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仕书屋
会员书架
首页 > 其他 > 谁把龙袍披朕身上了(基建) > 160-170

160-170(2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冷气球 明天我就倾家荡产[娱乐圈] 公用替身 穿到七零嫁厨子[美食] 仙道败类 龙王崽崽,水群爆红 诡异的先生们[快穿] 修仙种地后全世界求着我卖菜 星河不语 普通的她被阴暗批缠上了

“你你你,你怎可如此污蔑我等,若是我家女儿被挑中,为了西平为了陛下,我又怎会不愿?”

“得了吧,你家女儿年芳十五,根本不会被挑中,都超龄了。”

官员们你一嘴我一嘴,最终听得西平的皇帝烦了。

这位年轻的皇帝十三岁便登基,如今登基已有七年。

只见他思索良久,最终缓缓说道。“诸位爱卿不必再讨论,此事朕已决定,礼部尽快将合适的官员子女名单列出来进行选拔。”

第164章

白蛮蛮从未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会离开父母, 远赴大安留学。

就连“留学”这个词,还是她十天前才第一次听说,原来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就是要去别的国家读书的意思。

白蛮蛮对大安并不陌生。她向来喜欢那些从大安传来的新奇玩意。漂亮的贝壳玻璃簪子、香皂、香水, 还有柔软舒适的棉布。

东西虽好, 却不代表她想去大安啊!

白父语重心长地告诉她,这是蒙诺公主的决定。他们家只是小官,人微言轻, 没有拒绝的余地。

白母望着白蛮蛮, 眼泪扑簌簌往下掉:“我的儿还这么小,才十二岁,还是个孩子啊, 还不允许带下人去,她怎么照顾自己?怎么照顾自己!”说完似乎要哭晕过去?

白父纵有百般不愿, 却也无可奈何,只能一边叹气一边叮嘱白蛮蛮:“既然去大安已成定局,那就好好学。将来学成归来,也好为公主殿下效力。”

白蛮蛮指着自己,一脸不可置信:“好好学?我吗?”

即便如今已身处大安国都安京, 白蛮蛮仍觉得一切像梦一样不真实。

更要命的是, 她竟是所有南诏留学孩童中年纪最大的。临行前,蒙诺公主特意嘱咐她, 作为年长者,务必带领大家在大安好好学习。

白蛮蛮怎么也想不通, 有一天十二岁的她竟也能被称为最年长的孩子。

不过事已至此, 她只能硬着头皮接下这个担子。

背井离乡,来到这人生地不熟的异国,白蛮蛮只好自我安慰。至少在这里, 能看到比南诏更新、更快的连载小说。

要知道在南诏,大安的小说可是稀罕物,一本难求。

礼部的官员终于有了除写稿子之外的其他事务可忙,自然将留学一事安排得井井有条。

学校和班级自不必说,那是教育部分内之事。礼部则负责接待这群小留学生,并为他们安排住处。

起初是想让他们住在学校的,奈何安京的小学堂并未修建学生宿舍。思来想去,最终选了一处地段安全、离小学堂不远的宅子,改作留学生宿舍,并派了生活西席照料他们的日常起居,步行即可到学堂,倒也方便。

白蛮蛮刚下马车,就被安京的繁华晃花了眼。安京的路面竟是灰色的,平坦宽阔,与南诏的碎石小路截然不同,整个安京都洋溢着一股向上的氛围。

其余的孩子年纪都稍小些,最小的那个小郎君才八九岁。于是,所有南诏留学生不约而同地躲到了白蛮蛮身后。

这一刻,白蛮蛮觉得自己活像一只护着小鸡的老母鸡。

幸好礼部的官员通情达理,语气和蔼:“诸位南诏的小女郎、小郎君不必害怕,我们这就带大家去留学生宿舍。”

大安的新词实在太多了,白蛮蛮心想,留学生宿舍大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谁把龙袍披朕身上了(基建)》 160-170(第6/15页)

概就是专门给他们这些留学生住的地方吧。

不过她很快又想到一个问题。西平的人也会和他们住在一起吗?

直到走进留学生宿舍,白蛮蛮心中的疑虑才彻底打消。

这宅子应是重新翻修过,不仅分为郎君宿舍和女郎宿舍,每处宿舍内又各有不同的房间,想来是不会混住的。

白蛮蛮第一次住宿舍,也是头一回见到这种上为床、下为桌的布置,顿觉新奇,放下行李细细打量。

宅子里配有生活西席,皆是女郎。

一位生活西席自我介绍后,告诉她们食堂用饭的规矩,并且再过几日,西平的留学生也会抵达。

白蛮蛮初次体验集体生活,处处都觉得新鲜。到了饭点,大家要拿着碗排队打饭。

大安的饮食口味与南诏不同,食物虽然美味新鲜,但众人一时还不太习惯。

饭后,所有人开始正式整理行李。

这可不是件轻松事,尤其是官家出身的孩子,从未亲手打理过内务。幸好五位女郎中,有两位出身平民,大家互相帮忙,很快便铺好了床铺。

白蛮蛮躺在床上,盯着屋顶发呆,仍觉得一切恍惚得不真实。

几个年纪小的小姑娘翻来覆去,喃喃自语般说着想家。

白蛮蛮也辗转反侧,心道,自己真的能学懂大安的学问吗?

毕竟公主殿下说了,要他们所有人都考上安京大学堂,若是考不上可怎么办。

她思绪纷乱,想着想着,终于沉沉睡去。

第二天一大早,他们要自己打水洗脸,再排队去食堂吃早食。

平民出身的两名小女郎和一名小郎君吃得格外认真。

这些食物对他们来说尤为珍贵,汤饼鲜香,里面有肉有菜,在南诏时,他们绝吃不上这样好的东西。

留学对于他们而言,是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西席说了禁止浪费粮食,于是大家都把碗里的食物吃得干干净净。

饭后,礼部的人来接他们熟悉周边环境,还带来了别的东西。大安特有的斜挎帆布包。

这东西昨日白蛮蛮已见过那些学生模样的人背着,那时她还很好奇这东西在哪里买,到时候她也去买几个,给女郎们一人一个。

“这是在大安读书的孩子都会背的书包,用来装课本。”

白蛮蛮等人接过,又背在身上试了试,当真有些大安学生的样子。

几人出门时,正好遇见有家长牵着幼儿园的孩子去上学。

白蛮蛮惊讶道:“这么小的孩子也要读书?不是说上小学堂至少得七岁以上吗?”

礼部官员解释:“这些孩子上的是试点幼儿园,并非小学堂。幼儿园不是教孩子读书的,而是让他们解放天性,学习自理能力的。”

试点幼儿园?又是一个新词。

白蛮蛮在南诏接触的多是大安的商品。商品尚能通过商道传来,可大安的美食却无法远渡商道。

没走多远,白蛮蛮就闻到各式美食的香气。

她还看到有人步履匆匆,提着食盒从他们身旁经过。

礼部官员热心解答:“那是闲汉,专做食物外送的营生。”

“食物外送?”白蛮蛮好奇。

“对。在这大街上,随便叫一个闲汉,说你想吃哪家食肆的饭菜,付些外送费,他就能把食物送到你家门口。”

白蛮蛮和几个官家子弟不禁感叹:“竟如此方便!”

留学生宿舍离小学堂很近。走到之后,礼部官员问他们是否记住了路,若没记住,就折回去再走一次。

如此反复几次,直到他们认路为止。

回到留学生宿舍时,西平的留学生也到了。

双方在门口相遇,场面一度十分安静。

白蛮蛮作为南诏留学生的领头人,气势上自然不肯输,脸上带着不屑与淡然。

西平人也不甘示弱,个个神情倨傲。

白蛮蛮领着南诏留学生大步走进宿舍,全然无视对方。

走远之后,一位官家小郎君才畅所欲言:“真不想和西平人住在一个院子里。”

“就是,编那一头辫子,也不知是何讲究,一点审美都没有,难看死了。”

“西平人能学得懂大安的学问吗?”

“我看悬,瞧他们那模样,也不像有文化的。”

“这么说来,我们更得好好学。要是期中、期末考试输给西平人,那才叫丢人。”

西平人也是同样的想法。

五人在门口低声议论:

“成绩可以不如大安学生,但绝不能输给南诏那群人。”

“没错没错。”

“咱们先进去吧。”

西平人稍作安顿,便去食堂用晚饭。

食堂是公用的,所有人都在这里吃饭。

西平人与南诏人再度上演了一出“视对方为空气”的戏码,各吃各的,互不搭理。

就这样,两拨人互相无视,一直到了小学堂开学的日子。

这段时间里,西平和南诏的留学生都换上了大安的服饰。

不过南诏人仍戴着银饰,西平人依旧满头辫子。

这是南诏与西平留学生第一次正式体验大安的教育。坐在座位上时,每个人心中都有些紧张。

最尴尬的莫过于白蛮蛮。

这可是一年级啊,放眼整个班级,没有一个人与她年纪相仿。

分班似乎也没什么规律,这个班里只有她和另外两名南诏留学生,其余几人大概分到了别的班。

当然,教室里还有她最讨厌的西平人。

第一节 语文课难不倒白蛮蛮。南诏与大安使用同样的文字,她虽没读过太多书,但识字不成问题。

老师从最简单的字教起,白蛮蛮甚至还有走神发呆的余地。

可到了数学课,白蛮蛮就没那么从容了。

那些弯弯绕绕的蝌蚪符号,她完全看不明白。

她一边学,一边偷偷观察班里那两个西平留学生的表情。

见他们比自己更焦急、更茫然,白蛮蛮才稍稍安心。

不管自己学不学得会,只要不输给西平人就行。

第一堂数学课教的是认识简化数字。白蛮蛮费了些功夫,终于把这些数字都记了下来,虽然写得还有些歪歪扭扭。

老师提问时,她甚至主动举手回答。

答完问题坐下时,她瞥见那两个西平人一脸“破防”的表情。

白蛮蛮更加坚定了决心:下次数学课,还要努力回答问题。

看我不气死他们。

第165章

这次的几位留学生, 林肆收取了天价的学费。至于这笔钱,林肆既没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谁把龙袍披朕身上了(基建)》 160-170(第7/15页)

有充入国库,也没有挪作他用。

而是将全部款项拨给了教育部。

目的只有一个, 建立大安的第一所女校。

林肆登基的时间尚短, 大安再怎么飞速发展,距离全面推行义务教育仍需要时间。

官员和商户家中的女儿能有机会读书考大学堂,那是建立在他们家中有不错的经济条件的基础上。

普通百姓家中, 现在普遍也会让女儿去读书, 即便只是考个技术学堂也是好的。

但在更穷苦一些的家庭中,便考虑不了这些了。

他们不知道读书能改变命运,也不清楚考上技术学堂和中学堂有什么区别。若是和他们说起大学堂, 那便更觉得遥远。

就算如今女郎也可以做官,家中当真有一个读书的名额, 那这个名额一定是儿子的。

林肆希望更多平民的女孩向上走,她会为她们先建造桥梁。

温芸当初将禁青楼一事办得非常出色,事情交差以后,直接被破格提拔进了教育部。这次的女校选址工作,温芸主动请缨。

她有当初禁青楼的经验, 左莜便批准她前往西广路配合工作。

温芸在前往西广路的途中有些恍惚, 当初禁青楼时,她也是这样奔波了许久。

出差虽累, 但她并不排斥这样的感觉。

温芸一直清楚,自己与阿姊们的第二次生命, 是陛下给的。所以她这辈子都会尽心尽力为陛下做事。

西广路, 温芸当初也是去过的。

那是个非常贫瘠的地方。如今陛下登基五年,此地的物质贫瘠或许因各种政策有所改善,但贫瘠的思想不会这么快被扭转。

温芸下车时, 感叹西广路确实变了很多。这里在去年建了整个路唯一的一所小学堂,也是大安最后一个建起小学堂的路。

严玄清和丁水对小学堂的招生非常重视,纵使白直们好说歹说,也总有人不愿意送自家孩子去上学。

“上学有什么意思?还不如在家种地,等再大几岁,就是家中的顶梁柱了!”

“就是,你们说得再好听,上学的束脩不也是钱吗?”

“不上不上不上。”

“上学有什么用处,我都知道,那都是成绩好的才能继续读书,我们家里的孩子哪里比得上城里的孩子,如何考的过,不如就在家种地呢。”

“就是就是,学会种地好歹以后饿不死,那要是读书读一半,回家来地也不会种,那以后不就完了吗?”

“你们若是不让自家孩子上学,那以后的政策福利便只能轮后了,确定吗?”

“哎哟,县衙欺负人啊!”

所谓穷山恶水出刁民,白直们都是读过书的,哪里遇过这等刁民。

也有人害怕以后得不到优待,就打算只送家中一个儿子去读书。白直若是再多劝两句,

他们便真情实感地哭诉:“不是不送孩子去读书,实在是家中种地需要帮衬。如今我家郎君在水泥厂工作,家中还有三个孩子、两个老人要养,三个孩子都送去读书,我们如何负担得起啊!送这一个已是极限了,若是他没读出名堂来,我们不也亏得很吗?”

遇到这般实话实说的,白直倒也说不出什么话了。

现在的助学贷款,只有考上了中学堂和技术学堂才可以办理,小学堂是没有助学贷款的。

最终普通农户送来上学的孩子少之又少,就算有,那也是男孩。

所以温芸的到来让严玄清很是高兴。

原来陛下也知道西广路如今的现状,曾经最穷的熙河路,早已是别的路高攀不起的存在。

倒数第一猛猛往上窜,曾经的倒数第二自然只能独自伤神。

温芸与严玄清礼貌地打了招呼,搞清楚了西广路的大致分布路线图,便开始了自己忙碌的工作。

首先是选址,她觉得还是在州府南州比较稳妥。其他较穷的地方没有知州盯着,恐生事端。

建造在南州是最好的。

其次便是生源问题。这所西广路女校不收取费用,考上大学堂以后可以申请助学贷款,但要说服那些女孩、说服她们的家长,这是最困难的事情。

温芸便和当初去走访的白直聊了聊,锁定了几户比较有可能的人家。

温芸带着白直礼貌敲门,开门的农妇见到又是白直,便说:“大人,我们上次就同您说过了,家中实在是供不起三个孩子上学,我们家的情况您也是知道的,家中的老二已去上学了,怎得今日又来呢?”

温芸了解这家的情况,家中有三个孩子,两个女孩一个男孩,男孩是老二。

温芸微微一笑,露出礼貌的笑容。“娘子,是这样的,此番前来寻你,是因为陛下要在西广路建立一所女校,这所女校并不收束脩。”

那妇人眼中流露出茫然。“女校?何为女校?不收束脩?”

温芸耐心解释。“不光不收束脩,住宿和吃饭也都不要钱。只要她们成绩好、能一直读,读到大学堂还能申请助学贷款,家里基本花不到什么钱。”

妇人下意识后退了一步。“大学堂,她们哪里考得上大学堂?我听说小学堂考中学堂就很难,就算考上了也没什么用。”

温芸也不多解释,只是给妇人算了一笔账。“娘子,若是你家中两个女儿去了女校,那女校管吃管住,你家中就少了两张嘴吃饭呀,这负担不是一下子就轻了吗?若是她们成绩好,能读到中学堂,毕业出来进厂,那也是有资格当小班长、大班长的。要是读到大学堂,那更不得了。”

妇人有些心动,但还是没有立刻答应。“话可不能这么说,虽少了两张嘴吃饭,但家中的活和种地的活便少了人帮我干,不划算。”

温芸接着说:“这小学堂三年,中学堂一年半,四年半的时间她们都不吃家中的粮食,这样的事还不划算吗?”

妇人表情已然有些松动,却仍带着疑惑。“去年只说上小学堂,没说这女校的事。不收束脩还包吃包住,当真有这么好的事?”

温芸挑了挑眉,语气柔和。“是陛下怜惜我们,想让女子也有机会读到书。”

院子里,妇人的大女儿从说起女校开始,便一直仔细听着温芸说的话。

她知道家中不容易,能让一个人去读书已是白直来劝说后的结果,她不敢奢求什么。

只是偶尔听阿弟回来说起学堂中的事,看着他背的斜挎帆布包时,

她心中总是羡慕。

要是她也能去学堂读书就好了。

这女校竟然真的这么好,包吃包住还不收束脩,那便不会花家中的钱了。

她心中涌起一股冲动——她想去……

温芸看这妇人应当是心动了,但也没急着走,又问了她家郎君在何处做工。

随后,温芸在水泥厂找到了妇人的丈夫。

得知温芸是从安京来的,对方非常毕恭毕敬——在他眼里,这是他万万得罪不起的大官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谁把龙袍披朕身上了(基建)》 160-170(第8/15页)

温芸将女校的事说了,特地强调了“不要束脩,包吃包住”这一点。

对方连连点头,表示会回去和妻子商量,争取让家中两个女儿都去读。

严玄清想和温芸交谈几句,硬是没找到时间。他不禁感叹,安京来的官员工作效率确实高。

终于在第二日午食时分,二人总算有机会一边吃饭一边聊。

严玄清说道:“实在佩服温学司的工作效率,昨日才到,竟就已将选址定了下来,并且走访了一户人家。”

严玄清昨日已将选址的文书发出去,过不了几日就能送到安京教育部。

温芸笑了笑。“那是严知州还未见过梁相的工作效率,我这连梁相的一半都比不上呢。”

二人又聊起正事。

温芸道:“昨日我去的那户人家,想来应当是同意的。接下来就看他们将消息传开,其他人自然会计算这笔账。”

严玄清微微叹气。“只要这笔账算得对他们有利,应当还是会有人愿意将女儿送去女校的。”

严玄清一向心疼在底层出生的女子。她们的父母大多并不真正爱她们,绝大多数只计算着如何才能让她们卖个好价钱。

温芸说道:“我会尽全力让那些想去读书的女孩子都进入女校读书。哪怕她们没有考上大学,没有考上中学堂,只考上技术学堂,那也是对她们人生的一种改变。”

严玄清也表示赞同。“如今技术学堂专业很多,今年又新添了幼儿西席专业。从技术学堂毕业,出路也是很好的。只要是比原来多出一种选择,也足以改变她们的人生。”

温芸低头轻语:“我与许多阿姊,便是因为被陛下帮助,才改变了人生。”

当初在风月楼的阿姊们,如今都过得很好——有的在黎县开补习班,有的开了自己的小店,也有被解救出来的姐妹去学了医,大家做什么的都有。

严玄清与温芸碰杯,随后将茶水一饮而尽。

“希望我们能将这件事做好,合作愉快。”

第166章

晏生光耗时一年, 终于将陛下交代给他的任务圆满完成,将群臣事迹编写完毕。

在这期间,晏生光同其他官员一样, 觉得电石灯简直就是神物。

只需放上那么一点电石, 再加上一些水,就可以亮许久,夜晚写东西时光线也并不像蜡烛那般微弱。

所有稿件都被梁年点头审核通过后, 晏生光得到了几日休息的时间。

梁年告诉他, 这本事迹以后一定会被后人多加研究,而撰写这本事迹的晏生光也有可能会在青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晏生光顿时觉得这一年时间没有白费,他写的那样认真, 一切都是值得的。

得了梁年的肯定,晏生光心情异常不错, 每日在家睡到自然醒,再出门遛弯散步,期间还成功帮几个初来安京的留学生指了路。

留学生一头辫子,十分礼貌地道谢:“多谢郎君。”

晏生光便同他们闲聊,问他们在安京吃住可还习惯, 学习可还跟得上。

提起吃住时, 西平留学生的表情尚且带着孩子特有的天真和兴奋;等说到学习时,小脸顿时垮了。

“那数学学科学起来颇为困难, 什么先乘除后加减,搞不明白。”

晏生光语重心长道:“加油好好学啊。”

因晏生光曾帮林肆传递消息, 如今他在家中的地位已然是不可言喻。毕竟整个晏家都因他得以保全, 还获得了陛下的信任。

地位是高了些,但晏生光心心念念的族谱单开一页是断然不可能的。

因此晏生光闲逛这几日,家中无一人敢言。

晏生光的阿娘最初还念叨他几句, 让他去相相亲,看看有没有喜欢的女郎,结果说了两日,自觉身体不适,便也不提了。

起初林苍没太当一回事,谁知第二日睡醒后有些干咳。

她便泡了些干草水来喝,喝后觉得有所缓解,故而想着明日再泡一日水喝便可。

谁知第三日一起来,她便开始咳嗽不止,头晕目眩,浑身无力。

她当即觉得不妙,让婢女去将晏生光喊来。

晏生光正在吃早食,一听自家阿娘身体不适,立刻去太医署请人。

今日当值的是阿青,阿青提着药箱及时赶到,一番查探看诊后说道:“晏侍郎,令母得的是伤寒。”

晏生光的表情瞬间变了。

要知道伤寒非常难治愈,整个中原谁人不是闻伤寒而色变。

阿青又继续细细诊治,详细问了林苍的症状,病了已有几日。

晏生光一时着急,大脑一片空白。

等到阿青诊治完,他才想起前两月的报纸曾提过青霉素一事,不过当时报纸也说了青霉素有利有弊,只有到万不得已时才能使用。

晏生光当时没看得太仔细,只瞧见上面说可能会有很大一部分人对青霉素过敏,还提了什么皮试等专业词,他哪里看得懂。

晏生光说话都带着自己不易察觉的颤抖:“敢问谈太医,我阿娘……”

阿青收好诊断用的医用工具,十分冷静地说:“晏侍郎,令母这是细菌感染。看你们家属选择要不要用青霉素。”

林苍此刻脸色苍白。她平时也有阅读报纸的习惯,觉得自己此刻的症状还够不到那么严重的地步。

她想多问几句,但咳得连话都说不完整。

阿青从不劝家属用青霉素,也不推销家属用青霉素。一个闹不好也许就成了医者的责任。

“青霉素有利有弊,若是过敏便不能使用,想必晏侍郎和林娘子也是看过报纸的,还有哪里不明白的可以问我。”

晏生光急急道:“这青霉素当真能治好伤寒吗?会不会有什么意外?”

他记得报纸上说了,此药正处于初步研制阶段,可能会有不稳定性。

阿青依旧保持客观冷静,将青霉素的利与弊复述一遍给晏生光听。

“若是吃药,不用青霉素,还有机会治好吗?”晏生光心中仍侥幸抱有一丝希望。

阿青只说:“伤寒自古难治,若是不用青霉素,只怕……”话语之中的暗示已很明显。

晏生光看了看咳嗽不止的林苍,心已定下:“那就麻烦谈太医了。”

阿青点了点头,告诉晏生光,使用青霉素还需申请以及签一份责任书,让他跟着去太医署一趟。

晏生光让家中下人叫晏瑜回来,自己则跟着阿青前往太医署。

晏生光趁机将皮试及各种风险搞了个清楚。

也明白阿娘这病来得急,这种急病往往也凶猛,更拖不得。

晏生光来到太医署时,脑子仍觉得有些恍惚。

前几日阿娘还好好的,怎得今日就到了要用青霉素的地步?一切都太突然了。

阿青从容道:“晏侍郎的母亲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谁把龙袍披朕身上了(基建)》 160-170(第9/15页)

得了伤寒,我去诊断过了,想来是肺上的毛病。这病来得凶来得急,只能用青霉素。”

随后便当着晏生光的面拿起一张单子细细填写起来。

晏生光看了一眼,那是一张申请使用青霉素的申请单,上面将他母亲的病症、病了几日都写得很清楚,还有申请用药人、审核用药人。

阿青写上自己的名字谈阿青,随后交给唐行审核。

晏生光看着他们忙来忙去,终于到了他签字的地方。

那是一张免责文书。

晏生光看了看上面的内容,无非是患者及患者家属自愿使用青霉素,并且知晓青霉素的风险。

晏生光没有一丝犹豫便签了字。

阿青告诉他,青霉素不易得,按时间推算,下午才能注射。让他下午时将林苍带到太医署来。

晏生光回到家中时,林苍的症状已比他走时更加严重,浑身烫得不成样子,咳得已说不出话。

晏瑜见晏生光回来,急忙问:“如何?太医署那边怎么说?”

“说是下午将阿娘带去打青霉素,我已签了免责文书。”晏生光面露心疼之色。

晏瑜眼底泛着泪光:“怎么就突然得伤寒了,怎么就到了要打青霉素的地步……”

林苍咳得天旋地转,嗓子也疼得说不出话,只能不停喝温水缓解。

看着林苍难受,父子二人都没心思吃午饭,干等着时间,再将林苍扶上牛车。

阿青负责给林苍做皮试,皮试用的剂量非常小。

晏生光也知道,若是林苍对青霉素过敏,那便真是药石不可医。

晏生光和晏瑜只能祈祷,祈祷林苍不过敏。

林苍此刻烧得有些糊涂,只感觉有人在她的手臂上绑了一根橡胶管,还有冰冰凉凉的东西涂在手臂上。

随后便是一阵刺痛。

阿青戴着口罩,浑身也都经过消毒,毕竟这个过程需要极高的严谨性和无菌意识。

皮试液需要稀释,则需要大量二次蒸馏水,不过好在有了玻璃以后,蒸馏水已不是什么难制之物。

如今大安虽没有现代一次性注射器,但已能制作出没那么精细的玻璃活塞式注射器。

皮试完成,接下来便是等待时间,等待15-20分钟,观察是否出现红、肿、硬、痒的皮丘反应。

阿青是个稳妥的人,她足足等了半个小时。在确定林苍没有出现过敏反应后,才开始注射。

注射的剂量也是从最小剂量开始,祝时溪和她的弟子们反复强调过,青霉素药效强劲,万事都需从最低剂量开始。

这次正式注射,林苍能感觉比方才那一下更持久、也更痛。

药物不可能马上起作用,林苍便在太医署的榻上休息,等待观察反应。

晏生光和晏瑜在外等得心惊胆战,见林苍熬过了注射这关,心中大石才稍微放下一些。

阿青十分负责,观察了林苍两个小时,确定没有任何异样才让她回家。

林苍回去便睡了一觉,这一觉睡得很久,直至第二日清晨她才醒来。

林苍昨日烧得糊涂,睡醒后只觉得喉咙疼痛的症状减轻,咳嗽也缓解许多。

婢女连忙给她倒水,喂她喝下。

林苍喝了水,这时才能说出几个字。

“幸好……幸好是陛下登基。”

林苍如今的念头只有这一个,若没有陛下手下的祝令者研究出此种神药,她今日哪里还有命活。

活着真好。

以后她也要像辛御史那样注意身体,时不时去检查一下才是。

晏瑜和晏生光见林苍好转,长舒一口气,二人不约而同地选择去到门外缓解一下心情。

二人两日心里总是绷着一根弦,害怕极了。

父子二人在屋外你看我、我看你,都没说话。

晏瑜此刻很能理解林苍方才所言,这几年来,大安的发展他看在眼里,这些新奇的东西确确实实能救命,能让百姓吃饱,能让西方商人心甘情愿掏腰包。

晏瑜看了看晏生光。

很难想象陛下筹划登基这些年,竟还有这个蠢货从中助力,从以前开始自己就想问,他给陛下传递情报,传得明白吗。

晏生光略显疑惑:“阿父,你看着我做什么?谈太医昨日说了,晚些她会过来看诊,你不必担心,阿娘会好起来的。”

晏瑜突然道:“之前你说晏家的族谱给你单开一页,我觉得也不是不能考虑。”

晏生光:?

第167章

齐良和郭寒成功打入卖旧衣服团伙的内部, 之后又去了一次西平。

卖旧衣服走家串巷,同百姓们闲聊时总能打听到一些消息。

齐良也看到了西平与大安最不同的地方。

这里很不缺马,别说官员出行都乘马车, 就连富商家中也不缺马匹。

而且这些马都长得高高壮壮。

大安的养马基地一直由胡人打理, 就算胡人再怎么会养牲畜,没有草原,马的数量与质量始终一般。

不过齐良倒不太担心军事方面, 虽然马的数量和质量比不上西平, 但他们有武器和火药,打起来也不会落了下风。

就是日常使用马很稀少,单方面不爽, 并且觉得这些马在西平完全是浪费。

西平皇帝有严格的命令不允许百姓以及官员出售马匹,每一匹马的管控都十分的严格, 若是抓到有人私自出售,斩立决。

郭寒和齐良熟练地招呼这些西平人挑选旧衣服。

一位妇人拿起一件棉衣,羡慕道:“你们大安人当真不缺衣服穿,这样好的衣服,只是有些旧了, 竟就不要了。”

对此齐良只是笑了笑。“都是陛下政策好。”

随着纺织作坊越开越多, 棉布的价格一直在稳步下降,听说只要工部的两位技术员将蒸汽机制出来, 布匹的产量还会大大增加。

到时候,除了洼食以外, 供应给其他几个国家也足够了。

另一位妇人也拿起一件带补丁的童装, 说道:“大安人手真巧,连补丁都打得这么合适。”

郭寒正在收钱,余光瞥见隔壁有一对年轻夫妇牵着一个瘦弱的小女孩, 看起来只有三四岁,脸色很不好看。两人一边说话,一边朝她这边看。

“你说,把她卖到牙行能换几个钱?”

“不知道能换多少,应该够给咱家儿子换件衣裳穿。孩子如今大了,以前那件衣服已经烂得不成样子,怎么穿?”

郭寒这才注意到,他们身上的衣服已破旧得不成样子,小女孩身上也只松松垮垮地挂着一块破布。

一旁的妇人见他们望过去,便解释道:“西平一直缺布,一件衣服能传祖孙三代呢……”

齐良与郭寒对视一眼,交换了一个眼神。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夜空上最亮的星 重生后成为学霸的死对头 当家农女 星星相惜 重生之学霸的回归 凤凰男的宠妻之路穿书 大理寺厨娘 七叶重华 重回90年代好日子 穿越之傻女春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