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五章 长城(1 / 2)
刘承宗面前摆着一册手写书。
封面用如同印刷般的馆阁体写着《泰镇考见略》五个字。
这本书是周日强从泰萌带回来的,作者是周一敬,那个刘承宗在甘肃战役中俘虏的进士出身甘肃巡按。
书中将阿尔...
赵文远的密使在夜色掩护下悄然出城,一路疾行,直奔西北而去。顾清扬早已得知这一动向,却并未阻拦,他要放长线钓大鱼。赵文远若真要投靠萧远山的旧部,那便让他去,他要看看,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势力。
数日后,赵文远的密使归来,带回一封密信。赵文远拆信细读,脸色越发阴沉。信中言明,萧远山虽已隐退多年,但其旧部仍盘踞西北,势力庞大,且已与朝中某些人暗中勾结,只待时机成熟,便可起兵夺权。而赵文远若愿投诚,便可为内应,共谋大事。
赵文远看完信,沉默良久,最终将信焚毁。他心中已有决断??他赵文远,已无退路。
与此同时,顾清扬也在密切关注西北动向。他派出柳婉儿亲自前往西北,暗中查探萧远山旧部的行踪。柳婉儿领命而去,临行前,顾清扬叮嘱道:“此行凶险,你务必小心行事,切勿暴露身份。”
柳婉儿点头:“属下明白。大人,您也要小心赵文远,他若真与叛党勾结,恐怕不会善罢甘休。”
顾清扬微微一笑:“我自有分寸。”
柳婉儿离去后,顾清扬便将注意力转向朝堂。皇帝虽已封他为“天命”之守护者,但朝中仍有不少大臣对他心存疑虑,甚至有人暗中反对。顾清扬深知,若不能尽快稳固朝局,恐怕赵文远便会趁机作乱。
于是,他开始在朝中布下暗线,密切监视那些心怀不轨的大臣。果然,不出数日,便有消息传来??兵部尚书陈元庆与户部侍郎周怀安私下勾结,意图联合地方藩王,削弱皇权,以图自保。
顾清扬将此事禀报皇帝,皇帝震怒,立即下令彻查。陈元庆与周怀安被当场拿下,押入诏狱。此事震动朝野,许多原本观望的大臣纷纷表态,支持顾清扬,朝局终于趋于稳定。
然而,顾清扬心中却并未轻松。他知道,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
赵文远在府中坐立不安,他已经察觉到顾清扬的手段,也意识到自己已被彻底孤立。他必须尽快行动,否则便只能等死。
于是,他秘密召集心腹,商议对策。一名心腹低声建议:“大人,如今朝中已无您立足之地,唯有投靠萧远山,方有一线生机。”
赵文远沉思片刻,终是点头:“好,既然如此,那便放手一搏。”
他当即下令,命人准备密信,再次联络萧远山的旧部,并约定在西北某处秘密会面。
顾清扬早已料到赵文远会有此一招,他并未阻止,而是悄悄派人尾随赵文远的密使,一路追踪至西北边境。
与此同时,柳婉儿也已抵达西北,她乔装打扮,混入当地,开始调查萧远山旧部的动向。她很快便发现,西北军中确实存在一股神秘势力,他们虽未公开反叛,但却在暗中集结兵力,似乎在等待某个时机。
柳婉儿将这些情报密报顾清扬,顾清扬看后,眉头紧锁。他终于明白,萧远山的真正目的,不只是要掌控“天命令”,而是要借“天命令”之名,号召天下,掀起一场真正的乱局。
而赵文远,不过是这场乱局中的一颗棋子。
顾清扬知道,自己不能再等了。他必须主动出击,否则等萧远山旧部与赵文远联手,局势将彻底失控。
于是,他连夜入宫,求见皇帝。
皇帝召见顾清扬,神色凝重:“顾卿,你来得正好。朕刚收到密报,赵文远已与西北叛军勾结,意图起兵。”
顾清扬拱手道:“陛下,臣正是为此事而来。赵文远已彻底背叛朝廷,若不及时铲除,恐将酿成大祸。”
皇帝沉思片刻,缓缓点头:“朕信你。你可有应对之策?”
顾清扬道:“臣已派人监视赵文远,若他真要与叛军会面,便可一网打尽。只是,臣担心,此事背后,恐怕另有主谋。”
皇帝目光微动:“你是说……萧远山?”
顾清扬点头:“正是。萧远山虽已隐退多年,但其旧部仍在,且势力庞大。若不趁早铲除,将来必成大患。”
皇帝沉默良久,终是缓缓道:“顾卿,朕将此事交予你,你可全权处置。”
顾清扬郑重道:“臣遵旨。”
离开皇宫后,顾清扬立刻下令,命人暗中准备,准备在赵文远与叛军会面时,将其一网打尽。
与此同时,柳婉儿也在西北展开行动。她成功潜入叛军营地,发现赵文远的密使已抵达,正与一名神秘男子密谈。
柳婉儿悄悄靠近,听到那神秘男子低声说道:“赵大人已决定投诚,只待时机成熟,便可起兵。届时,我会在京城内应外合,助你们攻入皇宫。”
那神秘男子冷笑一声:“赵文远不过是个弃子,若他真想活命,便得拿出点真本事来。”
柳婉儿心中一震,立刻意识到,这神秘男子,极有可能便是萧远山的真正心腹。
她不敢耽搁,立刻返回密报顾清扬。
顾清扬接到密报后,心中已有定计。他决定亲自前往西北,设下埋伏,将赵文远与叛军一网打尽。
数日后,赵文远的密使与叛军首领在一处山谷中会面,顾清扬早已率兵埋伏于此。
待双方见面之际,顾清扬一声令下,伏兵四起,将赵文远的密使与叛军首领当场擒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