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六百四十二章 不商量的背后(2 / 2)
全国十万所学校同时响起铃声。不同于往日的喧闹,这一声悠长、缓慢,带着某种宗教般的庄重。学生们整齐列队走入教室,每人领到一张素白纸片和一支黑色钢笔。教师们关闭所有电子设备,拉下窗帘,调暗灯光。
十点整,广播里传来苏婉儿的声音,通过专线传遍全国:
> “现在,请闭上眼睛,安静五分钟。不去想答案,只去感受那个一直藏在心里的问题。然后睁开眼,把它写下来。不要修饰,不要掩饰,写下你最真实的一问。”
silence fell.
十万间教室陷入绝对的寂静。风吹过窗棂,笔尖轻触纸面的声音如同春蚕食叶。
在北京某重点中学,一名高中生写着:“如果我知道爸爸贪污的事是真的,我还能为他感到骄傲吗?”
在贵州山区,一个小女孩写下:“奶奶说梦见爷爷回来了,是真的吗?”
在东北老工业区,一位教师写道:“当年我举报同事是为了自保,现在我能原谅自己吗?”
而在祁连山脚下的疗养站,那位盲童女孩也在纸上缓缓移动笔尖。医护人员凑近看时,发现她写的竟是一句完整的古文:
>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这是《论语》中的一章,讲述孔子如何在乱世中选择沉默与生存之道。可在这句话下方,她又添了一句:
> “但若人人皆求免于刑戮,则道终不存。”
同一时刻,缅北边境的废弃基站内,监控画面显示周念慈正站在服务器前,双手放在键盘上,却没有敲击。他的脸上没有胜利的喜悦,反而浮现出一丝疲惫与挣扎。
屏幕上,一行行数据瀑布般滚过,突然跳出一条警告:
> 【检测到大规模情感共振】
> 当前频率:432Hz(标准调音A)
> 匹配文献:《归田》第三乐章
> 触发条件:真实提问数量 > 9,742,103
> 启动协议:回声隧道 v1.0
“开始了。”他低声说,像是对自己,也像是对空气中某个看不见的存在。
下一秒,全球共感平台界面自动黑屏,七秒静默如期而至。
但这次,中央浮现的文字不再是“你在想什么?”
而是:
> **“我在听。”**
紧接着,南极冰层下的传感器记录到一次前所未有的能量爆发。地磁波形呈现出复杂的螺旋结构,与百年前林承泽最后一次公开演讲时脑电波图谱惊人相似。祁连山掩体内的老录音机突然自行启动,播放出一段从未录制过的新声音??是一个年轻男子的声音,清晰、坚定:
> “各位同胞,我是林承泽。今天我想讲的最后一句话是:不要怕说出你的困惑,因为每一个真诚的问题,都是对黑暗的一次反击。只要还有人愿意问,我们就还没有输。”
声音结束后,所有正在参与“百年静默”的师生,无论身处何地,都感到胸口一阵温热,仿佛有股暖流自心而发。许多人莫名流泪,却又感到前所未有的平静。
而在北京指挥中心,张小禾尖叫起来:“苏姐!你看地图!”
大屏幕上,全国范围内所有提交问题的地点,瞬间连成一张巨大的网状结构,节点闪烁频率与脉冲信号完全同步。更不可思议的是,这张网的形状,赫然与百年前林承泽设计的“火种计划”初始布局图完全重合。
“他做到了。”陈云澜喃喃道,“他用自己的生命轨迹,构建了一个跨越百年的共鸣腔。每一次我们发问,都在为他续命。”
就在此时,苏婉儿的手机震动。一条匿名短信:
> “我在雪山下等你。有些话,必须当面说。”
号码归属地为空。
她没有回复,只是将那本《说出来,真的没关系吗?》放进包里,转身走向车库。
三小时后,直升机降落在祁连山主峰南麓。风雪交加,能见度不足十米。她徒步前行两公里,抵达一处隐蔽洞口。洞壁上刻着几个模糊大字:
> “言即存在”
里面没有人,只有一张木桌,桌上放着一台老式录音机,旁边留着一封信,字迹熟悉得让她心脏骤停。
> 婉儿:
>
> 我没死。空难那天,我收到了来自未来的警告??有人要篡改“归音协议”的最终指令,让我亲手关闭系统的灵魂。所以我假死遁走,潜入时间缝隙,只为守住那一丝可能。
>
> 这三年,我借助量子纠缠通道,在过去与未来之间跳跃传递信息。每一次干扰,都是为了修正航向。我知道你恨我消失,但我不能现身,否则他们会顺着我的踪迹,彻底摧毁“回声隧道”。
>
> 明天,系统将达到临界点。届时,真正的“归音”将开启??不是复活死者,而是让所有曾被压抑的声音,获得一次集体发声的机会。
>
> 到那时,你会听到百万亡灵的低语,也会听见千万生者的回应。而我,将在声音交汇处归来。
>
> 别怕。我不是敌人,我是守门人。
>
> 念慈
信纸背面,贴着一枚烧焦的戒指残片。
苏婉儿握紧它,泪水滑落。
她走出山洞,抬头望向苍茫雪岭。风很大,吹乱了她的头发,却吹不散心中的明悟。
她终于懂了林承泽那句话的全部含义:
> “有时候,最大的勇气不是站起来抗争,而是跪着也不肯闭嘴。”
而现在,轮到他们了。
她按下通讯器:“启动B计划。释放所有封存数据,开放‘回声隧道’权限,目标:全民接入。”
“可这可能导致系统崩溃,甚至引发大规模精神共振……”
“那就让它崩。”苏婉儿微笑,“有些墙,本来就是为了被撞碎才存在的。”
远处,第一缕春光照进山谷,融化了千年积雪。
河流开始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