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2 / 2)
赶人是不可能赶人的,他还给自家户部的官吏谈了个兼职的活,这场忙活下来,大家都能赚个三五两银子的外快,谁不乐意?
过来抗议的这群文臣,就算能拿得出来那笔银子,也没人愿意做那个冤大头。
毕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为了趁机彰显自己维护文人体统的形象,从而增加他们在士林中的声望和影响力而已。
有人硬着头皮道,“李大人,我们都是朝廷官员,这般张口闭口都是银子,不大好吧?”
李尚书直接瞪向说话的人,“这世上就你清高,你是餐风饮露长大的?有本事你们别天天来户部要银子啊,敢嫌老夫将银子挂嘴边,你要是能将你的家财全捐给大库,老夫定能敬你三分,任你骂老夫满身铜臭。”
这就是户部的两个侍郎都急着想上位,徐庆业却将李尚书一直留任,不准他请辞的原因,有这位定海神针在,他对户部放心多了。
即便这位既不是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也不是很有名望的那种大儒名士,甚至连资历都不怎么光鲜。
只是一位历经过前朝两代皇帝的户部老人,而且他是由底层小吏逐步升上来的。
前朝灭亡时,他还只是一个管库的主事,唯一的优势就是经验丰富,对户部的工作流程了如指掌而已。
后来却因此而被攻入京城的人,提拔为有名无实的户部尚书,最后守着空荡荡的户部迎来了新朝。
在这种情况下,李尚书自己也觉得虚,早就有心想为新朝皇帝让出这么个关键位置,结果当今竟然毫不在意那些过往,给了他极大的信任,让他的尚书之位越坐越稳。
正所谓是士为知己者死,虽然他看不上那些不会赚钱,比谁都会花钱的读书人,但他很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所以他在给大安开源节流方面,绝对是不遗余力的那种,为此,他能将个人与家族利益都抛之脑后,与所有与户部有利益争端的人吵个遍。
是能证明徐庆业这位皇帝知人善任的活证据,从而也让其他人对这位新朝皇帝增加许多信心。
有李尚书帮忙当嘴替,徐庆业高坐主位,心情十分舒畅,他也很看不这种与国无功于民无利,只知拿着迂腐的陈规旧俗找茬的文臣。
可是读书人在面对勋贵武将和皇帝时,是一个整体,他不能因为看不上这部分人,而失去那些真正有能力,能成为国之栋梁的文人的支持。
过去不能理解,真正坐到皇位上后,徐庆业也已深刻领悟到打天下靠武将,治天下靠文臣的帝王之道。
见那群前来抗议的人都被压了下去,徐庆业才表了个态。
“为宫中产业借用一下贡院,就需皇后为此花费三四千两银子,有这样的好事,谁不想赶上?你们礼部受益最大,可别再得了便宜还卖乖了,你们若有本事多租出去几回,扣除修缮和维护费用后,剩下的你们私下分了,朕都不管。”
要知道各部的经费都是有限的,超出部分会算作借帐,这也是李尚书会掺和的原因。
穷得只剩下清高的礼部有了这三千多两的租金,就能还上由户部帮礼部垫支给工部的那笔修缮费用,他可不得积极些,要是错过这次机会,还不知道寅吃卯粮的礼部何时能还上这笔帐。
听了徐庆业的话,连王尚书在内的礼部官员们,心中都有些火热,忍不住祈祷能多来几个像皇后那样的大户,好帮他们脱贫致富。
好好一场讨伐抗议行动,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开国皇后升职记》 20-30(第6/23页)
就这么虎头蛇尾的结束,贡院中的初试则已进行得如火如荼。
等到下午各部下值后,众人只见户部除了轮值官员外,都跟着他们的顶头上司李尚书一起,浩浩荡荡的径直前往贡院。
然后分别坐到相应的隔间中,帮忙批阅白日里封存的初试试卷。
跟着过来围观的王尚书见状,当场有些失态。
“收钱了,这绝对是收钱了,李尚书太过分了,有这种可以赚点外快的活,竟然不叫上我们礼部!”
要知道他们礼部官员是有名的清贫,除了少数本就有些家底的外,大多都处于勉强温饱状态,又没什么赚外快的机会。
“大人,这可不是他们不叫上我们的问题,而是这活本来就该是我们礼部的,您想啊,中宫最先找的可是您,只是被李尚书给横插了一杆子而已。”
王尚书无比懊恼的点头,“是啊,这本就是我们礼部的活,结果却被户部给抢了。”
王尚书本人身为当世大儒,家中虽然不是豪富,但也过得还算富足,他所在意的,是为手下谋福利。
像户部的赵侍郎,即便因思婕妤的事,向宫中赔了一笔又一笔巨额财产,家中依旧不差钱,可他依然会跟着一起来赚那几两银子的外快,为的自然也是笼络手下人心。
本就不富裕的国库,加上一个最擅长哭穷抠钱的户部尚书,各部的日子都过得不怎么宽裕,在这种情况下,能为手下谋得合法赚外快的机会,绝对能让下属们感激不尽。
毕竟各部底层经济困窘的官吏,都占大多数,他们都很需要这种机会,这也是历朝历代的贪腐除之不尽的根源所在。
可是现在的大安尚处开国初期,国家穷、百姓也穷,从上到下都盯着仅有的那点,想要搞钱都没什么机会。
然而事已至此,王尚书再怎么为自己当初的决定感到懊恼,都已无济于事,只能暗自下定决心,下次一定要反应快些,再不能让户部的李老头抢占先机。
柳明月出钱请户部的官员帮忙批阅初试试卷的事,徐庆业当然也知道。
虽然他觉得皇后给钱太大方了点,但他也知道,皇后的这些举动,可以说是在帮助众官员打开思路。
想要增加收入,不是只有冒着风险盯着各项经费,完全可以好好利用一下各部及自身所拥有的资源或能力,从而光明正大的开源创收。
对皇后而言,多花些钱,选出一批得力的管事,将来自然能给赚回更多的钱,从长远来讲,其实也很划算。
早前的徐庆业当然想不到这些,但在听过皇后的一些想法,又看许多皇后提交的各种规划与方案后,徐庆业已在不知不觉中,有了这些意识。
对户部的官员而言,给宫中产业选人,与朝堂势力没有任何关系,在批阅试卷时,当然能够保持很公正的态度,不存在什么循私打压之类的问题。
那些参加初试的人在得知这个消息后,也都激动不已。
对于他们中的许多人而言,这辈子能有机会进贡院参加一次考试,还能让六部的官老爷们亲自阅卷,即便没有通过考核,也足以让他们回去吹一辈了。
如魏长延和吴尚青这样的落第举子们,也没想到自己竟能这么快重回贡院参考,而且还是由户部官吏为他们阅卷。
心中仅存的那点不自在,也自此彻底消失不见,转而一心期待自己能顺利通过三关考核,被成功录取。
因为宫中的这些做法,让他们都能感受得到自己被重视的事实,被重视也就意味着可能被重用,能被宫里的贵人重用,谁敢小觑?
魏长延当然也有注意到宫里的重视态度,这让他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不过他现在的关注点不在这件事情上。
“尚青兄竟能说服家里,也去参加招募?”
今天在贡院看到吴尚青时,魏长延差点怀疑自己的眼睛,毕竟在他看来,吴尚青虽然一时冲动,生出过也想参加招募的想法,但是他的家人绝对不会同意。
毕竟对那些书香门第而言,最重视自家后辈的清名,怎么可能同意让吴尚青放弃科举,转而去从事文人最看不上的商贾活动。
是的,即便宫中没有明言,谁都看得出来,所谓去宫中产业做管事,其实就是去帮宫中贵人赚钱,去当商贾,只是他们背后的东家是宫中贵人而已。
吴尚青有些不好意思的回道,“长延兄觉得很吃惊吧,其实我本人也感到很意外,不知是家里因这次的落第而放弃了我,还是因为什么别的原因,竟然在我试探着提出想要参加招募时,立刻应了下来。”
他没说的是,他家长辈不仅答应得爽快,而且比他自己更担心他会误了报名时间,赶紧让人驾车送他去报名。
魏长延摇摇头道,“以尚青兄的人品才华,即便落第,也是哪家都不会放弃的英杰,你家长辈会这般鼓励你参加这次的招募,应该是因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前程很不错的好机会。”
“听到长延兄这么说,我算是放下最后一点心结了,从宫中的重视态度看,我们的选择应该不会令人失望,就是如此一来,接下来的竞争可能更大了。”
明眼人现在都能看得出来,宫中不惜代价的借贡院给他们考试,又将户部上下的官员都请过来阅卷,肯定不是闲着没事闹着玩,而是打定主意要挑选出一批真正满足要求的人,所图不小。
魏长延笑着端起茶杯示意对方,“尚青兄怕了?”
吴尚青朗声笑着也端起茶杯,“怎么可能?我更希望宫中能得偿所愿,顺利网络一批真正的聪明厉害的人杰,毕竟大家未来是要在一起共事的,肯定要水平差不多才好。”
“嗯,看来还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敬我们共同的东家。”
吴尚青笑着放下杯子后,低声道,“实不相瞒,对于这次招人的宫中产业,我早听说了一些小道消息,承天元年,宫中一次性遣散出一千多个宫人内侍,那些人中,极少数有条件的,早都有了去处,还剩下一千多,在去岁,突然从京郊消失了。”
魏长延家在外地,对京中的消息所知不多,听到这话,不禁眼睛微眯。
“如此说来,那批人应与正在招管事的这批产业有关?”
吴尚青点头道,“我仔细想过,应该是这么回事,也就是说,我们将来主要面对的,将是一批在宫中沉浮过,又在宫外磨砺过的人,我们相当于是要在虎口夺食,而且还是一大群饿虎。”
魏长延当然明白对方的意思,他有些理解不了上面的用意,既然已经手握着那一大批会绝对效忠于他们,为他们冲锋陷阵的人,为什么又要招募他们这些人去当管事?
功名?
魏长延突然想到,在招募公告上,曾重点强调的功名,功名也就意味着学识,当一家作坊或是店铺的管事与掌柜,又能用得上多少学识呢?
特长,第二关复试按特长考核!
在今天的初试中,有问到家里从事什么行业,最擅长什么,最喜好什么,会不会泅水,方向感强不强,是否有想象力等。
现在想想,这些问题可不止是考核初试者的识字程度、理解水平,以及调查家庭背景,应该还有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开国皇后升职记》 20-30(第7/23页)
别的深意。
吴尚青低笑了一声道,“长延兄应该也想到了吧,初试的那些问题,与复试直接相关联,上面应该是给我们准备了很多个去处,可不只是去什么纺织作坊、瓷器作坊那么简单。”
那些去处中,甚至还包括有泅水需求,必需要有方向感的地方,那是什么地方?
魏长延不动声色的回道,“我知道一个地方,泅水和方向感是去那里的基本要求。”
没等吴尚青问出口,魏长延就直接揭开谜底。
“乘船、出海,大海上一望无际,危机无处不在,不会泅水,没有方向感的话,一旦出现什么意外,只有送命的份。”
嘴里说危险,魏长延的双眸却不自觉的发亮。
“海外有很多岛国,那里有无数的金玉珠宝、香料、药材等,可以在大安卖出天价的宝物,我们的茶叶、丝绸、瓷器、漆器等物品,却能在海外卖出天价。”
吴尚青有些意外的问道,“长延兄怎么了解此事?”
毕竟早在前朝尚未亡国前,随着沿海的海盗日益猖獗,给内陆带来巨大风险,就已封闭各处大码头,断了出海通商的路。”
“实不相瞒,我们魏家世代经营船厂,可惜,家里的船厂因前朝封禁海上商道而江河日下,没等传到我这一代,又赶上乱世,早被转手卖了出去。”
魏长延不知道的是,他们未来的东家,此刻正拿着曾属于他魏家的船厂收购契约在忽悠,啊不,应该说是说服皇上。
“……通过江力他们传回的只言片语,臣妾大概想象得到,老百姓没钱,也就没有购买力,现在各行各业的处境都艰难,臣妾就想着,我们的作坊生产出来的东西,肯定要尽量不在大安境内售卖,以免与民争利。”
【作者有话说】
入v了,感谢大家的订阅,谢谢!
22
第22章
转变
前朝的海外商业贸易发展得极其繁荣,徐庆业在当上皇帝后,当然也曾了解过相关情况。
身为一个穷得捉襟见肘的皇帝,徐庆业当然是非常眼馋那巨大的利润,但他是个现实而又理智的人。
“皇后能有此心,实乃百姓之福,只是这海运,朕也曾考虑过,若不是海上风险太大,前朝也不至于放弃,如今我们大安天下初定,怕是也没能力应对海上那些神出鬼没的海盗。”
前朝末期,政局昏聩,朝野上下各种贪腐成风,沿海区域不仅不大批海盗四处登陆,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甚至还有一些官员、驻军和豪族养寇自重。
前朝在这种情况下走上末路后,各地纷纷起义,那些惹得天怒人怨,屡禁不止的海盗,以及那些与海盗有勾结的官员、驻军、豪族,都是当地义军拿来祭旗的最好目标。
也正因此,前朝亡国后,沿海的生态环境倒是好转了许多。
但是即便如此,人们对海上的印象,依旧是海盗出没频繁,冒险出海的船只,基本都是十死一生,不到迫不得已,没人愿意去送命。
柳明月当然也知道这一现状,伴随着那张收购船厂的契约,传回的相关信息更加详实。
正因出海风险太大,连一些胆大的商家,都不敢再打富贵险中求的主意,船只的需要大减,那家历史悠久的造船厂,才会在几经转手后,落入她的手中。
“陛下说得这些,臣妾都曾考虑过,民间不敢再出海,是因他们没有充足的人手,我们不同,我们可以提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例如从现在开始,先训练出一批能在海上作战的精兵强将。”
大安立朝后,当然有像历代前朝般,在沿海一带安置驻军,只是那些驻军多是旱鸭子,更擅长陆地作战,防的是海上入侵者登陆,没有要训练海上作战能力的经验和意识。
准确的说,现在的大安与其之前的国朝,都没有海军这个概念。
即便大安的先辈们,早就拥有这个世界最先进的造船技术与航海经验,却因没有必须要培养海军,强化海上作战装备的意识,才使得他们不具备,也没想过可以派军去海上消灭那些海盗。
听到皇后以理所当然的语气,轻描淡写的直接提出要训练能在海上作战的兵将,徐庆业不由得失笑摇头。
“皇后将事情想得太简单了,训练军队牵扯太大,所需耗费更是天文数字,而沿海驻军完全可以守在岸上打海盗,朝廷没有再训练新兵的必要,若说是为了方便我们去海外经商,肯定会引来朝野上下的一致反对。”
到时连他这个皇帝都抗不住那些口诛笔伐,更别说是皇后。
柳明月当然考虑过在她提出这个建议后,会面临的反应,但这世上的谈判,讲究的就是一方漫天要价,一方坐地还钱。
“若是暂先不让朝廷承担相关费用,由我们先私人垫资训练出来,等到将来,让朝廷的人看到那支队伍所能发挥出的作用后,再让朝廷支付我们垫支的费用,将其那支队伍交给朝廷如何?”
徐庆业有些心动,“若发挥不出什么作用呢?”
“怎么可能呢?先不说为我们的船队护航一事,陛下就没想过,过去那么多年,那些海盗不仅在海上抢了无数货船,还有那么多海盗侵入我们内陆,抢了无数财物,我们难道就不能去收回来吗?”
只需想像一下那个场景,徐庆业就觉得有些口干舌燥,抓起桌上的茶杯一口气喝干后,立刻精神百倍的问道。
“皇后此计甚妙,只是我们现在的摊子铺这么大,处处都需用钱,这个训练费用,怕是你我承担不起啊。”
这就是利益共同体的威力,徐庆业现已下意识将她视作可信的自己人。
“按照臣妾的计划,训练海上作战队,应与训练陆地队伍不同,正所谓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海当然也能吃海,让他们在训练过程中,顺便捕捞些海产,不仅他们自己可以吃,还可以晒成干货卖掉。”
粮食绝对是养人的一大开支,解决这一难题后,其它方面的负担就要小许多,尤其是在他们的其它作坊能以低价供应大批资源的情况下。
对柳明月而言,训练一支海上作战队并不难,难的是明正言顺,哪怕她目前所想的,就是必需要有这么一支队伍为商船护航。
而她并不喜欢偷偷摸摸的做这类犯忌讳,容易被视作对皇权挑战的行为,所以她只能设法将这件事合理化。
将徐庆业这个皇帝拉进来,绝对能让这件事变得光明正大。
听了柳明月的这些话,徐庆业觉得自己的脑子有些发热,下意识站起身来回走动起来,想要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冷静下来。
可行,确实可行,徐庆业现在无比确认这一点。
他十分肯定,只要将皇后所描述的那支擅长海上作战队伍,好好训练出来,朝廷再派人辅助船厂打造出合适的战船。
那么,将那些海盗的一处处窝点捣毁,抢,噢不,应该是收回那些被抢走的财宝,将会变得指日可待。
何忠没有听到这对夫妻的谈话,但他可以看得出来,直到皇后离开,皇上的情绪依然有些亢奋,双眼发亮,明显是遇到什么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开国皇后升职记》 20-30(第8/23页)
大喜之事的样子。
“看到陛下现在的样子,微臣才发现,好像已有许久不曾见到过陛下如此欢喜了。”
上次见到皇上这么激动,还是在举行登基大典的前一天。
正式当上皇帝后,皇上每天都要面对无数政务,承受各种压力,尤其是处处都需用钱,都在要钱,国库却入不敷出,给不出钱的困境,却还得在人前撑着不露痕迹。
“何忠,朕要有钱了,皇后刚刚过来,提出一个非常好的建议,只要我们将事情做成了,我们就有钱了,再也不用过现在的日子了。”
什么日子?就是时不时的悄悄运出一些金银器物,有前朝留下的金银器物及别人送他的礼物,拿出去融了改头换面,或是变卖后,筹集资金用以解经费短缺问题。
作为相关操作的负责人,何忠深知皇上的不易,但是为了能坐稳皇位,他们不得不这么做,因为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失去人心,进而给某些不死心的人留下可趁之机。
何忠当然不会扫兴的提出质疑,而是笑着试探道。
“看陛下如此有信心的样子,这件事做起来可能不难?”
徐庆业信心十足的回道,“到底难不难的,现在还说不好,不过朕反复想过了,皇后的建议确实可行,暂时不在朝堂上宣布,也就不用担心那些朝臣跳来反对,不管怎样,朕肯定不亏。”
就算去打海盗的收获不如预期,如皇后所言,将他们自己的那些作坊、田庄、茶山等产业的产出,都给卖到海外去,也能*大赚特赚,比在国内赚多了。
随着这次因招人而暴露出宫中有不少产业的事,朝中确实有人开始参奏宫中不该与民争利,如今不用大安境内卖那些产出,也算是彻底堵住那些人的嘴了。
说了半天,何忠也没听出两人商量出了什么好法子,好到可以解决皇上严重缺钱的烦恼。
“关键是办法,只要真能为陛下解困,艰难些也不要紧,微臣甘为陛下充当前锋。”
徐庆业笑着摆摆手道,“那倒不用,此事目前不易太过高调,难怪皇后会出那样的试卷,你派人打听一下贡院那边的消息,批阅完后,将那些落选的直接送到宫里来,朕先抽查一遍,再由皇后抽查。”
要争取不会遗漏每一个可以用得上的人才,要知道,不管是组织海上作战队,还是为后续的出海船队做准备,都需要大批的人才,尤其是那种脑子灵活、学习能力强的人才。
毕竟将来去海外跟人做生意,肯定还要学人家的语言,还要有见识,不然容易错过海外的好东西,或是被海外蛮夷欺骗。
成功说服徐庆业,让柳明月松了口气,她只知道自己目前所身处的这个炎黄文明的历史,与她所熟悉的华夏不大一样。
例如在这个开国时间点与她熟悉的明朝相近的大安之前,是宁朝,宁朝末期,这片炎黄大地也曾遭遇到草原胡人的入侵。
只是宁朝的地盘虽然一再被占,但其没有彻底灭亡在胡人之手。
而胡人反倒被各路起义军给逐了出去,使得宁朝一直苟延残喘到十年前,才彻底亡于首先攻进这座都城的义军之手。
这场战乱回起来,也持续了近百年。
若海外,尤其是西方各国的发展史节点,也不会发生大的变化,那么在接下来,西方会在不久的将来开启大航海时代,掠夺大量的地盘,积攒下无数资本,从而发展迅速。
柳明月当然知道一步慢,势必会导致的步步慢,以及最后会出现的那些令人无比遗憾的凄惨后果。
所以即便这里并不是她所熟悉的时空,她也想要竭尽全力,去影响一下这个炎黄文明的未来发展走向。
虽然想要赚钱是真的,想帮助徐庆业,让这个积贫已久的国家富裕起来的想法,都是真的,但是想要让大安朝廷认识到海军的重要性,认识到自家拥有足够辽阔的海域的重要性,也是她的目标。
次日一早,乾元宫就将皇上亲自抽查到大半夜的试卷,都给分门别类的送到的坤元宫。
何忠亲自为柳明月介绍道,“娘娘,这是陛下特意挑出来的一些,说是这些人虽然不适合当管事,但是他们所具备的能力,应该是您所需要的,他们当不了管事,应当不会介意当被管的。”
从何忠特意指出来的那些试卷中,随手抽出几份看了下,柳明月就明月皇上的意思了。
那些人显然不曾接受过正规教育,不可能有功名,虽认识一些字,却写得很糟糕,才会被户部给毫不留情的一概黜落。
又因他们在能力选项方面给出的答案,能够满足她给出的待选要求,才会被特意归为一类,又被皇上亲自从中抽选了出来。
从那些因用字不准确,从而显得有些语焉不详的自我介绍中,柳明月可以看出皇上将他们选出来的原因。
有勇有谋有想法,会积极取机会,受限于各种客观原因,才导致这些人没有进学的机会,那是时代与自身际遇的问题,不是他们自身问题。
“何公公,劳你转告陛下,本宫也这觉得这些人十分难得,就此落选很可的惜,理应再多给他们一些机会,接下来,本宫也会再好好抽查,看能不能多找出一些类似情况的。”
“娘娘客气了,微臣定当如实将娘娘的想法转达给陛下。”
柳明月可以感受得到,何忠对她的态度,已变得更为恭敬,不过她依旧与对方保持着从前那客气却不亲近的距离,没有半分想要借机拉拢利诱对方的言行。
倒是她这一如既往的态度,让何忠对她更高看了几分。
不论是在前朝还是在后宫,从不缺试图拉拢巴结他的人,他从来都是在皇上的默许下,好处一个不落的全收,然后在皇上的示意下,给出适当的反应。
他能看得出来,皇后在皇上心中的份量,可以说是越来越重。
虽然这个越来越重的份量与男女之情无关,甚至与夫妻之情都没会什么干系,但也正因如此,他才觉得这个份量非同一般。
因为那是皇后的能力,且是能让皇上打心里信任且重视的能力,何忠自知不如。
在皇后的亲生儿子当太子,与娘家关系生疏的情况下,少年夫妻老来伴,有着共同利益和目标的皇上与皇后,绝对可以成为关系最为亲近的同伴。
那种关系,绝对不是心腹手下,或是后宫某个得宠的妃嫔所能与之相提并论的。
何忠算是亲眼见证过皇上与皇后的关系变迁过程,知道皇后仿佛是在放下曾经的夫妻心结,不再试图争取皇上的心意后,就如突然开了窍般,做事变得更有想法与章程,与她打交道时也变得更加轻松。
让他始终想不明白的是,一个人变化,怎么能这么大呢?而且差别仅在于能否放下无望的执念和心结。
唯一知道真相的柳明月显然不会告诉对方,那压根就不是放下心结和执念的问题,关键在于直接换了个芯子。
徐庆业的话提醒了柳明月,她自己是博士,受前世所受的教育和生活环境影响,她有着重视学历的本能。
这里的功名,在她看来就代表着学历,也代表着学习能力水平。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开国皇后升职记》 20-30(第9/23页)
可是深居宫中的她,不曾亲自接触过宫外的世界,也就很容易忽略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这里可不是她所生活的那个教育普及的世界,在这个刚经历近百年的战乱的国家,文盲率甚至高达百分之九十九。
在这种情况下,用学历来衡量一个人的能力,绝对是不公平的,每一位识字的人,都很难得。
没有受教育的环境条件,没接受过正经的教育,依旧能想方设法的学会认字,还敢来参加她的招募,完全可以称得上是有勇有谋的好学之士。
徐庆业本人也曾有过类似经历,所以他更能理解那些人的经历与处境。
想到这些后,柳明月的思路迅速转变过来,认识到之前是她太狭隘了,在这个时代,绝对不能学历论英雄。
不过她虽然认识到自己先前的失误,但她并不打算向任何人解释,包括徐庆业在内。
思想转变后,柳明月在剩下的落选试卷中,又挑出一大批,彻底被放弃的,基本都是家境尚可,正经进学过,却连字都写不正确,理解能力也不行的那种。
虽然这样一来,通过初试的人数多到远超预期,将会直接影响到最终录用的人数。
不过柳明月觉得,她应该能吃得下这批人。
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她也是趁着各地学子齐聚,再加上京城的经济教育资源相对较为丰富,读书识字的机会更多,才能顺利吸引到这么多能满足基本条件的人参与招募。
她完全可以趁机多储备些人才,就算短时间内用不了那么多,也能先培养着,不过是前期多花些钱的事。
与她将要打造的大批战船和大商船相比,养人所需的花费,简直是不值一提,前者所需的才是巨额花费。
至于那些花费从何而来,她当然是早就有了想法,毕竟她用来说服皇上的理由,可不只是为了忽悠,而是真的打算那么做。
不过她没说全的是,就算在大安周边的海盗窝点搞不到多少钱,也有一个地方可以给他们的海上作战队保底,只是前提是他们的战斗力一定要够强。
那个地方就是拿海盗当职业的岛国,即便在这个陌生时空,那个岛国的人还没来得及犯下灭绝人性的大恶,柳明月也对他们怀着与生俱来的憎恶。
但凡有机会,她就不会放过那里,而且那里盛产白银,她还知道那里有处可以开采数百年,在某个时期被称为世界最大银矿的矿址,毕竟她还曾去参观过那处矿址遗迹。
有了那处银矿,还怕她的船造不出来,船队组建不起来?
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在完成初步的人员招募后,先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海上作战队的训练,以及首批战船的制作上。
而徐庆业的意思也很明白,就是可以多留下一些人,当不了管事,可以让他们加入海上作战队。
两人心里都很清楚,这支海上作战队,肯定会在将来原地转为大安海军,军队也需要有一定学识的人担任将领。
届时,这将是一支从组建起,就直接打上他这个皇帝的印记,从上到下的大小将领都会听他指挥的军队。
虽有皇后的参与,但是徐庆业知道,皇后所想要的,不过是让这支军队派人给商队护航罢了,以其行事风格,肯定还会给相应的护航报酬,以让军队可以赚外快的那种方式合作。
到那时,首批加入海上作战队的人员,尤其是这种识字有一定文化的,肯定少不了会得到重用。
为了能够尽量不会错过可用之人,柳明月在拿到那些试卷后,就废寝忘食的忙碌着。
几乎算是亲自将剩下的落选试卷,都给过了一遍后,才成功赶在事先确定好的时间点之前,成功将通过初试的名单给张贴了出去。
有许多人,尤其是那些没有功名,只是想着去争取试试的人,怀着没什么指望的心情去看榜,却在榜上看见自己的名字时,那种心情,从现场素不相识的人,竟然抱在一起嚎啕大哭的反应中,就能看得出来。
即便大家都知道这只是初试,虽然不知道宫中贵人最终会录用多少人,他们还有可能会在第二关复试,或是第三关面试上失败,但是能通过初试,对这些人而言,已经代表着宫中贵人的认可,让他们感到无比荣幸。
再次坐在倚风楼的二楼雅间中,看着下方那些看榜者的各种反应,众人的心情都有些复杂。
“你们也都听说过最新传出来那个消息了吧,上千份落选试卷都被送入宫中,被皇上、皇后亲自过了一遍,将本来只有不到四成的初试通过数,增加到近八成左右。”
在场众人不是即将参加殿试的新科贡士,就是颇有才名的举子,基本都有各自的消息渠道,大多都听说了这个让人感到意外和费解消息。
“你们说,是宫里觉得户部批阅时太过严苛,黜落的人太多,还是宫中临时改了主意,才会增加这么多名额?”
吴尚青迅速回道,“我祖父得知这个消息后,亲自去找户部的熟人打听过,是宫中临时有变,最初给的就是四成左右的通过率。”
这个消息透露出来的信息让人很吃惊,因为在此之前,众人都曾听说那些宫中产业是皇后的私产。
可是这次,却有明确消息表明,并不是皇上纵容皇后大肆操办这场招募,而是这场招募的背后一直站着皇上。
从皇上亲自在落选试卷中挑人,还因赶时间而挑至深夜的消息中,足以看出他对此事的重视程度。
也就是说,这件事情的最后发展,还真有可能会像魏长延所说的玩笑话般,能被录入宫中产业任职,说不定真的能比正经的科举进士更容易出头。
“长延兄这次算是赌赢了,尚青兄也很幸运,及时抓住了机会,可惜我当时虽然心动过,最终还是放弃了。”
张义昌也已通过会试,只是他的名次比较靠后,除非在殿试中表现尤其出色,要不然,不过是个可能泯然于众的同进士出身,此刻的心情也有些复杂。
“秀铭兄不必如此气馁,现在是前途未明,谁也无法确定孰对孰错,科举本就是吾等读书人的正途,等到三年后再考,肯定是个不会出错的选择。”
郭永章点点头道,“是啊,三年后再考,是个不会出错的保守选择,从目前的形势看,宫中这次最终可能录用的人数,说不定比新科进士的录取人数更多,若不能像长延兄这般,拥有坚定的信念,恐怕也将很难从中出头。”
听到两人的话,文秀铭本有些沮丧的情绪消散了许多。
“也是,无论是文才,还是心态,我都不及长延兄和尚青兄,还是老老实实的继续参加科举吧,不能三心二意。”
魏长延没太注意众人的谈话,他在想事情,想的正是宫中临时增加名额一事。
结合他通过初试试卷上的考题所做的猜测,让他愈发觉得自己的猜测可能没错,宫中很可能有了出海计划,才会这般大规模招人。
官方出海,肯定不像民间,肯定会组织规模特别庞大的船队,而且是由那种大船组成的船队。
如此一来,不仅每条船上都需要多名管事的人,准备各种运往海外的大量不同种类的货物,船队人员在船上生活的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