在通判任上。
傅试为人机敏圆滑,满心想将这个妹妹聘给贾家。
以往差人来贾家请安问好时,总要让家中的老婆子满口夸赞自家姑娘的才情相貌。
贾府的人因他家穷酸,一向看不上,唯独老太太喜欢听这样的话,每每给面子捧场,只是到底也没有要将他家姑娘,说给宝玉的意思。
这位傅秋芳傅小姐,因着她哥哥的不甘心,留到如今已然17岁了,比宝玉还大了三岁。
也是他家的苦心等待有了结果,一番波折之后,仍然一门心思想和贾家做亲的他家,倒显出些不同俗流的“意志坚定”来,让王夫人高看了一眼。
于是趁着大观园里荷花盛开,王夫人发下帖子,请了好几个家中有意愿,希望与贾府结亲的女孩子们,来到家中办赏荷宴。
这傅秋芳小姐,刚好就在其中。
黛玉等人往年从未有过这样的机会,能与那么多外人接触,能见到好些同龄的姑娘们。
大观园里小姊妹们都觉得新鲜又有趣,满心期待地等着这些女孩子的到来。
不想这宴会的主角“贾宝玉”,面对这样有目的的邀约,又是另一副心肠。
王夫人一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元春不干了[红楼]》 90-100(第3/16页)
个没看住,他就溜进了大观园……
第92章
贾府的赏荷宴办的十分热闹,因凤姐即将生产,老太太特地叫了贾珍的媳妇尤氏过来这边,带着探春一起上下支应。
这两人知道,宝玉的婚事如今是老太太心上第一件烦难事,也是第一等要紧事。于是都不敢怠慢,大早上就起来忙里忙外。
黛玉一向与探春好,见她忙的这样脚不沾地,虽平时不大管事,也过来帮着照应了一上午。倒惹的那些奶奶太太们,拉着她的手赞了又赞。
黛玉虽不怯这样的场合,但待的久了也觉疲惫。眼见宴席过半,就独自离席出来散散。
信步走到蜂腰桥旁时,突然听见前方传来呜呜咽咽的哭声。
黛玉一怔,以为是哪个小丫头受了委屈,独自躲在这里哭。于是提着裙子走过桥,想去劝慰两句。
不想竟看见宝玉满脸是泪,呆呆地蹲在桥下一棵树旁,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黛玉看他身边一个跟着的人都没有,又哭得这样伤心,于是疑惑地上前两步,轻声喊他:“宝哥哥?”
宝玉听见黛玉声音的一刹那,还以为是自己的幻觉。他猛地一抬头,只见黛玉亭亭玉立,站在离他三步远的地方,出落得越发出尘标致!
宝玉心中似有一万句话要说,临到此时,口里却一句也说不出来。挣扎半天,只喃喃唤了一声:“林妹妹……”
自从袭人的事出来后,黛玉再也没见过宝玉。此时细细一打量,只觉气色不甚好,神色间甚至还有两分落拓的呆傻。
黛玉觉得疑惑,试探着问他:“你怎么在这?今日太太宴客,园子里都是姑娘小姐,你就这么进来了,不怕冲犯了人家?怎么跟着你的人呢?”
“我自己进来的,要是有人跟着,今日也到不了这里了。我想问妹妹一句话,他们都说,今日太太宴客是要给我定亲,这是真的吗?”
这话问的冒失,让人不好回答,黛玉待要不理他,又不好就这么把他撂在原地,于是半嗔道:
“太太办的是赏荷宴,宝哥哥没听说吗?”
“连你也要唬我?二姐姐嫁了,宝姐姐家去了,眼看三妹妹也定了亲,史大妹妹也不来了!这园子的里的人,说话间就都散了,独独留下我一个……所以我说,人还是小时候好,做什么要长大,长大了,反倒都生分了……”
这话说的颠三倒四,黛玉看他眼神有点发眩,担忧他是病了,不好驳他的话,于是顺着他话说:
“聚散离合乃是世间常态,譬如这天上的月亮,阴晴圆缺并不由人的心愿。我天性是喜散不喜聚的,散的时候有聚的盼头,岂不比聚的时候更叫人欢喜……”
黛玉一开口,宝玉就入神地看着她,等黛玉说完,宝玉忽然拍手乐道:
“妹妹生来灵慧,洞悉世事比别人都强,可见老天生人何等的不公,既有妹妹这样的钟灵毓秀,何苦生我这浊物?又何苦让我见识过这等钟灵毓秀之后,复还泥沼之中,可悲可泣可叹可恨呐!”说完又放声哭了起来。
黛玉见宝玉越发痴痴傻傻,颠三倒四,心里担心他是不是病了;又害怕有人过来,正好撞见他在这里。
此刻宴席过半,园中已有不少姑娘走出来四处观赏游玩,若此处出了纰漏,难保探丫头不受责备,老太太不伤心。
于是黛玉不再和宝玉打机锋,而是直接开口:“二哥哥,今日园中人多,你在这里是大大不便的,不如趁早出去才是,想必金钏她们也正在找你!”
谁知不说这话还好,一说这话,宝玉竟猛地上前一步攥住黛玉的手,哽咽着说:
“不管别人怎样,我总以为我和妹妹是要长长久久在一起的。自打妹妹来了,我有好吃的,总要问问妹妹吃不吃;有好玩的,只要妹妹说一声好,再是怎样难得的物件,也要捧到妹妹面前。
谁知妹妹进了园子之后,竟将我都忘了。这两年人大心大,更不将我放在眼里,成日里爱搭不理的。
我要是做错了什么,妹妹只管直言,让我死也明白,不必做那屈死鬼!”
黛玉先是被宝玉突然抓住了双手,心里吓一跳的同时,又听他讲了这么写没轻没重的话,登时气的两眼发红,死命想将自己的手从宝玉手中拽出,只是力气比不过他,挣扎了一会儿也是徒劳。
两人正胶着时,那边金钏带着几个小丫头一路疾行,等看到宝玉站在那里,忙喜的一气跑过来,嘴里叫着:“宝玉……”
就这一声,黛玉先前怎么都挣不开的手倏然松开了。金钏进前一看,宝黛二人都是眼眶发红,尤带泪痕。黛玉脸上更有几分气色。
金钏虽然疑惑,可先顾不
得黛玉,只拉着宝玉的手,一连串地说:“二爷叫我们好找!今日宴客,太太说了,不叫你乱跑。快随我回去,仔细太太叫你!”
嘴里说着,手上就去拉宝玉,没想到一拉之下宝玉没动,还是定定地看着黛玉。
金钏带着三分敷衍的笑对黛玉说:“想必是宝玉又惹了姑娘生气?还请姑娘千万饶过他这一遭,日后定然让他登门,给姑娘赔礼道歉!
只今日是不好耽搁的,姑娘知道,太太今日有大事。前头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要让宝玉过去,还请姑娘多担待!姑娘不松口,这个傻子是不敢走的……”
金钏是袭人出事之后,由王夫人亲自指定去宝玉身边“镇守”的。她本不是个省事的人,只是以前跟在王夫人身边不敢造次。
后来王夫人将她指去宝玉身边,她自以为得了尚方宝剑,说话做事就露出几分轻狂来。
今日“走失”了宝玉,她心中着急,又见宝玉不听她的,说话就有些不客气。
仗着黛玉一个千金小姐不好和她计较,身边又没跟着其他人,说话就有些放肆。
谁知黛玉这回一反常态,不仅没掉眼泪,轻轻揭过,反倒满面寒霜,冷笑着说:
“当不得二爷一声歉,也不知我耽误了二爷怎样的正事?姐姐说明白了,老太太跟前,我自去领罪!”
这话一出,气氛瞬间僵住。金钏的笑容尬在脸上,她忘了,王夫人虽然不喜欢林姑娘,但林姑娘可是老太太的心头肉。
她今天若真要计较这几句话,闹到老太太跟前,只怕自己难开交。
金钏的嘴唇抖了抖,心里害怕了,想要说个软话,只是一时放不下面子,嘴里嗫嚅半天,没有吐出一个字。
还是她身后的麝月向前一步,笑着找补:“姑娘别生气,她心里着急昏了头,嘴上没了尊卑,姑娘饶她这一次,就是慈悲了!”
黛玉冷笑一声:“我自是慈悲的,也不敢耽误你们的正事,还请快去吧,别叫我的罪孽更重了!”
麝月几人忙道“不敢、不敢”,扯着宝玉连带着金钏,一溜烟走了。
等人都走远了,黛玉才想起方才的委屈来,想起宝玉口中不知分寸的话,想起丫鬟的放肆,想起寄人篱下的难堪,眼泪扑簌簌地往下掉。
一面气不过,一面又责怪自己不晓事,难道真因为这么点口角闹到老太太跟前,给她老人家添烦恼不成?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元春不干了[红楼]》 90-100(第4/16页)
掉了一会儿眼泪,又想起今日还有好些客人在园中,这幅样子不好叫人看到,于是连忙拭了泪,捡了一条小道回潇湘馆去了。
山石子背后,一个丫鬟扶着一位小姐站在那里,不知听了多久。此刻见人都走远了,丫鬟担心地喊了一声:“姑娘……”
这位气质娴静的姑娘应了一声,正是那傅秋芳,傅小姐!——
作者有话说:好心疼黛玉,看红楼的时候,觉得那些丫鬟在背后蛐蛐黛玉,其实是一种精神上的霸凌
第93章
五月月末,贾家传进宫两个好消息,一是宝玉的亲事定下了,定的就是傅试的妹妹傅秋芳……
“听说这位傅小姐真个一表人才,不单老太太和太太,连丫鬟婆子们都说这位宝二奶奶好,又随和又大方,一点儿也不像小家子里出来的女孩儿。
此刻家中正在抓紧筹办,说是要赶在年底老爷入京述职的空档,将这桩好事做定呢!”鸳鸯喜气盈腮的说。
“那第二件好事呢?”元春问。
鸳鸯也不卖关子,继续道:“琏二奶奶生了,生了一个男孩。大老爷很高兴,亲自给哥儿取了名字,叫贾蘅!”
“添丁进口,果真是好事!凤丫头还好吗?”
“有些虚弱,但无甚大碍!”
“你捡着咱们库房里存的好药材,让人给她送去,嘱咐她好好将养身子!”
“是……主子,太太让人传话进来,二爷的喜事,想请您给皇上讨个恩典!”这话真不好张口,可鸳鸯不得不说。
她进宫的日子久了,早就不是当初在贾家的见识。那时候全家捧着一个宝玉,就像捧着个活龙,好像什么恩典落在他身上都是恰如其分的。
但是走到外头瞧一瞧,宝玉于国于家并无丝毫建树,王夫人却一味逼着元春,要她去讨个赐婚的好意头。
“母亲还没放下这个念头呢?也罢,你传话出去,等得了空,本宫就像皇上提!”
“这……”鸳鸯觉得不妥,只是口上不好说出来,站在原地犹犹豫豫,一时进退两难!
玉罄在一旁笑着推她:“你去吧,主子自有主张,何须你操这样的心。”
鸳鸯被她提醒,抬头一看,元春脸上果然没有为难的意思。
鸳鸯松了口气,笑着点点头:“是,奴婢这就去传话!”
等鸳鸯走了,玉罄上前给元春打着扇子说:“娘娘,前朝为出兵真真的事,争执不休呢!家中舅老爷上了折子,意思是不看好出兵的!”
“他怎么说的?”
“国库空虚,军备不足,大庆以仁义治天下,真真既以离心,还应以安抚拉拢为主,再逼恐生变!”
“自掘坟墓!平安州一代近年来天灾人祸,尚不言军备不足;黄河一带水患刚平,也没说国库空虚!他堂堂九边重镇最高统帅,未战而屈己之兵,真当朝廷无人,非他坐在那个位子不可吗?消息是贾雨村传来的?他怎么看这件事?”
雨村老爷说:“安抚恐怕不是皇上的意思!他也写信劝过舅老爷,只是去信都石沉大海,并无回音。”
“让他顾好自己,无需再多言!我这位舅舅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土皇帝当的久了,已经看不清形势,出兵真真,皇上势在必行!无论谁拦着他,都只会被一脚踢开!让贾雨村离他远些,免得一朝不好,引火烧身!”
玉罄知道元春和王子腾的关系不大好,但没想到已到这种程度,垂头想了一会儿,还是劝到:
“娘娘,舅老爷虽说独断了些,可他毕竟是咱们家唯一手握实权的人。要是他也失了圣心,咱们四皇子背后就没有什么支持了,前朝近来隐隐有立储的风声传来……”
“立储?!”未及玉罄说完,元春就打断了她,双眼看向玉罄,脸上再没有方才万事不经心的样子。
“是,只是隐隐有风声,并未正式廷议。”
“议的是谁?”
“都有,还是大皇子居多,三皇子……也有人提。”
这是比较委婉的说法了,言下之意,小四是没有什么竞争力的。
元春蹙着眉头想了一会儿,觉得这事有蹊跷。皇帝正当壮年,也没有什么御驾亲征的奇怪想法,议储这件事来的有些突兀。
“李博瞻最近怎么样?”
玉罄不防元春晖突然提到李博瞻,愣了一会儿,结结巴巴地回:“李相公,李相公最近按时上朝啊,并未听说有什么不好?”
“大皇子妃呢?宗人府的待选名录中,有没有李家的姑娘?”
“这……”眼见玉罄答不出来,元春摆摆手说:“无妨,你去探听探听,不用着急。我只是心中有个猜想,李博瞻可能要不行了……”
李博瞻是大皇子背后最大的助力了,比起看似绑在一条船上的齐家,他才是真正为大皇子打算的人。
如果李博瞻真要不行了,那皇后势必不会无动于衷。
元春现在觉得,皇后越来越像一条伺机而动的毒蛇,躲在阴暗处窥视着周遭的一切,只待趁人不备的时候,给出致命一击。
历朝历代,议储都是极为敏感的一件事。
为了国家的安定,储位自然是越早定下越好。可对于皇帝本人来说,这个话题就有些敏感了。
周高昱正值壮年,朝臣提起这件事会不会让他不快,会不会让他对日渐长大的大皇子心生防备?
这时候提起立储,对三皇子一个牙牙学语的幼童来说没有什么影响,对于日渐长成的大皇子就不一样了。
大概率,皇上不会在此时定下太子的人选。
但让皇帝看到朝臣对大皇子的支持,就好比在皇帝心中种下一颗刺,以后大皇子越是优秀,越是出类拔萃,皇帝心中的这颗刺就会卡的越深,越隐隐作痛。
前朝不是没有过这样的例子,老皇帝精心培养的继承人,日后变成谋逆的乱臣贼子。
至于被提到的三皇子,他本来就养在皇后膝下,趁势在众人面前露露相,也不为奇怪。
有一种说法,想要抓到一件事的始作俑者,就看看事件背后的受益人是谁,越是盘根错节、扑朔迷离的事,越是如此。
元春觉得这是皇后的手笔
,因为大皇子最近风头太盛了,又是被频频夸赞,又是让上朝听政。
甚至把之前还和他不相上下的二皇子,比的一文不值。
大皇子背后站着惠妃,她是对皇后地位最有威胁的人,皇后会比德妃更怕惠妃母子上位。
但是皇后胆子再大,都是不敢硬刚前朝的。李博瞻可不是后宫的莺莺燕燕,那是真正的政治生物,能将一众保守派压的喘不过气的人物!
“娘娘,听说李相公真的不好了,奴婢还没走出多远,就听说皇上赐下御医,急急忙忙往李府去了。大皇子也去了,替皇上看望李相公!”——
作者有话说:五一返程好挤,不过假期真美好,嘿嘿
第94章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元春不干了[红楼]》 90-100(第5/16页)
李博瞻死了,死在永正七年的炎炎夏日……
他死的那天,傍晚忽降暴雨,尽情地冲刷着皇城的每一个角落,仿佛在为他送行。
这位年逾花甲的老人,曾是周高昱人生路上的恩师;是他政治理念的坚定支持者;是为他披荆斩棘,九死不悔的人。
周高昱给了他臣子死后的最高哀荣,厚葬优恤,追封赐谥,但这些可能都难以表达他心中的哀惋。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位老人的逝世是那样的仓促。因为几天之前,他甚至还能在朝堂上引经据典,与人据理力争。
不过对于皇后来说,李博瞻每况愈下的身体不是秘密。
她算定了李博瞻在皇上心中不凡的地位,生怕他临死前一求,为大皇子求来一个太子之位。
所以她急急地安排人在前朝造势,鼓动大臣们上折子议储。
这股隐秘的暗流涌动,垂死的李博瞻不一定能够注意到。但是皇帝对前朝后宫的掌控已非昨日可比,他绝对不会忽视。
前朝的暗流是以势相逼,当面的恳求是以情相胁,这是周高昱顶顶厌恶的行为方式。
这局棋,只要李博瞻敢开口,无论是明着说,还是暗着提,都是一局死棋。
除非他不提,就这样放下一切,干干脆脆的走了。可他舍得吗?无论是李家一族的荣耀,还是大皇子的前程,皇后赌他舍不得!
可惜……皇后赌输了!
元春在前朝没什么势力,统共一个贾雨村,半个北静王。一个半人加起来,也打听不到李博瞻的身体情况。
不过后宫里的事好打听,元春一听说李家没有姑娘参加大皇子妃的阅选,就知道皇后输定了!
“什么?!李博瞻没向皇上建言立储之事?”
“是,皇后娘娘!李相公只和皇上说了些家事安排,并没有求任何恩典!”
“怎么可能?他疯了吗?不是说大皇子的母妃,是李博瞻最心疼的女儿吗?他就这样一甩手走了,真信他齐家能尽心辅佐大皇子?”
敛秋看着皇后目眦欲裂的样子,心中如擂鼓一般,咽了咽口水说:
“李相公和皇上言明了,待他死后,李家亲眷尽皆扶柩回乡,一个都不留在京城!”
“好,很好,本宫真是错看他了。我还以为,他不让李家女子参选大皇子妃,是想以退为进,没想他竟一退再退,这是为什么啊?!”
皇后想不通的道理,元春和惠妃却能想明白。说到底,皇后的出身总归还是局限了她的认知。
“李相公这是不想让李家拖累大皇子。李家根基不深,下一辈也无杰出的人才,强行留在京中,子孙后辈日子难过,还容易被人算计,给大皇子拖后腿。
回乡就不一样了,大门一关,耕读传家。既有好名声,还能帮不成器的子孙避祸,实在是一片慈心的明智之举。
至于大皇子,李家不送姑娘入宫参选,大皇子妃多半就要出自庄家。李相公这是主动退了一步,不让大皇子做两难抉择,也让庄家放心辅佐。
若是日后大皇子真有飞龙在天的那一日,庄家得了最大的好处,大皇子难道就会忘记李家吗?”
“这可真是……”玉罄喃喃道。
“皇后身为女子,她的才华能力并不弱于前朝辅政的大臣。
可惜日复一日被困于这深宫之中,成日里斤斤计较的都是一时一事的得失,用的都是一些上不得台面的阴谋手段,未免失于敞亮,也不相信别人的磊落。
不单皇后这样,本宫不也是吗?焉知李相公不是真的克制私欲,只为国尽忠呢?”
“娘娘这话偏颇了,咱们都是凡人,是凡人就会有私欲。这宫墙的局限,也不是咱们想固步自封。我倒愿意身为男儿,光明磊落地为国为民,可惜老天没给咱们这样的机会呀!”
元春笑着看了看甄瑜,点头说:“你说得对!咱们的舞台就这么大,只要唱好自己的戏就是了!"
入夜,元春就得到了唱戏的机会!
周高昱眉头紧皱,半躺在罗汉床上,握着元春的手说:“无论怎样的哀荣,尚不能尽朕内心之万一。
李太傅尽心为国,匡助朕至今,还未看到这天下真正海晏河清的一天,就这么去了,朕心中实在遗憾。”
皇帝追赠了李博瞻“太傅”一职,元春顺势说:“皇上与太傅君臣相得,李太傅泉下有知,必当感怀皇上。斯人已去,皇上也要保重龙体啊!”
周高昱含泪难过着,突然毫无征兆地问了一句:“前朝议储,你怎么看?”
“狗男人!”元春心中暗骂,手上为周高昱按揉肩膀的动作却不停,
“什么议储?……”说完停顿了一会儿,也不等周高昱回答,像是自己反应过来一般说:“祖上规矩,已经到议储的时候了吗?”
“朕问你,你怎么反问回来了?”
“臣妾哪懂这些事,若是规矩上要议,也便议吧!”
“朕有四个皇子,你看谁堪作皇太子?”
“皇上此话诛心,臣妾万不敢答,求皇上别为难臣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