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仕书屋
会员书架
首页 > 其他 > [天幕]皇帝聊天群 > 130-140

130-140(1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听懂动物语言,警局业绩666[八零] 分手后又被迫营业(娱乐圈) 为你摘下满天星 顾影帝,请多指教 你好,周先生 落入他怀中 嫁给仇敌之后 这个电影我穿过 嫁入豪门后我被宠上了天 小香猪的豪门日常

<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130-140(第1/19页)

第131章

落水后病死的有朱厚照、朱由校, 淋雨后病死的是朱祐樘。

假如从朱祐樘开始算,那就是八个明帝中有三人的死与水有关。

至于火灾的数据,是根据《明实录》和《明史》的记载进行统计所得出。

当然, 嘉靖遇到的火灾多可以解释为他喜欢炼丹,万历年间可以解释为朱翊钧懈怠防火。

但火灾频繁到这种地步,也实在让人很难不阴谋论。

不过秦念刻意提及文臣阴谋论,另有目的。

【朱元璋:朝臣为何能如此放肆!后世的明帝为何不能重整朝纲?!】

三个皇帝“溶于水”,这已经极为不寻常。

两个皇帝遭遇三四十起火灾——常人一生也就遭逢一两起,这两明帝分明是频频遭遇刺杀!

朱元璋越看越觉心中发寒。

秦念谈及汉唐宋的史书时,即便其中多有不实之处,她也能借助“考古”分辨真假。

在自己的话题时,她亦是言辞笃定。

怎么到了后世明帝, 秦念却说“经历多次删改, 充斥着各种伪史与逻辑不通之处”, 无从分辨真伪,只能多次以“或许”“应该”等词汇表示猜测?

这分明就是意指后世的明帝不仅难以自保、太医院为朝臣掌控,就连史官也站在了皇帝的对立面,甚至当世百姓都受到误导, 在坟墓中留下许多对朝臣有利的“实证”。

如此才会使得秦念无法确定“文臣阴谋论”的真假!

【秦念:你试图用宗室制衡朝臣, 但朱棣用实际行动证明, 有封地有军队的宗室能让王朝二世而亡。】

【朱棣:朕不是成祖,大明也不是二世而亡!】

朱棣忍不住辩解。

凭什么说大明二世而亡,那是“不肖子孙”自作主张。

他是大明的太宗皇帝!

【朱元璋:老四,你削藩之后,在用什么制衡朝臣?】

朱元璋虽是发问, 实则已经有了猜测。

后宫不得干政, 严格限制外戚, 宗室不得从事四业。

那么唯一能够制衡朝臣的势力,就只剩下——

【朱棣:儿臣复用锦衣卫,再设东厂,共同监察百官,东厂……是以内监掌之。】

朱棣迟疑一瞬,终是没有隐瞒。

他知道重用宦官这事不好听,但若是隐瞒,必然遭到秦念的揭短。

那就只能直言。

何况秦念曾言两个长寿的明帝都在借助宦官制衡朝臣。

倘若他遵循祖训,当真禁止宦官干预政事,后世明帝的境遇只会更加被动。

【朱元璋:秦皇,既然有锦衣卫与东厂监察百官,且朕废除了丞相,后世朝臣如何能够势大至此?】

废除丞相?

许多皇帝心中一震。

身为帝王,当然都清楚君权与相权之争。

嬴政看到明朝废除丞相,想到的是纵然没有天幕,政务也相当繁忙。

倘若废除丞相,皇帝又如何兼顾如此多的政务?

【秦念:是啊,为什么呢?朱瞻基。】

秦念等了好一会,都没有等到朱瞻基的回复。

连省略号都没有。

难道是在摸鱼?

好在很快她就想起天幕的隐藏设定——

在武曌话题时,朱元璋说“李治无言,应是想要否认此事,被天意视为谎言,未能道出”。

朱瞻基没必要在这个时候说谎,按设定应该是违反规则二,所以发不出来。

于是秦念好心地替他作答。

【秦念:朱八八,你废丞相之后直领六部,“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勉强君权相权一肩挑,成功给后世留下一堆烂摊子。】

【朱元璋:……】

朱元璋知道秦念在说什么。

大明宝钞、宗室制度、低薪养贪、反向朝贡、禁海倭患、太医世袭……

这些“烂摊子”的弊端,在后世必会尽数显现,后世明帝必然面临更多政务。

纵是日勤不怠,也难以完成。

【秦念:于是朱棣设内阁学士当私人顾问,助他处理政务,此时的内阁还没有实权。再往后,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大,能够代批奏章,由皇帝决定是否生效——丞相改了个名,又被抬了上来。】

明宣宗朱瞻基时期,内阁形成票拟制度。

也就是内阁大学士可以审议奏章,将批阅建议写在纸上附在奏章上作为参考。

皇帝用红笔批示奏章,叫做“批红”。

也是明宣宗时期设置“内书堂”教导宦官读书,又设置司礼监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

朱瞻基只亲自批阅一部分奏章,另一部分就让秉笔太监照着票拟誊录到奏章上,而掌印太监负责在审核后盖印。

【朱元璋:……】

朱元璋废除丞相,确实导致政务繁多。

若是以往,他会辩称纵然繁多,也不是不能处理。

但秦念已经说出自己治下的诸多弊端,他就明白自己总揽大权之后,并没能将国家治理得更好。

而后世的明帝或是政务多到不能独自批阅,又或是不愿日勤不怠,竟是又设“内阁”代丞相之职。

【朱瞻基:并非丞相之制。内阁虽可代批奏章,但是否采纳皆由皇帝决策,且内阁可随时撤换。】

有秦念之言作为范本,朱瞻基总算避开天幕的限制,将内阁制度与丞相制度最大的不同道于天幕。

内阁并无实权,怎能算是“丞相”?

………

刘秀紧盯天幕。

成帝哀帝之时,效仿周礼改制,分丞相职权入三公,但依旧未能阻止权臣篡位。

所以刘秀虽然置三公,但天下事皆上尚书,尚书台下设六曹尚书。

尚书台官员位卑而权重,由皇帝直接指挥。

刘秀便可借此削弱三公职权。

这“内阁”与尚书台看起来极为相似。

最终明朝皇帝却是变得“易溶于水”“耐烧”,显然违背集权的初衷。

尚书台是否也有相似的弊病?

【秦念:内阁承担丞相的职能,但没有丞相的名义与权力,皇帝可随时任免内阁,也掌握着决定内阁批复是否生效的裁决权,如此看来,似乎是君权得以高度集中。】

【朱瞻基:有何隐患?】

看到秦念所言,朱瞻基就知道秦念对内阁制并无误解。

内阁确实承担丞相的职能,也确实无法像丞相那样威胁皇权。

既然如此,后世明帝又为何“意外”频发?

【秦念:在明之前,有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130-140(第2/19页)

一朝也不设丞相,同样设置可以随时任免成员的机构来承担丞相实权,同样党争异常激烈,党争时同样不顾国家利益只管党派利益——巧了,这朝的皇帝也是普遍早逝。】

【朱瞻基:!!!】

朱瞻基大惊。

此时他才发现自己“完善”的内阁制度与东汉竟是如此相似!

【刘秀:分散丞相之权会致使党争不断?党争又为何会危及君王?】

不必秦念点名,刘秀就已经主动认领。

一句“这朝的皇帝也是普遍早逝”,足以令刘秀觉得毛骨悚然。

他只是想阻止权臣窃权,为何会演变为后世汉帝早逝!

………

刘彻庆幸于有卫青的劝说,他没有对明朝皇帝的早逝多加嘲讽。

明帝早逝,刘秀之后的汉帝竟然同样普遍早逝。

但他没有出言呵斥刘秀。

刘秀必是因为“文臣篡汉”,才会想要设立如“内阁”一般分宰相之权的机构,却没想到这般施为会引发“党争”——

官员结成不同的党派,党派之间的争斗即为党争。

【秦念:把皇权分给不同的人,就会引发春秋战国的乱世,以及汉明分封制下的内战。将相权分散,朝臣就会结党来获取完整的相权——或是为了牟取私利,或是为了国政能够顺利实施。】

【秦念:明君可以同时行使君权相权。可遇到昏君或者庸君、又或是皇帝年幼不能亲政时,争夺相权的党争就开始了。】

【刘秀:……原来如此。】

刘秀立即就明白秦念所指。

分散相权,确实可以形成朝臣之间的制衡。

可当国政的实施需要多个部门进行配合,相权的缺失就会致使朝臣之间形成利益纠葛。

倘若皇帝是明君,可以直接行使相权,使得国政得以正常运转。

可一旦相权彻底缺位,原本互相制衡的相权分散,立即就会变成国政实施时的互相掣肘。

届时无论是忠臣还是奸臣,都必须争夺相权,从而引发党争。

【朱瞻基:又为何会引发皇帝早逝?党争之事也非汉明独有,其余王朝亦有党争!】

【秦念:其他王朝的党争相对于你朝的党争,那只能算政策的反复。你朝的党争,动辄免官、杖杀、凌迟、抄家、灭族——关乎生死存亡,党争也就越发疯狂。】

【秦念:此时皇帝若是明君,就会试图收回相权,成为朝臣公敌;皇帝若是昏君或庸君,就会偏向某一党派,面临生死存亡的党派就会殊死一搏,把皇帝换掉。以上纯属朕的猜测,并无实证。】

【朱瞻基:……】

虽然秦念说并无实证,朱瞻基却已经信了。

因为这段话解释了两个不上朝的皇帝为何得以长寿——

以宦官制衡朝臣,换言之不偏向任何党派,甚至会扶持弱势的党派,形成制衡。

频发的火灾,或许是制衡过程中出现了差错。

不上朝,既是防范意外,也是不与朝臣争夺相权。

大明的党争烈度胜过东汉,是因为大明的相权更为分散。

东汉的党争只是士人、外戚、宦官之争,后果也只是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在位者全部免官禁锢,牵连五族。

大明的党争却是到了抄家灭族的境地。

【刘秀:朱棣当如何平衡朝臣,难道要恢复丞相之职?】

刘秀熟练地避开规则限制。

他实际上是在问看清君权相权之争的秦念,是如何平衡君权与相权。

………

朱棣眉头紧皱。

他不认为应当恢复丞相职权。

分散相权有党争之害,可丞相本身亦会危及皇权。

希望秦念有两全之法。

【秦念:官制改革得和赋税制度一起说,现在还是说回明朝皇帝早逝的猜测。】

【刘秀:……】

刘秀欲言又止。

罢了。

左右不过再等二三十日。

官制改革……

秦念必是有两全之法。

………

君权相权之争,在清朝就彻底落下帷幕。

秦念知道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说出清朝的政策。

清朝军机处不设专官也不设衙署,只作为皇帝的私人秘书机构,不能作出任何决定。

官员之间互不隶属,由皇帝指定的军机大臣才能查看某些奏报,互相不准串联。

但秦念绝对不会让各朝效仿清朝的制度,正如她不会建议始皇帝采纳分封制。

清朝将皇权推向顶端的代价,是国家的彻底僵化与极端保守。

第132章

【秦念:猜测四: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早死。比如吃得多不运动过度肥胖, 吃方士用金石炼制的丹药致使重金属中毒,还有纵欲过度等。】

这些就属于寻常死因,明朝之前多的是皇帝因此而亡, 没有太多借题发挥的空间。

所以秦念也就把这三个问题都归列为生活习惯不良。

【秦念:朱高炽。】

【朱高炽:……】

此时的朱高炽已有四十七岁。

他清楚既然自己被归类为“早逝”,那就意味着剩余的寿数不多。

【朱棣:高炽!朕早就说了你不该喜静厌动!】

秦念在此时提及太子,显然意指太子亦是早逝,且早逝的缘由与这三者相关。

朱棣一看体型,就知道太子的早逝是因为厌动。

纵然此时太子已有四十四岁,但朱棣认为太子倘若比自己寿命更短,那便是早逝!

【朱高炽:儿臣知错。】

朱高炽眼眶泛红。

他一直以为父皇不在意他,只是喜爱瞻基才会保留他的太子之位。

可如今却发现,原来父皇亦在意他。

【朱棣:朱瞻基, 朕命你监查你父逐渐减少进食, 每日让他步行两个时辰!】

【秦念:假如体重基数过大, 需先节食减肥到两百斤左右,再逐渐提升步行时间。】

【朱棣:谢秦皇相告。】

【朱高炽:……】

朱高炽感到绝望。

先节食减肥,再步行两个时辰?

未来仿佛已经没有盼头。

而他的太子朱瞻基已是满脸严肃:“孙儿遵旨!”

他不想过早失去父皇。

朱高炽:“……”

其实现在的他是皇帝,日后能以各种理由偷懒。

真正倒霉的是皇太子时期的朱高炽,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130-140(第3/19页)

皇孙朱瞻基必然会不折不扣地执行父皇的命令。

【秦念:明帝早逝的猜测这就说的差不多了。朱棣, 你朝的史书充斥着各种伪史,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朱棣:朕会立即让史官修正史书。】

朱棣没作半点狡辩,当即就承诺修正史书。

现在他才是父皇认定的太子。

他就是正统,完全没必要再修史。

………

朱元璋斜睨老四一眼。

他此前还以为秦念无法确定明史的真伪,必是史官与文官沆瀣一气。

结果竟是从老四就开始篡改史书?

至于为何篡改,朱元璋也猜得出缘由。

必是这“明成祖”篡位登基, 欲要定自己为正统, 故而篡改史书。

【秦念:虽然你认错得很迅速, 但朕不得不让你在天幕辟谣——毕竟本朝百姓看到的明史,可都是被你篡改过的内容。】

【朱棣:……】

想到自己都改了些什么,朱棣额上已然沁出冷汗。

秦念当真要将他改过的史书内容都说出来?

【秦念:永乐十九年,《明太祖实录》都被你篡改三回了吧?】

朱允炆在建文元年就已经在修《明太祖实录》,建文三年十二月就修成。

朱棣在建文四年篡位后重修。

修完还不满意,永乐九年再次增修,永乐十六年又修一遍。

【朱棣:……是。】

【朱元璋:老四,你都改了些什么?】

被朱元璋盯了片刻的太子朱棣只得认错。

哪怕这事他还没干。

他也猜得到这是篡位登基后心虚之下做出的事情。

【朱棣:一些与“靖难”相关的事情。】

【朱元璋:都是篡位,你大可以与唐太宗一般,何必如此自误!】

理解“靖难”的词意之后,朱元璋没好气地说道。

身为皇帝,老四这般改史,必然使得后世明帝效仿于他。

唐太宗未曾改史,他是各朝都认可的“太宗”。

而老四行改史之事,不仅徒劳无功,后世秦皇亦知他是造反篡位。

还将自身改成了“明成祖”,甚至还出现“燕明”之说!

【朱棣:儿臣知错。】

【李世民:……】

李世民只觉无奈。

朱元璋此言也显然是认可他未曾篡改玄武门之变。

但他实在不想被反复提及此事。

【秦念:你能知错?你那可是将建文四年改成洪武三十五年,强行给朱重八续命四年。】

关于朱允炆一朝的历史事件,秦念也去问了甲方,确定“靖难”相关的历史事件在朱棣话题都能说。

也对,朱允炆重要的历史事件几乎都和朱棣有关。

哪怕是削其他藩王,那也是朱棣造反的直接导火索。

【朱元璋:???】

【朱允炆:……】

十日前话题结束后,之前五次的话题全部现于天幕。

朱允炆无法再狡辩天幕是妖法。

事实上他已经诏令各地将士止战,只待朱棣带兵入京就会行禅让之举。

反对此事的文官不少,但绝大多数武将都保持缄默。

禅让,是朱允炆的不得已而为之——他的民心已经跌得比始皇帝还低,是群成员中民心最低之人。

皇祖父改立朱棣为太子,他甚至已经不再是正统。

朱允炆究竟还是有些不甘,才没有像唐睿宗李旦那般直接于天幕禅让。

从先前的六个话题,朱允炆推测出接下来的三个话题中就有朱棣。

若朱棣也民心尽失……

然而“洪武三十五年”这种篡改史书之事都为天幕所透露,朱棣的民心却是……

上升?

【朱棣:儿臣错了,这就让史官改回去!】

朱棣迅速认错,但他说话的速度还是慢了一拍,以至于这句话现于天幕之时竟像是在向朱允炆认错。

但现在朱棣已经顾不得这种小事,令他无地自容的是——

民心的上涨。

一时间,朱棣突然想起了南越使者一事上,汉武帝民心的上升。

华夏的百姓……

真是古今如一!

………

而朱棣这句“让史官改回去”,则让各朝儒家史官同样无地自容。

他们本该指责朱棣改史。

可他们已经没有资格出言指责。

甚至明朝的史官,也应该是出身儒家。

如此“配合”君王改史,又何尝不是儒家史官之过?

………

李隆基嘴角抽了抽。

他不过是改了太平公主的部分史实,哪里比得上朱棣这般施为。

可秦念对朱棣的指责可比骂他时柔和得多。

【秦念:经过你的不懈改史,现在后世对你的态度是——】

【秦念:朱棣,你的生母究竟是谁?】

【朱棣:???】

朱棣极为不解——

秦念为何要问他此事?

他虽然改史,但他没有更改自己的身世!

【秦念:你要知道,正史不够正的时候,野史就会足够野。】

【朱棣:朕高皇后第四子也!】

朱棣心中大震。

他隐约猜到了改史带来的后果。

可若是这般后果,那也太过严重了!

【秦念:一种说法是你的生母为高丽贡女,你作为庶出为了给自己正名,故意篡改身世成马皇后嫡子。】

这个说法来源于《南京太常寺志》,由主管礼仪的机构太常寺所记载。

这书早就不存于世,但在《国史异考》、《三垣笔记》中有提及,根据孝陵享殿中牌位的分布,说朱标、朱樉、朱棡为李淑妃所生,朱棣、朱橚为碽妃所生。

也就是马皇后的五个嫡子都不是她所生,全是抱养。

其实无论是《明史》还是《明实录》,都记载马皇后生五子。

明史被朱棣大改特改,秦念此前也不确定群里是采信哪种说法。

不过朱棣已经说自己是马皇后所生,显然群里采信的是正史。

秦念在这件事上也更愿意相信正史的说法,因为朱棣的身世在当时应该不是秘密。

如果朱棣和其他兄弟都是被抱养,那朱允炆也不是马皇后的亲孙子。

朱标算嫡子,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130-140(第4/19页)

朱棣也得算嫡子,真没必要改出身。

但这不妨碍她用野史迫害朱棣。

【朱棣:绝无此事!朕就是高皇后第四子!】

朱棣眼前一黑。

他终于明白正史不可信的时候,野史会野成什么样!

可他出生时父皇甚至还未称吴王,怎会有什么高丽贡女为妃嫔?

朱棣清楚后世为何会不顾这般事实——

恐怕正是因他改史之故,后世连他的生年都不信!

【朱元璋:老四,你这是自作自受。】

【朱棣:儿臣真的知错了!】

【秦念:先别急着知错,朕还没说完呢。在你的努力下,朱标、朱樉、朱棡、朱橚也都被认为不是马皇后亲子,全是她抱养的。】

朱元璋时期,朱棡、朱橚二人:“……”

四弟(四哥)改史,改得所有嫡亲兄弟都被怀疑身世。

【朱元璋:朱!棣!】

若只是朱棣被怀疑身世,朱元璋还能冷眼旁观。

这就是老四自作孽。

可老四竟然还牵连所有嫡子!

朱元璋甚至能够想象,若是没有天幕为证,这般谣言必然难以澄清。

毕竟“正史不够正”,后人根本不会相信被老四改过的正史!

【朱棣:朕必会将正史全部修正,不再行任何篡改之事!】

朱棣已经完全不敢看臣子及子嗣的神情。

这事比汉武帝让汉使“奉旨偷情”更丢人!

【秦念:刚刚只是一种说法,还有另一种说法:你其实是元帝的儿子,你的生母是元帝的妃子,你爹攻陷元大都后,她怀着孕被你爹纳入后宫,三个月后生下你。】

秦念知道这纯属清人在《蒙古源流》对朱棣的抹黑。

这个元帝指的是元顺帝,元大都陷落的时间是1368年,而朱棣出生于八年前。

当然还有更癫的说法,就是朱棣连自己的生年都改了。

但《蒙古源流》的原文是:

“朱洪武乃降旨曰:‘先时,我主天王,多曾惠爱我焉。而今此子,其所出也,当以德报德,可为吾子,汝等勿以为非也。’遂为己子矣。”

也就是朱元璋知道这是元顺帝的儿子,但还是将朱棣视为嫡子。

应当没人会信这种胡说八道。

秦念把这个说法拎出来,就是单纯想要迫害朱棣。

作为皇帝扮演者,她这个做法也可以理解为“让各朝的皇帝都不敢改史”。

【朱元璋:一派胡言!】

【刘彻:李世民都只是被怀疑血统……】

刘彻的话没说完,不过就算不说,别人也猜得出来。

“陛下,明帝为后世帝王……”

卫青不知道自己是第多少次说这句话。

稍不注意,陛下就先于他的劝谏,已经于天幕出言。

他甚至怀疑陛下是故意说得那么快,不给他阻拦的机会。

这次出言,似是故意牵连那位声誉榜第三、民心榜第二的唐皇。

【李世民:朕是无妄之灾。】

李世民也很无奈。

朱棣是改史导致后世不信正史,野史变得“足够野”。

而他是被佛道之争所牵连。

虽然佛道之争,正是他再兴佛道所致。

【朱元璋:朱棣,这就是你改史的后果!】

【朱棣:朕再也不会改史!朕的生母就是高皇后,绝非她人!】

各朝皇帝都心情复杂。

尤其是刘邦这样真改过史的皇帝,只得庆幸改动的部分不多,没被后世认定“正史不够正”。

这种野史实在是令人看着都头皮发麻。

………

刘彻想到了与自己有关的野史。

还好他不改史,故而野史就只是野史。

——虽然那不可信的野史导致他的“昵称”很是难听。

………

李隆基暗自松了口气。

先前他还为秦念对朱棣的态度更好而不满,如今看来更严重的改史果然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这朱棣连身世都备受质疑。

………

朱棣现在就是后悔,极其后悔。

早知道野史会传成这般,他还不如背着篡位的名声!

反正百姓也不在乎皇帝是怎样继位。

他甚至不能阻止秦念继续说改史的后果,毕竟秦念若是不说,她所在时期的百姓就很有可能更相信野史的记载。

【秦念:朱重八,你也先别急着生气,毕竟朱棣的操作现在还只是牵连兄弟。】

第133章

【朱元璋:……】

朱元璋有不祥的预感。

按秦念所言, 接下来老四还会牵连到他?

【秦念:为了彰显自己是天命所归,朱棣给自己编造异象:“光气五色满室,照映宫闼, 经日不散”。】

【朱棣:朕会尽快删掉这些编造的内容。】

朱棣此刻真切体会到当初汉高祖刘邦的感受。

看史官呈上来的史书时,朱棣并不觉如此编造异象有什么问题。

可当秦念将原文念诵于天幕之上,朱棣就觉得哪里都不对劲。

——用后世的话来说,这叫公开处刑。

【秦念:但只自己有异象怎么行?朱重八,你猜朱棣都给你编了些什么异象?】

秦念这次要迫害的对象是朱重八,当然不会因为朱棣的服软就不再说下去。

【朱元璋:……朕不知。】

朱元璋虽然不知道也猜不出来,但看秦念这话,他就知道肯定不是什么好异象。

至少在后世看来,绝非好事。

其实他也给自己编造了异象, 但秦念要提及的显然不是自己编造的那部分。

被怒视的太子朱棣:“……”

朱棣心里苦。

但他甚至不敢为自己狡辩。

【秦念:“吴元年十二月戊申, 上梦人以璧置于项, 既而项肉隐起微痛,疑其疾也。以药傅之,无验,后遂成骨隆然, 甚异”——这部分是你编的还是朱棣编的?】

秦念猜测朱元璋称帝前的异象是朱棣编造。

《明太祖实录》的开篇, 是朱母在怀孕时, 梦见道士取发光的白药给她,她服下后第二天生明太祖,红光满室。

朱元璋小时候常常生病,有僧人抚头顶,于是病愈。

神奇的是这段小时候的神异, 明太祖居然编得前后矛盾。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130-140(第5/19页)

“后复疾, 仁祖念前梦之异, 欲俾从释氏,不果”——后来朱元璋生病,朱父想起之前梦境的神异,想让朱元璋信佛,没成功。

问题是朱母梦见的是道士:“太后常梦一黄冠自西北来。”

朱母梦见道士给白药,朱父想起这梦,决定让朱元璋信佛?

还有道士预言朱父会大贵、紫衣人送病重的朱元璋到一座佛塔下后三日病愈、老儒推算朱元璋贵命——简直就是一碗水端平。

已经凑齐儒释道的神异,朱元璋没理由添加“骨隆然”这种活着时容易被人拆穿的异象。

【朱元璋:老四,你编这种话作甚?!】

朱元璋也曾编造神异来佐证儒释道皆认可自己是天命所归。

但“骨隆然”这种异象,周身之人都能看穿。

最重要的是,秦念这时候显然是欲要讥讽老四改史,以至于牵连自己。

朱元璋已经感到不妙。

【朱棣:儿臣知错。】

朱棣总不能直说编造父皇立国前有“玉璧入项”的异象,是想要告诉臣民:

皇帝为天命所定。

如此一来,他登基的方式虽然不光彩,但他已然称帝,那便也是天命所归。

正如秦念所言:

“哪个造反的人不说自己才是天命?”

【秦念:到了永乐十一年,朱棣给你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中进一步神化:“龙髯长郁,然项上奇骨隐起至顶,威仪天表,望之如神。”】

【朱元璋:……】

朱元璋愈发觉得不对劲。

龙髯长郁也就罢了,这“项上奇骨隐起至顶”怎么越看越奇怪?

【朱棣:圣德碑朕也会修正!】

窘迫到极致,朱棣已经放弃思考。

但凡是秦念点出来的伪史,他完全不打算狡辩。

毕竟狡辩毫无意义,只会让天下臣民甚至各朝皇帝及臣民看更久的笑话。

只盼秦念赶紧把伪史相关说完!

………

刘邦唏嘘不已。

他是最能理解朱棣此刻心情的人。

毕竟当初秦念就把他编造的神异全部拿出来说了一遍。

好消息是恒儿虽然也编造神异,但好歹没编造外貌上的神异。

“难道秦念是已经挖出了朱元璋的尸骨,发现并无奇骨一事?”

刘邦此言,是因李世民话题时,秦念以朱元璋陵寝被水淹一事,迫使明朝皇帝承诺陵寝从简。

如今已过去一个月,秦念应是已按照承诺,将朱元璋的尸骨妥善安葬。

【秦念:经过朱棣的努力神化,你朝百姓认为你应该长成他描述的那般神异,于是此后你的画像变成了——】

【朱元璋:……】

秦念这刻意的停顿,让朱元璋心知他的画像一定出了大问题。

于是再次怒视太子。

朱棣:“……”

【秦念:鞋拔子脸。】

【朱元璋:???】

朱元璋并不知道什么叫做“鞋拔子脸”。

这疑惑既是因为不知,也是心知这绝非好词。

【刘彻:何谓鞋拔子脸?】

卫青继续婉言相劝。

“朕未曾改史,有何不能言?”

政事相关也就罢了,刘彻确实得担忧明朝的过错与儒家有关,稍有不慎就会牵连自己。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情随你动 游戏外挂使我登顶武林 关于我在邪恶组织里当杂兵这件事 被病娇捡到后 重生到六零 我包的明星好像比我有钱怎么办 变成猎豹怎么破 听说有人对我偷偷动心 妖孽相公我爱你 醉花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