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六百八十二章 东征不求快(六更)(2 / 2)
顾正臣闻讯,立即亲赴扬州。
他带格物院医工组入村勘察,走访病患家属,最终在一户废弃柴房中找到一台古怪装置??铜壳包裹,内嵌旋转齿轮,连接一根细管通向墙外,末端附有蜂蜡制成的“声膜”。经检测,此物竟能接收特定频率声波,并放大传导至地下管网,形成共振效应。
“这不是病。”顾正臣冷冷道,“是‘音蛊’余党在报复。他们利用城市排水系统作为传音管道,将姚广孝留下的邪音模组重新激活。”
他当即下令:全城停用地下陶管排水,改为明渠导流;所有老旧巷道墙体凿开检查,清除隐藏装置;同时启用“光明行动”升级版??在城中十处高点架设扩音器,昼夜轮播《正气歌》《少年行》等昂扬曲目,以正压邪。
七日后,怪病止息。
而在查抄一名嫌疑人家中时,搜出一本手抄秘册,封面题曰《天罡幻术总纲》,内载种种迷魂、摄神、驱尸之法,末页赫然写着一行小字:“待主归期,血祭金陵。”
顾正臣盯着那行字,久久不语。
他知道,姚广孝并未离开。此人如幽魂,藏于市井,潜于人心,随时准备掀起滔天巨浪。
他提笔修书一封,密送北平细作首领:“不惜代价,查清姚广孝是否尚在人间。若有线索,即刻焚烧‘紫鸢信鸽’,三日内必有回应。”
与此同时,北方战局再生变故。
十二月二十,大同方向急报:蒙古瓦剌部突然南侵,攻破独石堡,杀守将,掠边民三千。而更令人震惊的是,戍边将领发现,敌军阵中竟有身穿明军制式铠甲者,操汉语,指挥若定。
“是假扮的。”兵部尚书耿炳文断言,“朱棣已与瓦剌勾结,故意制造边患,逼朝廷调兵北援,以便他乘虚南下!”
顾正臣却摇头:“不,不止是调虎离山。他在逼我做选择??救边,还是守腹地?”
建文帝焦虑万分:“若不援边,失土辱国;若调兵,南京空虚,恐为朱棣所乘。”
顾正臣沉吟片刻,忽而一笑:“陛下,何须二选一?我们可以……让他自己退兵。”
他召来格物院飞行巡检队统领:“即日起,氢气球每日升空三次,航线覆盖燕军驻地。不作战,只撒传单。”
“传单写什么?”
“写瓦剌正在劫掠北平周边村落,烧燕王祖坟,奸淫燕王府婢女,说朱棣不顾家乡父老,只为争权夺利,弃家于不顾。”
众人愕然。
顾正臣冷笑:“朱棣最重名声。他打着‘清君侧’旗号起兵,若被百姓视为弃家不顾的逆子,军心必乱。我要让他内外交困,不战自疲。”
三日后,第一批发往燕军营地的传单随风飘落。
当士兵们拾起那些白纸黑字,读到“尔等父母妻儿正遭胡骑蹂躏,而燕王却在此地苦战南方兄弟”时,不少人当场痛哭。更有边地籍士卒怒吼:“我家在永平!若爹娘有个三长两短,老子宁可回乡抗胡,也不替他卖命!”
军中骚动渐起。
朱棣得知,暴怒不已,下令斩杀散布流言者五人,悬首辕门。然人心已动,难以挽回。短短十日,逃兵逾三百,多为冀东、辽西子弟。
张玉忧心忡忡:“王爷,再这样下去,未及南下,军已自溃。不如暂且回师北平,先驱胡寇,再图大计?”
朱棣沉默良久,终于咬牙:“传令,全军北返。另遣密使入瓦剌营,就说……我愿提前兑现互市承诺,只求暂缓进攻三个月。”
命令传出,边患之压稍解。
而就在这短暂的喘息之际,南京迎来了新年。
洪武三十二年正月初一,钟山脚下,万人空巷。
顾正臣主持首届“科技祭”,在新建的“格物广场”上,展出数十项新政成果:无人驾驶的蒸汽运煤车、可升降的跨河吊桥、自动纺纱机、甚至还有试验中的“潜水铁船”模型。百姓扶老携幼前来观览,惊叹之声不绝于耳。
最令人震撼的,是广场中央矗立的一座“信息塔”??高十丈,通体铜铸,顶端装有旋转镜面与信号灯。每逢整点,塔上便会通过光码向全国十二大城发送简讯:天气、粮价、政令、战况,皆在瞬息之间传达。
“这便是‘光电传书’。”顾正臣登台宣讲,“从此以后,千里之外的消息,不再靠马跑,不再靠人传,而是光走、电飞!”
台下掌声雷动。
儒生们虽仍有非议,称其“奇技淫巧,惑乱民心”,但普通百姓却看得真切??铁路让他们出门更快,讲堂教他们识字算账,机器让他们做工更轻松。新政,实实在在地改变了生活。
就在庆典高潮之时,一名灰衣老仆悄然走入顾府后院,递上一只密封竹筒。
顾正臣拆开一看,脸色骤变。
筒中仅有一张薄纸,字迹潦草却熟悉:
**“我在泉州港外,见海船千帆,皆非大明之旗。西洋人已至,火器胜我十倍。若再不筹建水师,十年之内,华夏将沦为异族牧场。??广孝顿首”**
他怔立良久,手指微微发抖。
这不是挑衅,而是一封警告。
真正的危机,或许从来不在北方的刀兵,而在遥远海平线上,那即将破晓的风暴。
他缓缓合上纸条,望向远方。
朝阳升起,照在新铺的铁轨上,反射出耀眼光芒。
他知道,这场变革,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