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仕书屋
会员书架
首页 > 其他 > 一个招娣的重生 > 70-80

70-80(1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在哨站当万人迷的日子 我不要被限制文师尊惩罚啊! 我的魅魔老板 诱哄沉沦[男二上位] 我的爸爸十八岁 忍界养成计划 诱哄沉沦 隐藏美貌的炮灰攻(穿书) 我把老婆拼好了[无限流] 未婚夫是肌肉猛O[GB]

<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一个招娣的重生》 70-80(第1/16页)

第71章 调查研究 慢慢来,沉住气,都会有的……

这天晚上花姐喝得半醉。

孙悟空纵有天大本事, 在唐僧老板手下就施展不开。

何况现在老板还可能换人。新官上任三把火,难免还要把前任定的策略改一改,火还不知道会烧到谁头上。

余自新很是感慨。

花想容这么大个牌子, 产品口碑不错, 总公司历史悠久, 也曾财大气粗, 请的模特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可当它被时代抛弃的时候,像个小丑。

同样被时代抛下的,还有二姐正在用的诺基亚手机。

宋诗远正打电话给大姐。

宋秋凤和徐山平本来要来海市的, 但他俩买的房子这几天要收房了,房主当然得去现场验收。大学开学了, 生意忙,余自新又是跟金姐花姐这种老江湖一起去的,还有什么担心的,于是就没跟来。

宋诗远电话刚挂掉又响起来。

是林通求。

她走去卫生间接电话了。

余自新拿出笔记本翻看,她今天蹦出来的那些主意,不知哪一个能成功。

哦, 对了, 她刚想起来,今天给她营销启发的贝斯塔曼书友会后来也退出了中国,她甚至想不起它是哪一年消失的。

花想容、贝斯塔曼、诺基亚,还要很多她还没注意到的,但同样在十几年后无声消失的品牌,它们被淘汰的原因都是什么?

她得好好想一想,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她靠在床头想,她是不是太着急了?

能不急么?每个抓到时代脉搏的人都会恨不得立刻干出一番事业吧?

但是急了就容易出错。

要稳下来。一步一步, 踏踏实实走,才能走得远,即使遇到强风暴雨,摔倒了,还能爬起来继续走。

从到G市机场就激荡不停的心终于平静下来,余自新认认真真把自己目前拥有的技能细数一遍,重生前她能拿得出手的是收纳、家务,做精致食物和药膳,护理长期病患,还有丰富的摆摊经验,重生后,她提高了化妆术和审美水平,并且得到了很高的认可,最重要的是,她已经知道未来十几年的大势,除了这些,她还有什么立刻能用得上的技能?

还有,接下来她要怎么做,才能和媛媛接上头?

更重要的是,到了海市,她要真正开始一个人的生活了,要怎么继续赚钱?怎么自立门户?海市的买房落户政策是2002年结束的,她还有三四年时间。

目前她有四万多的积蓄,给大姐帮工的一天一百还有每个月的五百租金;在小体验馆卖化妆品和化妆服务的收入一周一千左右;给金姐的会所打工两个月一共八千的工资,加上一万元的提成。

这笔钱要怎么画,真得好好筹划。

第二天四个女人和花姐在海市的同事一起拜访海市日化厂。

日化厂的领导之前还以为是花想容想跟他们合作,对她们很是客气,后来弄清楚是金姐想定一批化妆品,态度立刻冷淡下来,推说还要开会,把她们扔给手下人了。

日化厂其实接代工订单的,他们领着金姐一行去了展览室,里面放着许多市面上还算知名的护肤品、化妆品,也有不少从没听过的牌子。

“全是我们代工的,这是报价单。”这位经理听金姐说第一批单子只能定5000套水乳,也找了个理由走了,把她们扔给一个姓刘的女主管。

刘玉竹三十几岁,一张鹅蛋脸,眉毛淡淡,说话很和气,“其实我们有一个今年新开的牌子,和你设想的中草药滋养路线很相似,你要不要试一下?考虑外包?”

外包就是代工厂直接给你什么就是什么,订货的人完全不能干预产品的设计和制作,只能提供包装的设计,从生产到装瓶打封全在厂里做好。

金姐犹豫片刻,决定先订十套这个中草药牌子的产品,回去试试再说。

余自新忽然想起海市日化另一个曾经很有名的产品,“你们现在还做银耳珍珠膏么?”

刘玉竹说这条线这三四年也渐渐不行了。

“就像人一样呀,有的牌子老了,顾客就觉得不灵了,不愿意买!我们从前还有个牌子叫‘双妹’的,哎呀,民国的时候有名的呀,好多太太小姐都用的,现在?完了!老奶奶不用了,年轻女孩子听到都觉得老气!”

“珍珠膏是真的好,我手指割破小口子,涂了两天伤口就收好了,你们看——”她左手食指真有一条淡淡的白印子。

“可是没有用呀,现在年轻人都喜欢那些个日本来的牌子,里面东西其实差不多的,但是美容液、爽肤水、柔肤水这些名头听起来就更洋气!”

余自新不解,“那你们为什么不做珍珠的爽肤水呢?”

刘玉竹摇摇头,“妹妹,人们想到珍珠就是珍珠膏,你卖珍珠爽肤水,哦,珍珠在哪里?怎么变成水了?跟大家讲这是水解珍珠技术,很多人是没法接受的。这是概念问题,除非花大价钱做广告,去推销这个新概念。可你想想,要换包装、换技术,还要打广告,哪一样不要花钱啊?还不如推出个新牌子,省力。”

而且,国营厂子,还要看领导政绩。搞新产品听起来就更好,让老产品焕发新活力?哈,简直就是在说领导没魄力嘛。

开会的时候谁敢提出来当即就要受白眼。

余自新这才知道,原来不止人会人老珠黄,品牌和产品线也会。

看来,日化厂今年推出这个打着中草药概念的牌子后,今年后还要出新的产品线。

花姐补充道,“彩妆的产品线换的更频繁,有些牌子每年都会推出新线,或者用新模特,给人新鲜感。”

余自新赶紧把这一条牢牢记在心里。看来,她要学的东西还多着呢。

刘玉竹还带她们去了代工品的仓库。

她是好意。

金姐想要做自己的护肤品牌,是想帮下岗女工多搞些工作岗位,她是很敬佩的,但金姐完全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这里面的水深着呢,不要好心办好事却折本。

仓库里堆着好多产品,刘玉竹打开纸盒给她们看,面霜,洗面奶,水乳,积压最多的是护发摩丝发蜡膏。

“东西都是好东西,可这些牌子没一个做得起来的。”

这些最少都是两万件起的订单。

很多品牌订第一批货时卖得还行,下第二批订单时,产品还在生产,品牌就倒了,订货的尾款没付清。

这样的事多了,日化厂接代工单要放七成的定金。

金姐和宋诗远对视一眼,难怪人家听到她们想订五千件就不想搭理。G市化工厂也是类似的情况,只是拒绝得更果断,连让她们去参观的机会都没给。

余自新看着货架上堆积的产品,“刘姐,这些产品你们怎么处理啊?”

“有卖给小批发商的,厂子根本不赚钱,能抹平账面就不错了。还有好些快要过期了就只能扔掉,唉。”她真心跟金姐说,“想做自己的牌子,不容易呢。”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一个招娣的重生》 70-80(第2/16页)

这里面的门道花姐也讲过一些。知名牌子,尤其是国外的大牌子,进商场是有优惠的,就比如花姐在锦华商厦的柜台,是花想容在G市开的第一个柜台,商厦直接免了前三年的租金。一个新牌子,还是国产牌子要进商场,想有柜台?难哦!商场一楼是最好的位置,护肤品、彩妆柜台数目非常有限,就算愿意付租金,商场也更乐意跟大牌子合作。

金姐请刘玉竹吃饭,几个女人又谈了很久。

刘玉竹挺无奈的,“我们国货不是不好,为什么就是打不过洋牌子呢?”

花姐说到这个就来气,“崇洋媚外呗!”专柜都开到中国了,拍广告竟然还想找洋人模特?我们自己没有几个漂亮女明星么?就因为这个,广告一直没做。不知道来继任的总裁会是什么样。

余自新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我觉着,不仅是崇洋媚外。”国外大牌子为什么在香港有店面还不止一家,在G市、海市就少了?因为洋人还拿不准中国市场究竟有多大。

她印象中,直到2008年后,各种大牌才陆陆续续来了,有些牌子来得晚了,在华知名度就没有先来的高了,这一点从他们请的代言人的咖位上能看出来。

“更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国家还不够强大,人民还不够富裕,消费能力还不够高。”大牌不乐意赞助华人明星走红毯也是因为这个。

“等我们国家强盛起来,有一天,国货牌子也会摆在巴黎东京大商场的柜台里的。”她可不是胡说,会有这一天的。

宋诗远乐了,“小妹,你这格局够大的!来,我敬你一杯!”

金姐她们也笑了,一起举杯,“来!”

“别敬我啊!”余自新笑着举杯,“我们敬未来!”

第二天,金姐和姐妹俩包了辆出租车去苏城杭城。

余自新一路上又在感慨,她重生前在海市住了十几年,竟然都没去过周边这两个著名的旅游城市。

不过,这次也不算是旅游。

园林什么的肯定没时间去,她们主要是去参观珠厂和丝厂。

昨天去日化厂参观,金姐问过无纺布面膜的事,但日化厂不搞这个,她想了想,干嘛不搞个蚕丝面膜的噱头呢?

至于珍珠,现在的淡水珍珠养殖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了,不过,讲真,为什么有“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的说法,还是海水珍珠的光泽彩晕更加明亮美丽。

几个人珍珠粉倒买了不少,其实海南这几年也大量产珍珠粉,不过金姐觉着出来一趟,得给员工们带回去点手信嘛。

参观丝厂的时候她又买了很多真丝围巾。

这时真丝围巾质量是极好的,可惜花色图案的审美没跟上时尚。

金姐还惋惜,都是大方巾,在海市这两天正好戴,可回到G市怕是要再等多两个月才能戴,也戴不了几天。

余自新问丝绸厂的人,“你们有没有长条丝巾?像领带那样的。”这种丝巾在G市更能用得上。她和二姐搞小体验馆时就自己做过长条丝巾。十几年后很流行,可以缠在包包手柄上,可以当发带。

但是丝厂没有。

丝绸厂的一匹布幅宽是固定的,一幅上印两个丝巾图案,再裁下来卷边。全是固定工序,如果要印余自新说的长条丝巾,首先图案尺寸就不合,剪裁封边的工序也要改。

长条丝巾都没有,真丝面膜更不可能谈了。

但是三个人觉得收获还是挺多的,她们想到的没人想到,更没人要做,这就是优势。

回程路上,金姐让司机开到路边墙上写着“出售丝绵被”的民房,问人家买了两床丝绵被胎。

在丝厂的时候她就跟余自新宋诗远嘀咕,真丝面膜能有多难啊,丝绵片压平了剪好贴在脸上不就行了?都不用纺成布!这两床被胎她们拿回去再研究怎么做面膜纸!

第72章 报名 地域差异真不小啊

除了参观几个厂子, 金姐还花了不少力气安排了两个饭局,一个是G市和香港来的商人,其中也有两位在海市开美容院的, 另一个, 是跟海市几个有头有脸的人物。

美容院老板以为金姐和宋诗远是想把明星会所开过来, 跟他们拿外包业务, 很仔细地讲了讲海市本地人的喜好, 当然,人家也有戒心,一直说生意不好做, 海市人要面子也要里子,阔太和女老板钱包口束得紧紧, 但最不容易取悦的是那帮情妇——什么二奶?三奶、四奶、五奶都多着哪!

一不小心得罪了她们,吹吹枕边风,嘿哟,你衰到醉!今天来查消防,明天来查卫生,客人还在隔间里包着浴袍, 一群人走进去检查灭火器的保质期——嗐, 生意还怎么做?

还不知道是谁使的绊子,看过去全是一路货色。

真是宁愿得罪十个君子不能得罪一个小人。

跟海市大人物的饭局更让金姐头大。

客气了两句之后,人家说话直接讲沪语,金姐花姐和宋诗远仿佛鸭子听雷,全靠花姐的海市同事当翻译,她们全程赔笑脸,一顿饭吃完腮帮子肉笑得酸痛。

余自新倒是能听懂,可她得装着不懂呀!

回到酒店, 金姐疲惫极了,“想来海市拜码头不容易呐。”尤其第二个局,下马威的意思明显极了。

宋诗远想起八卦杂志上的香江旧闻,从前香港影视圈的编剧导演大佬中不少是沪籍,女演员想上他们的戏得先学好沪语,原本沪籍的,就更容易出头些。

地方保护主义。排外。那又怎么样?权和势在人家手里呢。

金姐赌气:“回去我们也学沪语!我就不信能比英文法文更难!”

金姐原本觉着自己都三十多了还学什么外语,手下能干就行了——宋诗远来出差,每天回酒店还背二十个单词。现在看来,不成。她拿出小镜子,摸摸自己的脸蛋,听不懂也讲不出,俏媚眼顿时变成木头美人,自己原本的能力大打折扣,可不就好欺负。

明天金姐就要和花姐先飞回G市了,她跟两姐妹开了个小总结会。

首先,海市的发展势头只比G市更快,有无法估计的前景。

所以,无论如何,她们要设法从这块有诱人前景的大蛋糕上啃下一块。

那么就得制定可行的战略。

金姐决定,先蓄力。先把香港和G市发展好了,这才回归一年,很多港星和导演就开始到内地寻求合作机会,国家也很鼓励支持,以后的合作一定会越来越多,那么她的口碑自然会跟着北上的港星传过来。到了那时候,她在海市也有了一定的“人和”,再想办法谋求“地利”。

至于余自新提出的机场促销办法,金姐也不愿放弃,“我们现在有了海市日化厂的报价单,回去再找机会拉一拉妇联领导和市领导的关系,就不信G市化工厂还会见都不见我一面!哪怕刚开始赔本,发展起来用户了,就能做起来。”

余自新也一直想着这个事情呢,“姐,要是咱们一次也订两万套的单呢?”

金姐皱眉,“可我们定五千都勉强啊!”

“两万套,试用装。”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一个招娣的重生》 70-80(第3/16页)

这个时候,国产品牌很少有旅行套装的概念,化妆品专柜也很少会大方地给顾客试用装。

“我们在候机厅搞一个流动的服务台,给客人免费试用,肯定有人没时间排队但是也想试,只要填手机号和地址,就可以用十元买一套试用装。”包装上会多花些钱,但是化工厂账面记录上会好看许多。

宋诗远很激动,“这法子没准能行。日化厂仓库里那些堆积产品的包装都挺好,质量也没问题,为什么就没做起来呢?我细想了一下,这些牌子我一个都没听说过。不打广告就没知名度,可花姐也说了,她们公司每年在美国的广告费几乎和生产成本一样高,她们的竞争对手在广告费上花的钱更多,国产新牌子很少有人能跟他们打得起广告战,也抢不到商场柜台,那怎么办呢?”

如果不走传统路线,打广告,做专柜,那就只能像雅芳那样直销,这样省出来的广告费当做让利给直销的人,再让他们去发展下线,继续直销,从数学逻辑上说这个模式是能盈利的,但实际上,很多人拿到产品先找的是自己的亲友,所以第一批产品都销出去了,但最先搞直销的这批人里有多少能成功发展出下线?又有多少人会把直销当全职事业去搞?这么发展客户太慢了,第二批的产品想要卖出去自然就难。最后周转不灵,只能倒闭。

金姐激动地来回踱步,她顺着宋诗远的思路说:“我们也直销,不过我们在机场和火车站的贵宾候车室直销,那里一天得有多少乘客?转化率哪怕只有百分之一,也很惊人了!”她翻出笔记本,上面写着她们来时所在的候机室一天起飞的飞机数目,要是再乘以机场的候机厅数量,假设每架飞机有一百名乘客……

三个人继续讨论到深夜,金姐第二天要赶早上八点的飞机,她早早起来,却不觉得累,两眼放光交待宋诗远,“安顿好小妹赶紧回来。我们得去香港一趟,算算一套搭配大概要多少钱,好做个成本估算。”

多探探路总没错。

她还要把面向白领的美容院给开起来。美容院的顾客要是能维持在每个月一千人,再加上机场推销,渐渐就能把自己的护肤品牌做起来。

金姐走后,姐妹俩也退了房。虽然金姐说让她们继续住酒店,可前几天是出差,现在是私事,不能占人家便宜。

姐俩今天要去海市大学附近找房子。

宋诗远现在觉得孟母三迁的道理是真没错,看看,连大姐和徐山平都用功自学了!既然这样就在大学附近给小妹找个住处,学什么课程都方便,学生们之间交流信息也灵通。

这几个月她赚的钱可不少,丽影的佣金,会所的抽成,再加上自己卖衣服,一共存了五六万,要是能在大学边能帮小妹买个小房子那最好,一时间买不到的话,就先租着,再慢慢找。

余自新把自己的学习计划都写出来了,先用一年时间自学高中课程,同时继续学美术基础,明年她就十八岁了,到时可以参加成教和自考,接下来争取再用两到三年时间考下大专文凭,之后嘛,她还想到国外的大学看看呢,哪怕是短期课程也好。见识多了,自然知道该往哪里走,想学什么,需要哪些专业知识。她觉得这样有的放矢比只为了拿个大学文凭随大流报个热门专业要强得多。

其实,海市几个大学都有余自新想学的设计专业和面向社会开的美术课,但是这所大学附近她是最熟的——重生前,媛媛就住这里,余自新和她共同生活了快十年。更重要的是,媛媛的妈妈李婉晴,这时就在大学当行政老师。要改变媛媛的厄运,必需通过李婉晴。

上了出租车,宋诗远问司机,“您对海市大学那片熟吗?我们想在大学附近找个能常住的,不贵又干净的地方。”

海市的出租车司机多精明啊,立刻给她们介绍,“去光华旅馆呀,开了好几年了,很干净,价钱也合适,每年开学好多家长送孩子来都住那里。”送人过去住,旅馆会给他佣金。

这间光华旅馆直到余自新重生前还开着呢,确实口碑不错,就是离大学不算近,坐公交车要一站路才能到学校大门,要走路的话最少十几分钟。

光华旅馆在街道里面,离大马路有几十米距离,房间只放得下两个单人床,而且还没独立的卫生间,公用的厕所和淋浴在走廊尽头,但收拾得干净。一个床位一天二十,现在是淡季,老板娘就一个房间算她们三十。

姐妹俩跟旅馆老板娘打听租房的事,老板娘说:“这附近有个职业介绍所,你们去了,找一位王秀娟老师问问吧,她对这一片很熟的。”

这个职业介绍所余自新可太熟了。王姐王秀娟更是大熟人。

她来海市第一份钟点工就是王姐帮她找的。

王姐后来又帮了她很多很多次,找房子,找工作,在菜市场找摊位……媛媛这份也是王姐牵的线。

职介所里的人其实是街道办事处人员,来办事的人都得尊称他们一声“老师”,这工作很清闲,后来电脑普及了,来找工作的人可以在一楼大厅自己用电脑上网找,老师们就更没事了,但是,王姐是办事处老师中的异类。

余自新一度觉着,王姐在街道办事处真是屈才了,她应该去国安部门才对。

王姐对自己手下这片地盘上有什么动静一清二楚,谁家婆媳不和,谁家有空房出租,谁家小保姆要回老家了,谁家媳妇要生宝宝了,谁家小男囡对象吹了……她全知道,全记得!全写在一个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

往笔记本上记录这习惯余自新还是学她的。

如果仅是爱打听,那么王姐可能只是个热爱八卦的大妈,但是,王姐就像一台人肉信息匹配机,她积极地收集整理好各项消息后,热情地配对!

每一次介绍成功工作、租房、相亲,王姐都非常有成就感。

两姐妹一路走来,余自新感慨万千,她以为这里是她生活过十几年的地方,但现在这地方很陌生,高层住宅还没建起,到处都是六层楼的家属院,路边还有电线杆呢。

职介所倒是没怎么变样。

两人进去一问就被带到王秀娟老师这儿了。

余自新看到年轻了许多的王姐,腼腆地笑了笑。

王姐问清她们的情况后让宋诗远留下手机号,“没问题!保管给你们找到一个合适的房子。你们先去大学联系吧,知道继续教育怎么去吧?”

姐俩去大学办好课程报名,宋诗远感叹,“真是到哪个山头唱哪里的歌。海市人好像都更喜欢说沪语。”

进到办公室,老师跟她们打招呼开口就是“侬好”,不过,小妹有语言天赋,学粤语也快,应该几个月后就习惯了。

因为今年大学五十年校庆,继续教育要在国庆之后才开课,这刚好,还有两周时间适应环境。

办完了事,姐妹俩在学校食堂吃了顿饭,宋诗远感到更深的地域差异,海市的饭菜,哪怕是食堂的,都是甜咸口。

下午姐俩坐上公交车去了浦东,可不是去观光,是去和余自新的姑父刘家成和表哥洋洋见面。他们两人现在工作的工地就在浦东。

第73章 立足之地 你永远可以相信你王姐

浦东现在像个大工地, 公交车四十几分钟的车程中,几乎每一站附近都能看到正在扒掉的房子,正在盖起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一个招娣的重生》 70-80(第4/16页)

的高楼, 不知名的机器和高大吊车。

来海市前余自新跟二姑一家联系过, 姑父现在和洋洋虽然都是吴胖子的施工队的, 但现在不在同一个工地, 当然这俩工地也离得不远。

到了约好的那家超市门口, 姐妹俩看到姑父和洋洋吓了一跳,这两人也不知道是受了什么罪,又黑又瘦, 尤其姑父还穿了件黑T恤,显得脸更黑了, 脸上的皱纹比一年前更深了,虽然笑着,可是一脸愁苦。

宋诗远跟洋洋开玩笑,“哎唷,这不仔细看我还以为是个非洲小伙子!”

洋洋咧嘴一笑,露出一口白牙, “是不是能给黑人牙膏做广告了?”

宋诗远哈哈笑, “能!还挺帅的!”

这是实话,洋洋会长,他专挑姑父和二姑的优点长,个头又高,在工地干活练了一身腱子肉,往哪儿一站,哪怕黑乎乎的,也有路过的女孩看他。

余自新重生后还是头一次见他们, 又激动又心酸,反倒说不出什么话,只默默笑。

唉,想也知道,工地吃住的条件比起工厂更糟了不知多少倍,在G市那种四季常夏的地方还好,海市冬天又潮又冷,工棚四面透风,睡的是大通铺,别说洗热水澡了,一个月也不一定能用热水擦擦身。

姑父和洋洋今天显然还捯饬了一番,可是仔细一看,两人的手指硬茧里都是洗不净的油泥。两人的手倒比胳膊和脸白了不少,大概是经常戴着手套干活的缘故。

四个人找了家路边小饭店,姑父把菜单递给余自新,“小妹想吃什么就点,姑父给你接风!”

他笑着打量姐妹俩,“我们也差点没认出你们!哎唷,这么洋气,穿得比城里姑娘还体面呢!”

“还有这个!”洋洋对二姐比个手机的手势,“像女老板!”

宋诗远也笑,“你还别说,大姐现在真是女老板了!”

她讲了大姐的串串店是怎么做起来的,怎么注册公司的,还有,大姐为什么要注册公司、贷款买房。

余自新说,“就昨天,G市也开始实行蓝印户口政策了,从96年买商品房的,都可以去申请蓝印户口,跟G市市民待遇一样,过几年就能转成正式户口。”

房子也是大姐名字,她和徐山平听人说一套房子可能只能申请一个户口,再带一个孩子户口,他俩现在没孩子,可是孩子户口是跟母亲的,为了保险,当然得先给秋凤办户口。

洋洋听得很羡慕,跟他父亲说:“看,还是得自己出来做小生意吧?老是呆在工地,来的城市再大也没意思,跟在村里有什么不一样?”每天说的话,做的事,全都一样,每天打交道的人,大多数还不如他们。

姑父低头不说话。

余自新一看,就知道父子俩早就讨论过这个事了。

但是,也不能头脑一热就辞工跑出来自己做生意,做什么?房子租在哪儿?暂住证怎么办?一细想,没一样是容易的。

要迈出这一步可不简单,当初都买好房子了,大姐他们还想拖到五一才辞职呢。

菜上来了,大家边吃边聊,余自新仔细问了洋洋和姑父现在具体做什么。两个人在工地都是“大工”了,就是熟练掌握了技术的,他们会砌墙、铺瓷砖、管道安装,还会木工活儿。

余自新看着小饭店门外就要完工的住宅楼,问他俩,“你们会装修么?”

怎么不会!

吴胖子跟在大包工头后面捡饭粒,哪有工就去哪儿做,所以他的施工队里的人什么都会做一点。

洋洋出来打了四五年工,现在连吊柜都会打了。上次装修好,户主验收时还一直说他手工好。姑父说到这个一脸笑。

有技术,也够勤劳,一个月就休息两天,可他们却赚不到很多钱。

按理说应该一个月一千二的,但是姑父和洋洋已经有快三个月没拿到工钱了。

为什么?

因为工程尾款没结。

别说吴胖子了,就是大包工头,也不敢保证工程完工后立刻就能收到尾款。开发商今天说工程还没验收,明天说房子还没卖完,后天又说得先还银行贷款,拖上几个月都寻常。

所以大施工队最喜欢接政府工程,因为一,人不会跑,二,钱肯定给。

大施工队吃饱了剩下的才是小队的,那什么时候能收到钱,甚至能不能收到钱,就只能碰运气了。

余自新听到这儿心里叹息,即使十几年后也还有工人爬到吊车上拉布幅讨薪,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却空着口袋回家的事也时有发生。

宋诗远听得心里难受,“姑父,那你们换个工呢?”

姑父摇头苦笑,“换去哪儿?没有熟人领着,工难找啊!这附近有个劳务市场,你们去看看,拿着木牌蹲街边找工的人多着呢。而且,我走了,前面几个月的工钱怎么办?”手停口就要停的人,哪里有时间隔三差五跑去讨薪?留在工地,至少有住的地方,不愁三餐。

刘洋洋听父亲这么说时紧紧咬着嘴唇,余自新看得有点不安,“你们别急,等我安顿下来了,看看能不能帮你们找份别的工。”

姑父急忙摆手,“你就好好念你的书!你才多大?这事不用你操心。”

宋诗远可知道她和大姐这一年来的改变都是谁在推动,“姑父,你别小看小妹,我和大姐能有今天多亏小妹一路出主意。”

她拣了几件事说,做发夹、到学生宿舍推销电话卡,花市摆摊,买房开店,改名,上学……

姐妹仨这一年干的事刘家成早有耳闻,他一直没觉着会是年纪最小的余自新在后面出谋划策,听了还是有几分不信,但是洋洋是信的。小妹和从前不一样啦!给乔引娣的那封信就是他帮雯雯寄的,现在,这个混蛋还进监狱了,他可不觉得这是巧合。

宋诗远也看出来姑父不信,“姑父,我两天后就回G市了,小妹在海市跟你们互相照应,要是遇到什么大事,你们互相商量也好。”

看来,只有等小妹真地帮他们找了新工作姑父才会信。

傍晚六点多,两姐妹回到旅馆,老板娘叫住她们:“王老师刚才打电话来,说帮你们找到房子了。”

两姐妹惊喜地对望一眼。

余自新心说,你永远可以相信你王姐。

宋诗远急忙打电话,王姐乐呵呵的,“你手机是外地的,接电话还要漫游费呢,我就打去旅馆了。”

余自新不知道该说什么,王姐人是热心肠,但她这精明劲儿永远使不对地方。她能贴心地帮人省几块钱的电话费,可后来给人做担保自己牵扯上几百万的债务。

没啥说的,她现在到海市了,也得尽力把王姐给捞上岸。

九月中旬的海市气候凉爽,晚上七点多,很多吃过晚饭的市民出来散步,巷子里有人下棋聊天,街上三三两两行人,法国梧桐的树叶落在地上,街边小卖部里电视机放着电视剧。

王姐跟她们约的是自己家,街道办事处的家属院。

她老公常建刚跟高中生儿子小伟回家晚,两人这时还在吃饭。常建刚出来跟姐俩打了个招呼,王姐介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一个招娣的重生》 70-80(第5/16页)

绍,“我老公是派出所民警,小余妹妹,你租好房子去他们那里办暂住证可以找他。”

宋诗远先一叠声说谢谢,再送上礼物。她们来的路上看见有人拉着人力车卖新摘下来的苹果,买了一兜子。

王姐留了四个,剩下的还让宋诗远提着,“走吧,我们去看房。”

她给余自新物色的两处房子都离大学很近,都是老家属院,房子都不大,一个是三十平方的一居室,在二楼,阳台就对着大学小东门,过一条马路就是,另一个更大些,四十几平方,一室一厅,在三楼,跟大学隔着两条马路。

两处房子都是三十多年房龄,标准老破小。

她们先去的是三十平那套。

王姐跟阿姨讲沪语,“小囡来念书,家里帮她买的,住得舒服些。”

“两姐妹都长得灵哦!”

房子的朝向不错,难得的是厕所也有窗户,算下来一平方要两千二。

余自新跟房东讲:“阿姨,我今天过浦东那边,看到共康新村的新房子才要两千一平方呢。”

“吓!那哪能一样呀?”房东阿姨都笑了,“你要是沿着滨江走,还有首付九千的房子呢!”

王姐也摇头,“滨江那里是东沟新村的房子,卖不出的!”

“对的呀,新村那也还是村嘛,乡下地方呀!”房东阿姨指点她们,“我们本地人都说,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你不要光看它明珠塔建起来了,你看看它周围都是什么地方啦?什么都没有嘛!买个菜要跑老远,晚饭出去散个步,别说穿睡衣的了,穿背心的爷叔满地都是!不文明呀。”

余自新看着很没主意的样子,“可我大姐刚买的就是电梯房。”

房东阿姨也不生气,“你再和姐姐商量商量。”她觉着这小姑娘是拿不了主意的,跟宋诗远说普通话,“我这个房子地段多好呀,邻居都是老老实实上班的国企职工,囡囡自己住着你们也放心啊!我要不是女儿要去日本留学,想让她过得轻松点,我才不卖呢!”

临走时王姐让宋诗远送给房东阿姨几颗苹果。

另一家的房价、朝向也差不多,房东是想卖了再添点钱买外销房公寓。

看完房子,余自新坦然说跟王姐说,“王老师,我还是觉着两千二有点贵。而且我想要个能当门面的,我还想勤工俭学呢,念书的时候再做点小生意,卖女孩子用的化妆品发夹丝巾什么的。我老实讲吧,我们姐妹不受家里待见,我是被迫辍学的!”

宋诗远没想到小妹会跟才见第二面的人说这些大实话,“小妹!”

不怕人家瞧不起,故意不帮你么?

王姐原本看姐妹俩穿戴打扮洋气,姐姐还拿着最新款最贵的手机,以为她们是想找个比宿舍更舒服的住所,没想到是这样。

要是别人,可能会说“那你一开始就跟我说嘛,看了才说”,但王姐一点没有生气,反而细细问余自新想要什么样的门面,还提醒她,海市这边气候可能跟G市不大一样,黄梅天一楼潮得厉害。

“这样的房子好像也有,不过人家不想卖。你要租的话,我可以帮你问问。”

“好的呀!”余自新想到姑父黑瘦愁苦的脸,难受得不行,她想尽快给他和洋洋找份好点的工作,至少不用睡工棚。

回了旅馆,姐俩轮流去洗了澡。

现在天气还不算冷,厕所在走廊尽头只是不方便,以后更冷了要是还找不到住处就麻烦了。

小旅馆临着街的这边还有几个阿姨支了张小桌子在打牌,宋诗远站在窗口看了一会儿,不认得她们打的是什么,纸牌细长,上面画着花。她们打着牌又说又笑,十点多了才散。

隔天早上姐妹俩去了外滩,又去了趟中华书店。

宋诗远觉得,海市的繁华和G市是不太相同的,就像香港的繁华和海市也不同。不仅是公交车和出租车的颜色不同,人们的口音不同,但究竟不同在哪里,她目前还说不清。

看来,每个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

傍晚王姐联系她们,找到一间符合要求的了,在大学西门外,一楼,前面临街可以当门面,后面住人。

“就是租金贵。”王姐带她们去看房,“一个月要四百,还不包水电。”

这次的地方,余自新是真熟。

这一片老破小居民楼,拆迁说了二十年也没拆,房东钟美云在这一片“小有名气”,卖菜的摊主见了她都要暗叫晦气,买一根小葱还要你添两头蒜。你不给她?她能跟你啰嗦一整个早上,让你没法做生意。反正她也没别的事要做。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邪恶小可怜社会化指南 如昼十年 鸾凤明案(探案) 两个夫郎又如何?(女尊) 穿为BOSS后那个萌新只想攻略我 我有一个太阳 巅峰之上(电竞) 赛博打工人绝不认输 [综武侠]当玄学降维打击武侠世界 不要试图做掉你的Alp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