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仕书屋
会员书架
首页 > 穿越 > 大明烟火 > 二千三百三十五章收拾龚平

二千三百三十五章收拾龚平(2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治愈系篮球 女修她只有亿点点底牌 大秦:入狱五年,狱友是嬴政? 海贼之不死者之王 守护猫之城的曙光 圣祖I 龙武仙尊 洛神纪 三国:汉中祖 妖孽的开挂人生

他们的故事,或许不会被史书详载,却在一代又一代画师的传承中,化作不灭的光芒。

正如那句诗所言:“江山万里皆如旧,不见当年画中人。”他们虽已离去,但他们的画,依旧在时光的长河中静静流淌,宛如那寒梅,虽寒不凋。

数年后,江南一带的画坛悄然兴起一股新风,画师们不再拘泥于前人技法,而是更重内心情感的表达。他们以自然为师,以心为笔,追求画中之意,而非形之工巧。这股风潮的源头,正是文若兰与李墨生的遗作,以及后辈周子安的传承。

周子安在虎丘山下住了整整十年,将文若兰的画作一一临摹,又结合自己所见所感,创出一套独特的笔法,人称“寒林笔意”。他不拘泥于山水、人物、花鸟之别,而是随心而动,随情而画。他常说:“画者,心之镜也。心若澄明,画自清明。”

这年春末,周子安携画游历至闽南,恰是李墨生当年隐居的海边渔村。他踏着海风而来,站在那片熟悉的沙滩上,遥望远方海天交界处,仿佛看见了那位执竹作画的老者身影。他取出一卷素绢,于沙滩上铺开,提笔作画。

他画的是一座桥,桥下海浪翻腾,桥上一人独行,身披风衣,手执画笔,望向远方。他在画上题诗曰:

> 海风拂面忆前人,桥影依稀梦未真。

> 一纸寄情千里外,唯余涛声伴孤身。

画成之后,他将画卷起,放入怀中,走入渔村。村中老人见他面生,却见他举止儒雅,便热情招待。周子安问起李墨生旧事,老人们纷纷摇头,只有一位年逾八旬的老妪,缓缓开口:“你是说那位海边作画的先生?他曾在村中住了多年,常教孩童识字作画,后来病重,临终前画了一幅桥,说是送给一位故人。”

周子安闻言,心中一震,忙问那画如今何在。老妪叹息:“那画被一位僧人带走了,说是送至苏州虎丘山下的竹林精舍。后来再无音讯。”她顿了顿,又道,“那位先生临终前,曾对我说过一句话:‘画不在纸上,在心中。’”

周子安听罢,久久不语。他望着窗外的海,忽然明白,李墨生一生所求,不是名留画史,而是以画寄情,以心传意。他回到住处,取出那幅《桥》,重新展开,细细品味。他终于理解了李墨生的画为何总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深情,那是历经世事之后的沉淀,是乱世之中对艺术的坚守。

他决定重返江南,将李墨生的画风与文若兰的意境融合,创出一种新的画风。他称之为“心画”,意即以心为笔,以情为墨,画出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回到苏州后,周子安开始收徒授艺,他的画室设在虎丘山下,离文若兰旧居不远。他每日清晨焚香作画,午后讲学,夜晚则整理文若兰与李墨生的遗作,编成一册,名为《双影集》。书中收录了两人一生的代表作,并附上自己的解读与心得。

《双影集》一出,江南画坛震动。许多画师纷纷前来求教,周子安从不藏私,倾囊相授。他常说:“文若兰与李墨生,虽未名留画史,但他们以画寄情,以心传意,这才是真正的画道。”

几年后,周子安的学生遍布江南,他们皆以“心画”为宗,不再拘泥于形式,而是追求画中之意。他们的画风清冷而深情,既有文若兰的孤傲,也有李墨生的豪情,成为当时画坛的一股清流。

而在这股风潮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文人开始重新审视明代画风,不再盲目推崇唐寅、沈周等大家,而是更关注那些默默无闻、却以真情入画的画师。他们开始收集文若兰与李墨生的遗作,甚至有人出资修复虎丘山下的竹林精舍,将其改为“寒梅画馆”,供后人瞻仰。

寒梅画馆落成之日,江南文人齐聚一堂,共赏文若兰与李墨生的画作。周子安立于馆前,望着院中那株寒梅,花瓣虽已凋零,枝干依旧挺立如铁。他轻声道:“他们虽已辞世,但他们的画,依旧在诉说着他们的故事。”

夜色降临,画馆内灯火通明,墙上挂着的《寒梅图》与《桥》,在烛光下显得格外清晰。有人低声吟诵文若兰的诗句:“江山万里皆如旧,不见当年画中人。”那一刻,仿佛两位画师的身影,依旧在画中对语,穿越了时间的长河,抵达了后人的心中。

周子安站在窗前,望着夜色中的竹林,心中一片清明。他终于明白,艺术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它是否被世人所知,而在于它能否穿越时间,连接彼此的心灵。他轻轻一笑,提笔在纸上写下:

> 心若澄明画自清,情真意切笔生灵。

> 一纸寄情千里外,唯余风雪满衣行。

写罢,他将画卷起,放入案头,缓缓闭上双眼,仿佛听见了文若兰与李墨生的回响,听见了明代画坛最后的余音。他知道,自己也将成为那长河中的一朵浪花,继续传承他们的画道与精神。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我,武松,靠科举无敌! 质子十八年,归国万人嫌 科普盗墓:国家问会不会分金定穴 寡妃待嫁:媚后戏冷皇 大唐贞观第一纨绔 最后一个北洋幕僚 大明:朱元璋:我,朱雄英,让位 大明官场之名落孙山 长生:我在大明被徐达捡回家 北宋诡事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