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仕书屋
会员书架
首页 > 其他 > 贵妃吐槽日常(清穿) > 270-280

270-280(2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凤鸣朝 原神:美露莘的我不想当抱枕 和魔法师男友成功奔现后 艾米的农场[种田] 小茶野月白果戈里 林竹生大师兄 恋爱时一个降谷更比三个强! 我每一任宿主都黑化了 5:20亲了琴酒13:14复活了 [综英美]蝙蝠真香警告!

爱新觉罗·胤禔的一天是从兴高采烈出门算起。

“地在哪里?领着我去看看。”

在看到地之前, 胤禔以为走马观花跑个半日怎么也都看完了,等出去后才知道看不完根本看不完。

到底有多少地他也没个数,只知道有很多, 带路的人也说不清,就指着路边的地说这个是,这个也是, 一大片都是……

好家伙,这些可都是良田,宸贵妃从哪里弄到手的?

他在京城想弄几块地都没那么容易, 更不要说江南了, 置产得往广东去,一想到这么多良田还是江南的良田落入了宸贵妃手里, 他就嫉妒到不行。

本来出门心情还很好, 结果遇见了不开眼的, 带着人拦着他不让他走, 这地是他家的。

他可是亲眼看过地契的, 什么鬼,当着他的面就敢颠倒黑白, 怕不是老寿星上吊——嫌命长了!

……

宝音听完小太监的讲述, “阿哥可是吃亏了?”

“那倒是没有, 随身侍卫都带了火器, 放了几下将人给吓跑了。”

宝音点头, 行吧,她大概是知道怎么回事了。

应该是土地被拍后不甘心,看到大阿哥一行人过去,就误以为地是他拍下的。

这事搁在后世都屡见不鲜,那些被法院收走的法拍房有哪些心甘情愿房子被收走。

闹一闹说不定能吓跑拍房的人, 给房主一个喘息时间,说不定债务还上,房子能够保住。

她拿到地契后并未立刻去收地,土地的原来主人还若无其事继续当自己的地在种,有些佃户更加不知晓地已经换了主人,还将租子按时上交,竟然也有人厚着脸皮收下了。

也正是因为收到的地太多,分散不好管理,她才想着组成农社或者农庄,就地招收农户进去工作。

不然只将地佃出去,怕是会遭遇到土地原主的阻拦,只有集结群体的力量才能压下去那地方的宗族势力。

大阿哥这次吃的亏宝音本来就有所预料,不然也不会安排人带着火器。

到了傍晚皇帝回来了,和大阿哥一样,他也出去看耕种情况。

只是略有些不同,他看的是大片正在开花的油菜,无边无际的油菜田还能看见蜜蜂采蜜,光是站在田埂上就让人想赋诗一首。

这次出去主要是视察早熟稻种的育苗情况,一般农家会选择一块地育苗,等其他地里农作物成熟收割,才会耕地施肥,等到温度适宜再放水将长高的秧苗移植到地中插秧。

目前就是紧要的育苗情况,曹玺来苏州后没急着忙活织造局的事,而是先挑选了一大块合适的土地用来做试验田,先将早熟的水稻种出来,再在江南推广。

只能说不愧是皇帝的心腹,知道什么是关键,这样贴心的人,就算是宝音也很喜欢。

什么弄丢了点银子根本不算一回事。

至于曹家为何会衰落,只能说站错了队。

既然站错队,这江南关键位置当然得让出来给新帝的心腹。

皇帝走进来,鞋子上还带着泥土,神情却很愉悦。

“听说老大今日出去跟人起冲突了?”

[你是不是在我们身边都放了人,不然怎么那么清楚?]

都出来了身边有个风吹草动都瞒不过他。

皇帝换了鞋子走进来,“瞎说什么?”

他伸手在她鼻子上刮了一下,让宝音有点意外,他最近小动作有点多。

“就是一些不死心的人,地契都没了,还当地是自己的,大概是以为将人驱赶走,这地还是他们的吧。”

皇帝是知道这地是她使了手段强抢过来的,今日出门还有人话里话外告状。

这些他都可以当没听过,他只能做裁判,不可能下场偏旁一方人,更何况说到底这地放在她手里和放在他手里有什么区别?

也就是左手右手的事。

随口提了一句,皇帝又说道:“听说你今日出门了?”

一回来就有人打小报告,都不用他立理会,就有人将人处置了。

他倒是没想到出了宫不开眼的人多了起来,竟然将主意打到他身上。

宝音托着腮道:“去百货楼看了看,苏州这边有钱人还是很多。”

[钱多就算了,要是地也多,那就有点贪心了。]

“对了。”她抬起眼皮,“这些出海的商船你也收了一笔不小的关口税吧?”

皇帝缓缓坐下,“这个朕不了解,税收是户部结算。”

宝音很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贵妃吐槽日常(清穿)》 270-280(第6/15页)

肯定道:“我都引导这些人跟海外做生意,那些洋人都是我让人帮忙选的,以后海上贸易肯定越来越繁荣。”

“人丁税跟商业税不值一提,再说江南这边每年都拖欠人丁税,你三五年就要免一次,不如干脆废除人丁税?”

皇帝端起茶碗的手一顿,“那叫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这跟废除人丁税是两个意思。

废除人丁税是全国人口都不用缴纳税收。

盛世滋丁永不加赋是将税固定下来,比如今年上交了两百万,往后每年不管人口增长都是按照两百万来收。

至于这税摊派谁的头上,朝廷也不管。

这就让下面的操作多了起来,最后还是底层百姓买单,直到雍正上台来了个摊丁入亩,将丁赋跟土地捆绑在一起才算是终结了士绅免税的权利。

“去年丁税多少?”

皇帝喝了一口茶报了一个数字,“二百二十三万两。”

这还包含未上交上来的。

宝音翻开资料,到五十年是三百三十五万两,可以预见这二十年人口增长还是很快。

她皱眉,“取消人丁税主要还是人口太少,我海外缺人,洋人大把地把人运送到新大陆占地盘,我们本土人都不够用,上哪里送人上去?”

她可没有想将新大陆让人的意思。

那么大一块地盘,怎么我华夏儿女就不能分一块了?

“怎么样,取消吧,刺激一下人口增长。”

他放下杯子,“养不活那么多人。”

“现在不是这个省旱就是那个省涝。”

他感叹一声,“老天爷就不准备让人过个安稳日子。”

“我缺人。”

宝音再次重复,“已经发现澳洲大陆了,去年传了消息过来,洋人也上去过了,那块大陆跟咱们季节反着来,送人上去耕作,缺粮食了从那边运。”

“南洋多个国家都设立了港口,海运还是很方便。”

澳大利亚就在华夏大陆南边,说真的,比去美洲大陆还要方便,沿途还有东南亚国家,那都是华夏的小弟。

他挽起了袖子,徐徐道:“你说得对,丁税这仨瓜俩枣却是不值一提,还没有倭国给钱痛快,这个消息等离开江南前再宣布吧。”

宝音咬唇,被这人给套路了。

他就是故意来套她的话。

晚间,去拍卖会的人回来了,送上来一个卷轴,上面是被虫蛀得不成样子的草稿。

好在上面的字迹还算保持完好,被装裱了起来。

皇帝练完字凑过来。

“这是藤纸?”

他从小就赏玩古董古迹,见多了真品,只是一上手就猜测了个大概。

“是古藤纸。”

宝音点头,“说是东晋才女谢道韫的真迹,也不知是真是假。”

他感兴趣地接了过去,从笔迹到纸张,然后道:“这应该是唐时临摹本。”

宝音惊讶,“你怎么看出来的?”

这是肉眼鉴定机吗?

皇帝放下了装裱好的卷轴。

“《兰亭序》唐时临摹本在我手里。”

宝音都把这事给忘了,故宫那数不尽的古董可不是乾隆一朝收集了,还有不少是前朝皇帝的珍藏。

经过几百年搜刮,不知道多少好东西藏在皇宫里。

“纸更加平整,东晋造纸工艺达不到,藤纸在唐宋比较流行。”

宝音希冀问道:“临摹的话应该也是有原本的吧,会不会就是谢道韫留下来的诗?”

这他无法判定,“诗是好诗,也符合东晋时的韵律,就算不是谢道韫所书,也不是普通人之作。”

那时有名的才女都是世家出身,王谢更是顶级世家。

她明白了,因为资料不够,他也没办法判断。

没关系,她可以留到后世,再说明情况,等后世人研究,说不定从哪个坟墓里挖出了证据。

连秦时法律都有重见天日的时候,这世间还有什么不可能?

圣驾并未在苏州多停留,一众人乘坐船只从长江前往南京。

***

要说江宁府才是如今金陵的中心,为何铁路会修到一江之隔的浦口呢?

当然是两地中间隔着一条江,铁路只能修到浦口了。

本来一江之隔,乡下的浦口根本比不上江宁府的繁荣。

偏偏如今多了一条铁路,陆陆续续有商户围着火车站落户,本来的荒郊地皮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都赶上周边渡口的繁荣兴旺了。

黄宗羲领着一众徒子徒孙就落脚在这里,找了宅子暂住,等待铁路通行。

结果才住了几日就听闻圣驾往南京这边来了。

黄宗羲每日走到铁路边兴致勃勃看人修建铁路,再盯着停放的火车打量,还借了江宁这边传教士关于机器理论的书籍观看,不多久就弄明白了火车行驶的原理。

明白后他觉得也就那样,关键是朝廷愿意让这么个东西出现。

能让帝王放下忌惮之心,他越发对幕后之人感兴趣了。

第275章

黄宗羲的弟子就不是很理解, 自己的老师为何总往工地上跑。

那里有什么,不过是一群贫穷的漕工而已。

说起来也搞笑,前年漕运弄来了一批可自走的钢铁船, 有了动力也就不需要纤夫,这导致一部分纤夫失业,还有一部分转向民用船。

而就在这个时候, 铁路那边发起招工,招人干活,一个成年人一天能拿二十文, 因为大量缺少人力, 还需要在期限到来前提前完工,这就导致负责招工的官伢子将脑筋使到漕运上。

大量失业漕工跑去铁路上谋生, 还有未失业的一看自己辛苦拉一天船到手才十几文, 有时候还要被克扣拿不到钱, 忙活到头还没失业的人赚得多……

反正大量漕工被铁路吸纳, 本来漕工上下官员就看铁路不顺眼。

这铁路明摆着就是来替代不堪重负的漕运, 这让上上下下都趴在漕运上吸血的人如何能忍?

为何让铁路修建成功,主要还不是这是君主的意志, 这些官员发动全部人脉关系也没办法阻止这件事, 最后只能想办法插手铁路。

铁路局这边不属于官职, 进来后不等于做官, 这些人只能将未谋职的子侄塞进来, 才勉强达成和平局面。

这次铁路局不讲理大势挖漕运的漕工,本来还没人在意,毕竟百万漕工,想挖也挖不完。

可偏偏铁路局使出了贱招,让来干活的人自己来推荐, 介绍一个人能拿十文介绍费,不说沿途的官伢子使出浑身解数,就是漕工自己也赶紧回去呼朋唤友。

官司一度打到了京城,那边皇帝给断了官司,漕运船只慢慢替换成钢铁船,这才平息这件事。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贵妃吐槽日常(清穿)》 270-280(第7/15页)

黄宗羲跑来研究,倒不是研究铁路的建造,而是研究这边管理办法。

从防疫到不让这些人哗变,都值得研究。

要知道自古以来针对哗变朝廷只用一个招数就是隔离,哪怕现在也如此,不允许大量人群聚集,超过两百就要上报衙门。

可铁路蔓延千里,聚集的人有数十万之多,这还不加上沿途做小买卖和专门拉货物过来兜售的商队。

奇怪的是这么长的路修了三年了,竟然一次哗变都未出现过,这如何不引起黄宗羲的注意?

之前没有机会,这次到了眼前他就注意到了情况。

经过他的观察,他发现铁路这边有一套已经成熟的管理条例。

就如同钟表里的齿轮一样,一个齿轮合着一个齿轮井然有序。

上工期间就认真工作,有人记纪律。

他最开始觉得是纪律限制,之后又觉得不对,他内心满是疑惑,这些干活的人里不缺乏单身壮汉,要知道这类人一向是不稳定因素。

几个女人凑在一起会分工合作收拾到地方,几个男人凑在一起只会逞凶斗狠然后发展出械斗选出一个带头人,带头人一挥手说我们造反吧,其他人或是脑子一热讲兄弟情义跟从,一支造反小队就拉出来了。

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所以朝廷会禁止光棍聚集在一起。

为了社会稳定还会鼓励寡妇再嫁,有了家就会稳定下来。

铁路上不缺携家带口的人来做工,可光棍比例也不少,他还看见不少光棍聚集在一起密谋些什么,明明旁边管理纪律的人都听见了,也没有过来命令他们散开。

奇怪,真是奇怪。

黄宗羲并不知道这些光棍密谋了什么,最近接了浦口这段工程东家接到了十里外另一个工程队东家的战帖。

双方约定了明日在浦口车站一里外的一处平地赛足球。

他看到的这群光棍就是工程队里的足球运动员,做完工休息时间凑在一起商量计策。

那管理纪律的人当然听见了,要不是职责所在,他都恨不得跑过来帮着参谋了。

铁路上踢球很流行,最开始是从包头那段铁路流行起来,几个准噶尔部落的壮汉加入后,好家伙一下子帮东家赢得了比赛,把东家高兴得不行,给了赏钱。

后来直接在内部流行开,铁路局还将各个承包工程的东家召集起来,鼓励举办类似活动,总之就一个目的,发泄这些青年的精力。

除了比赛,铁路局这边做十天休息两天,这两天会有城里的戏班子下来唱戏,玩杂耍,就是为了丰富大家的生活。

同时还会定期组织相亲活动,只要一定期限内没有犯错表现良好的青年就能得到去参加相亲的名额,请来的姑娘有铁路家属自己报名,也有从附近寻摸来符合条件的女性。

总之一句话,看对眼了,上面会出面帮着办一场集体婚礼,家属只要带着空肚子来吃。

同时上面还会给一对新人分一间房屋一套家具和二两喜钱。

一套三板斧下来可以说将光棍们收拾得服服帖帖,敢闹腾的就问还想不想娶媳妇?

最关键的是之后还要修其他路段的铁路,真闹事,以后可没法在铁路上干活了。

一份稳定的工作对于许多人来说太重要了。

圣驾抵达江宁府的消息传来,黄宗羲就明显感觉到铁路这边工程加快了,不仅人多了不少,警戒也变强了,他再想过去看,都被阻拦在外。

“老师,快些回去吧,您要是想要看,我帮忙联系人,让您名正言顺进去。”

弟子的意思是联系当地士绅,黄宗羲明白他的意思,铁路修建并不是朝廷派人动工,而是铁路局将整条铁路线分割后,一段段承包出去,有些比较难修的选择了工部的工匠,其他简单的交给了民间工程队。

这些工程队需要垫资,这就拦住了一批投机取巧的人,能获得工程的都有一定实力,毕竟垫资最少半年,年尾才结一部分款,这钱先花出去没有点底根本撑不住。

当然没有人想要压着下面修路工人的钱,铁路上的工人自己组建了一个工会,哪个工人没拿到钱会来找工会,工会这边帮着讨要。

讨不到会告到法院那边去,根据铁路局自己出的临时条例,拖欠农民工资会有两到三倍罚款,也就是说欠一个月得多补一个月,欠半年要给一年工钱。

不给,也没关系。

承包时都交了保证金,只有按时验收合格才会退还。

只要保证金被扣,铁路局这边就会联系承包商补上,到头来这笔钱还是要扣。

因为赚得不多,又嫌弃还有一堆麻烦,导致初期接手的人在当地都有善人美誉。

至于是不是善人,这个上面不会管,你担上了这个名号,就算是装也得装得名副其实了。

在黄宗羲的弟子看来,承包铁路的士绅毫无疑问都是大善人,不然怎么愿意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

黄宗羲却摇摇头,“算了,皇帝既然到了江宁迟早要来这边。”

他是隐藏身份来的这,可不好现在暴露身份。

不然皇帝亲自开口邀请,他可没有推辞的后路。

以前邀请他进京做顾问的是地方官员,因为不是圣旨,还有拒绝的空间。

真当面拒绝了皇帝,那就是抗旨不遵了,黄宗羲还没有想将自己暴露出去的想法。

***

跟来时只是行程匆忙不同,再次回到江宁府,宝音明显感受到这里更加热闹了。

当然来时是三月还属于春寒料峭,再次回来已经进入四月,正是万物回春,沿途能看见不少桃树开花。

岸边桃树绵延数里,还未下船就能欣赏到岸上的美景,缤纷多彩,有一段甚至形成了一段红云,岸上还有不少前来踏青的市民,真是一副盛世景象。

宝音亲自指挥人来拍照,这些全都是宫廷画师,会选择合适的视角拍下来,再回京根据照片绘画成景。

当然也有当场作画的,寥寥几笔就记录下美好景色。

岸上的人成为景的一部分,他们又何尝没有成为岸上看景的一部分。

船只靠岸,江宁府的众多官员已经等候,这次少了一个两江总督,两江总督就在船上,上次就随驾前往江南各地视察。

岸边的人已经驱散开,没搞什么排面引导百姓来叩拜。

皇帝一贯的作风就是不扰民,这一点他孙子就比不上。

这次停留江宁有两件大事,一件是祭拜明孝陵,也就是朱元璋夫妇的墓地。

明朝皇陵从朱棣开始都埋葬在北京,只有开国皇帝和皇后陵墓在南京。

也幸好没在北京,不然还不得被乾隆那孙子借用修缮明皇陵为由,偷龙转凤盗取皇陵里的金丝楠木了?

除去祭拜明孝陵以外,还有就是等待铁路开通。

南京这边皇宫大部分还保存完好,少部分建筑毁于战争中。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贵妃吐槽日常(清穿)》 270-280(第8/15页)

上次皇帝南巡皇帝批了些银子命人修缮,看结果有点差强人意,但是收拾了几个宫殿勉强够住了。

宝音住过北京的皇宫,还没住过南京的皇宫。

当然这里已经不算皇宫了,已经变成两江总督府和八旗驻防城。

刚踏进大门,宝音就有一种回到紫禁城的感觉,随处可见的残破殿宇,昭示着王朝的落寞。

紫禁城就是以南京的皇宫为蓝本建造,当然南京这边的皇宫要远比北京要大。

安置妥当后,她就吩咐人去拍照,明故宫在后世已经毁于战火中,连残骸都被拆光,到后世只剩下一块地基,拍下一些照片,说不定后世还能根据照片还原。

第276章

一早皇帝便出发去了明孝陵。

宝音今日哪儿也没去, 跟着穿着隆重等候在陵墓外面的房子里。

别看她嘴里一直说朱元璋怎么样,又总是贬低朱元璋,实际上她对这位皇帝非常敬重。

这位可是重塑华夏衣冠, 收拾破碎山河的皇帝,功绩在历代皇帝里排前三没问题。

当然第一有三位,秦皇汉武唐童, 朱元璋可以保三争取二。

正是期望太高,才希望他有生之年能做得更好。

宝音望着屋外的大树,或许岁月不饶人, 今日他们来祭拜朱元璋, 以胜利者的身份,明日也会有后来者祭拜他们, 时间不会放过每一个人。

临近清明节, 江南多了雨水, 被雨水打湿的路走几步就带上了厚厚的泥巴。

远处传来乐器声, 宝音看着飘在树叶上的水珠不由叹了口气。

到她这个身份, 越陷越深,已经身不由己。

下午从明孝陵回来, 宝音情绪就有些低落。

她没注意到皇帝盯着她看了好几眼, 也没注意到太子脸带高兴, 好像尝到了甜味一样。

等回到两江总督府, 她立刻收到了消息, 内宅多了几个水灵灵的美人。

“是送给太子和大阿哥的。”

下面人连忙道。

宝音提不起兴致来,她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单纯的人了,帝国最顶层的那几个人,财富美人随手可得,天下得有一大群人盯着。

他们不想, 也有一大批人争先恐后献上。

只是满汉不通婚的潜规则还在,这些人就算进来,也没个明确身份。

“随便他们,我去休息一会儿。”

不知为何跟过去一趟,她心情低落得到不行,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就好像回到了几年前……

一觉醒来,她有些懵,她做了一个乱七八糟的梦,身边的人相继离开她,而她一个人留在原地,看着这些人成为古人,时间拉开距离,让他们再也没有相见的机会。

睁开眼,她看着床顶上的帘子出神了很久。

突然一只手伸过来抓住了她的手。

她转头,就看见皇帝一脸担忧坐在床头。

“是不是这段时间行程太赶过于劳累了,方才有人来报说你发热了。”

宝音感觉到身体有点气虚,浑身无力失了阳气那种。

上一次有这种感受还是阳了的那段时间,那已经是上辈子的事了。

他扶着她坐起来,将枕头垫在她腰后。

宝音控制不住露出软弱,她将头靠在他肩膀上,有点委屈道:“梦见你们抛下我一个人,我们隔着几百年差距,没有再相遇的可能。”

他神色凝住,用沉重的声音回答:“是梦中的我不努力,应该努力去找你。”

宝音无力拍打了他一下,“你在逗我吗?”

他笑着抓住了她的手,将人揽在怀里,“若是真发生这种事,你就站在原地,不用回来找我,我会去找你。”

这话听着可真是让人心动。

[可惜,人太多了。]

突然的脆弱并没有影响到宝音,很快她便打起了精神。

走这么一遭,她对江南一些情况稍稍有些了解。

这里卫道士很多,思想前卫的也不少,拉拢一批打压一批,太祖已经教过她了。

接下来就是该改变策略了,将朋友变多,敌人变少,大家一起冲向大航海,都有光明的前程。

祭拜完明孝陵,皇帝下旨免除丁赋一事传开,意味着贯穿两千年的人头税彻底终结,从江宁开始,越来越多的人走在大街上欢呼。

虽然对于许多人来说人头税那点钱不算什么,但是对于贫苦人家来说人头税就是压在头上了一座大山,生的越多交得越多,生的越多就越贫苦,因家贫将生下来的孩子丢弃已经成为常态。

这个消息通过各地官报很快传遍大江南北,又以最快速度向其他地方扩散,只有京城的户部官员在得知消息后满脸苦涩。

万岁爷,下令之前怎么也不和他们通个气?

平白少了一笔税收,今年各部开支又得重新算了。

***

北京通往江南的铁路分段竣工,一些比较慢的是地质不适合的地段容易遭遇洪灾的地段需要打地基架高桥,还有开山凿洞,为避免意外需要请道士勘测风水。

风水这东西你可以不相信,但不意味着就没用,起码这回有几位高人指点,开山时就从没出现过山洞塌陷问题,反正不知道什么原理,只能说专业人士做专业事。

反正铁路线上混了各种身份的人,不只是道士,和尚、神婆有点本事的都请来了,务必要保证铁路线顺畅,就算邪祟作祟,那也得镇压住了。

宝音自己对风水是不信的,但是不得不说这东西还真有些邪门。

就如同后世在网上看到过的风水大战一样,越是顶层那一端接触的信息就更多,信不信不重要,不能不有。

不得不说这么多有排面的高人在场,沿途安了不少人的心,也省了不少麻烦,有些路段经过了人家的祖坟,高人一出场说是给迁个利家的风水宝地,人家就欢欢喜喜迁了。

时间转瞬即过,到了五月铁路线已经全部竣工。

还差点一点收尾也是在沿途的几个车站上。

接下来是铁路通行的剪彩仪式,然后是火车从浦口出发空车跑个来回,确认没出现状况,就可以宣布火车正式通行了。

停留在江宁的这段时间里宝音可没有歇着,搜刮了不少合心意的人才,都是不迂腐思想灵活的小年轻,大部分人得到了推荐去皇家学院上学的名额,还有一部分被推荐给了皇帝。

剪裁仪式是太子去的,太子代替皇帝,本身就暗含了朝廷支持铁路代替漕运的意思。

当然漕运也不会取消,两头并重。

此言倒是让在场的漕运官员神色好了不少,他们最担心的还不是漕运被替代,失去手中的权力吗?

毕竟他们这样的人,哪怕手中只有一点权力,也能在规则范围内将这点权力玩出花。

铁路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贵妃吐槽日常(清穿)》 270-280(第9/15页)

顺畅通行了两日,圣驾也准备启程了,这次不是一车全塞下,而是分散离开。

一些用不上的行李和多出来的太监宫女会提前出发,然后是御辇马车这类拆解后搬上车。

之后每日都有几班车开往北京,每次都带走点人和东西,谁也不知道皇帝和太子是何时离开。

宝音是夜间被抬上火车,上车时就看见皇帝已经安稳坐在车上翻看电报。

她无语,[用得了这么偷感十足的跑路吗?]

皇帝已经换了一张,随口道:“行程被泄露出去了,只能提前出发了。”

好吧,她也不是不能理解,安全更重要。

“太子不会也在这班车上吧?”

她记得两江总督府的那几个小美女都还在那,没有要走的迹象。

皇帝放下了手中的电报,“不,他坐下一班车。”

说完若有所思,“有人来报,黄宗羲在三月就跑来了江宁,一直躲在浦口,火车通行后坐了第一班车去了京城。”

宝音意外,“应该是偷偷去,他这样有名望的人想要光明正大过去,怕是你都得出面迎接。”

“我只是在思考他进京的意思,按照他本人的想法绝对不可能为我效劳。”

不然连修明史都推脱了,只派了儿子和弟子,还自带干粮那种,一副跟朝廷撇清关系的架势。

皇帝这是大度不在意,要是换成雍正瞧瞧,直接给你穿小鞋,连祖坟都给你撅了。

宝音伸手拿过了那张电报,上面就一行字,她想了想道:“京城那边能吸引他的事情不多,会不会为大学而来?”

怎么想,这类教育大家也只会被教育所吸引。

皇帝突然露出了微笑,“我以为头一个冒头的会是孔家,没想到连黄宗羲都被引出来了。”

孔家?

宝音很不屑想,[那个投降世家吗?]

来江南前就有人表请皇帝登泰山祭孔庙。

泰山那神格都被拉下来了,谁愿意去?

至于祭孔庙,被宝音给拦住了。

祭祀孔圣人没问题,只是不能祭祀孔家的圣人,孔圣人是全天下读书人的圣人,山东孔家有多远滚多远。

这次皇家科技大学成立,本来以为孔家会站出来,没想到屁都没放一个。

宝音更加不屑了,不过是一群软骨头。

学派之争,本来以为是你死我活,孔家为儒家门面应该带头抵抗才对。

结果表现出来的却是你惹到我算是踢到软柿子了,真是让人不知道该怎么应对。

“孔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个牌匾。”

皇帝将话题又转移到黄宗羲身上,“既然人到了京城,就安排人会会他。”

宝音来了精神,“我来吧。”

[我对这个人可是很好奇,活着的大儒,说什么也要见识一下。]

大儒,后世可没有的稀罕物种,听说只有走出了自己的道,才能被称为大儒。

说实话,她也想跟对方讨论一下,对方坚持的理论是不是君主立宪制,若不是,在他那里,君主不过问,又该如何管理国家,总不能学宋朝那套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

还是说他那套理论已经进化到只保留士大夫,将皇帝给踢出局了?

火车启动,宝音因心里有了念想巴不得火车跑快点。

三天后火车顺利抵达京城,一众人下车,提前得到消息的九门提督已经将车站清场。

这次南巡算是圆满结束,来时行程匆忙,回时只用了三天、不确切是两天一夜,一路摇摇晃晃,却没有颠簸。

显然皇帝对这次体验不错。

一回宫就召集王公大臣和六部官员筹备着将铁路修满整个帝国。

“下一条就外蒙古,横纵两条,将外蒙内蒙全部串联起来!”

第277章

在圣驾回归前几日, 一对看着普普通通的“父子”从东门外的车站下车进入了京城。

拿的是江宁府的路引,来意是跑商。

这样的人在近日并不出众,除了这对父子年龄实在有点大以外, 毕竟也没有哪个五十左右的儿子扶着年迈老父亲大老远进京跑商。

江宁通往京城的车站未开通前,沿途多地的商人都暂缓了进京行程,都指望着乘坐火车进京。

有些还提前准备了比较娇贵的货物, 就为了进京城赚上那么一笔。

京城富贵人多,又极喜好稀罕之物,这些人都等着抢头茬。

火车通行的第二天, 各地车站正式向外放票, 还闹出了超发票的笑话,最后这超发的部分只能改成站票挤上了车。

当然有钱人提前买了卧铺, 虽然狭小空间要挤上五六个人, 但好歹有个能躺着的地方, 比坐着站着硬熬好多了。

黄宗羲和弟子开头是错估了大活儿对火车的热情, 根本没买到票, 别说隔天的,火车票都卖到半个月后了, 谁能想到江宁这般热闹就是一堆人等着火车开通。

后来还是他弟子去找了人才弄来两张卧铺, 怎么挤上火车黄宗羲都不敢回想了, 他从来没有觉得江南人多, 这回是体验到了。

拿着路引二人就这么进了京城, 本来是准备入住会馆,结果到了那一块,两人就被一座占地规模极大的会馆给惊住了。

来来往往的客商都往哪里进,黄宗羲二话不说跟着走,被他弟子给拦住。

“等等老师, 我先问一下这是何处?”

黄宗羲纳闷,“这还用问吗?”

他指着房顶那块醒目招牌,“不是写着北京会馆四个大字?”

弟子瞠目结舌,“这里是会馆?”

要说是哪个西洋教堂他也信啊,实在是太高了,比城墙还要高。

他很纳闷,“会馆能建这么高吗?都超规格了。”

会馆前面是大块水泥平地,左右两边都有石灰画的标记线,左边线内停放着不少自行车,右边是牛马车,前方还有临时站台。

这时来了一辆马车,车卸下,马被拉着绕到后面巷子里。

弟子回过神来,就见自家老师已经走远了,他赶紧追了上去。

两人走进红木双开门内,里面大厅非常宽阔,沿着墙壁摆放着不少座椅,有三三两两客商汇聚在一起谈话。

靠近楼梯口是一个非常长的柜台。

柜台后站着三男三女,长相都很清秀,穿着差不多样式的衣服,见人就露出微笑。

华夏人讲究含蓄,讲究笑不露齿,偏偏这几人反其道而行,露出标准的八颗牙齿,明明很不合礼仪,却意外地让人心情舒畅。

黄宗羲站在大厅中观望,墙壁上挂着不少卷轴,他指示弟子安排住处,自己拿着拐杖走到墙壁旁看了起来。

墙壁上挂着的卷轴并不是什么古董,也不是名家之作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玻璃城的一场季风 听说你曾深爱我 [综英美]电子拳击可以拯救哥谭吗 相爷的乡野妻 冰山伯爷为我折腰 成为限制文男主的妻子 厄运食肆[全息] 绿茶穿成万人迷文女配后 用柯学马甲伪装文豪 离婚律师很难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