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仕书屋
会员书架
首页 > 其他 > [天幕]皇帝聊天群 > 100-110

100-110(1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听懂动物语言,警局业绩666[八零] 分手后又被迫营业(娱乐圈) 为你摘下满天星 顾影帝,请多指教 你好,周先生 落入他怀中 嫁给仇敌之后 这个电影我穿过 嫁入豪门后我被宠上了天 小香猪的豪门日常

<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100-110(第1/19页)

第101章

【李隆基(28):?】

郭元振不久后会郁郁而终?

是何时的不久后?

李隆基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

【李隆基(56):……】

【李隆基(28):……】

二十八岁的李隆基明白了。

必是未来的自己致使郭元振郁郁而终。

时间还是距此时“没过多久”。

此时的郭元振叹了口气, 他决定随太平公主入西域。

【秦念:郭元振将娑葛的信上报,宗楚客反诬郭元振有不臣之心。郭元振派儿子郭鸿从小道回京奏明原委,李显才流放撺掇阙啜贿赂宗楚客的卖国贼周以悌。直到李显和宗楚客都死了, 郭元振才敢回京。】

秦念说这么多,主要是要说出李显有多昏聩。

顺带把宗楚客、周以悌这些人的名字点出来,也能改写许多历史上的意难平。

【李太平:安西经略使周以悌卖国?】

此时的周以悌脸色惨白。

他绝无卖国之意!

他确实撺掇阙啜忠节去贿赂丞相,请求册封阿史那献为可汗招抚十姓部落、讨伐娑葛。

但他不过是想借机讨好丞相,同时借此交好阿史那献和阙啜,岂有卖国之意!

【秦念:阙啜不敌娑葛时,已经听从郭元振的安排,正带着部落举族东迁到瓜、沙等州,准备接受唐朝的直接管辖。】

【秦念:结果路上碰到这个周以悌, 他劝阙啜不要入朝, 理由是入朝之后就要受制于唐朝, 不如贿赂丞相来保存部落——他要是阙啜的部下倒是能说一句“忠心耿耿足智多谋”,可他竟然是唐将。】

周以悌恐惧得浑身颤抖。

“既得报雠,又得存其部落。如此,与入朝受制于人, 岂复同也!”

当初他确实说了“与入朝受制于人”这句话。

可他完全没有想过这段话的实质是“卖国”, 更没想到这么做会导致“娑葛兵围安西、拨换、焉耆、疏勒, 攻陷安西后断绝四镇之路”。

若非郭元振斡旋,或将引发西域大乱。

“背叛祖国利益以谋求私利之人”,谓之“卖国贼”。

——这是通过天幕“理解”的词意。

自此以后,他将声名丧尽。

【李太平:竟是这般原委。郭元振,朕现在任命你为安西大都护, 你当尽快呈上此事的奏议。罢免周以悌安西经略使之职, 押入长安候审。】

在天幕上说完调令, 李太平立即命人抓捕宗楚客、纪处讷。

这两人本就是韦后党羽,原本就应当清算。

至于为何没有直接诛杀周以悌,是因为“卖国”之说为首次出现,李太平敏锐地察觉到此事应当予以重视。

她极擅政治之争,看得出周以悌所为实则是想讨好丞相,交好阙啜,西域之乱属于无心之失。

倘若没有秦念提及的“卖国贼”,李太平也不会意识到这种行径实则是“叛国”。

大唐又有多少文臣武将如周以悌这般,为私利背叛国家利益?

又当如何遏制此风?

想到这件事的皇帝不止李太平一人,各朝都有人注意到这个问题。

【秦念:如果不是郭元振处理得当,西域必乱。而李显之所以无视他的上奏,是因为宗楚客依附于韦后与安乐公主,而李显对韦后的态度,想必武曌你最清楚。】

【武曌:……朕就不该复立李显为太子。】

【秦念:长安三年吐蕃求和,长安四年赤都松赞就死在了征讨叛离部落的路上。他死后诸子争立,吐蕃内乱更加严重。可惜当时你并不知道内情,不然真是征讨的绝佳时机。】

【武曌:着实可惜。更可惜这是六年以后的事,赤都松赞应会得知天幕之言,并早做提防。】

武曌已经知道天幕唯有华夏可见,心向异族之人皆不可见。

但百姓不可能全都守口如瓶,天幕的内容迟早会传到吐蕃。

雉奴时期,芒松芒赞得知天幕内容,会更加忌惮权臣。

论钦陵若是提前知道自己会兵溃自尽,会更早与赤都松赞离心。

他们得知天幕之事不会影响大局。

可惜这赤都松赞之死不同,他若是得知会死在平定内乱之时,就必然早做准备,或是不再亲征,又或是提前选定继承人。

【秦念:朕要说的是——第二年正月太子李显趁你重病,和李太平联手发动政变,迫使你将皇位传给他。十一月,你病逝于上阳宫,享年八十二岁。】

【武曌:……】

武曌看向李太平,似笑非笑。

李太平连忙跪地请罪。

“起来吧,朕赦你无罪。”

武曌心知自己年岁已长,七年后的自己已是八十二岁高龄。

此时重病,太平不参与政变才是不智。

………

“八十二岁,已是极为长寿,应是真的病逝,与太平无关。”

见陛下眉头紧皱,武照连忙出言安抚。

她担心陛下因此不喜太平。

李治知道皇后说得有理,且从退位到病逝已过去十个月,李太平和李显应无弑母之嫌。

但李治还是对他们生出一分芥蒂。

李显已与储君之位无缘,那就降封为郡王。

李太平……现于襁褓之中,不好惩治。

那就在自己还活着的时候,将皇位禅让给皇后,不让皇后背负篡位之名。

届时,李太平就没有发动政变的理由,只能等皇后宾天才能即位。

【李太平:……】

三年前这个选择,让李太平进号镇国太平公主,是极为正确的决策。

可如今阿娘成为天意认可、且祖父和阿耶均默认的帝王,她参与政变就变成了不孝,甚至可以说是谋逆。

对此,李太平只觉世事无常。

【秦念:你不知道吐蕃内乱,但李显知道。郭元振反对引吐蕃入西域的上奏中写吐蕃此时“国中大乱,嫡庶竞立,将相争权,自相屠灭。兼以人畜疲疠,财力困穷,人事天时,俱未称惬,所以屈志且共汉和”。】

刘彻注意到“共汉和”。

唐朝亦是以汉自居?

甚喜这“共汉和”一词,刘彻这次没有出言讥讽李世民的后人竟愚蠢至此。

【秦念:结果李显的选择是答应吐蕃的和亲,助力年幼的尺带珠丹稳定政权。】

【武曌:……呵。】

武曌被气笑了。

她怎会有如此蠢笨的儿子!

………

李世民现在知道秦念此前为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100-110(第2/19页)

何问他“这吐蕃是怎么复叛的”。

和亲。

在吐蕃内乱严重至此的情况下,这李显居然答应和亲!

以大唐的国力,来帮助年幼的尺带珠丹稳定政权!

甚至还想引吐蕃入西域,险些引发西域大乱。

这是何等不智!

【李太平:朕会回绝吐蕃的求亲。郭元振,吐蕃之事,你也当呈上奏章。】

“臣遵旨。”

郭元振此刻眼眶泛红。

万岁通天元年,素罗汗山之战,王孝杰大败于论钦陵。

论钦陵以担忧汉人侵略为由,要求大周撤出安西四镇的驻兵,并索要突厥十姓之地。

先帝派他前往吐蕃探查事宜,他上奏应以担忧吐蕃东侵为由,假意如果吐蕃归还吐谷浑及青海故地,就答应论陵钦撤出安西四镇的要求。

他的建议得到则天皇帝采纳,危机得以解除。

于是他又献离间之计:

每年往吐蕃派和亲使者,只要论钦陵因觊觎安西四镇不肯讲和,吐蕃君臣就会互相猜忌。

此计需大周主动求亲且屡屡被拒,有辱国体,但则天皇帝毫不犹豫就予以采纳。

郭元振因此得以建功。

可李显即位之后,却忽视吐蕃的狼子野心,对他的上奏视而不见,他只能眼睁睁看着收复失地的时机一点点丧失。

若无天幕,他甚至还要看着唐皇以和亲助吐蕃平定内乱。

十一年复叛——

六年后,吐蕃就要复叛!

【秦念:李显是以和亲助力吐蕃稳定政权,李旦就更不得了。】

【武曌:李旦又做了什么?】

看到两个李隆基的沉默,武曌就知道这两人所在的时期,李旦做的事都已经无法挽回。

【秦念:景云元年,也就是吐蕃求和的七年后,鄯州都督杨矩收受吐蕃巨额贿赂,请求李旦将河西九曲之地作为那位和亲公主的汤沐之所割让给吐蕃,李旦居然答应了。】

【武曌:李旦!你这个蠢货!】

李旦庆幸自己此前就已经禅让。

不然此时就要面临先帝们的责难。

两年前他将河西九曲之地赐给吐蕃,是以为这样就能与吐蕃永结盟好,哪知两年后吐蕃就会复叛!

李隆基已经决定尽快将九曲之地夺回来。

河西九曲之地极为险要,且水草丰美,极为适合畜牧!

此时鄯州都督杨矩震恐,他当初收受巨额贿赂时,没有想到吐蕃会复叛。

——开元二年,吐蕃从九曲之地入侵大唐时,杨矩悔惧自杀。

【秦念:二凤,刺不刺激,你的后代遵循你的和亲之策,居然和亲和到割地的地步——而水甘草肥的九曲之地也将成为吐蕃东侵大唐的绝佳跳板。】

【李世民:……朕甚悔。】

此前李世民还觉得汉武帝的和亲之策不可取。

如今却发现大唐的和亲才是愚蠢至极。

他遣文成公主入吐蕃,是“和亲资敌”。

到孙辈李显李旦,一个在吐蕃内乱时和亲,助其平乱;另一个居然割让险要之地!

这是何等愚昧!

【秦念:李显即位时想任命岳父韦玄贞为丞相,遭到裴炎的反对。结果他对左右说:“我让国与玄贞岂不得,何为惜侍中耶?”武曌因此废掉他,改立李旦为帝,此后迫使李旦禅让于她。】

李显被废的原因,是他说出把天下让给岳父都可以——当时的丞相裴炎反对韦玄贞当侍中,于是李显说出这段气话。

裴炎这个人还挺复杂。

之前是他嫉妒裴行俭,致使李治诛杀突厥降将阿史那伏念;也是他在东宫搜出数百具铠甲,致使太子李贤被废为庶人。

于是很多人认为裴炎反对任命韦玄贞为侍中,将李显的气话告知武则天,一起策划废黜李显,说明裴炎是武则天的人。

其实并不是。

武承嗣建议武则天杀李唐宗室李元嘉、李灵夔时,裴炎坚决反对。

光宅元年,李旦为帝,徐敬业在扬州造反,裴炎就建议当时是太后的武则天还政李旦,因此被武则天诛杀。

裴炎身为丞相,被抄家时家里连一担一石的粮食都没有。

秦念也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这个人。

………

此时李世民却是毫无怒气。

在得知李显李旦两人的行径之后,他甚至得庆幸武曌篡位。

这两人如何能够面对突厥、吐蕃之患?

【秦念:你现在是不是该庆幸有武曌夺位?大唐若是早早落在李显李旦这两个废物手里,你觉得你朝会不会早早亡国?】

【李世民:她就不该复立李显为太子。】

【武曌:……】

武曌是真没想到,有一天会看到太宗皇帝反对她还政李显。

第102章

此时刘邦再次想起秦念所说的“若无吕后治政, 你朝或许早就亡了”。

以刘盈的能力,若无吕雉……

刘彻实施推恩令是为了解决诸侯王造反的问题。

刘盈显然没有能力应对诸侯王造反,更没有能力应对匈奴之患。

若无吕雉临朝称制, 大汉必危。

【李世民:武曌,你为何不立太平为皇储?】

【武曌:……】

武曌不知该如何作答。

她确实没有考虑过太平,因为她就是女主天下,最清楚其中的艰辛。

即位八年以来,她不仅要面对突厥、吐蕃、契丹等外患,同时还要应对此起彼伏的内乱,朝堂内外也不乏因她是女主而居心叵测之辈。

能够稳住局势,还不乏她只是将李显软禁他地、京师又有李旦作为皇嗣之故。

譬如狄仁杰这般屡次谏言复位李显为皇太子之臣,就是心向李唐, 但因为她会还政李显而效忠于她。

武曌若是在天幕出现之前册立太平为皇太子, 社稷难安, 且势必引发内乱。

李显是雉奴定下的正统,即为太宗皇帝之正统。

她再怎么不喜李显,也清楚李显是最佳的选择——在得知李显有多愚蠢之前。

【秦念:因为你李世民啊。】

【李世民:……】

“你真切在意百姓,所以此后历朝历代的百姓就都在怀念你。”

这历朝历代, 当然也包括大唐。

武曌会还政李显, 是因为李唐的百姓在怀念他。

李世民再度感受到民心的厚重。

民心向他, 他的后人却负了大唐的百姓。

………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100-110(第3/19页)

这就是……民心?

刘彻再度看向民心榜。

榜首,秦念。

榜二,李世民。

榜二尚且如此,排第一的秦念……

难怪她如此自负。

【秦念:说回吐蕃。李隆基,李显李旦这两兄弟是助力吐蕃复叛, 而你是助力吐蕃王朝达到极盛——吐蕃的疆域超过了唐朝, 而西域之地也自此失陷千年。】

因河西走廊被切断, 安西军孤守西域数十年,最终全军殉国。现代有人写了这么一首诗:“满城尽白发,死不丢陌刀。独抗五十载,怎敢忘大唐”。

安史之乱,唐玄宗抽调西部军队平乱,西部防务空虚,河西走廊被吐蕃占据,安西都护府与大唐的联系被切断。

安西守军孤守西域数十年,最终全军殉国。

秦念很想提及安西军,但这段历史属于未开放的历史史实。

………

贞观四年,李世民还未收复西域。

但看到这句“失陷千年”,李世民对李隆基的厌恶又多了数分。

倘若是无能也就罢了,偏偏不是无能,而是晚年昏聩。

致使中原乱世两百年,西域失陷千年!

千年……

秦朝至今,也不到千年。

房玄龄等人连忙劝谏,才劝住陛下怒斥李隆基。

李隆基的民心排名在秦念这句话下又降到岌岌可危的位置,倘若陛下再出言呵斥,彼时只会外患未平内忧已起!

………

刘彻面有不愉。

虽然他还尚未吞并西域,但不妨碍他已将其视为己物。

这李隆基居然在极盛之时丢失西域,且西域自此失陷千年?

【李隆基(56):朕……知错,朕必将改过自新!】

“即日起,将李林甫免官除爵,流放岭南;罢牛仙客知政事。”

这句话因为违反规则二而不能现于各朝,但也能为本朝百姓所知。

李隆基下意识想要召回张九龄,但话到嘴边就想起他已经离世。

“迁裴耀卿为侍中,领吏部尚书、兼任兵部尚书。”

李林甫面无人色,却只能下跪谢恩。

他深谙帝心,陛下没有直接将他诛杀,已是因为天幕未言乱国之臣是谁。

可能是他,也可能是此后的丞相,故而他能得以免死。

裴耀卿同样谢恩。

他因与张九龄交好而被罢相,如今官复原职,好友张九龄却没有等到今日。

【李隆基(28):我必会勤勉治政,绝不会行昏聩之事。】

才刚即位——甚至还只是得阿耶口头禅让,李隆基就被迫直面昏聩的自己带来的责难与民怨。

他的民心排名甚至比年老的自己更低。

彼时的自己应正处于大唐极盛之时,百姓虽然恐慌,但对陛下罪己改过还是抱有期望。

可此时的他刚刚即位,百姓如何能信他?

【李治:若朕崩,传位于皇后武照。】

此前李治还想着这事可以等到自己将逝之时。

如今他却是不想等了。

若皇后没有篡位,由李显、李旦、李隆基这三人面对突厥、吐蕃之患,大唐恐怕早就亡国。

至于襁褓中的太平——

曾与李显一同逼宫皇后,不可信。

武照笑意愈深。

这是陛下怒于李显三人的昏庸,更是对她的信任。

文武百官皆大惊,陛下未与任何人商议,就这般宣告天下,甚至是宣告各朝——先帝也能看到。

太宗皇帝应会阻止陛下!

………

长孙皇后看着试图将自己藏在承乾身后的幼子,终究是没有再请出戒尺。

皇位之事,应由陛下决议。

【李世民:……武照是何人?】

李世民本该呵斥雉奴。

武曌若心怀不轨,则雉奴危矣!

但李世民知道雉奴的顾虑。

后世秦皇虽然认可李太平的能力,但太平终究未曾称帝,不知其治政能力,亦无从得知她是否会如同李隆基一般晚年昏聩。

权衡再三,李世民终究是选择默认,改为询问武曌的身世。

只要武曌的子嗣皆为雉奴的血脉,待武曌离世,终究会是李太平即位。

………

刘邦摇了摇头。

李治此举,恐怕会使得唐朝后世的皇后皆心思浮动。

但有着李显李旦李隆基这种后人,皇位若是不传给皇后,这唐朝或许就没有后世。

两害相权取其轻罢了。

刘邦倒是不担心大汉的皇后也行武曌之事。

汉帝不会让皇后临朝。

“汉朝皇帝多是些冷血的政治动物。”

秦念这句评价,倒是让如今的刘邦很是放心。

【李治:她是武士彟次女,时年七岁。】

在看到“武照”之名时,利州都督武士彟就心中一惊。

再看到自己的名字,他只觉腿软。

任谁知道自家会出一个太子妃、甚至皇后、甚至是……

都会如此失态!

【李世民:应国公,朕召你尽快携眷入京,可调精兵千人随行护送。当缓辔徐行,务必好生照料武照。】

“臣、臣遵旨!”

武士彟连忙领旨。

身为都督,本就有统辖军队之权,他深知此番入京必须极其谨慎。

等冷静下来,武士彟又想起后世秦皇曾说武曌的武姓亲戚全部都是废物。

武士彟:“……”

不,自己应当不在其中。

彼时的武曌已有七十四岁,自己定然早已离世。

………

看来李世民的剧本里,武则天也能成为第一位女皇。

秦念对此相当满意。

【秦念:张仁愿,原名张仁亶,对战突厥的名将。圣历元年,“会突厥默啜入寇,攻陷赵、定,拥众回至幽州,仁愿勒兵出城邀击之,流矢中手,贼亦引退。则天遣使劳问,赐以医药。”】

张仁愿其实没什么意难平,属于功成名就且得以善终。

秦念提他,既是让这些人在其存在的剧本里能够尽快得到重用,来应对内忧外患。

也是在夸赞武曌的识人之明,助她在李世民、李治的剧本里顺利登基。

………

张仁亶现任检校幽州都督。

他对于“流矢中手”并不在意,但在看到“则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100-110(第4/19页)

天遣使劳问,赐以医药”时,遥遥拜谢陛下。

众将士皆贺都督被后世誉为名将,张仁亶却是令他们立即检备军资,同时派遣使者速入赵、定。

有天幕此言,赵、定两州的百姓必然恐慌,逃往内地或是涌来幽州。

此时当尽快安抚民心。

【武曌:华州下邽人,永徽六年生。张仁亶,朕任命你为河北道行军大总管,总领北御突厥入寇之事。】

【李治:才十二岁……朕记下了。】

秦念感叹这两人配合得真好,居然有老夫老妻的既视感。

史书没有记载张仁愿的生年,这应当是武曌扮演者按照史实进行推测:

延载元年(694),张仁愿拒绝在“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的奏表上签字,得到有识之士敬重。

按永徽六年生算,延载元年张仁愿四十岁。

两年后张仁愿监督王孝杰抵御吐蕃,素罗汗山之战王孝杰败于吐蕃大将论钦陵。

他和王孝杰不合,入宫奏事时禀告武则天,王孝杰战败后欺瞒朝廷,导致王孝杰被免职。

次年王孝杰被起用征讨契丹,战死在东硖石谷。

【秦念:景龙二年,在张仁愿不断的坚决请求下,李显允许他“在河北筑三受降城,首尾相应,以绝其南寇之路”。此后“突厥不得度山放牧,朔方无复寇掠”。这算是李显难得的功绩。】

三受降城体系构建之后,突厥依旧会南侵大唐,但“朔方无复寇掠”就可以削减数万镇守此地的兵力,用于加强其他地方的防守。

开元二年,默啜派遣儿子和妹夫率领精锐骑兵包围北庭,战败而退。

此后默啜就从南侵改为往西域扩张,使得不少十姓部落降唐。

开元四年,默啜亲征拔野古部取得大胜,结果班师回程路上,因恃胜轻敌死在拔野古余众的偷袭中。

于是默啜的首级被献给了唐玄宗。

默啜之死,张仁愿的三受降城体系立大功。

………

唐休璟老脸一红。

张仁愿之所以需要不断请求,正是因为他致仕之前,一直反对筑三受降城。

因为他认为自两汉以来都是北守黄河,如果在敌寇境内修筑城池,恐怕会劳人费功,还会被突厥所占据。

如今看来是他错了。

可能正是因为他致仕,张仁愿的请求才得到先帝的允许。

【李太平:……现在是朕的功绩了。】

秦念笑出声。

甲方居然把李显时期的时间点卡在李显还没答应筑三受降城的时候。

那李太平的剧本里,李显除了趁着武曌年老重病复辟唐朝之外,那可真就没什么功绩可言。

………

张仁愿此刻正在长安。

他正打算继续请求陛下允许他秋天回到边境时修筑三受降城,不想陛下转眼间变成先帝。

如今的陛下应是不需要他再上奏请求修筑三受降城。

他对谁当陛下并无异议。

无论是谁,都是则天皇帝的后人。

【秦念:李太平,你所在时期突厥的势力将达到顶峰,“其地东西万余里,控弦四十万,自颉利之后最为强盛”。但再过几年,就是“默啜既老,部落渐多逃散”,到时候你就可以着手反攻。】

第103章

【李太平:多谢秦皇告知!】

李太平思忖彻底稳定朝政也需要数年。

这几年间还要着手土地兼并一事, 刚好可以积蓄粮草,以待几年后的反击。

秦念说的是“几年”后,可以确定是多于四年。

因为“唐睿宗李旦”话题已经开放, 秦念含糊时间是为了避开规则限制,那就必然是涉及李隆基时期。

应是五年至九年之间。

………

二十八岁的李隆基同样意识到这一点。

不同点在于他的时间远比姑母紧张,好在他是阿耶禅让,太平公主及其党羽也都有西域作为去处。

朝政相对姑母时期更为稳定。

不知未来的自己……

想到西域南北皆危的未来,李隆基猜到未来的自己恐怕是错过了这一时机。

【李隆基(56):突厥又复叛?】

李隆基已经知道怎样规避规则限制。

那就是不能说具体年份、不能提及“开放历史话题”与当前话题时期不存在的人。

默啜死后,突厥就不断衰弱,突厥可汗小杀乞求当他的儿子,李隆基答应了,自此突厥不再袭扰大唐。

李隆基清楚这不是因为突厥真正臣服, 而是节度使扼守突厥南侵之路。

开元二十二年, 小杀被毒死, 其子即位后不久病死。

今年李隆基派李质携带玺书册封登利为可汗。

突厥内乱至此,李隆基一度以为突厥已经衰败,认为用不了多久他就能收复漠北之地。

事实似乎却与他所想截然相反。

大唐的疆域少于吐蕃,必是漠北之地未能收复, 才会是如此结果。

【秦念:突厥所占据的地方, 原本属于匈奴。】

李隆基懂了。

突厥已亡, 另一异族取而代之。

且依旧是大唐之患。

李隆基思索谁会是下一个“突厥”,想起一事:

开元初,“回鹘渐盛,杀凉州都督王君,断安西诸国入长安路”。

他派郭知运等人将其击退。

下一个异族, 是回鹘?

………

天宝三年, 回鹘联盟推翻突厥汗国, 建立回纥汗国,其可汗派遣使者入唐朝,唐玄宗封其为怀仁可汗。

很多人说回纥汗国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所以回纥汗国是大唐的盟友。

秦念对此不太好评价。

回纥确实帮唐肃宗李亨平定安史之乱,但对唐朝的态度也是越来越骄横。

从趁火打劫、到羞辱唐使、再到随意抢掠、纵火烧圣善寺及白马寺、大辱官吏、“纵掠坊市及汝、郑等州”——

到了这种程度,唐肃宗之子唐代宗李豫却只能忍让。

在唐朝穷得“朝官无禄俸,随月给手力”的时候,还得挪用朝廷官员几个月的人力钱赠送回纥彩十万匹。

——回纥经常拿马来高价换取丝绸,说白了就是抢劫。

大历六年,回纥在长安抢掠百姓子女;大历十年,回纥人白天在长安杀人后被抓,其首领直接劫狱。

大历十三年,回纥入侵太原,唐军战败。

再往后,基本就是回纥汗国一边与吐蕃交战,一边抢劫唐朝。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100-110(第5/19页)

非要说是盟友,也不是不能说。

但说回纥汗国是唐朝大患,也没有问题。

【李隆基(56):谢秦皇相告。】

李隆基知道该怎么做。

突厥将亡、而回鹘将兴,他必须设法遏制回鹘。

刚好如今突厥向大唐称臣,李隆基有资格介入二者之争。

【秦念:武曌,说完国事,就轮到你的辟谣时间。】

昨天的答疑答得秦念怀疑人生,她再不敢留出太多时间自由讨论。

于是秦念将话题拐到伪史问题。

不仅是武则天的伪史需要辟谣,上官婉儿的伪史也能借势提及。

【武曌:……】

秦念这话,让武曌立即想起太宗皇帝被宋史造的那些谣。

她身为女帝,后世儒家史官对她的描述,比之太宗皇帝或许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实她并不想辟这种谣。

是非功过后人评说,这些谣言到秦念时期,自然会因为“考古”得以澄清。

【秦念:第一个谣言,你亲手闷杀襁褓中的安定公主,以栽赃王皇后,好让李治废后,改立你为皇后。】

知道甲方的规则没那么死板,秦念没有将王皇后说成“废后”。

毕竟此前李世民就将卫子夫说成卫皇后。

要是说成“废后”,放在语境里其实有点怪异。

【武曌:???】

【李治:胡言乱语!】

武曌本以为她能笑看史官对她的造谣。

却不想第一个谣言就触及逆鳞!

………

赵匡胤觉得不对劲。

虽然此时还没人点他的名,但涉及唐史,他犹如惊弓之鸟。

【秦念:唐后宋前,编纂《旧唐书》的史官在“史臣曰”说了句“振喉绝襁褓之儿”,这是武曌杀女的最早记录。】

《旧唐书》成书于后晋,秦念担心说“后晋”违反规则,就以唐后宋前来指代。

原文是“武后夺嫡之谋也,振喉绝襁褓之儿,菹醢碎椒涂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妇之恆态也”。

翻译过来就是,武则天为了谋夺后位,扼杀襁褓中的婴儿。将后妃(王皇后萧淑妃)剁成肉酱、毁坏尸骨,行为极为不道,是奸人妒妇的惯常行径。

秦念怀疑这个“史臣”的专业素养。

《旧唐书·后妃传》中明确记载王皇后萧淑妃的死因是:“武昭仪令人皆缢杀之”。

《旧唐书·高宗本纪》则记载“武后知之,令人杖庶人及萧氏各一百,截去手足,投于酒瓮中,曰:‘令此二妪骨醉!’数日而卒”。

这里二者明显矛盾,因为唐朝还没有截去手足后,扔在酒里就能活数日的医疗水平。

而这个史臣又编出了菹醢、也就是剁成肉酱的死法。

秦念不觉得武则天恨王皇后二人能恨到这种地步,李治还活着,这时候的武则天肯定不能为泄愤表现得如此残暴。

——刘邦活着的时候,吕雉也不可能将失宠的妃子做成人彘。

【秦念:这个史官为了描述武曌的恶毒,说她杀婴、菹醢王皇后萧淑妃,其实这时还没有说她杀的婴儿是自己的女儿。】

【李治:皇后未行菹醢后妃及杀婴之事!】

武照本该极为愤怒,但看到陛下比她还生气,这怒意就降低些许。

未来的自己都还没出言否认,倒是陛下先沉不住气。

【秦念:赵匡胤时期修订完成的《唐会要》则记载“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上遂有废立之意”。李治,你是因为武曌说女儿是王皇后所杀,于是决定废皇后吗?】

【李治:不是。】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天幕:皇帝你儿子是gay啊 穿成炮灰后被龙王看上了! 重生八零锦鲤妻 与兄书 [综漫]秋人总是很心累 遗忘心机大佬初恋后 [综恐]肝露谷,但恐怖mod 老公每天都觉得我在出轨 别跑,我是你的书啊! 影帝的炮灰前夫想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