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0(1 / 2)
<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扶苏穿成宋仁宗太子》 50-60(第1/16页)
第51章 第 51 章 苏小郎,要帮我保密哦。……
“奉天承运皇帝, 诏曰:士之成者,唯德与才。德才育者,独学与教。尔国子监掌大宋庠序之化, 朕闻其学子堪为风纪表率, 心大慰之。兹择吉日,亲临监学、观瞻讲筵, 以彰国朝尊道重教之意。”
宋朝不像后世, 没有公开课这回事。仁宗发了圣旨说要来国子监视察。但他是一国之君,日理万机, 没说具体哪天有时间呢, 祭酒杨安国只好吩咐下去,让监里随时准备着迎接圣驾。
国子监的风气为之一清。
具体表现为, 从充作闹钟的大公鸡打鸣开始, 到夜色降临为止,扶苏走到哪里都能看见平日罕见的风景:有cos楚狂人慷慨吟诗的、有手握圣贤书高声朗诵的, 有三二成群、激情慨然议论国事……
不知道的,还以为现在是魏晋南北朝呢。
平时也没见你们这么认真啊?
唯独他身边有一个奇葩, 一点儿都没有即将见到官家的紧张兮兮, 每天只知道抓着他威逼利诱、软磨硬泡:“赵小郎, 好小郎,你就告诉我那道菜叫什么名字吧!”
毫无自己才是年长者的错觉!
一连过了好几天,苏轼总算是回过味来:赵小郎既然有能力把那好吃的塞到他嘴里, 又怎么会不知道它的名字呢?一定是他故意在使坏, 勾出自己的馋虫。
至于为什么呢?苏轼自己琢磨了一会儿。没琢磨出来。但是当赵小郎站在菜苗地边上, 对他露出森森微笑的时候,苏轼一个激灵,什么都想起来了。
他再也不敢得罪人, 堆着笑、殷勤地接过水瓢,乖乖给赵小郎的菜苗地浇起了水:“你别生气了啊,小郎,这些活放着我来做,我来做?”
“哦?你是什么事得罪了他呀?”
“还不是当初出主意诓他种地、想看他出丑……”
苏轼一边浇水,一边顺嘴回答,说完才觉得不对劲。这人谁啊?怎么是从没听过的声音?他连忙转过头去,只见一个穿着靛蓝色儒生长袍,文气彬彬、气质清贵而威重的人正看着他,笑眯眯地问道。
“你是谁?”他心里有些警惕,但也有些奇怪。现在的拐子会猖狂到直入国子监么?
“朕、我是来国子监探亲之人。偶尔路过听到小郎你的话,一时有些好奇罢了。从年龄来看,你就是相国寺勇退西夏使臣的苏轼、苏小郎么?”
被人当场认出来,苏轼很有些高兴:“对,没错,就是我!”
肯定不是拐子,拐子哪里会关心圣旨?
又热情地问道:“你是要探谁的亲?我帮你去找吧,国子监的人我都认识!”
“多谢小郎你的好意,不过人我已经找到了。”
来人对着他的身后挥了挥手:“肃儿,过来。”
他笑着说:“怎么见人还躲了呢?”
“您怎么一个人就过来了?也不让人准备准备?”扶苏“哒哒”蹬着步子跑来了:“今天不忙吗?”
文士含着笑蹲下身,一手抚过扶苏柔软的发顶:“还好,不算很忙。毕竟是答应过你的事,朕……我说什么也要做到吧。对了,怎么不喊人呢?”
扶苏的嘴巴张了张,像是要喊什么,又吞下去了。
他看了苏轼一眼。掉马也无妨。
于是奶声奶气道:“阿爹。”
仁宗满足地应了一声:“嗳。”
苏轼,苏轼的眼神已经死了。从一开始陌生人和赵小郎的互动中他就能感觉到两人关系非凡。最后这一声“阿爹”更是击碎了他所有的侥幸。他刚才做了什么?当着人家爹的面交代自己欺负儿子的事实。
好尴尬,好尴尬。
身为社交恐怖分子的苏轼,生平头一次想在菜苗地里挖坑,把自己整个埋进去。他手里的水瓢颤颤巍巍,僵硬地行了个礼:“……濮王殿下安。”
说完之后他又觉得哪里不对:嗯?之前不是发现赵小郎是八王爷的私生子么?这个爹又是从哪冒出来的?难道是八王爷的某个儿子,赵小郎其实是八王爷的好大孙?
扶苏听了却没绷住:“噗。”
仁宗的面部微妙地抽动了一下,竟是没有当面反驳,只含糊地说道:“我今天非是以此身份来的,你不必对我行此礼。”
他属于实话实说,苏轼听着就是另一个意思了。他刚松了一口气就听人追问:“所以呢,你想让肃儿出丑,他果然出了吗?”
苏轼:……救救我,谁来救救我!
直到小扶苏欣赏够了苏轼的窘态,才轻咳一声为他解围:“可不是么,他出主意,让范师兄懵我,让我用齿耙犁了好久的地。阿爹,你是不知道,齿耙有这——么长的,我拿着转个身都费事。”
苏轼惊恐地瞪大眼睛:赵小郎,你居然借机告状!
一瞬间,他的脑海中浮现出无数宗室无视法纪、欺压良民的旧例。难道说,今天就要轮到他了么?
“不过,喏,阿爹你看,这块地就是我犁的,现在菜苗苗已经长了这么高呢!还有远处的,都是我们国子监的学生自己亲自种的。”
仁宗讶然不已:“这么多?全部是亲自耕种?”
“对呀对呀。是我的提议,由范师兄主持,监内师兄们课后齐心协力种出来的。怎么样,厉害吧?”
至于是被“官家会看到”的大饼引诱的真相,就不必说出口了。他自己解决了膳委会的危机,官家能见到思念的儿子,祭酒杨安国收获了政绩,国子监学生们有面圣的机会,膳堂还喜提两道新菜。
仁宗自然是激赏不已:“朝读圣贤书、夕躬耕农事。知行经济,两相得宜啊。”
远处隐隐传来一阵杂乱的脚步声。
但仁宗没注意,不如说,他已经进入了皇帝的状态大发感叹之词:“一粥一饭、来之不易。朕每年春时亲行农事,方才悟得此书上写明的道理。从此爱惜民力,不敢稍加靡费。倘若监中的学子们亦能通过此事悟出一番道理,将来出仕入宦,必能怜惜百姓……”
“官家!”
远处的脚步声兑换成乌泱泱的人影。定睛一看,原来是祭酒杨安国,领着国子监几位博士,百余学子们都到了,正给白龙鱼服的官家行礼呢。
“微臣杨安国不知圣驾降临,迎驾来迟。臣惶恐万分,请官家降罪!”
仁宗的吟唱被打断,挥了挥手:“都起来吧。”
他面上含笑问道:“朕方才问过赵小郎,他说这片地都是监中子弟亲自耕种,此事是真还是假?”
“回陛下,赵小郎所言句句属实。”
旋即,杨安国就开始介绍起的种地的根由和始末。从响应官家“膳补银”的号召,成立膳委会成立讲起,到裁撤腌菜、再到监中学子纷纷种菜贴补膳房。当然,他和扶苏一样,国子监内险些暴动没讲,画饼的事也没讲。
听得国子监的子弟们都暗暗挺起胸脯。
没错没错!祭酒说的就是我们!我们就是这么爱读书又明理、亲自耕作宛如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扶苏穿成宋仁宗太子》 50-60(第2/16页)
宋之颜回!
全然忘记自己当初听到走漏的风声时,是如何不满埋怨的。
仁宗听得更加满意不已。
当然,除了满意国子监外,更多对他的儿子。膳补银是谁争取的?膳委会谁成立的?种菜补贴的倡议谁提的?地上的菜苗苗(虽然只有一小块)是谁种的?
还不是肃儿,他赵祯的儿子!
他脸上的笑意更加真切:“你们是国朝未来之梁,都能如此懂事,满朝文武亦没有落后之理。这样吧,朕明日就下旨,命令有司效仿你们,专辟一处‘育秀园’,亲历农事,更能体恤民生。”
“呃……”
有司?整个大宋衙门都要种田了?
祭酒想说,这就不用了吧?
可以预见的是,只要这道圣旨一下,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国子监都要背后挨人骂了:你们想上进可以,别带上我们啊!
但杨安国转念一想,被背后骂一骂又如何,名声、好处还不是国子监他们收尽了?而且,连官家每逢春日都要亲自耕种,皇后也要养蚕缫丝。你就那么金贵,一块地也种不得啊?
他立刻转悲为喜,领着博士、学子们开开心心向皇帝行礼。
官家、学子、祭酒都其乐融融。只有一个人受伤的世界形成了。从那声“官家开始”,他就陷入了呆滞,曾经机灵的双眼殊无身材,仿佛信息过载被卡死机了。
扶苏抿着嘴,好容易没有笑出声。见四周的注意力不在自己身上,朝着苏轼比了个手势:“嘘——”
“要帮我保密哦。”
他还没玩够(划掉)没做完事呢!
苏轼被这句话唤回了神智,看向扶苏的目光既有惊愕也有恍然,更多是被瞒着消息的义愤。他咬了咬牙,压低了声音:“你,你就不怕我说出去!?”
扶苏不怕。
扶苏当然不怕。
“你要是说出去了……那个好吃的东西,你就再也没办法吃到了。”
苏轼握紧了拳头,满脸不可置信:赵小郎,我从前看错了你!你好歹毒的心肠!
这不正中了他的死穴么?
被小伙伴那样的目光瞪视,扶苏自己也有点心虚。刚才的几句台词是不是有点太像反派了。
他眨了眨无辜的大眼睛,又正色严肃道:“不过,你要是帮我保密的话,今天就可以知道。”
苏轼的眼神倏然一亮。
看在那不知名美味的份上,他……帮人保守秘密,也不是不行!
直到坐到膳堂的桌前,看着人手一份的膳堂新菜“碎玉浮香”被端到自己面前的时候,苏轼才意识到,自己又被骗的。
明明他不管做什么,今天也可以吃到!——
作者有话说:局部掉马了[墨镜]
第52章 第 52 章 特邀嘉宾嬴政限时返场!……
碎玉浮香, 也就是扶苏“发明”的蛋炒饭,从大铁锅中被盛到了官家和每个学生的碗里。因官家是突然驾临了国子监的,膳房得到消息后就匆匆忙忙地开始备餐。
现成蒸的米饭十分湿润, 不够粒粒分明, 他们就用蒲扇子掀起大风,使整锅米饭快速风干。又为了快速出餐, 用了大火翻炒, 使得整锅炒饭锅气弥漫,可谓超水平发挥。
反正扶苏刚吃一口, 就悄悄对白总厨举起了大拇指。
白总厨的心立刻放下了大半。
更别说苏轼, 发现自己被蒙骗了两次之后,干脆把炒饭当作赵小郎。用力挖了一勺, 恶狠狠塞进嘴里咀嚼。
没过两秒, 就下意识眯起了眼睛。
怎么会比他第一次吃到的时候还要好吃?
作为一个小小的老饕,苏轼对品鉴美食颇有心得:美食往往第一口最令人印象深刻。往后都不及味蕾初绽时, 脑海中浮现的惊艳。
但碎玉浮香可不一样。他今天吃的比记忆里好吃,嘴里嚼了几口, 比初送入嘴中更上一层楼。
白菜清甜、鸡蛋醇馥、肉丁软韧, 又有粒粒分明的米饭作为底, 配上味道充足的酱料。简直是越嚼越丰富、越有味道。他“咕咚”一口囫囵咽下去后,又往嘴里扒了几口。
一口气,就让碗见了底。
苏轼抚摸着鼓起的小肚子, 看着光亮见底的碗, 脸上的表情分外严肃:苏轼啊苏轼, 你要有点骨气啊!别忘了,赵小郎可是整整戏耍了你两回!
你可不能因为区区一碗饭,就给他好脸色!
“怎么样?好吃吗?”
苏轼下意识回答道:“好吃。”
嗯?不对?
怎么是个软乎乎的声音。
他立刻抬起头, 径自对上一张白糯团子似的小圆脸,表情扭曲了一下。
旋即四下张望一番,压低了声音:“回成王殿下的话,当然好吃了。”
哎呀,没有不理人就好。
扶苏第一怕的就是苏轼不理他。第二怕的就是苏轼用君臣的生疏口吻和他说话。现在这样阴阳怪气一点,反而有救。
他立刻挤挤挨挨凑近了人,嘀嘀咕咕说道:“抱歉啦,苏小郎,我也是有苦衷的。你听我解释。”
扶苏拿出了自悟的撒娇本领,刻意睁大眼睛,使自己看起来十分无辜。
“一开始,我真的没有想骗你的呀。濮王府是我唯一方便收信的地方。那个时候,我也没说自己是濮王之子对吧?而且你想想,若我自称是成王,你还能放心和我说话吗?”
这倒是。苏轼心想。
他和他爹都是一介白身,上京纯为了游玩。遇到官家唯一的亲子,自然是惶恐又避之不及,生怕给自己惹上祸患。哪里还有日后通信的机会?
等等,好像有哪里不对。
苏轼突然眯起眼睛:“那你是为什么要认濮王为父,来国子监呢?而且官家居然也同意?”
他有点不可思议地想到——
不会是为了我吧?
“当然是为了你呀!”
扶苏一眼看出苏轼的想法,顺水推舟,成功把人的毛给捋平了。
除此以外真正的原因也不妨告诉他,“当然也是为了整肃一番国子监的风气。不瞒你说,张及甫的事,若非我亲身经历过,真不敢相信国子监还有这样的学生。”
“而且,偷偷告诉你一件事……”
“现在的国子监里,除了官家,知道我的身份的只有你一个人哦。”
苏轼惊讶得瞪大了眼睛。
他悄悄环视了膳房一周:“祭酒、范师兄、梅先生……他们全都不知道?”
“全都不知道。”扶苏说。
苏轼的脸上久违地漫出了一阵笑影。
知道赵小郎身份的时候他纠结过的。毕竟人家身份尊贵,自己身份低微,想要心中毫无芥蒂自然不可能。但转念一想,赵小郎从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扶苏穿成宋仁宗太子》 50-60(第3/16页)
未对他摆过什么成王殿下的架子,从来都是以友人居之,他又何必自寻烦恼呢?
蛋炒饭一入口,他的气更消了大半。再听了解释,又被类似于“我和你才是天下第一好”的说辞暴击,早把先前的负面情绪抛了干净。
“好说!我肯定帮你保密!”他承诺道。
扶苏微张着嘴,无奈地笑了笑。苏轼未免也太可爱太好哄,让他都有点愧疚了。自己准备的杀手锏——那份四川口味的蛋炒饭方子都还没用上,就已经被哄好了。那他还要不要给呢?
苏轼忽然正色道:“哦对了赵小郎,其实,我也有对你不住的地方。”
扶苏心中忽然不妙:“……什么?”
苏轼用比刚才更细如蚊蝇的声音说:“其实,我一度以为,你是周王殿下之子。”
八王爷?
扶苏一瞬间大惊失色:“可、可我们俩也没有很亲昵地相处吧?明明是普通地做客来着!”
“咳,那不是,你名义上是濮王之子么?我就以为,以为你是……什么的。”
扶苏失去了追问苏轼省略了什么的勇气。
他一把捂住苏轼的嘴巴:“好了,不要说了。最重要的是永远别让官家知道,记住了么?”
“唔唔,嗯嗯嗯。”
苏轼眨着眼睛,无辜地点头。
一被放开嘴巴,他突然想到了什么,显得忐忑又兴奋:“成王殿下,你快告诉我,他应该不会责罚我的?对吧对吧?”
那可是心怀天下的官家,不是睚眦必报的宗室
“当然不会,你放心好了!”
扶苏刚想炫耀两句仁宗的宽仁,就被当事人猝不及防点了名。
远处的仁宗站着,面前摆着一盘修剪成莲花的白菜,笑眯眯地对他招手:“朕听闻,国子监发明了一道菜待朕品尝,是真是假啊?”
……道具都摆面前啦,还能有假不成。
“回官家,确有此事。”
好奇怪。之前还没人知情的时候,他和官家怎么双簧都不尴尬。但被苏轼知道了,就浑身刺挠,怎么回事?
“回官家,这菜名为‘玉盏承露’。菜色精华不止色香味,还在视听闻。您请看好了。”
扶苏这句话不止是提醒官家,而是让膳堂里的所有人都看好了——
魔术表演要开始了。
因为清汤的温度过高,他不能亲自操作,得由白总厨代劳。加之扶苏并非第一次表演魔术,早就试验过数次确保成功率了,他的心情很平静。
但在众目睽睽下,“淡色莲花”在“清澈泉水”上缓缓绽开之后,满室不可思议、几近轰鸣的惊呼声,又让他诡异地生出一些满足。
“这能吃?”
“自然能,不信您尝尝?”
官家用汤勺轻舀一勺“泉水”后,缓缓送入嘴中,咋眼睛倏然瞪大:“竟然如此之鲜!”
“什么?竟然不是清泉水吗?”
“还以为只是花样……原来真的是菜?”
“赵小郎到底如何做到的?”
“他本事可真多!”
类似的惊呼声、议论声不觉于耳。
膳堂旋即端出玉盏承露,哦不,开水白菜青春版。白菜芯没裁成莲花状,而是被切成指节长的小段,任其在白底盅中沉浮,如莲叶泛舟,赏心悦目之极。
监中学子们都迫不及待地舀了一勺入口,虽然做好了心里准备,但清汤的鲜度还是超乎他们的想象,险些被鲜掉了舌头。嫩嫩的白菜更是十分清脆爽口,叶上沾着丰沛的汁水,一点也不油腻。
膳堂中稍稍安静了下来,大家都在埋头品尝着美食。更有人心中琢磨着,就算为了这两道新菜,不去夜市打牙祭,来膳堂搓一顿也很值得。
但很快,仁宗的一句话,让气氛达到了高潮。
“‘朝饮木兰花露,夕餐秋菊之落英’,当如是乎?此菜虽名曰‘玉盏承露’,不禁令朕思及古之君子。监中生员膳食如此,真是羡煞朕也。”
听!到!了!么!
官家可是亲口认证了的。以后,吃这道的人就是“古之君子”风,而他们的膳堂更是连官家都要称羡之处!来,以后一日两餐……不,一日三餐都要来!
扶苏的心情比刚才表演时还要激动,看向官家的表情简直在发光:天啊!官家,你真的是我亲爹啊。一句话就解决了我苦恼了许久的问题。以后还怕膳堂入座率不高么?不存在的,以后人家天天来,抢着来!
仁宗冲着儿子得意地笑了笑。
他为君已有数十载,早就见惯了底下官员扯虎皮做大旗的功夫。那天夜里,儿子写在脸上,但赧于说出口口的心思,他又焉能看不出来?怎会不满足?
他对着远处做了个口型。
‘怎么样?阿爹说得还不错吧?’
扶苏点头连连:不错,简直太不错了!
让他的KPI能120%完成。
他也回了个口型。
‘够惊喜了吗?’
‘够了,简直太够了!’
仁宗何尝不知道呢?原本的玉盏承露,做成普通汤菜就十分美味,就像碎玉浮香。为何偏偏要裁成莲花,又设计成戏法,用热汤浇灌,噱头十足。还不是为他这个当爹的一饱眼福?
此刻,父子二人的心情空前一致。
“有父/子如此,夫复何求啊?”
待他坐下的时候,苏轼兴致勃勃地问道:“嗳,成王殿……算了,我还是叫你赵小郎顺口。赵小郎,你和官家莫非是商定好的吗?”
扶苏问道:“什么?”
“就是刚才。难道你和官家提前对好词儿了?官家一次性解决了两大难题。既不用愁菜田垦不起来,也不用怕没人来膳堂吃饭。一举两得、一石二鸟、一箭双雕啊!”
“没有啊。”扶苏实话实说:“其实就连我也不知,官家什么时候会来。”
他只是说了一个大致的时间段。
“刚才那些话,我们也没商量过。是官家自己想说的。”
“什么什么?”苏轼十分吃惊,旋即感慨不已:“那你们未免也太默契了。”
但转念一想,官家本就是纵容赵小郎捏造身份,认别人为爹的人。
……好像也不奇怪了。
扶苏一下子笑了起来。颊边漫起两个梨涡。他刚才说的话,不就是为了听这一句夸赞嘛?
“对啊,我们父子就是很默契呀。”
说这话的扶苏丝毫不知道,几个时辰之后,他到底会经历什么-
“朕可是听闻,扶苏,你说,你与一个人十分默契?呵。”
一道久违的,许久不声音响起。
平静无澜,却隐隐夹杂着火/药味。
扶苏突然不敢看来人的脸。他环视着四周,这里已经不是他熟悉的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扶苏穿成宋仁宗太子》 50-60(第4/16页)
国子监。营帐外,上州的北风呼啸,鹅毛大雪簌簌下着,比以往更大,更冷。
“怎么不说话了?”
“……”
扶苏不禁两眼一黑:哦不,饶了我吧!——
作者有话说:喜闻乐见[墨镜]
第53章 第 53 章 扶苏:哄人,我是专业的……
说实在的, 每次和始皇帝相会于梦中,都是上州风雪营寨的背景,扶苏已经十分熟悉。但他悄悄眯一眼愈发呼啸的无情风雪, 就知道自家爹的心情十足地不好。
也对啊。
任谁远征视察完领土归来, 拖着疲惫的身躯,想关心一下许久不见的儿子, 迎头就碰上这样一句话, 心情都不可能好得起来吧?
更何况,真相才是快刀。
他和父皇之间的默契确实, 咳, 比较一般。
要是好的话,也不会有“矫诏自戕”发生了。也难怪父皇听了那话锥心。
但扶苏清楚地知道, 他和父皇业已分隔在两个时空, 往后只会聚少离多,再难像第一世一般想见就见, 想不见就不见。以父皇的理智程度,绝不会想不透这一点。
上一次见面时, 他更曾承诺过, 绝不强求他抛却此世的血亲, 独独认自己一个父亲。
就像仁宗为了他变革大宋的宏愿,愿意让他名义上认濮王为父一样。
他的两个父亲,在爱他这一点上何其相似。
所以, 既然已经享受到了双倍的关爱, 只是偶尔一点小小的牢骚吃味, 做儿子的当然有义务解决。不就是老父亲被扎心了么!哄一哄又算什么呢?儿子哄父亲,天经地义啊。
闭眼,深呼吸, 睁眼。
我可以的。
“父皇,你总算回来了。”
扶苏凝望着秦始皇:“每回做梦前,我都在想,今晚能不能见到您,今天终于见到了。”
“……”
一句话,就把千古一帝的气势消磨了大半。尤其是扶苏他有一双极为清澈的眼睛。三岁幼崽时期,乌溜溜的又圆又大像只小鹿,让人心都化了。
可他现在是青年时的形貌,秦始皇见惯的样子。话里话外的真挚诚恳,配上那双澄澈的、动人的眼睛,简直是秦始皇究极对策卡。
“你毋要转移话题。”
秦始皇眯了下鹰眼,显然很明白儿子的小心思:“朕问你的问题,你还没回答。你到底……”
扶苏却说:“但我也攒了许多的问题,一直等着见面的时候问父皇您。”
“而且是关乎山河收复,行军打仗一事,遍览身边人,只有您才能回答的。”
秦始皇:“……”
秦始皇:“…………”
就算知道是儿子是故意这么说,专门为了哄他的,他也不可避免地有一丝心疼和窃喜。
扶苏说得对啊,被迫诞生在一个积贫积弱、军备松弛的国家,四周皆是龟缩国门之徒,想求问兵道却发现求助无门。始皇光想一想那画面,就克制不住地心软了。
还有谁能帮他?
还不得是一度灭过六国的自己!
但秦始皇还是不想让扶苏太过得意。他用鹰眼轻睨了人一眼:“呵,胆子肥了,你父皇的话也敢当作耳旁风了。”
扶苏心虚地目移。
嘛,如果是以前,他肯定会很老实,一脸诚惶诚恐地解释,父皇你听我说啊,我那句话不是那个意思……这样,反而让彼此都不开心。
但是现在,他蜕变了嘛。
而且,还有最重要的一点——
“父皇父皇,你原本就没生我的气,是也不是?”
秦始皇甩了一把袖子,面上无波无澜,声音中却有几丝恼怒。他略过了扶苏的问题,不自在地别开眼:“罢了,你在兵事上有什么问题,就快问罢!”
扶苏“嘿嘿”了两声,立刻见好就收。而且他可不是蒙父皇的,他是真有问题想问。
就说那位来自天津、被拐到汴京的三娘,她为了回乡甚至想过从海上飘过去。扶苏那时候就想到了,他为什么不敢大胆一点,幻想一下收复幽云十六州呢?
“如果说,唔,我想收复燕赵之地的话,您觉得,先从哪方面着手为好呢?”
燕赵之地。
秦始皇右眼皮子一跳。
绕柱三周半的记忆久违浮上心头。
但是他很快就丢开这点异样,被刺杀只是他波澜壮阔人生中一个小小的插曲。何况,燕赵而已,他早就灭干净了。除了那个刺客,他对此地甚至没有什么多余的印象。
“现在的燕赵,守备如何?”
扶苏也是特地做过功课的,他回答道:“重镇布防,尤在幽、云二州囤以精锐。据说天子还会每年巡视,不知真假。”
“天险如何?”
“辽国天然占据居庸关、古北口之天险。又特地派兵加固关隘,易守难攻。”
“军士如何?”
扶苏被问得直想叹气:“远远不如。”
都不用细说,不如就是不如。
骑兵对上步兵方阵的优势是压倒性的。
秦始皇也不由得沉默了一下。他不得不考虑起他从前最看不上的办法:“那,此地的民心如何?”
“十六州由辽主派汉人管辖。我不能不保证是安居乐业,但就习俗上,应当与中原差异不大。”
说完扶苏自己都有点绝望了:“父皇,是不是根本没办法啊?”
秦始皇点点头:“难上加难。”
他沮丧叹气:“好吧,我就知道。”
北宋朝不是没有明君降世,但唯独幽云十六州的事情搁置了百余年,没有一个皇帝能解决。
总不可能每个皇帝天生就是胆小鬼吧?他们未尝不曾经踌躇满志,但是,只有当坐上了帝王的位置之后,才意识到问题有多棘手。
“但是,扶苏。”秦始皇突然沉下声音:“你须知一点,战争获胜本就不是轻易之事。”
他又想起了自己奋六世之余烈,一举扫清六合,虎视眈眈的年月。看起来很突然,很风光,天下皆惊动不已。但谁知道在此之前,秦国举国积蓄了多久的力量呢?
甚至在他成功之前,从未有人怀疑过,“韩赵魏楚燕齐秦”的七大国格局会在中原上一直持续下去。
难道是因为这些国家的每一任君主都死气沉沉吗,没一个有统括中原的气魄和眼光么?
不是,是因为胜仗本来就很难打。
“你必须有过人之处,方能摧枯拉朽、势如破竹。否则两军对垒之际,本就是守方天然更具优势。城防在我,天险在我,兵粮在我,你说,他们又凭什么被攻方一举拿下。”
“所以,扶苏,你若想打下什么地方,必须、必须要有自己的过人之处。要么是兵力、要么是武备,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扶苏穿成宋仁宗太子》 50-60(第5/16页)
要么就是你最牵挂的民心。有一样,此战就有胜机可言。有两样,胜算便极大。”
“就像骑兵对步兵,算过人之处?”
“正是如此。”
扶苏深深地受教:“父皇,我明白了。”
不,不如说他从前不是不明白。只是父皇的话就像一颗定心丸。既让他豁然开朗,又打消自己所有的侥幸。
譬如说黑火药,作为穿越者很容易想到,一硫二硝三木炭就能做成功,破坏力惊人地高,更是天克骑兵。
但冷兵器时代拿出热兵器,会不会造成更多杀戮,带来无穷无尽的战争?这些扶苏都会考虑。
或许过于仁慈以至于优柔了,但没办法啊,他扶苏就是会考虑这些事的人。
但父皇很明确地表示:
不拿不行。只用现在的条件,你毫无办法。
造出优势,再用优势碾压,这才是战争的本质。
所以兵力、武备、人心……
他该如何筹谋呢?
扶苏醒来之后,还是久久不能回神,满脑子都是昨夜梦中的内容。因此还被苏轼打趣:“怎么了,风光迷糊了,是不是梦里还在风光呢。”
扶苏一下子清醒,恼怒道:“我哪有!”
“赵小郎,你否认也没用啊。”苏轼无辜地摊手:“事实证明,小郎就是国子监目前风头最大的人。不过我们国子监也是,嘿嘿,现在肯定在汴京也出名了吧?”
苏轼还真没说错。
国子监是最高教育机构,司掌全国教育,出版图书、管理官学。但在范仲淹改革之前,它在朝廷眼里,是个官僚子弟科举前的补习冲刺班,一堆名师给改作业、押题的。在范仲淹提出国子监改革,分斋+引入地方学子后,存在感变得高了些。
昨天过后,却一夜扬名每个官府衙门。
因为什么?还不是因为官家!
封建时代,皇帝就是举国最大的顶流。他的每一道政令、每一句话,乃至于不小心绊了一脚,都有人放在心上,并为此诚惶诚恐。
更何况昨天,官家当众明确表示:我看国子监的学生们很感动,尤其是他们亲自下田种菜,这个制度就很好啊!汴京各衙门不该努力学起来吗?到时候,朕可要检查结果的。
各衙门:“……”
还能怎么办,官家让种菜,种呗!
于是每个衙门的前后,都临时开辟了一块菜田。但问题又来了,大家都是当官的,谁负责日常官衙事务,谁去刨那两亩菜田?关于这个问题,每个衙门都闭门商量了一番,最终决定,平时就眼里没活、天天摸鱼的,种菜去吧你们就!
扶苏后来听说了这事,简直笑出眼泪。
宋朝衙门里最多的是什么,不就是冗官嘛。让冗官们去耕田种菜,还能把他们从吃白饭的兑换成额外的生产力。不亏,一点也不亏!
而且,一股奇妙的攀比风气也在悄然蔓延。
昨天,御史台刚洒了大白菜的种。
今天,大理寺试图挑战高难度作物,葡萄!
明天,相公自掏腰包,从自家庭院移栽了一棵百年桃树到政事堂!
而在汴京某地,一处不起眼的官衙里,本部大小官员们正济济一堂,面色严肃。
“诸位同僚,此乃我鸿胪寺危急存亡之秋也。”
“是啊,我鸿胪寺日常接待使节、翻译通事、管理朝贡业已分身乏术,已经数年没有新人,更没有多的人手种菜。诸君家中更无什么奇珍。到时候种不出菜,屈居人下,被别的部门嘲笑,说不得还会被官家怪罪,该如何是好?”
堂中无人应声,一时沉默。
突然有人说:“我可不想被街道司那群人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