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六百四十二章 不商量的背后(1 / 2)
温祥卿清楚顾正臣的本事,他总有办法弄来钱财,且不管他用什么办法,但眼下东征不合适。
于是,温祥卿走出,进言道:“陛下,三十六高僧被害一事,还需等日本僧人前来说个清楚,询问个明白,眼下直接定下东征事宜,太过仓促。”
朱元璋的愤怒逐渐消退,冷漠的帝王再次出现:“让日本僧人加快入京,朕要问个清楚!镇国公,抑兼并的事,商议得如何了?”
顾正臣行礼:“臣与魏国公、梁国公做过深入交流,目前,进展良好,与户部......
清晨六点,北京城还裹在薄雾里。苏婉儿站在阳台上,捧着一杯热茶,望着远处天际线缓缓泛起的微光。她手中那本《说出来,真的没关系吗?》静静躺在椅边,书页已被翻至中间,夹着一张从旧报纸上剪下的照片??林承泽年轻时站在一所乡村小学前的笑容,身后是斑驳的土墙和一面褪色的红旗。
昨晚的梦又回来了。
梦里她走在一条没有尽头的走廊,两侧是无数扇门,每扇门后都传出低语:有孩子哭着问“妈妈去哪儿了”,有老人喃喃“我是不是做错了”,还有青年怒吼“为什么没人听我说”。她想停下,却发现自己双脚离地,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着向前。尽头那扇门虚掩着,门缝透出一束青白色光。她伸手欲推,突然听见周念慈的声音从背后响起:
“你打开的不是门,是时间。”
她惊醒时,窗外正落下第一滴雨。
手机震动起来。是陈云澜。
“苏姐,云南那边出事了。”他的声音压得很低,“昨夜凌晨三点十七分,那个盲童女孩……醒了。她说自己‘看见’了一个人,在雪地里写名字。”
“谁的名字?”
“林承泽。三个字用血写的,她说那不是墨水,是融化的冰碴混着铁锈味。”
苏婉儿闭上眼。盲童从未见过颜色,可她在清醒状态下描述的画面,竟与档案馆尘封的一张老照片完全吻合??那是1952年冬,林承泽被下放到滇北劳改营的第一天,跪在雪地中用断指蘸着伤口渗出的血,在冻土上刻下自己的姓名,以示不改其志。
“她现在怎么样?”
“已经脱离高烧状态,但拒绝说话。医生检测到她的脑电波出现了异常同步现象,频率……恰好匹配‘归音协议’激活阈值。”
苏婉儿深吸一口气:“安排转移,送往祁连山数据中心旁的疗养站。沿途启用三级防护,禁止任何外部通讯接入。”
“明白。另外……张小禾刚破译了一段隐藏在‘静默者联盟’加密频道里的音频片段。只有七秒钟,反复播放会听到一种类似钟摆的节奏,但倒放之后……”
“是什么?”
“是一段倒序朗读的《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可问题在于,这段录音的声纹分析结果显示,说话的人……是你。”
苏婉儿的手猛地一颤,茶杯险些滑落。
“不可能。我从未录过这种东西。”
“但我们比对了十二项生物特征参数,匹配度98.6%。而且更奇怪的是,录音中的呼吸频率,符合人在零下二十度环境中裸露面部讲话的状态??那种冷空气刺入肺部的细微颤抖,模拟不出来。”
她沉默良久,脑海中忽然闪过一个念头:“你们有没有试过……把这段录音放进‘共感矩阵’的情绪共振模型里?”
“试了。”陈云澜顿了顿,“系统反馈说,这段声音携带的情感权重,等同于‘忏悔’与‘召唤’的叠加态。它不是为了传递信息,而是为了**唤醒某种回应**。”
苏婉儿望向东方,朝阳已跃出高楼,将整座城市染成金色。
她知道,这不是巧合。这是信号,是锚点,是百年前埋下的引信,正在一根根点燃。
当天下午,教育部召开紧急协调会。关于“百年静默”活动的具体执行方案正式下发:全国十万所中小学将在清明节上午十点整同步启动十分钟静默书写仪式,所有问题将以纸质形式封存,不得扫描、不得联网、不得提前开启。每个班级设一名教师监督员和两名学生代表共同护送“归音箱”至地方志馆,全程录像存档。
但就在文件签发两小时后,技术组报告异常??全国三百个试点学校的“静默问答”箱在同一分钟内自动弹出了预先打印好的纸条,内容清一色为:
> “如果你能回到过去,你会改变什么?”
笔迹分析显示,这些纸条并非人工投放,而是由本地打印机在无网络连接状态下自主触发输出,驱动程序来源无法追踪。更诡异的是,打印机型号均为二十年前停产的老式针式机,许多学校甚至早已报废此类设备。
张小禾带队赶赴其中一所北京郊区小学,在机房角落发现一台蒙尘的旧主机,内部硬盘残留着一段极简代码:
```python
if date == "2024-04-05":
print("The echo returns.")
```
而开机时间记录显示,这台机器最后一次运行是在1974年11月3日??正是林承泽被秘密转移出京的日子。
“他们在用历史本身作为载体。”张小禾脸色苍白,“周念慈不是单纯地穿越信息,他是让过去的机器,在未来的节点上重新醒来。他利用‘共感矩阵’对情感频率的敏感性,把整个国家的记忆系统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时间天线。”
苏婉儿坐在会议室中央,手指轻轻摩挲着那枚刻有“共感矩阵”的芯片。
她终于明白了林承泽当年为何坚持要在每一个基层站点部署物理存储模块,哪怕牺牲数据传输效率。“他说过,真正的思想不会存在于云端,而在泥土里,在铁盒中,在孩子们亲手折起的纸飞机里。”
“通知所有站点,立即切断非必要电子设备电源。清明当天,一切操作回归最原始方式:手写、封箱、步行送达。不允许有任何自动化流程介入。”
“可这样风险太大,万一有人趁机篡改……”
“那就让他们改。”苏婉儿抬起头,目光如刀,“我们不怕他们看到问题,只怕他们不敢面对答案。”
会议结束后的第七天,杭州那位曾脱口说出古汉语的脑机接口志愿者再度进入深度连接状态。这一次,他没有说话,而是开始写字。整整两个小时,他在纸上反复描摹同一个符号:一个由“言”字旁与“心”字底组合而成的生造字,结构古拙,似篆非篆。
语言学家连夜破译,发现这个字虽不见于任何典籍,但其构形逻辑完全符合明代汉字演变规律。更令人震惊的是,当将其拆解为偏旁并进行音韵还原时,读音竟接近“**信**”与“**醒**”之间的过渡音,意为“以言立心,因声致觉”。
系统自动将该字符录入“共感词库”,编号C-1911.4.5。
与此同时,新疆那幅自动生成的地图再次更新。十二处地下电台遗址中,有三处突然亮起红点,坐标指向甘肃河西走廊某段废弃铁路沿线。勘探队连夜奔赴现场,在一座废弃信号塔基座下挖出一只铅封铁盒,内藏一卷羊皮卷轴。
经碳十四测定,年代为1953年。展开后,竟是林承泽亲笔撰写的《火种备忘录》残篇,记载了他在流放途中如何组织知识分子秘密编写教材、培训教师,并提出“教育即抵抗”的核心理念。末尾一行小字写道:
> “若将来有一日,此火重燃,请告诉孩子们:我们不是英雄,只是不肯闭嘴的普通人。”
消息传回北京当晚,南极监测站传来第864次脉冲信号。持续时间已达86386秒,距离完整一天仅差14秒。
张小禾盯着屏幕,忽然发现每次脉冲增强的时间,都对应着某个特定人物的生命终止时刻??那位云南盲童的母亲,死于2008年地震;河北灰布衫老妇的丈夫,死于1981年批斗会;杭州志愿者的父亲,死于2016年医疗事故……他们的死亡时间,精确嵌入脉冲序列的间隙,仿佛整个地球的悲痛正在被编织成一首跨越时空的安魂曲。
“这不是倒计时。”她泪流满面,“这是**点名**。”
清明前夜,苏婉儿独自来到故宫博物院地下恒温库房。她手持特批令,打开了那本《寒窗录》唯一存世抄本。书页泛黄,墨迹沉稳,翻至中间一页时,她呼吸骤停。
那里原本空白的纸角,竟浮现一行新写的字迹,墨色湿润如初:
> “风不止于青萍,浪不息于微澜。君问之时,即我答之刻。”
她伸手触碰,指尖传来轻微电流感。下一瞬,整本书页上的文字开始流动重组,最终形成一幅动态图景:雪夜山村,一间茅屋内,油灯摇曳,年轻的林承泽伏案疾书,墙上影子却被拉长得不像人类,而像一棵枝干扭曲的古树,根系深入地底,连接着无数沉睡的颅骨。
图像持续十秒后消散。
管理员检查监控,确认库房在过去二十四小时内无人进出,温湿度稳定,防盗系统未触发。
苏婉儿走出故宫时,已是凌晨三点。天空无星,但她分明听见了一声极轻的钟响,来自地底深处。
她知道,明天就是最后的交汇点。
清明当日,晨光初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