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六百九十三章 幕府的心思(2 / 2)
他抬头望向北方阴云:“朱棣可以造势,可以立功,可以挟胜逼宫。但他不能公然勾结外敌,训练叛军。只要这一条坐实,便是谋反大罪,陛下就算再宠信他,也得亲手斩断他的爪牙。”
又过五日,那霸港。
朱棣大军正式入港,受降大典如期举行。广场上搭起三层高台,朱棣身着金甲,腰悬御赐宝剑,接受三百倭酋跪拜献印。各国使节列席观礼,连高丽使者也姗姗来迟,面色阴沉。典礼至高潮,忽见东南方浓烟滚滚,哨骑急报:一艘悬挂燕王府旗号的运输船在五岛海域遭“海盗”袭击,船上三百女奴尽被掳走,五十万两白银沉海。
朱棣勃然变色,当场下令:“命水师副将张玉,率舰队即刻追剿,无论逃至何处,务必全歼!”
顾正臣此时仍未归,署理事务的督粮司主簿依其前令,仅批准调拨三艘战船、两千石军粮。
张玉怒斥:“区区三船,如何剿匪?”
主簿冷然:“奉副帅令,非战时不得擅调主力。且此船属私运性质,未列兵部册籍,不予军援。”
消息传至高台,朱棣脸色铁青,却强作笑颜:“顾副帅执法如山,令人敬佩。此等小事,不必劳烦中枢。”随即私下传令亲兵:“传我密令,调动‘黑旗营’??即刻封锁五岛海域,见船就沉,见人就杀,不论国籍!”
所谓“黑旗营”,乃朱棣私养的三千死士,不隶兵部,不受督粮司节制,专司隐秘行动。
与此同时,南京。
太子朱高炽终于启程,龙舟刚出秦淮河,便接到八百里加急:辽东急奏,谭渊所部三万将士突发“热瘟”,高烧呕血,十日亡者已达八百。军医束手无策,疑为境外传入恶疫。更骇人的是,军中火药库接连爆炸,经查,硝石含奇毒,疑似人为掺杂。
朝堂震动。
兵部尚书顿足:“此乃大变!若边军崩溃,女真必反!”
户部侍郎低语:“听说这批硝石,是从福建私商处购得,而卖家……挂着燕王府的牌子。”
内阁大学士解缙连夜上书,请求彻查燕王府与辽东军械往来。
而就在此时,朝鲜国王李芳远突然发来国书,措辞强硬:“据可靠密报,燕王曾许诺战后割让琉球予我国。若此言属实,乃欺君卖国之举!本王誓不与背信之徒共存!”随即宣布断绝与燕王府一切贸易,并召回所有在北平的使臣。
南京城风雨欲来。
朱元璋卧病多日,闻此讯猛然坐起,连咳数声,颤声问:“顾正臣……可曾知情?”
身旁老太监低声答:“回陛下,顾副帅七日前已抵济州,正联合高丽水师搜捕可疑船只。另据密报,他曾在船上焚烧一份地图,似标注辽东十余处军堡位置……”
朱元璋闭目良久,忽然叹息:“此子……狠辣如刀,却又守法如铁。朕若早十年用他,何至于今日困于父子之争……”
他提笔写下一道密旨,交由贴身太监:“速发八百里加急,送至济州岛。只准顾正臣一人拆阅。”
内容仅十二字:“**许你便宜行事,事成即归。**”
又盖上一枚极少使用的“天子剑印”。
济州岛,深夜。
顾正臣拆开密旨,火光映照下,他久久不语。
马三宝问:“陛下这是……授权您动手了?”
“不。”他摇头,“是授权我活下来。若我失败,便是‘便宜行事’越权,满门抄斩;若我成功,便是‘社稷功臣’,得以全身而退。”
他站起身,望向大海:“传令下去,启动‘贞观终章’??放出风声,就说我在海上遭遇风暴,生死不明。同时,让赵九章带着‘净硝粉’配方,秘密返回南京,交给刑部尚书吴庸。”
“您呢?”
“我去辽东。”他披上黑袍,“既然朱棣想在那里建他的‘新军’,那我就亲自去,看看这座庙,到底有多歪。”
翌日拂晓,一艘无旗小船悄然北上。
而在南方,那霸港内,朱棣站在空荡的督粮司衙门前,手中捏着一封刚刚收到的电报??
“顾正臣失踪,疑遭刺杀。最后踪迹,见于济州外海风暴区。”
他凝视良久,忽然笑了。
“失踪?怕是躲起来,准备给我最后一刀吧……”他低声,“顾正臣,你聪明绝顶,却忘了天下终究是马上得之,非账本可治。等我平定辽东,挟百万雄师南下,看你拿什么守你的‘序’。”
他转身下令:“传令全军,休整三日,而后??北上!目标,女真腹地!”
海风呼啸,战云密布。
而在遥远的北方,一片雪原之上,一座秘密工坊正悄然冒烟。铁锤敲打声中,一辆辆覆盖油布的“震天雷车”缓缓驶出洞窟,炮口指向南方。
真正的战争,从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