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六百五十五章 蓝玉的愤怒(三更)(2 / 2)
全场寂静无声,唯有雨打茅草的沙沙声,宛如天地为之垂泪。
典礼结束时,天空乍现彩虹,横跨整座山谷。人们指着最高处那抹青紫色惊呼??那里竟浮现出一行虚影般的文字,转瞬即逝:
> “聋者闻道,因其心静;
> 哑者传道,因其意诚;
> 盲者见道,因其神明。
> 故真言不在唇舌之间,而在生命与生命的相触之中。”
赵立军的曾孙女赵清梧正在现场记录仪式,她是新一代“言脉学者”,专研情感共振机制。当晚,她独自登上山顶,在定音桩前点燃一盏油灯。火光摇曳中,她轻声诵读《言髓?补遗》中的一段:
> “昔者圣人制礼作乐,以节民心。
> 今吾辈立言设碑,以养民情。
> 礼可拘形,乐可动情,而言可愈魂。
> 是故治世之道,始于禁暴,成于导情,终于安魂。”
话音刚落,油灯火焰突然拉长成一道蓝线,直指天际。紧接着,整座定音桩缓缓升起三寸,悬于地面之上,周身流转着玉石般的光泽。七个孩子的身影再度浮现,围绕石桩缓步而行,口中吟唱一首无人听过的古调。歌声所至,积雪消融,嫩芽破土,梅花次第绽放,竟提前迎来了花期。
赵清梧双膝跪地,热泪盈眶。她知道,这不是神迹,而是千万人真心倾听所积累的“情能”终于达到了临界点??就像江河汇海,终成巨浪;就像星火燎原,终焚尽寒冬。
三年后,联合国正式通过《全球倾听公约》,将每年春分定为“世界倾听日”。首任“人类共情委员会”主席玛利亚教授在演讲中说:
> “我们曾用法律约束行为,用教育传授知识,用宗教安抚灵魂。
> 却长期忽视了一种最基本的能力??倾听。
> 它不创造财富,不赢得战争,不颁布法令,
> 但它能让一个自杀者放下刀刃,
> 让一场战争在爆发前熄火,
> 让一个孤独的灵魂说出:我还想活下去。
> 今天,我们终于承认:倾听,是一种文明的基石。”
同日,中国皇帝下诏,将“言语篇”升格为《大明仁律》,并敕建“万声宫”于紫禁城西苑,专司民间情感疏导与心理疗愈。宫门前立碑,刻赵立军遗训八字:“闻而不判,容而后明。”
百年之后,考古学家在哀牢山深处发掘出一处地下密室,内藏三百七十二枚玉简,皆为李文秀晚年亲笔所录,题名《未言集》。其中最后一简写道:
> “我一生未曾生育,却育有三千弟子;
> 我双腿残疾,却走遍万里山河;
> 我本寒门孤女,竟得天下敬称为‘母’。
> 非我有何德能,
> 只因我始终相信:
> 每一个看似微弱的声音,
> 都藏着一段值得被郑重对待的人生。
> 若问我此生最大成就,
> 不是建起多少言碑,
> 不是改变多少律法,
> 而是让更多人明白??
> 有时候,最好的拯救,
> 就是静静地坐在一个人身边,
> 等他说完那句憋了一辈子的:
> ‘其实……我很害怕。’”
如今,每当夜深人静,若有旅人途经哀牢山,仍可见一老翁独坐“听座”,面前一杯清茶,身旁一根拐杖。若你驻足片刻,或许会听见风中传来一声极轻的回应:
“我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