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手压式纳鞋底机(1 / 2)
雄鸡唱明,吴旭和,吴晓娟已来到父母住房门外。
娘,爹。我醒了,没有大碍了,给爹娘请安了。吴旭和声音洪亮,愉悦与期盼写在脸上。
屋里传来母亲的声音,太好了,老天保佑,娘心里的石头可落了地了。
没片刻工夫,母亲李氏打开房门,一把拉过旭和拦在怀里看着儿子,开心的哭了,两颗眼泪从眼眶里不争气的流了下来。
我看看爹,还疼的厉害吗?旭和挽着母亲李氏的手和声细语的说道。
来到床榻前,父亲消瘦的不成样子了,瘦了一大圈,眼窝深陷,精神尚可,上身和衣半躺着。骨头没长牢之前要脱换衣服是不可能了,也相当的麻烦。
慈照看着儿子,脸上带着笑容道:我儿好啊,可还有不适?这次你伤了脑袋,头发都发黄了,等头上的肿块消了还得让大夫再看看,可不得马虎。
嗯,我听话就是,我就陪着您在家好好休养,孝敬父亲。旭和心里这么想也这么说。
相谈一会,天已大亮了,姐姐自去厨房张罗早饭,母亲伺候着父亲起床,当然了我不失时机的在旁搭把手,以表寸心。当然了,老爹也相当的满意,大有我儿是天下最好的儿子之感慨,母亲也甚为开怀。
来到前厅的时候,早饭已摆上桌,叔叔吴仁照一家正等着,也是笑意满满。
吴家的全家福有必要梳理一下,家主吴慈照,夫人李氏,大儿子吴旭和,就是本尊啊,二儿子吴宏和9岁,女儿吴晓娟16岁,叔叔吴仁照,夫人张氏,儿子吴忠和12岁,今天会接回来,女儿吴志娟8岁。另有家仆2户6人。
吴家家宅上北下南成品字形格局,当中前后院两进院落,东有东跨院,西有西跨院。叔叔一家住西跨院,东跨院暂时闲置。
众人用完早饭,慈照招呼道:儿啊,扶我去书房。
闻言,我赶忙起身上进,自不敢怠慢,仁照也跟着去书房,书房就在东隔壁,并排挨着前厅,出门左转就到。
扶父亲坐好,我自要退出书房,慈照说:我儿你也坐,听着。
我答了声:好。关上门自去下首坐在叔叔对面。
仁照把事情详细的说起,约莫半个时辰,总算商谈结束,等待着父亲的拍板。父亲也没有犹豫,就按叔叔仁照说的办。
我静静地听着,头疼,情况不妙啊。
按叔叔仁照所说,账房余银就十二两,后续的医药诊治费用少则还需3两;船厂1多号工匠吃饭一年所筹备的稻谷32斤,假如给全家族45余口分配管饱,每人每天平均1斤稻谷,最多也就两个半月。过了正月,漕运衙门分派任务,不仅不会提前支付工钱和料钱,还会克扣的比去年更厉害,加上还需采购一些辅助材料,银钱全无,路在何方。
这次事件前后算来损失超过5两,对于这么个维持温饱的小小漕运造船厂来说是个灾难,但是,为了稳定人心,不得不顶着困难作出决定,真是难为了一家之主。
退一步讲,我不干了,船厂卖了,营生没了,坐吃山空又如何活下去呢。
扶父亲回房歇息,感觉父亲老了,早上的精神头风吹云散了,我也默默无语。嘱咐了一声,又默默无语地回自己房里,坐了下来发呆。
按照记忆,这大明朝的情况,妥妥的社会底层阶级,能苟活着就是美好,如何短短月余的时间赚来5两填补损失,我得好好的想想。
一上午的时间就这样在发呆和灵光咋现之间切换着,激烈交锋数十回合,依然双手一摊,无辙。
午饭过后,我陪着父亲在院子里晒太阳,等母亲和姐姐收拾停当也来到院子的时候,父亲睡着了,发出轻轻的哼声。
正午的阳光真暖和,我眯着眼对着太阳公公傻笑着,给我力量吧,我的内心在呼唤。
母亲和姐姐见状,也是不小心发出笑话的声响,可手里没闲着,正在纳鞋底。
我侧目观瞧,不一会就入魔了,那一针一线似乎有魔力一般拨弄着我的心扉,我似乎明白了什么,似乎又什么也没有明白。
我坐直了看了看脚上,是布鞋,如此制作布鞋费时费工,价值不菲不是!脑子里飞快地计算着:长2厘米,宽1厘米,间隔2毫米,需要长1针宽5针,得5针,两只鞋子1针,就算半个时辰2针,得花费5个小时才能纳一双鞋底,1小时市场最低价格1文钱,5文钱啊。
假如有一台缝纫机样式的物件一天做一双鞋,那不是一个人一月就有1两五,全村的妇女、未成年人都算上妥妥的超2人吧,一月3两,这比百年祖业来钱快啊,还特别特别的没原材料成本。
哈哈哈,好!我开心的笑出声来。
母亲和姐姐好奇的眼神直视过来,脸上满是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