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拜师华佗(2 / 2)
这回自己时间充裕,刘洋决定找不到华佗,自己就在谯县不走了。
从平舆先往东到固始县,再转向东北方向,全程四百多里,刘洋带着典韦花了三天就到了。
这回华佗正好在家,正在自家晾晒茵陈蒿,看样子刚采不久。
刘洋隔着篱笆看到这些,不自觉的内心一酸,忍不住哭了起来。
这一下把典韦给弄的不知所措,赶紧问刘洋怎么回事?
典韦的大嗓门也惊动了院子里的华佗,隔着篱笆看到有人在哭,就走出院子,也没说什么,就看了一会刘洋,轻声问道:“公子可是想起了伤心事?”
也看到华佗出来问自己,就擦了一下眼泪,又恭敬地施礼道:“我观先生在晾晒茵陈蒿,想起小时候父亲说过,三月份的茵陈可以用药,故而想起早亡的父亲,所以心中一时难受,忍不住哭了起来,若有失礼之处,还请先生见谅。”
华佗也回礼道:“无妨,思念亡父,人之常情。”
又问道:“不知公子何人,来我这乡野之处有何贵干?”
刘洋也回礼道:“不敢称公子,在下姓刘名洋字溢之,现任汝南太守,仰慕先生医术,特来拜访,若有打扰之处,还请见谅!”
华佗一听是来拜访的,也就引刘洋和典韦到了院子,本来要邀请进屋的,可是刘洋却说:“未送拜帖,贸然打扰,已是不该,不敢再进屋打扰,我观今日天好,晴空万里,艳阳高照,若先生不介意,就在院中一叙即可。”
华佗一听,也就不勉强,三人就在院子中的石凳上坐了下来,华佗让家中药童奉上清茶。
华佗见刘洋饮茶完毕,问道:“我听刘太守刚说,令尊告诉你,三月的茵陈蒿可以入药?”
刘洋心说完蛋,不小心说漏嘴了,重点研究三月的茵陈蒿入药的人就是华佗,自己这不是关公面前耍大刀吗?
赶紧说道:“我也是小时候听父亲说起过,可惜父亲很早就去世了,要不然,我也会成为一个医者。”
华佗一听来了兴趣,就问了一下刘洋父亲的行医情况,刘洋就把自己记得的一些中医知识和西医理念分享给华佗,毕竟刘洋是中西医结合,不为别的,就为了多传播点医学知识,能多救一些人。
可是华佗不这么想,很多理念华佗是闻所未闻,但是作为神医的他,能很快明白其中非同寻常的医理,当然了,也不是全能明白,甚至有些和华佗想的完全相反,但是这些并不影响这些知识对华佗冲击。
华佗直接站起来,扑通一声跪下,就要给刘洋磕头。
幸好刘洋眼疾手快,也是扑通一声跪下,赶快扶住华佗。
这要是被华佗磕下去,估计自己父亲就是托梦,也要把自己骂一顿,一个二十一世纪中医的儿子,居然敢受华佗一拜,这不是反了天了吗?
可是华佗就是不起来,还非要拜刘洋为师。
刘洋就更不敢答应了,直言自己不会行医,说的这些也是听的一些理论知识,没有实践过,说出来也只是对医学感兴趣,想讨论一下。
华佗就是要拜师,说不然以后没有理由找刘洋讨论了。
最后刘洋实在没办法,说自己愿意拜华佗为师,可是自己又进入官场,没办法全心全意学医,就请华佗收自己为记名弟子,并保证会定期来看望师傅,才结束了争执。
当天晚上,刘洋和典韦就住在了华佗家,华佗对典韦的身材也是惊叹不己。
华佗说他已经听说了刘洋在汝南做的事情,刘洋到汝南三个月,比自己行医一辈子救得人都要多,要不是这样,不管是什么达官贵人来了,华佗都不一定招待。
刘洋又邀请师傅去青州居住,说那里南面紧挨着泰山,从东莱可以去辽东,很多名贵的药材,都生长在这些名山大川和苦寒之地,而且生存条件越不好的地方,药材的药效越好。
华佗说他会考虑这个,毕竟在这生活四十多年了。
第二天,刘洋到了谯县,找到县里,把华佗家附近三十亩田全部买了下来,送给师傅做药田,华佗本来说不用,种植的药效果没有野生的好。
刘洋就建议师傅种一些需求量大,但是对药材的药效没有那么严苛要求的药材,这样就可以减少出门采药的时间,也就能有更多的时间治病救人。
华佗听完这个道理没错,确实有一些辅药,对药效没有那么高的要求。
除此之外,刘洋还说,可以把一些师傅遇到的珍惜的,但是还没有长好的药材移栽回来,这样可以避免被山中食草动物给吃了,对于珍惜药材,种植的药效再差,也比没有强。
华佗听完赶紧说道:“对对对,溢之所言有理,我每年都要遇到好多这样的事情,总想着等长好了再去采,可是有的是忘记长在哪里了,有的是被吃了,想想都可惜。
要是能早点遇到溢之,保住那些药材,又能救活好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