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明帝国的西洋商行(下)(2 / 2)
内官监掌印太监张宝,一直等到所有事项都确定了,才把手里经过手下总结出来会议纪要放下。从怀里拿出了一个黄色包裹。
打开后对各位说道:“既然谈妥了,那陛下御赐的名号也该亮出来了。”
说完后,一抖包裹,白色的锦帛上,写着“西洋商行”四个大字,下面是盖着红色的御宝。
“这个商行以后就叫明帝国西洋商行!各位把正式条文整理好,各色印章纹饰,也都开始刊刻吧。
咱家回京师时,带回去一份,也给陛下过目。”
按照一万两一股的售价,皇帝名下由李有粮代为支付两千股,另外李有粮用五百艘大福船折算成一千八百股。
其余人员最多认购两百股,普遍是在十股至五十股之间。毕竟其他的封君是没有李有粮的吸金能力的。
他们的手下的士兵和官吏,每年都要花费封地收益的一多半,能积攒出十几万两的流动资金,已经是很多了。
他们可不是有了银子,就卖到地下的士绅豪商,这些人又不用交税,又不用关心他人死活,当然能积攒下数目众多的大银球。
在流动资金方面,做实业的肯定没有干金融的多。这也是这些封君们手里看着人马不少,封地占据一府之地。
但是,他们花的也多啊,在领地内还不能渴泽而渔,也不能强制要求领民们把粮食等实物税换成银子。
能有百十万两的可利用存钱,已经是很难得了。如果明年没有分红到账,他们就要破产了。
明帝国西洋商行成立的消息,在帝国境内的商人圈子里,引起了轩然大波。
根据他们得到的消息,丝绸,瓷器,茶叶三类货物,以后就不用担心售卖不掉了,各地陆续挂出供销商社的店铺,正在无限量的收购合乎他们规格的货物。
各地百姓也感到,自己辛苦一年积攒的生丝,或者是自己一丝丝纺出的丝绸,再也不会有商人压价收购。
每个季度都会把最新的收购指导价,在各地供销商社张贴出来,供百姓们参考。
当然任何新事物的产生,产生的影响不会只有欢迎的,还有不少厌恶甚至敌视的。
特别是东南的海商世家们,他们感到自己的财路受到了严重威胁。
但是,没有办法,西洋商行的建立整个帝国的实权阶级的意志,不是他们控制的朝堂文官能干扰的。
他们能做的也只是抵制,让自己的工坊不接受新公布的《帝国各业度量衡施行标准》。
他们依仗有自己的海外贸易实力,可以通过自己的海船外运开展贸易,不跟西洋商行的海运力量合作。
再有就是上书皇帝,言些与民争利的旧调子。
但是,他们还不知道,整个南洋已经全部在李有粮的控制之下。
除了跟金地诸国开展贸易外,他们只能自己航行到天竺或者天方了。
不过,对于不悬挂帝国海贸许可旗帜的商船,李有粮属下的海上力量,不保证他们路上不会遇见海盗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