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0(2 / 2)
他想要万世之王朝,结果却是大秦二世而亡。
这个篡秦的汉朝竟敢有此问?
不只是他,群里所有皇帝都在等待秦念的回答。
………
串戏了吧?
秦念看着这个“万世之王朝”,怀疑刘邦拿错了剧本。
这不是始皇帝的台词吗?
怎么会是刘邦在问?
【秦念:看看声誉榜上的各式姓氏,难道还得不出答案吗?】
万世的封建王朝?
在秦念看来,这简直就是个恐怖故事。
【李世民:你认为自己创立的王朝也无法万世?】
李世民还以为这个问题会被天幕所阻,却意外地成功问了出来。
或是这种问题不涉及真正的史实,故而没有违反规则。
作为皇帝,李世民当然也曾期盼过大唐万世。
但他熟读史书,知道这只能是期盼。
等到天幕出现,李姓皇帝的数量都已成定数。
如今见秦念如此轻易就否定万世之说,李世民方忍不住发问。
难道是始皇帝的万世亡于二世,故而秦念不作此想?
【秦念:比起如同死水一般的稳定,朕更喜欢变化。若变化对华夏万民有益,朕乐见改朝换代。】
又是石破天惊之言。
甚至比扬言“垂拱而治的皇帝应该禅让”更为惊人。
这是面对天下人的天幕。
这简直就是在鼓动天下人造反!
若是常人出此言,就算是容人之量高如李世民也很难容之。
偏偏此人也是皇帝,还是后世的皇帝!
【朱元璋:嬴政,你对此没有异议?】
朱元璋盛怒!
他不可能容忍这种视社稷为儿戏的说法。
但真要找秦念本人争辩,对大明的未来不甚了解的朱元璋非常清楚:
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就连在声誉榜排第二的刘彻都落于下风。
他又怎么辩得过秦念?
于是他找上了始皇帝嬴政。
………
秦念“嘶”了一声。
这种被叫家长的感觉是怎么回事?
就算是沉浸式聊天群,代入感不至于强到这种地步吧?
【嬴政:……】
在看到这串省略号时,秦念脑海中勾勒出一个沉默寡言的高冷帝王形象。
嬴政是真的极少发声。
李世民偶尔还会刷一下存在感,刘彻更是经常冒头。
唯有这位惜字如金。
不过这沉默是什么意思?
从人设来说,总不可能是赞成她的说法。
难道是在想大秦的二世而亡?
………
嬴政想的是秦念的处境。
面对诸多“汉朝”的“夜郎国”,就算是“山河重整、百废已兴”,也依旧处在群狼环伺之中。
正如他幼年身陷赵国一般,甚至更加危险。
秦念的身后,没有“秦国”。
自保尚且艰难,又怎能顾及万世?
【刘彻:换话题,说别的。】
刘彻不喜秦念这种观念。
但秦念帮了他太多,又助高祖解决诸王的隐患。
其所言所思,即便秦念声称极厌儒家,却隐约有儒家圣王之姿。
儒家的圣王还全是假的。
这个却是真的。
若只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30-40(第6/19页)
是如此,刘彻会认为秦念与“真信以德治国”的蠢笨之人无二。
但他也同样想到了秦念的处境。
假如自己是夜郎国君,一个强汉就足以令他寝食难安。
秦念面对的,却是三境强汉。
在这种情况下,秦念此言就又多了几分无可奈何。
而这样的处境……
似乎正与他“抑黜百家、尊崇儒术”、以致华夏不断衰落有关。
心虚之下,刘彻果断要求换话题。
哪怕是改成谈论高祖的过错!
【秦念:那就谈萧何?】
【刘彻:……】
一看秦念这个问号,刘彻就知道要谈的是什么。
高祖,愿安。
殊不知他的沉默,则让刘邦倒吸一口冷气。
难道他除了辜负武将,就连萧何也未能善终?
萧何同样想到了这个问题,但他却没有因此而感到悲哀。
天幕现世,韩信得获生机。
倘若他原本不得幸终,有秦念点破其中原委,他反倒能因此获益。
【秦念:你们汉家的皇帝忌惮武将朕能理解,怎么文臣你们都不放过?难道你们觉得文臣能篡汉家天下?】
【刘秀:……能。】
秦念感到非常庆幸——
还好她用的是反问句!
光顾着讥讽刘邦连萧何都要猜忌,她居然把王莽给忘了!
………
刘邦眯了下眼。
文臣篡汉?
先前秦念言“三分天下取其二的至德之臣”时,就曾唤刘秀之名。
有“至德之文臣”篡位?
既然有刘秀的存在,这次篡汉显然没有成功,但也足以警醒刘邦。
文臣也需提防!
萧何暗自苦笑,面上不敢表现分毫。
后世汉帝此言,就足以让汉朝文臣皆受忌惮。
【秦念:少抬杠。难道你们认为萧何会篡汉?盈恒彻秀?】
【刘彻:唤朕何故?朕未曾怀疑萧何之忠。】
话是这么说,刘彻却是在思索刘秀之言的含义。
后世哪个汉帝被文臣篡权?
必然不是刘弗陵或者刘询,霍光已被认定是忠臣。
那就只能是刘询之后。
难道是那个真信以德治国的皇帝?
【刘恒:……酂侯于大汉有功无过。】
多次无辜受到波及,刘恒很是无奈。
【刘秀:朕只是有感而发,并无他意。】
刘秀真就是看秦念总是将高祖之错波及所有汉帝,所以在其语言中有明显的缺漏时,没忍住说出那个字。
绝无质疑萧何之意。
汉家的皇帝,谁会不希望自己能得萧相国辅佐?
【刘盈:阿母说酂侯行事无差错。】
这刘盈真打算立稳妈宝男人设?
秦念不由得再次被逗乐。
【秦念:萧何当相国当得实在太完美,就被刘邦所忌惮,逼得他不得不“贱强买民田宅数千万”来自污名节。】
【刘邦:竟是如此?某必不会再犯此事!】
刘邦果断认错。
他说的是不会再逼萧何自污名节,但不代表不忌惮。
话说出口时,刘邦还有点担忧被天幕所阻——
有点担忧但不多。
就算天幕认定这是谎言,萧何身为文臣,只要他没死萧何就不可能反。
即便他死了,有娥姁和韩信在,萧何也还是不可能反。
当然,天幕没有将此话视作谎言,那就更好不过。
萧何对陛下感激不尽。
他不是看不出其中深意,但他必须感激,也只能感激。
【秦念:跟你说话真没劲,没刘小猪有意思。】
【刘彻:你不要得寸进尺!】
【秦念:咦?你什么时候给朕让了寸?朕怎么不知道。】
【刘彻:……】
第34章
“果然还是逗刘彻更有趣。”
秦念不得不感慨。
刘邦实在太滑头了, 脸皮厚比城墙。
秦念怀疑哪怕是把“分一杯羹”拿出来嘲讽他,也照样破不了防。
其实她本想说一下“吾闻李斯相秦皇帝,有善归主, 有恶自与”这件事——
萧何自污名节后,刘邦非常高兴。
于是萧何趁机请求刘邦允许百姓进上林苑耕种,结果刘邦勃然大怒,立即把萧何下狱。
理由是李斯当丞相时,会把功劳归于始皇帝,罪名归自己。
而萧何却反过来,这算是“自媚于民”,所以刘邦要治罪于他。
神一般的媚民。
这已经很离谱了。
后来刘邦在他人的劝说下放出萧何,等萧何光着脚入宫请罪时, 还阴阳怪气地说:
“相国为民请苑, 吾不许, 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也。”
——你为民请苑,我不允许,我不过是桀纣那样的昏君, 而你是贤相。我故意把你关起来, 是想让天下人都知道我的过错。
对此, 秦念只想说:
“怎会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但她知道说了也没用,刘邦油盐不进,真拿出来说,只会被刘邦一句“必不再犯”堵回来。
这样反倒显得她落了下风。
【刘邦:某还有寿数几何?】
秦念正思考怎么在刘邦的话题水时长,却见刘邦已经主动搭话。
看着这句话, 秦念怔愣了一下。
她对汉高祖有喜爱, 但没有到三位千古一帝的地步。
因不平于韩信的遭遇, 对刘邦还有些偏见。
但在此刻,秦念感受到了汉高祖的人格魅力。
刘邦不是百战百胜的将军,史书上多次记载他战败后逃跑的事迹。
也不是礼贤下士的皇帝,经常辱骂重臣,骂到张敖的宾客都看不下去,想要刺杀他。
同样算不上爱民如子,见萧何为民请愿,他都要阴阳怪气“为民请苑”。
但见到这个谈及生死时的“某”字时,秦念想起了刘邦重病时拒绝医治的那句话:
“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
不是朕,是吾。
骂走名医后,还赐金五十斤。
未被权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30-40(第7/19页)
势所迷的皇帝极其罕见,连李世民都不能如此平静地对待生死。
但刘邦做到了。
如今的“某”,应是扮演者对刘邦的解读:
在面对有求于对方的同等地位的人时,刘邦有可能会表现得“谦卑”。
群内果然都是能人。
【秦念:两年后病逝。不去平叛,不为流矢所中,应该能活得更久。】
刘邦所处的时间点太晚了,秦念才会烦恼于如何水时长。
她总不能把刘邦早就知道的事情说一遍,这显然属于“异常”。
也不能以给祖龙剧透作为借口,因为很多事在祖龙知道刘邦会反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不会再发生。
至于刘邦的时间点为什么这么晚——
或许是因为在此之前,刘邦时期没多少意难平。
属于刘邦的意难平,也许就是晚年时削平诸王,杀了太多他本不想杀的人。
其中最明显的是彭越。
没有吕雉的阻拦,刘邦是真打算放过彭越。
可在改变主意决定诛杀彭越后,却狠心到将彭越剁成肉酱,分送诸侯以示威吓,以此逼反英布。
期间究竟是怎样的心路历程,史书不会记载,后世也无法作出猜测。
【刘邦:借秦皇吉言!】
两年!
刘邦开怀大笑。
还有两年,能在长安与过去那些旧友欢聚两年。
这时他们都不再是些裂土封王的异姓王。
这是无需担忧他们起兵造反的两年!
这是天命对他的眷顾!
萧何愣了片刻,目光柔和许多。
【刘邦:人无法得知身后之名。吾因天命眷顾,不仅能知身后之名,还能得知数百、数千年后的名声,何其快哉?】
【刘邦:后世诸帝,不妨道以后世对吾之评议,吾皆欲知之!】
大笑一场,却见群内无言,刘邦主动询问后世。
只剩两年,陈豨反、卢绾反、英布反。
刘邦知道,平定这些叛乱之后,他剩不了多少时间,也做不成什么事了。
天幕上次为刘彻而启,持续两个时辰。
刘邦不希望这两个时辰空耗。
【刘恒:阿父以布衣之身平乱兴民,继三皇五帝之业,顺乎于天、应乎于人。】
看着恒彻秀相继发言,连刘盈都没以“阿母说”开头,秦念默默地将文本框里的字不断删增。
【李世民:昔汉高祖,田舍翁耳。提三尺剑定天下,既而规模弘远,庆流子孙。此为正主御正臣,海内得安。】
李世民倒是讨巧,这就是唐太宗评价汉高祖的原文,稍作了一些改动。
秦念继续修文。
武曌、赵匡胤、朱元璋、朱棣等人也纷纷发言,无一例外都是盛赞。
要是刘彻这么问,收获的评价很有可能褒贬不一,但汉高祖在后世各朝的风评都是相当高。
夸赞看多了,秦念反倒出现了一点逆反心理。
倒不至于说夸汉高祖的人多了,她就非要标新立异贬低一下。
【秦念:你们这是在写悼词吗?】
只是这么个夸法,真的好像在赛博上坟。
她决定还是不上坟了。
【刘邦:哈哈哈,看身后之名,岂不就是在看悼词?吾大慰矣!】
刘邦当然欢喜。
得后世如此盛誉,尤其是盛赞他的人多是声誉榜排名极高的皇帝,刘邦岂能不喜?
甚至他的民心都因为这些赞誉跃升数十名!
【刘邦:不知在秦皇之时,吾有何名?】
只差秦念没有给出评价。
这也是刘邦最想知道的评价——秦念是后世最晚的皇帝。
【秦念:一位高明的政治家,华夏史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比其他人,秦念的评价虽然也是称赞,却显得尤为收敛。
刘邦亦是收敛了笑容。
不是不喜,而是看到“华夏史”时本能地感觉到其中的厚重。
秦念已经多次以“华夏”代指各朝。
………
“一位高明的政治家”,这半句不是秦念的评价,她直接引用那位对汉高祖的评价。
而她自己对汉高祖的评价——
【秦念:朕认为,汉高祖是华夏唯一一位出身布衣、并从未忘记自己出身布衣的皇帝。】
刘邦再度开怀大笑!
这是他最喜欢的评价!
而在淮阴侯府外——
太子刘恒不仅哭,还是流着眼泪的真哭。
当然,还得大声哭。
前者哭给围观的黔首看,后者哭给府内的淮阴侯听。
守卫侯府的卫士们都觉心惊胆战。
毕竟被他们拦在门外的,是大汉的太子!
但这是淮阴侯的命令:不准任何人进门。
——虽然他们实际上忠于陛下,但此时显然应当听从淮阴侯的命令。
所有人都看得见天幕,他们当然知道淮阴侯口中的“任何人”其实就是指太子刘恒。
他们没想到的是:太子他真哭啊!
此刻只能暗自祈祷淮阴侯尽快改变主意,迎太子入府。
韩信听不见刘恒的哭声。
他认为哪怕是站在门口,都会显得他迫切想要认刘恒为义子。
【刘邦:吾尤喜此言!】
朱元璋却是脸色相当难看。
他亦是起于布衣。
秦念此言,分明是说他忘记自己出身布衣!
但朱元璋却无法反问,一则他不知是否自己往后亦行汉武晚年之事,二则天幕限制不得提及此时史实。
【秦念:时间尚早,不如聊聊你过往的峥嵘岁月。】
现在提议聊过往岁月,就是水到渠成。
秦念点点头。
刘邦突然要求后世给出评价,应该就是在帮她引出这个话题。
同为打工人,就是应该互相配合。
没毛病。
【刘邦:朕之过往如何算得上峥嵘岁月?这怎么敢当呢?】
秦念啧了一声。
太对味了。
看看这个自称——
某、吾、朕。
搁这依次递进是吧?
她甚至看得出刘邦是在以疑问句避开禁止谎言的限制。
【朱元璋:不若先聊入关者王。】
这话当然是针对秦念。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30-40(第8/19页)
朱元璋早就看出秦念对嬴政相当恭敬。
既然如此,他定然不喜言秦之过。
………
入关者王?
想到大秦亡于汉,嬴政当然猜得出这“关”指的就是关中!
【刘邦:这都是后事了,还是先说过往!】
刘邦得顾及始皇帝时期的自己,这是其一。
其二他了解人性,秦念此人出言无所顾忌全凭个人喜恶,俨然无论如何言语皆为民心所向。
事实也正是如此。
无论秦念说出何等怪诡的言辞,其民心皆稳居第一。
其所恶者,必为后人所恶。
还不仅是秦念治下之后人,甚至会影响后世汉帝所治之民。
刘彻的民心就常因秦念之言大幅波动。
这朱元璋明显对秦念有怨,既有可能是因为其国亡于秦念,也有可能是因为秦念多次夸赞大汉,有贬抑后朝之嫌。
既然如此,刘邦更不能介入其中恩怨。
【秦念:比如你年少时不事生产,不仅自己在家白吃白喝,还经常带着狐朋狗友去寡嫂家蹭吃蹭喝,蹭不到就心生怨恨?】
刘邦叹气。
他倒是想要避开与始皇帝的矛盾,结果这朱元璋一提入关,秦念立即就从对他的赞扬转变为尖酸刻薄。
他冤呐!
刘信看着天幕,苦笑。
他的阿母则是捏紧了袖口。
她的丈夫是刘邦早逝的大哥刘仲。
刘邦常领朋友上门寄食,然她与刘信孤儿寡母,家中本就贫困。她实在忍无可忍,就以勺刮釜暗示无羹。
后刘邦发现釜中有羹,就怨恨于她。
就连给刘信封侯,都是太公多次相劝的结果。
给她的孩子封的侯,更是用于羞辱她的羹颉侯。
这几年来,她一直在后悔当初做错了。
可后世秦皇此言,却像是在为她不平。
错不在她?
【刘邦:咳,此事就不必提了。】
【秦念:不必提?你不还记着仇吗?现在你寡嫂的儿子刘信还顶着羹颉侯的羞辱性称号。】
第35章
秦念倒不是被朱元璋影响。
而是朱元璋都提“入关”了, 显然就是在拱火。
她身为始皇后人,不受影响说不过去,所以只能扮演受到影响。
那就必须得把羹颉侯拿出来说事了。
………
刘信面红耳赤。
羹颉侯之名不仅传遍汉室天下, 还流传至后世,为后世秦皇道出。
【刘邦:改!朕这就给他改封为舒侯!】
秦念忍不住翻了个白眼。
不是因为觉得刘邦扮演的汉高祖不像汉高祖,而是太像了。
舒侯,听着是比羹颉侯好听得多。
但问题是羹颉侯的封地就在舒县。
改名,还真就只给改了个名。
简直就是把“记仇”二字刻人设上了。
秦念没有追问这个问题。
她的人设又跟刘信没什么关系,再深究就不像是报复刘邦入关。
………
刘信之母喜极而泣。
信不必再背负“羹颉侯”之名,其后代也不必再背负此名!
就算再有人提及此名,天下人也皆知此事错不在她,而在刘邦!
【秦念:司马迁, 你在《史记》上写刘邦“常有大度”, 用“大度”这个词来夸他, 你不会觉得心虚吗?】
刘彻时期的司马迁擦了擦额上的冷汗。
他还没著书,怎知那时是怎么想的。
若不计高祖与寡嫂之怨,高祖为人仁厚,经常施恩于他人, 这不就是大度吗?
【刘邦:吾常有大度, 常有嘛。】
刘邦连忙辩解。
他若是不辩解, 岂不是往后的史官都会为了“不心虚”将他记载为度量狭小?
常有,那就是偶尔不大度,总的来说还是大度的嘛!
【秦念:《史记·高祖本纪》开篇还记载“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 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 遂产高祖”——是真的吗?】
【刘邦:……】
刘邦早就知道秦念记仇, 但没想到能如此记仇!
【秦念:还有什么喝醉了的时候,旁人经常看到你身上有龙盘旋,对此感到奇怪?】
【刘邦:此言可以休矣!勿言之,勿言之!】
刘邦是真的不想再听下去了!
他若是知道后世常用的话,就该知道此时的心情叫做“被公开处刑”。
【刘彻:……原来这些都是假的?】
【秦念:原来你居然觉得这是真的?】
【刘彻:……】
对于刘彻而言,比起秦念多次否定天意,这些才是真能触及他对天意的信任。
这些怎么能是假的?!
【秦念:难怪那些胡巫术士骗你跟骗傻子似的。】
【刘彻:老父相吕后曰“夫人天下贵人”、“赤帝子斩白蛇”也全是假的?】
【刘邦:……】
【秦念:啧,你怎么什么都敢信?】
刘邦无语凝噎。
他编造这些故事,不过是要证明自己的神异,也是定大汉为天命所归的正统。
刘彻怎么能信这种话?
【秦念:刘邦,看到了吧?编故事神话自己的结果,就是你的后代被骗子当傻子骗着玩。】
【秦念:原来巫蛊之祸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你啊,汉高祖。】
【刘邦:确为吾之过错。】
刘邦倒是想狡辩。
但天幕禁止谎言,且巫蛊之祸的灾祸历历在目,刘邦实在不忍此事再度发生。
秦念否定他编的那些故事后,刘邦发现自己的民心仅仅下跌数个名次。
原来天命之说,黔首并没有那么在意。
【刘彻:……】
刘彻的天塌了。
【刘彻:那阿母怀朕时的“梦日入怀”?】
【秦念:这就得问你娘了。不过朕猜这九成九是假的,剩下的一丝丝真实性源于巧合。】
【刘彻:……】
刘启时期。
此时刘启不能于天幕上发言,但天幕依旧可见。
面对七岁彻儿震惊的目光,王娡欲言又止止言又欲。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30-40(第9/19页)
想到巫蛊之祸,再想到彻儿的太子之位已然十分稳固,王娡闭着眼摇了摇头。
她实在不忍看彻儿此时的表情。
【刘彻:你先前说“望气者言长安狱中有天子气”,不是已经得到验证了吗?】
由于王娡早已去世,盛年刘彻无法得到真相,于是还不死心。
【秦念:刘病已在长安狱的事又不是什么秘密,这话很难编吗?】
【刘彻:但此事为真!刘病已最终成为天子!】
秦念摸摸下巴。
这话还真不好反驳。
不过也不是不能反驳。
【秦念:望气者编一千个谎言,其中九百九十九个失真的无人在意,剩下的那个巧合则会被载入史册——这能作为望气者可信的理由吗?】
【刘彻:……】
【秦念:比如那些说黄河决堤不要去治理的望气者与卜算者,这群杂碎全杀了都没一个是冤枉的。】
【刘彻:张汤,去审查这些人,其究竟有无望气之能。】
今日休沐,张汤正在学宫讲学。
他的学生不多,儒家被后世秦皇所否后,太学中五十学子中,目前也只有七人愿意转修法家。
见陛下有令,张汤连忙恭敬领命。
“汝等七人皆随我去审案。”
随着刘彻出言要审查这些人,他的民心也骤然上升。
黔首苦黄河泛滥十三年,当然也恨透了田蚡与这些望气者与卜算者!
董仲舒苦笑。
他闭门修书十日,远未修尽上古圣王之谬误。
结果高祖的诸多神异、王太后的梦日入怀居然也都是假的。
史书中究竟还有多少谬误?
【李世民:汉高祖于武负、王媪的酒肆留饮,则售酒数倍,故而两人常免去其赊酒的债务,这也是假的吗?】
武负、王媪就是说刘邦醉酒后有龙盘旋的人。
李世民亦信天命之说。
那些过于神异的他也不信,毕竟他亦有这类编造而出的“异象”。
但他觉得酒肆售酒数倍之事应为真。
毕竟这等小事,李世民认为只有亲身经历者才会提及。
【刘邦:此事不假!】
刘彻等笃信天命的皇帝当即精神大振。
甚至包括嬴政。
【秦念:那是因为你交友甚广,你在哪里、哪里就会聚集一堆狐朋狗友,武负王媪卖出去的酒能不变多吗?】
在秦念看来,刘邦这就是活体广告。
老板给活体广告免单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刘邦:咳。】
又被拆穿,刘邦只能摸摸鼻子。
唉,这秦念怎么什么都知道。
想必也是常年混迹于市井之中。
笃信天命的皇帝们:“……”
连这种小事都不是天命,天命又会体现在何处?
【武曌:吕公相面,就将亲生女儿嫁给当时满口大话的汉高祖,这又是何故?】
秦念正想给出回答,就想起祖龙不清楚这件事。
作为“始皇后人”,她应该先解释原委。
【秦念:吕公和沛县县令是好友,为躲避仇家来沛县安家。迁居宴上,萧何是县令的属官,让送礼不满千钱的坐于堂下。】
当事人萧何目不敢斜视。
刘邦见秦念刻意提及萧何,就知道此事的真相也将公诸于众。
唉,这武曌怎么这么不明事理。
那么多神异之事都被秦念否定,这相面一事显然也不会为真,何必再问呢?
【秦念:刘邦一钱不出,却口称贺礼万钱。萧何说刘邦喜欢说大话,但吕公看到刘邦的脸就惊为天人,迎他入内。刘邦坐上座戏弄其他宾客,随后吕公将女儿吕雉嫁给刘邦。】
这些话都出自史书记载,武曌知道秦念详细解释此事,应是说与始皇帝。
【秦念:此前沛县县令求娶吕雉,吕公不答应,却主动将女儿嫁给刘邦。】
秦念曾言,萧何是刘邦的好友。
嬴政看着这三段话,隐约猜到真相。
【秦念:刘邦,问题来了,你去赴宴,是一时兴起还是有人相邀?比如……萧何?】
【刘邦:秦皇,你如何猜测此事为假?】
刘邦当然知道秦念详说“吕公相面”,是说给始皇帝看。
可见后世史书的记载,正是他与萧何商议后修改的内容。
既然如此,秦念又是如何发现其中端倪?
【秦念:吕公与人结仇,搬家是为了得到沛县县令的庇护,那大概率已有结亲的默契。】
这段话纯属秦念个人依据史实作出的推测。
会不会被刘邦的扮演者采用,秦念也不确定,于是加上“大概率”一词看情况。
………
吕雉冷下脸。
【刘邦:此言差矣,若已有默契,吕公又怎么会毁沛县县令之约?他可是来前寻求庇护,怎会得罪县令?】
刘邦耍了个心眼。
天幕禁止谎言,他以反问避开规则限制,就可以让后世人误以为此事是假。
这是先前以萧何之事试探出的规则缺漏。
………
秦念点点头。
刘邦既然这么回答,那就是“认可”她的猜测。
这个猜测就变成了刘邦剧本里的设定。
【秦念:拒绝沛县县令的求娶,却将女儿嫁给年纪大、多大言、少成事、甚至还有私生子的你,这不也是对县令的羞辱吗?】
【刘邦:或是吕公真有相人之能?】
【秦念:别用疑问句。】
秦念作为钻规则漏洞的老手,一眼就看出老流氓在干什么。
这既然是一个走科学观的扮演群,相面之说肯定是假。
【刘邦:……】
刘邦无奈。
果然,他发现的规则缺漏,秦念也没有忽略。
………
刘彻再度震惊。
吕公相人也是假的?
怎会如此?!
难道就没有一件神异事件为真吗?
【秦念:吕公入沛县是为了取得庇护,当他发现泗水亭长这条地头蛇远比沛县县令更有权势时,当然会在萧何的劝说下,将女儿嫁给你。】
【刘邦:亭长的权势高于县令?这又从何说起?】
刘邦还是忍不住狡辩。
为了始皇帝时期的自己与三族。
【秦念:陈胜吴广起义,许多郡县的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