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仕书屋
会员书架
首页 > 其他 > 贵妃吐槽日常(清穿) > 230-240

230-240(1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凤鸣朝 原神:美露莘的我不想当抱枕 和魔法师男友成功奔现后 艾米的农场[种田] 小茶野月白果戈里 林竹生大师兄 恋爱时一个降谷更比三个强! 我每一任宿主都黑化了 5:20亲了琴酒13:14复活了 [综英美]蝙蝠真香警告!

<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贵妃吐槽日常(清穿)》 230-240(第1/16页)

第231章

喀尔喀的消息来得很快, 本来是札萨克图汗部和土谢图汗部之间发生纷争,谁料中间穿插过来一个准噶尔。

这下也别争了,全都等着扫地出门了。

求助的消息以最快速度送到乾清宫的御案上, 皇帝一拍桌子,意气风发宣布道:“朕要御驾出征!”

很快国家机器飞速运转起来,提前准备的粮草, 运送边境,跟着出征的商人也挑着胆子拉着马车准备妥当。

三月底,御驾从京城出发, 穿过长城前往大军驻扎地张家口。

皇宫的主人一离开, 不说整个皇宫,就连京城变化都不少。

太子开始了监国生涯。

大阿哥也不想看太子意气风发的嘴脸, 每日下学便跑到了宫外监督建府邸去了。

三月底温度适宜, 万物生长, 南城各伢子也忙碌起来。

徐良友是城内还算有良心的官伢, 主要干的是买卖租赁房子的生计, 不过这两个月他的主要精力不是帮人介绍房子,而是介绍人去干活。

城外有两个招工队, 一个是修水渠, 一个是埋电线杆。

这时候正是忙着播种的季节, 乡下找不到多少人手, 他便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去问, 终于拉来了十几个人的小队伍。

“修水渠需要建高架桥,这个工钱高一些,铺设电线杆工钱少一点,人也找得差不多了。”

为了省钱,徐良友没有带人坐车, 而是步行往城外走。

走了约莫半个时辰就看到了路边有人在忙活,有人往路边横躺的水泥柱上浇水,有人拆掉了昨日的模具,一根没干透的水泥杆子躺在路边。

还有人将模具放在牛车上往京城方向拉,拉一段距离后又放下。

再往北面走,路边的人更多了,有拿着铁锹挖坑的,有扶着已经凝固的水泥柱子埋进已经挖好的坑里的。

水泥柱子很高,世间已经很少有这么高的树木了,现在水泥柱子已经替代了树木的作用。

再继续往北,就看见爬到水泥顶端拉线的人。

徐良友看到路边出现帐篷,回头询问,“谁在这里干活?”

有两个人举手,“我可以挖土。”

“我修过水泥路!”

徐良友见状,就知道其他人都相中了赚钱多的那份,他没有劝说,而是领着这两个愿意的人去了帐篷,没一会儿他拿着一张凭单出来。

将凭单塞进腰间的褡裢里,他又招呼剩下的人继续往玉泉山方向走。

又是半个时辰过去,终于看到前方修出来的高桥。

高桥是水泥修建,上千工人跟蚂蚁样上上下下忙碌,一天就能修出一里路的高桥出来。

桥上方是水渠,水渠一人多高,隔一段就有水塔,水塔内安放的U型连接口,这个U型接口两边并不是一样高,而是根据地势来算高低。

得保证水能够准确运送进京城,毕竟长达几十里路的水桥,谁也不能保证水桥一直沿着海平面向下的趋势走。

水往低处流,若是某处桥修高了,不能拆掉重来,又没有水平测量仪,这时候就得用上U型连接口。

因为工程复杂,所需要的人手也多,工钱也给得多,这段时间徐良友介绍的人大部分都来修水桥了。

累是累了点,可一天赚的钱要比埋电线杆高几文,一个月下来能多出几十文的收入。

高桥这边也有帐篷,领着人进去后,帐篷里的人点了人后就写了一张凭单递给徐良友。

徐良友可以拿着凭单回城内领取介绍费,一人有十文介绍费,这十多个人一天就有近两百。

一个月每天都有这么多人,他至少能拿六两银子。

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下狠力气干,几个月就能在外城买一间房了。

可惜现在是春耕,衙门看得紧,不准跑到乡下招人,就怕人跑了耽误春耕,进而耽误收税。

没几天电线先拉进了城,慢一步的是水渠工程。

电线这东西对于京城的人来说觉得不是新东西,当初城外出现了夜晚照明用的电灯,城里不知多少人跑出去看热闹。

这回一听可以拉电入户,不少人都心动了,然而一问价格,这心又冷了下来。

电线入户费用是三百两,入户后还有买材料的钱,以后每月电费以使用的电灯数量来计算。

这电灯也不是整日能用,因为条件有限只夜晚才通电。

这令人望而却步的高价,是普通人连想都不敢想的。

最后交钱的人也只有内城的高门大户和外城的富户。

当然这费用虽然高,还是有很多人趋之若鹜。

本来在城外埋电线的又进城内埋,连城墙都没放过,越过城墙将电线拉进了城。

最先用上电的是城外不远处的医院和城门口免费安装的路灯。

城门口只孤零零竖着几盏路灯,根本比不上布满电灯的医院。

本来入夜后病人变少的医院,因为有了电灯的缘故,晚间的值班大夫也跟着变多。

格物学院的学生今日都心不在焉,下课铃声一响起,全部都一跃而起往外跑去。

今日是给学院拉电的日子,这意味着他们不需要再过闻着灯油埋头计算的日子。

因为在城内,学院建筑木头居多,每每天黑后不久就要学院的老师催促着他们快点休息,将灯给灭了,这回有了电灯,意味着他们晚间也有了充裕时间做实验。

围观了一会儿,学生也跟着伸手帮忙拉电线。

这玩意就从他们学院出来的,还能有比他们更了解的吗?

就在京城浩浩荡荡拉电线的时候,琉璃村的玻璃厂接到了一笔订单,一笔制作水晶吊灯的订单。

收到的图纸有十张,还用彩色笔画了效果图出来。

虽然说复杂了一些也不是不能办到。

当天就开始造模子,隔天第一个水晶灯就现世了。

第三天已经用上电的百货大楼推迟了关门的时间,哪怕宵禁时间也没有关门,不知多少人看见了大玻璃门内熠熠生辉的水晶灯。

隔天一早水晶灯上架,就有大户人家跑来排队。

本来在大楼里闲逛的客人跑去围观,一问一盏灯需要六百六十两顿时倒抽一口气。

最所有水晶吊灯里最昂贵的是一盏九千九百九十两的那个。

灯架是金包银,镶嵌着绿松石、珊瑚和宝石。

垂下来的吊坠是清澈明亮的翡翠。

造型肯定比不上玻璃吊灯,但这一定是最贵重的灯具,九千九百两的灯具只在百货楼里摆放了两天就被一位从江南来的盐商拿下。

京城不少人在体验夜晚亮起的电灯,江南养蚕户则进入一年一度最忙碌的养蚕阶段。

刚入春,唐皮子就带着妻儿回到了村里老家。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贵妃吐槽日常(清穿)》 230-240(第2/16页)

一家人在老房子里围绕蚕虫忙碌起来。

从一早采摘新鲜的桑叶,到清洗晾干切碎,再到清理蚕沙。

蚕身上都是宝,连蚕沙也一样,收集的蚕沙拿去晒干,有药铺会收。

往年城里药铺也不是来者不拒,只收最上等的,因为蚕沙太多了,药铺不是所有人都收。

没卖掉的蚕沙只能扔掉。

这两年多了百货铺,有卖不掉的东西可以拿百货铺问问,基本上只要有价值的东西百货铺子都会收,价格不一定很高,好歹比扔掉要好。

去年唐皮子在院子里搭了两个棚子,今年养的蚕更多了,自家种的桑树叶不够,需要他跑到更远的地方去采桑叶。

忙忙碌碌直到蚕不吃不喝开始吐丝结茧。

村里还有水田的只有将养蚕的活计丢给家中妇人,男人下田耕作,女人在家养蚕。

等田里的秧苗插满,也到了卖蚕茧的时候。

城里收蚕茧的商贩拉着牛车一个村一个村地收。

今年雨水不错,桑树没有遇见水灾旱灾,再加上去年就有服装厂大量收蚕茧和棉花的消息,今年有不少人都跟唐皮子一样扩大了养蚕的范围。

这就导致今年的蚕茧多到泛滥,收蚕茧的小贩下乡后的第二天开始,蚕茧价格一日比一日低。

一听价格已经降到了往年一半,唐皮子不肯卖了,说价的商贩不客气道:“行情就在这里,今年州府蚕茧价格卖不上价,我只能给这么多。”

唐皮子很不高兴,赶走了商贩,回头对妻子道:“蚕茧不卖了,回头全拿来织布。”

唐妻非常赞同,谁愿意累死累活两个月,养出的蚕茧好没有往年多。

要知道今年他们养出的蚕茧上品非常多,哪怕用去年的价格来卖也是亏的,还不如拿来织布。

说定后,唐皮子带着妻儿将蚕茧装车回城了。

三月时,县里的百货铺开始送新式的织布机,因为延迟送货还便宜了一些钱,唐皮子自然也接受了。

织布机拿到手,先用棉线织布,速度比以往快多了。

夫妻二人体验到织布机的厉害,也越发期待蚕茧下来织布。

本来还想着今年养多了,卖掉一部分,谁能想到蚕茧价贱下来。

与其便宜卖掉,还不如拿回家织布。

一家人分工协作,有煮蚕茧,有用纺锤抽丝,缠满丝线的纺锤再拿到新式织布机上,吱嘎吱嘎声响起,很快便织出一小段布来。

新式纺织机的速度过快,抽丝的速度赶不上纺织速度,无奈一家人只能先抽丝再织布。

一匹一匹又宽又大丝绸织出来,唐皮子以为这下能卖个好价了,然而现实却给了他迎头痛击。

因今年新式织布机的出现,市面上丝绸布料过剩,也就是他手里的绸布也卖不出了。

第232章

不大的县城织户都聚集起来将布坊给围了起来。

布坊的掌柜站在门外小心劝说。

“我们也没办法, 今年整个江宁都在扩产,产出的丝绸过多,我们布坊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全收下, 昨日收来的布已经超出往年一倍,真不是我们不愿意收!”

“王掌柜,您通融一下, 咱们县可就你们一家布坊,您要是不收,咱这布料就得砸在手里!”

王掌柜忙给提了一个建议, “各位不如卖去织造局, 那边应该还能收一点。”

这话也不是没有道理,可织造局有个缺点就是会压低价钱, 有时候还会拖欠, 官家的买卖想去找个说理的地方都没有。

还有一点, 织造局收的布门槛高, 只收熟织。

而一般织户只擅长生织。

生织是先织后染, 熟织是先染后织。

寻常织户也没有能力染出颜色绚丽的丝绸出来,所以民间流传的多是生织。

这就导致绝大部分生织绸布是进不了织造局的。

王掌柜这话一出, 是摆明了说自家布坊收不了, 让他们去织造局碰碰运气。

唐皮子很颓废, 然后就听旁边人小声道:“我就知道是白来, 布坊怎么可能收布, 他家去年订购了二十台新式织布机,一早就派人下乡收蚕茧。”

“怕是自家织的布都用不完,更不要说从外面收布了。”

听到这话的人不少,很快所有人都知道了,有人当着王掌柜的面问。

王掌柜眨眼, 没有正面承认,“真受不了了,周转的资金都拿来收布了,要不等我们这批布染好出售出去,有了余钱再来收?”

明白布坊是不可能收布,大家自然是散去另想办法。

很快县里的百货铺有人拉着一车生织上门。

“你们收不收布?”

百货铺最边上的一个门外,有人指着墙壁上悬挂的小黑板询问。

小黑板上写着收蚕茧和棉花等等字样,每样收购的价钱也写在了黑板上。

外面排着老长的队伍,都是跑乡下收农作物的,有人牵着骡车,有人挑着扁担。

那拉着生织的人跑来插队,迎来的是众人怒视的目光。

生织并未写在黑板上。

坐在门口屋檐下长案后面的中年男人站起来,伸头看了一眼道:“你等会儿,我进去问问。”

这门往里走通往一座很大的院子,院子里摆放着不少货架,货架上都是今日收来的农产品,这些回头会有人送到城外官道上的库房,在库房分拣后送往不同的工厂。

中年男人进了院子,没一会儿就出来了,“收。”

他说了一个比蚕茧要高出一点的价钱,拉着生织的人一算,也就跟往年持平,但是不要忘记了,今年的布用的是新式织布机,织出来的要比往年还要宽,哪怕整匹布高出一点,实际上还是比去年价钱低。

听见价钱过低,这人又拉着车走了,但是没一会儿就有一大群人抱着自家的布过来排队。

中年男人一看,从抽屉捡出半根粉笔走到黑板前写下了一匹布的收购价。

“这么便宜你们也愿意卖?”

有人过来打探消息。

江宁这边也不是每家都买得起织布机,还有一些靠种地采茶为生。

唐皮子就抱着自家的两匹布过来排队,见有人过来搭话,脸上露出愁容。

“不卖不行,家里欠着债呢,这里收价虽然低,好歹还愿意收,卖一点将欠债还上,其他的再想办法。”

早知道直接卖蚕茧了,他为了买织布机还从银行借了钱,积蓄赔进去不少,要是断了还款,这好不容易买的织布机可是会被银行收去。

不管怎么说,都得先买一点出去,将这个月的还款先还上。

唐皮子满脸愁容,几个月前他还畅想着多养蚕大干一场,哪里知道大家都这么想,一家多织一些布,市面上就多出了不少布。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贵妃吐槽日常(清穿)》 230-240(第3/16页)

熟织的价钱还是居高不下,反而生织一日比一日低。

叹了口气,他将抱着的两匹布都买给了百货铺,拿着到手的钱转身就去了银行先将这个月的欠款还上。

刚从银行出来,就听见一对父子站在门口小声交流。

“儿子,你说的是真的?抵押白丝一斤能借来九钱八分?”

“爹,您小声点,这事可不能传出去,不然大家都来抵押了。”

“这样一算,比卖出去还划算,要是我还不上,这白丝被银行收去,是不是相当于卖给银行了,这会不会影响你在银行做活?”

“我就一跑腿的,什么影响不影响,我们银行不少人都这么干,谁家没个亲戚,现在不都急着将手里的布卖出去。”

“可不是,谁能想到这生织价格还不如白丝了,外面可没几个愿意收,我找了你二叔,说是织造局也开始减少了收绸布,改成收白丝了,再慢点,大家手里的布都得砸手里。”

“儿子,真不影响,我将咱家的布都拉来,家里都快堆满了,你娘和你嫂子妹妹在家都没闲下来过。”

“这一匹布又是怎么算?”

“爹,银行这边抵押布的话不按尺收,按重量来算,不管生织还是熟织都是一个价,这本来是给大布商指定的条例,江南这边有不少布商银子周转不过来,拿手里的布来抵押换银子,总行那边只给了一个区间价,根据当月市面区间价格来算银子。”

“去年永安坊布庄就抵押了上千匹布,到了还钱的时候是按照最高布价赎回,人家一看这价钱上涨,赎回去卖了也亏本,直接不赎了,这事儿子去年不是说了吗?今年谁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布上市,现在银行抵押的布价还是去年那个价没改,算下来比卖布还要高。”

“爹,您赶紧将家里的布都拉过来,让娘也别织了,白丝也一块拉来,回头我请人吃顿饭,保证用最高的价来借出银子。”

唐皮子偷听到这,就被父子俩发现了,挨了一记恶狠狠的眼神,他心情激动往家里走去。

很快关于银行的这个小秘密就在县城里传开了。

银行只管理层是外地调派过来,还是有不少职员是本地人,绕来绕去总能扯出点亲戚关系,请人吃饭喝酒,很快这个消息就被证实。

短短时间内,银行就多了一大堆白丝生织做抵押物,一时间这抵押物多到银行的临时库房都装不下,还临时另租了三个库房才堪堪放下。

或许是被这些抵押物吓到了,银行管理层开会商议着要不要拒绝再收丝绸作为抵押物,毕竟这些收来要小心看护,坏了的话,回头人家要是还钱,这坏的部分银行还得赔偿。

若是一家银行有大量亏损,会触发审核机制,上面派遣专人小组来调查,要是有查出中饱私囊的行为,人都得进衙门走一遭。

在银行工作,掌握着钱财支出,谁不膨胀?

虽然不敢贪占银行便宜,可谁没借着银行漏洞为自己谋利?

比如用权限内最大的额度给人做抵押贷款,再收取“一点点”回扣。

再比如将银行收来的抵押物便宜拿到手再卖出去赚取差价,这些都是钻银行漏洞,只要账上不出错就很难查出来,可问题是也扛不住有心人来查。

在银行做事最怕的就是触发了上面的审核机制,偏偏他们又不知道审核机制是怎么被触发,有些明明是每年亏损却没有触发,有些年年盈利却又触发,银行内部每段时间就有通报某地银行某某某处罚结果。

看着实在是触目惊心。

银行这边一传出开会商量是不是拒收丝织品作为抵押物,这边开会还没个结果,那边就有一大批人排着队拉着货来做抵押贷款。

排队的人越来越多,一度从银行排到了城门外,这壮观场景任谁看了都感叹,连衙门都派人来维持秩序。

很快,银行就关门了,没说拒绝抵押的话。

这一关门,顿时引起恐慌。

要是连银行都不收,这问题可就大了,岂不是真卖不上价了?

人多就有人动心思。

很快银行被围起来,包围的人要求给个说法。

银行的人不愿意出门,外面的人不肯散去,压力给到了衙门那边,县令坐着轿子匆匆赶过来。

本来是劝说围观人散去。

“走了咱们这布卖给谁?”

“衙门要是愿意收,咱们就散去!”

县令怕烫手山芋落自己手里,忙说进银行问问银行的人什么打算。

开玩笑,他能不知道今年丝绸多到卖不出去的事吗?

其实产量也不到多到卖不出的地步,他调查过,全是一架小小的织布机引起。

织布机将原本耗费几个月甚至一年时间才织成的布,在短时间内上市。

市面上还有人不断抛售生织打压价格,这就导致大量生织的滞留在织户手里。

这里面水深到县令也不敢深究,因为这不是他一个小县城的事,而是发生在江南大片区域。

不管是谁织的这张网都不是他能招惹的。

县令现在能做到的就是劝银行先解决当前问题。

一听县令愿意代替他们跟银行谈,立刻有人让出了一条道。

“见过县令大人。”

大门开了一条缝让县令进去。

大厅内,不少人跟县令行礼。

县令也没有含糊,直接问今日事要怎么解决。

银行一位管抵押贷款的主任站出来,面带愁容道:“大人,不是我们不愿意收,是真收不了了,我们已经收了十大仓白丝,五仓的生织熟织,这些还有二十多天才到期,这么多白丝还得预防虫蛀问题,要是能立即卖出去也就算了,关键是这些是抵押物,没到期前我们银行无权动。”

“按照规定,银行是不能拒绝丝织品作为抵押物,但是真实情况是我们实在是无能为力。”

县令错愕,没想到是这个愿意。

银行现在面临的情况就是手里堆积的白丝和布匹已经太多了,这些不能动,还得保证不受损伤,保证贷款的客户能够在到期后顺利赎回。

到期不赎银行才有处置权力。

手里这类抵押物多了,若是不想爆雷只能拒收了。

“银行不是卖货的地方,这些人是打着抵押贷款的主意将丝绸强塞银行手里,我们还得付出仓库管理的成本,到期不赎回还得找买家来收,对于银行来说这是一笔亏本买卖。”

县令抓住了重点,“你们能找到买家?”

第233章

“这个……”

几位管理层彼此对了个眼神, 有人主动开口。

“有几家需要生丝的制衣作坊,只是都在外地,我们这边只能帮忙联系, 也不能强迫人家将一整个县的生丝都收了。”

县令点头,“理所应当的事。”

想到这里他叹了口气,为官数载, 谁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贵妃吐槽日常(清穿)》 230-240(第4/16页)

能想到这官场上的审核标准说变就变呢。

往年吏部审核,只论民生、人口、教育和税收。

这两年突然变了,税收多了一项商税, 且上面还制定了工商法。

要说商税也不是没有好处, 可以留一半在县里。

本来织户卖不出白丝跟县衙没有半毛钱关系,以前这事根本没人会管, 现在不一样了, 卖出去的每斤白丝每一匹布衙门都能收上来税, 跟税收有关, 县衙能不管吗?

想到本地蚕丝滞销, 不代表外地也一样,县令笑呵呵询问, “可否请几位帮着引荐, 若是能卖出去一部分, 本县可以在税收上给予优惠。”

银行的几位管理层连忙说愿意帮着牵线。

唐皮子运气不错, 家中大半的白丝都拿去银行抵押, 也拿到了抵押的货款,这笔货款只有实物的三分之一,可现在能够拿到银子就不错了。

银行那边还给了非常低的利息,一个月后想要再将货物赎回来,只需要交很少的利息。

唐皮子和大部分人都打算看看情况, 要是一个月后白丝价钱上来,再付点利息将白丝赎回来,要是还卖不掉,那就放弃赎回,相当于将白丝贱卖给银行。

哪怕最后贱卖给银行也好过白丝砸在手里卖不出去。

没两日,常州的江南服装厂和医药厂来了人。

前者收购布匹,不管是棉布还是绸缎都收,后者只收白丝,据说是拿回去做缝合伤口的缝合线。

这两家厂收购价格都不算高,可行情就在这,能卖出去没砸在手里就已经很不错了。

今年整个江南区域行情都不好,因为新式织布机的出现,大量布匹爆发一般往市面上涌。

任何东西多了就不值钱,然而市面上的丝绸售价并未降低多少,反而收购的价格在不断压低。

唐皮子见有人愿意收,价格不算高,可也不算低,他连忙给了点利息将抵押给银行的白丝和布匹给赎回来,然后拉去卖了。

本来他还很庆幸,然而不到半个月他就陷入深深懊悔中,因为白丝价格上涨起来,仿佛一夜之间江南的大半白丝都凭空消失。

丝价也跟着上涨转眼就翻倍,这让包括唐皮子在内的人后悔不已,早知道就晚些卖了。

同时也下定决心,明年再扩大养殖。

通往北方的漕船上,一船一船的熟丝顺着运河北上。

有些抵达港口卸货,有些直接运往京城,还有转送到松江区,上了船驶向南洋。

在很多人眼里很难解决的丝绸过多问题转眼就被解决,大量蚕丝通过水路分散运往该去的地方。

一场危机转眼消弭,人是没有记性的,许多养蚕户并未吃到这次教训,在他们看来刚开始滞销了没错,后来不也是卖出去了,虽然价钱比往年低,可今年产出多,最后拿到手的竟然还翻倍。

几乎所有人都打定主意明年继续扩大养蚕规模,只有少数人担忧明年的销售问题。

大批生丝通过漕运或海运北上,最先抵达的是天津港口的是海运。

天津卫开了一家医药厂,年前接到了一笔订单,需要生产大量的医疗包,医疗包中有一样缝合线需要用到生丝,实验过各地产出的蚕丝后最后还是选定了江南的白丝。

江南的白丝足够细也足够有韧性,用来缝合伤口也最好不过。

白丝入了厂,不管是生丝还是白丝都需要染色后进行高温消毒。

染色所用的颜料也是一味草药,之所以染色也是因为白丝缝合伤口太考验眼神,反而染色后的真丝能够清晰地呈现效果。

染色后的缝合线跟普通的丝线没有区别,要说区别也不是没有,就是短了不少。

丝线制作完成后是放入一个小玻璃瓶中,再用木塞封口送去高压蒸汽炉中再次杀菌。

然后装箱送往下订单的地方。

其中一小部分流往京城的医学院和医院,还有一部分搬上了船送往南边,剩下的大部分分成了三部分运往三路军队方向。

这边医疗货物和其他物资一批一批往前线运送,这边医学院还未毕业的学子成立了小队将前往前线做军医。

这些人里一部分是消极怠工,都是正常人谁愿意上战场?要不是学院这边保证只在后方不上前线肯定有不少人打退堂鼓。

当然也有不少人摩拳擦掌,他们平常哪有什么做手术的机会,多是拿猪肉来练习,医学院也会买一些羊、兔子之类的给他们练手,这些哪有在战场上真刀实枪给人做手术能涨经验?

***

端午节的气氛远没有往年热闹,往年进入五月,各王府就还是包粽子,有些还往宫里送。

今年皇帝不在宫,大家心思也不放在这上面。

宝音倒是没跟皇帝断开过联系,他是走到哪里都给她来一封信,前几日说已经抵达伊林驿站。

此地是前往漠北的咽喉之地,一山之隔便是喀尔喀草原。

他将在这里停留一段时间,将车臣汗部和土谢图汗部等收编入旗。

算一算来信时间,此时他应该在伊林滞留了一段时间。

早膳时候宝音吃了粽子,她对粽子没有太多喜爱,甭管什么馅吃一两个就足够了。

用了膳,有宫女来报,说十二阿哥有些不适,已经请了太医过去。

宝音闻言起身,前往慈宁宫。

十二阿哥满月后就送去给苏喇嘛姑抚养,因着养在慈宁宫,太皇太后眼皮底下,出了问题她合该去探望一下。

刚转道门就看见钮祜禄贵妃匆匆被抬了过来。

宝音下了步舆等了一会儿,和钮祜禄氏一起进慈宁宫。

“听说前几日小十身子也不适?”

“夜里热,贪凉踢了被子,奶嬷嬷发现得晚,早上又吐又拉,太医说要饿几顿清清肠胃。”

宝音走了几步也觉得太阳有点晒,“今年热得早了点。”

“可不是,这几日快赶上三伏天了。”

两人被慈宁宫的嬷嬷引入后殿,后殿正殿分给了苏喇嘛姑住,十二阿哥就养在正殿的西殿。

一进门,两人就闻到浓郁的香味,苏喇嘛姑信佛,西边隔间供了一个佛像。

里间是十二阿哥的住所,窗户不大,挨着宫墙,没什么风进来,进屋就觉得闷得慌。

小阿哥被奶嬷嬷抱着哭闹,此刻哭得脸通红。

奶嬷嬷抱着阿哥还想要行礼,被宝音拦住了。

“免了,太医还没到吗?”

屋里的宫女忙说已经去请了。

宝音并未看见苏喇嘛姑,一问才知道人在前面陪着太皇太后,太皇太后身子也有些不适。

没一会儿太医就过来了。

“阿哥是热着了,不需要裹着襁褓,需要散散热。”

“需要开药吗?”宝音开口问。

太医谨慎回道:“等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贵妃吐槽日常(清穿)》 230-240(第5/16页)

散散热再看看情况。”

宝音见状,便吩咐太医这两日在这里守着,说完她看向钮祜禄氏,“姐姐可要和我一同去拜见太皇太后?”

钮祜禄氏自然是答应了。

两人去了前面正殿,就见太皇太后头上系着护额。

苏喇嘛姑端着药汤劝她喝药。

见两人过来请安,太皇太后问两人十二阿哥状况如何。

宝音和钮祜禄氏对视一眼,宝音开口。

“十二阿哥热着了,太医在那守着。”

她关心地问太皇太后病情。

太皇太后摇摇头,“不过是贪凉吹了风,头有点疼而已。”

宝音心神一动,“皇上之前就提过修园子给您老人家避暑,如今畅春园已经完工,不如您搬去园子住一段时间。”

她看了钮祜禄贵妃一眼,“近日天气燥热,几位年纪小的阿哥都因天热出了状况,不如也一同搬去园子避暑。”

太皇太后有点心动。

宝音知道她这是顾忌皇帝在外征战,她若是主动提出出宫避暑,难免不太好。

宝音笑着提醒,“园子也挺大,大大小小的湖一个连着一个,湖边上建了不少院子,正好前段时间内务府上奏说好些宫殿年久失修,我看不如宫里大大小小主子都搬去园子里住,让内务府将宫里重修一下。”

太皇太后眉头不展,“若是走了,只留太子一人怕是不合适。”

太子监国,定然是要留在宫里。

太皇太后顾虑着太子,虽然想去园子避暑,可也不能丢下重孙不管。

宝音:“哪能少了太子,太子自然也一同搬去。”

“园子外还建了不少庄子,缺不了官员落脚的地方,再说哪有太子迁就官员的,自然是太子在哪,官员就跟到哪,皇上那里……住园子也能早一步收到北边的来信。”

见太皇太后似是还有顾虑,宝音含笑道:“请您去园子避暑,是皇上来信叮嘱,您就成全皇上和我的一片心意。”

太皇太后侧头对苏喇嘛姑道:“都说贵妃一张嘴谁都扛不住,哀家还没开口,就被说服了。”

她笑呵呵道:“不过这出宫到底是大事,得问过太子才行。”

她话里有话道:“皇帝不在宫里,当家做主的是太子,不能因为太子年幼就忽略了他的意见。”

宝音听着这明里暗里的敲打,嘴角的微笑没有变。

第234章

乾清宫一如往常, 主人的离去似乎并未对这座宫殿造成影响。

顾太监站在宫门口,见面前步舆落地,连忙行礼。

宝音下了轿子, 耳边听到皇子们的朗朗诵经声。

她踏进宫门,吩咐顾太监起身。

“太子可在上书房?”

说是太子监国,可太子年岁还不大, 哪有什么紧急政务要他处理,皇帝离开前都安排好了,紧要事情自然是王公大臣和内阁商量着来, 真有举棋不定的再借着太子询问太皇太后的意见。

太子只需要循规蹈矩自然能够让朝政不生乱。

一个国家运转已经形成环环相扣的惯性, 即使太子监国期间想要变动什么也是无比困难。

顾太监弯着腰跟着她的脚步道:“太子殿下还在上书房。”

宝音此刻习惯性往南书房方向走,走了十来步目光扫视到南书房大门紧闭着才停下脚步。

她掏出挂在腰间的怀表看了一眼, 在慈宁宫耽搁了一会儿, 已经十二点多了, 也快到上书房下学的时间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你不见我 四福晋养男外室日常(清穿) 北宋生活日常 郡主的旧情人回来了 宅女也有修罗场吗?[系统] 穿越后救下病弱权臣 老实beta从审讯室开始[gb] 惊蛰东方晔闻斓 清穿之四爷养成记 星际留子渡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