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10(2 / 2)
倒是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闻言齐齐撇了一下嘴,心里不屑。
玉是挺好看的,就是不经摔,随便一磕碰就碎的四分五裂了,又什么好的,反正他俩是不明白,兄弟俩相视一眼,同时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懵懂和无聊,这大抵就是学霸和学渣之间的差距吧,不管时光如何流转,无论现代还是古代,文臣和武将是两条平行而不相交的线,脑回路永远也不会对上。
倒是胡善祥从
孩子爹口中得知儿子的名字时,一脸不可思议的睁大了眼,如果不是有胡善围拦着,胡善祥真想揪着朱瞻基的领子,再三的确认下。
但即使是做不起来,被胡善围强制命令躺在床上休息,胡善祥还是带着几分不敢置信的问道:“太子真给孩子起名叫朱祁钰了?”
“你们就没选别的字?”
“皇上就没意见?”
一连三问,让朱瞻基不明所以的看着她说道:“这名字有什么不对吗?”
联想到胡善祥听到他给儿子起名叫朱祁镇的时候,那一副恨不得退避三舍、躲避瘟神的嫌弃劲儿,朱瞻基模模糊糊觉得自己察觉到了什么。
会不会是他真给儿子起名叫朱祁镇了,但是未来孩子继承了皇位后,这个皇帝干的不好,所以知道未来历史的胡善祥才会嫌弃至斯?
不得不说,朱瞻基的直觉很敏锐,短短的时间,只是凭着胡善祥几句模糊不清、吞吞吐吐的言辞和闪烁不定的表情,就猜到了事情的真相。
但胡善祥又不是要让朱瞻基心梗死,更没想过把这事拿出来当笑话分享,那样打脸和丢人的就都是某人了,一想到知道真相之后,朱瞻基仿佛被雨淋了一般,那低头耷脑的落水鸡仔模样,胡善祥觉得好笑的同时又有点心疼,往日里意气风发的人猛然间随风低落果然会让人也感同身受。
“没什么不对,很好,非常好,太子起的名字就是大气、辉煌,不愧是太子爷,这份文采众位皇子里当排首位。”胡善祥尴尬的扯了扯嘴角,抱着孩子搪塞的含糊其辞,只把太子爷夸成了一朵花。
太子妃抱着小朱祁钰逗弄着道:“瞧瞧咱们钰儿,和瞻基一个模子里刻出来似的,笑起来跟他爹一模一样,连这脾性也一样。”
大概是隔代亲,也可能是移情作用,朱瞻基小时候几步上都是由皇帝和徐皇后养育的,她这个当娘的缺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等她再想和孩子亲近的时候,朱瞻基都会认人了,这件事一直是她心中的遗憾,哪怕后来又有了其他的孩子,这份遗憾也一直在她心底埋藏。
而现在,看到朱瞻基的孩子的,太子妃的心瞬间变得柔软,恨不得把那份愧疚都给补回来。
“像吗?”胡善祥和朱瞻基同时在两个孩子的脸上来来回回的看来看去,可哪怕有亲生父母、血缘关系带来的滤镜,两人也看不出来有哪里想象了,倒是越看越觉得孩子可爱,恨不得亲自搂回来抱着,这样想着,两人也上手去做了。
朱瞻基抱着女儿皛皛,瞬间感觉幸福的心里冒着美泡,看着孩子可爱的睡颜,觉得她娘还是很有眼光的,真的好像他,当然,肯定也有几分像胡善祥,毕竟是孩子娘养育的,专挑他和胡善祥的优点长,真是越看越让人心里觉得化成了一滩蜜。
胡善祥看着自己生出来的儿子,心里软和之余又是一片复杂。
你就是朱祁钰啊,也行,你以后就是朱祁钰了。
无人知道胡善祥眼中闪过的挣扎和心里的矛盾,但只不过是片刻后,她就自己想清楚了。
历史上的朱祁钰是吴贤妃生的如何?现在朱祁钰已经是她的孩子了,而吴心仪,俱胡善祥怀孕之后那段时间的观察,她对朱瞻基并没有感情存在。
初入宫时两人之间的争风吃醋仿佛就是胡善祥做过的一场梦,逢场作戏都还会有痕迹留下,但俱她的观察,吴心仪这段时间倒是安分守己的很,每日除了去御花园转转,就是守在自己的屋子里做事,一点出人意料的举动都没有。
太子妃倒是还说过朱瞻基几句,既然太孙妃不方便,那也可以去找吴侧妃,但朱瞻基左耳朵进右耳多出,压根没往心里入,太子妃见朱瞻基不接话茬,她也不是多喜欢妾室的人,两次过后也就不再提了。
想明白后,胡善祥越看孩子越喜欢,心里也在默默的对自己说,不管历史上的那个朱祁钰多么的可怜,既然你现在是我胡善祥的孩子,那么你会成为和你爹那样意气风发的少年郎,而不是被人一句话断定的性格懦弱无刚之人。
你和你的姐姐会在家人的期待之中长大,像君子一样温润如玉,皎洁明朗。
“玉牒录入了吧?”胡善祥开口问了一句。
皇室的孩子一出生,都是要刻录入玉牒之中的,只有玉牒之上有名,这个名字才会伴随他终生。
“皇爷爷已经吩咐下去了,让人加紧办理,务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大明皇后生存日常》 100-110(第6/13页)
必在他启程去顺天之前就要彻底落实。”朱瞻基逗着贵女还不忘回答胡善祥的问话。
胡善祥了然,看来,虽然她这只蝴蝶掀起的风暴改变了一些事,但应该还有一些是固执而又不变的,就如明年朱棣迁都顺天一事。
这事先按下不提,反正她现在走不了,即使她坐满了月子,可以启程了,一路奔波千里,哪怕道上已经被水泥路取代,两个孩子也受不住这番颠簸,肯定是要等他们大一点才能启程了,就先让皇帝自己个儿去顺天吧。
自己的孩子有了名字了,胡善祥难免想起孙妙涵的孩子,于是便问道:“也不知道许大人会给自己的孩子起什么名字,毕竟总听孙妹妹说,许大人是如何的博古通今,给孩子起名也定然是万中挑一般的。”
第105章 迁都 朱瞻基哼笑了一声,表情……
朱瞻基哼笑了一声, 表情很是奇怪,而这却惹得太子妃和胡善围无奈的看着他,一副拿他无可奈何的模样。
胡善祥更好奇了, 她问的是许道中和孙妙涵孩子的名字吧, 怎么太子妃和胡善围反应这般大呢, 于是, 胡善祥心里的好奇更深了, 她盯着朱瞻基,就等着人给她回复。
没有让胡善祥等很久, 朱瞻基做出那个鬼样子的表情后,略显心疼的在胡善祥怀里的小朱祁钰身上看了一眼后, 不满意的说道:“许道中那家伙和我想到一块儿去了, 居然也用镇字给孩子命名。我儿子都没用上我起的名字, 那小子也不行。”
朱瞻基的语气即霸道又强势, 说出的话也如出一辙, 直接让胡善祥惊得呆愣住。
她知道朱瞻基这人被皇帝宠的恣意、霸道惯了的性子, 但这么嚣张跋扈、无所顾忌的样子,真的不会被人报复吗?
胡善祥眨了眨眼, 总算从震惊中回过神来,喃喃的道:“许大人没打你吗?”
连这种嚣张的话都说的出口, 看来朱瞻基是真的膨胀了,而且都这个样子了,许道中要是还没动手给朱瞻基一顿暴揍,胡善祥只能给许道中竖起个大拇指,赞一声涵养好了,忍辱负重的工夫足够深,反正把她搁到许道中的位置上, 高低得给朱瞻基一个深刻的教育,让他知道知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太子妃都看不下去儿子的霸道和得意,平时还没觉得有什么,毕竟儿子再霸道也没对着自己这样,但这次太子妃就觉得有些无理取闹了,一脸无奈的开口道:“得亏的许大人不跟你计较,否则满京城都得传出你太孙如何嚣张跋扈的流言蜚语了,到时候看你皇爷爷怎么收拾你。”
“就是你皇爷爷心疼你和孩子们,你爹也给给许大人个交代,不然真以为咱们太子府的人都是这种嚣张霸道的性子了。”
朱瞻基照样得意洋洋的逗着孩子,颇有锲而不舍的架势,嘴里依旧嘴硬的道:“反正我不管,本太孙想了好几个晚上才想了这么一个字,寓意好的字那么多我都没看上,偏偏看上了这一个,他非要和我抢就是不行,哪怕我儿子用不上,别人也不能用。”
胡善祥一脸的无语,只能好笑的说道:“又不是什么仨瓜俩枣的,一个字而已,也不是你创造的,人家仓颉都没说什么,怎么到你这里就成了你儿子专用的呢,别人伸个手都不行?”
“那怎么能一样的。”朱瞻基顿时觉得胡善祥没有和自己站在同一立场,仔仔细细的给胡善祥分解清楚其中的差距。
“我就是觉
得气不过,许道中早不用这个字,也不晚点给孩子起名,偏偏在我准备给祁钰用这个名字被拒绝的时候,这不是上赶着戳我的肺管子么,所以我就那么一时气不过一说,谁知道许道中还当真了,又把名字给改了。我后来又后悔了,觉得他用了也没什么,但是许道中也说不用改来改去的了,对孩子也不好,就这么叫就行了。”
朱瞻基表示他后来后悔,脾气消去之后又给人道过歉了,是许道中不识好歹,与他无关,惹得所有人都忍不住分给他一个白眼,有这么做事反复无常的太孙么,平日里的稳重和沉着都上哪儿去了。
话题七拐八绕的,胡善祥总算明白朱瞻基为什么不直接给她回答了,于是再次强调了一遍,终于从朱瞻基口中问到了孩子的名字——徐真。
跟个孩子计较,也真有你朱瞻基的。
小孩子名字都已经定下了,胡善祥也不能再说什么,她现在还在床上修养中,只能拜托姐姐给许大人备上一份厚礼,也算是给这个孩子的歉意,主要还是替朱瞻基善后,虽然她觉得孙妙涵和许道中估计并不会太在意。
胡善祥生的是双胎,所以月子也被太子妃和胡善围按着坐了双份的,也是担心她的身体,怕她没有修养好,刚开始的几日,胡善祥还可以忍受,但等过了半个月,她终于受不了自己油腻的头发了。
孩子生在三月初,此时屋内还生着炭火,倒是温暖的很,但长时间的不洗漱,胡善祥闻了闻自己的身上,感觉能搓出来一堆泥,但朱瞻基不介意,让她别按着性子乱来,免得月子做不好,日后留下头疼的隐疾,胡善围也在一旁帮腔,就是不答应给胡善祥洗漱,在胡善祥的强烈要求下,满了一个月后,终于退而求其次的给她用热水擦洗了一遍。
孩子的洗三胡善祥没有看到,满月宴也只凑了个热闹就又回到了寝宫休息,明明是两个孩子的亲娘,还不如抱着孩子的乳娘跟着的时间长,有心说些什么吧,可这皇室的规矩就是这样,无论是太子妃、朱瞻基、胡善围他们,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允许胡善祥给孩子喂奶已经是深明大义了,更不会让她自己的性子胡闹。
孙妙涵从小娇娇弱弱,身子倒是养的极为结实,恢复的速度比胡善祥快多了,她还百无聊赖的躺在床上和宫女打纸牌打发时间呢,孙妙涵已经能抱着孩子来看她了。
“我刚从前面过来,两个孩子跟你长得挺像的,一样的白嫩。”猛地一进来,孙妙涵看到有些发福的胡善祥,眼神落在对方白白嫩嫩的脸颊上,顿时莞尔一笑的调侃道。
胡善祥快速的把最后一局结束,撂下牌,打发了陪玩的宫女,无奈的对孙妙涵厚着脸皮道:“我生的,当然跟我最像。”
朱瞻基说什么孩子最像他在胡善祥这里一句也不管用,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朱瞻基觉得孩子像他那是废话,孩子要是不像他,那才糟糕透了呢。
太子妃还说两个孩子和太子爷肖似的,这话胡善祥都没敢应承,孙子像爷爷本就是继承了父亲的血缘,但若这俩孩子,尤其是女儿,长大了是太子那副样子,胡善祥真的会直接嗷呜一声哭出来的。
也不是说太子长的丑,皇家的基因肯定都不差,不管开国之君是怎样一副歪瓜裂枣、鞋拔子脸,这话不是她胡善祥说的,但娶的老婆,选的妃子,肯定相貌优异,哪怕如今才两三代,看看太子已经长成的孩子的模样,朱祁钰和朱皛皛长大也不会难看到哪里去。
孙妙涵对胡善祥的厚脸皮也是涨了见识了,见胡善祥不痛不痒的也不再说什么,抱着小许真给她看了看道:“你也太多礼了,咱们是什么关系,不过就是个名字,太孙不让用,我们也每当一回事儿,偏你还巴巴送了礼过来。”
“也不仅仅是因为这个。”胡善祥说道,看了看在襁褓中睁着眼睛的孩子,笑了笑。
日后这世上就没有朱祁镇这个人了,也因为朱瞻基的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大明皇后生存日常》 100-110(第7/13页)
干预,没有了许真这个名字,取而代之的是许道中和孙妙涵之子——徐真,朱祁钰没有了一个身为嫡子的哥哥与他争夺皇位,只有一个与他一同出生的龙凤胎的姐姐,他们会有自己的生活,不会和历史上那般狼狈收场。
胡善祥两辈子头一次有自己的孩子,哪怕孩子身边有两个乳娘和数不清的宫人,但胡善祥更倾向自己和朱瞻基亲自带孩子,可以多和两个孩子培养培养感情,但这样的日子没坚持多久,她自己就先放弃了。
她总算明白为什么生了孩子的妇人容易抑郁了,打乱的生活作息和不知名的烦躁,她觉得老祖宗说的远香近臭还是很有道理的,然后火速的把两个孩子又给乳娘唤了去。
这下胡善祥彻底的躺平了,一番折腾除了让她精疲力竭之外没有任何的益处,最后只得收手,每日里找机会避着点人给孩子喂奶,再带着朱瞻基一起陪孩子玩一会儿,让孩子们从小就体会到来自父母的爱。
就这样的忙忙碌碌中,半年的时间匆匆过去,永乐十八年八月份,在两个孩子壮实了不少,彻底立下来之后,北京传来了奏报,那座胡善祥曾经期待着的一手房——紫禁城,终于彻底竣工了。
皇帝谴了钦天监卜算迁都的良辰吉日,得到的吉日是永乐十九年的正月初一,于是便定了那日在紫禁城的新御殿受朝贺。
迁都的消息虽然一直都在朝野之间传的沸沸扬扬,但这一日突然来临,还是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和不适,于是也不知道是从何时开始,朝野间突然流传起了关于皇帝得位不正,所以心虚的不敢在南京待,无言面见太祖皇帝的传言,一时间这样的议论喧嚣尘上。
而皇帝瞬间就做出了应对,无论是历史还是影视剧中声名狼藉的东厂横空出世了,东厂被设立在东华门往北的方向,专门用来刺探臣民谋逆妖言、大奸大恶之事,又因为朱棣怕外臣徇私,会对他有所隐瞒,不能反映实情,便特命亲信太监做东厂提督,还赐下了随意逮捕、刑讯本朝臣民的特权,权势大的让朱瞻基都咂舌。
胡善祥倒是没有话说,只是做事更加的小心谨慎了,虽然无论是看在祥瑞的份上也好,两个孩子的份上也好,朱棣都不会拿她开刀,只要再忍几年,忍到朱瞻基登基后,就是她胡善祥的天下了,看那东厂也好,锦衣卫也罢,哪怕是赵王管着的北镇抚司,也得给她乖乖的低头。
这么一个一个的数着,胡善祥也不由的吐了吐舌头,老朱家的人这都是什么爱好啊,那么爱建立这种私人刺探机构呢,是打听别人家的隐私太有趣,还是觉得当皇帝管理天下还不过瘾,还想体验一把兼职做做阎王爷?
日子定下以后,整个皇宫里上上下下都忙碌了起来,皇帝不肯能一次性的打包全带走,便先行带着朝臣去了顺天,留下太子、太孙和后宫的一干妇人慢慢收拾,毕竟迁都以后,肯定是不会再迁回来了。
两个孩子的东西都不多,库房里大都是洗三和满月的时候别人送的礼物,胡善祥的私房就更少了,几乎都换成了金银存着,直接装箱就能走,但是她在宫外的生意就不能跟着搬迁了,只能打算等日后在顺天开个分园。
就这样,吩咐宫女收拾箱笼,胡善祥知道这一次定都北京就不会在重新迁回来了,所以收拾的十分的仔细,能用的不能用的全都带上了,就是有点可惜别庄里刚种下的种子还没有收,只能吩咐管事的尽心照顾。
第106章 遭灾了吗 胡善祥可不想两个孩……
胡善祥可不想两个孩子开始认字的时候, 连动物园都没有去过,她曾经玩过的,看过的, 她的孩子也不能缺席了这些, 作为一个尽职尽责的母亲, 她必须要给两个孩子一个完美的童年生活。
益智的玩具两个孩子现在还不会玩, 只能瞪着眼睛干看, 或者感觉
好玩但是好奇的摸一摸、碰一碰,但胡善祥已经吩咐人去做了, 甚至在这个基础上,胡善祥还升起了不如干脆建个游乐场的念头, 反正动物园都出来了, 还差那么一个游乐场吗。
能在日后的首都三环以内建造个属于自己的游乐园, 胡善祥感觉自己激动地热血沸腾的, 恨不得现在就飞到北京把一切措施都落实下来。
感谢水泥路是存在, 胡善祥上次和朱瞻基一起去北京的时候, 一路上奔波了将近一个多月的时间,但皇帝带着满朝的文武大臣, 八月中旬出发,愣是在九月初四之前就到了北京, 并遣户部尚书夏原吉往召还留在应天的太子和太孙,让他们带着太子妃和胡善祥这一干老弱妇孺出发去会和,并很贴心的给她们延长了赶路的时间——限期十二月底。
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整整四个月的时间,搁在路上游山玩水的时间都够了,胡善祥还是第一次发现皇帝身上和朱瞻基如出一辙的贴心,摸了摸两个天真无忧的孩子,感叹道:“为娘还是托了你们两个宝贝疙瘩的福啊。”
皇帝为何会突然下达这样的旨意, 众人自然都心里有数,一个个的对太子和太孙感恩戴德,毕竟在一个强势的帝王手底下干活是真的心累,两个孩子还没有长大呢,就先给他爹和爷爷争取到了满后宫和朝臣家人的好感。
这一点胡善祥深有体会,因为一路上,每时每刻都有认识或者不认识的朝廷命妇来给她请安,别人带着礼物来,说是给两个孩子准备的,胡善祥还真不好就那么直接开口赶人。
客气的跟命妇寒暄着,听别人夸自家的崽崽多么可爱,有福气,像皇帝、太子、太孙,反正是能往上面数的直系亲人都夸了个遍,人家态度那么的亲昵,胡善祥就更不好说出端茶送客之类的话了,只能随意的聊聊打发时间。
到最后,想着人反正是赶不走,就在她们来请安的时候,把两个小的往太子妃那里一送,在车架里支起了牌场,其他人一看这样,也生了玩乐的心,都回去有样学样起来。
好在哪怕是水泥路平坦的多,日日在上面赶路也极为辛苦,没过几天一个个就无精打采的没时间来打扰胡善祥的安静了,倒是让她松了口气。
许道中的官职不高,虽然因为带回粮种有功,得了个爵位,但在这批以靖难之役起家的功臣和满朝为官多年的大人物面前就有些不够看了,往前也排不上号,所以胡善祥就让孙妙涵每日带着孩子来她的车架上休息,把三个孩子放在一块儿让他们自己个儿玩。
孙妙涵本身就有官职,但也就是个御医,掺和不了政事,就更不被那些大人看在眼里,孙妙涵也不在乎,抱着小许真就来了胡善祥这里。
太子妃有时候会让乳娘把孩子们抱过去,胡善祥没有异议,毕竟这么小的孩子也管不住自己的脾气,时不时的就会哭泣,魔音贯耳的让胡善祥恨不得躲的远远的,婆婆能给她带孩子,她高兴都来不及,哪里还会说拒绝的话。
一行人刚在路上走了半个月,就又收到了皇帝下达的诏书,把原京师改为南京,改北京为京师,并把南京各部的印信给了京师诛诸门,而南京衙门的印信则另外重铸,从此以后,南京就成了大明新的都城。
十月中旬的时候,队伍拖家带口、走走停停的赶到了北京附近不远的邹县,彼时皇帝已经迁都的消息天下皆知,有时候在某处县城下榻,胡善祥和朱瞻基夫妻二人会结伴出去体验一下民间的生活,倒是听到了很多百姓对迁都的不同反应。
有赞同的,有不赞同的,但在皇帝强势的皇权下,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大明皇后生存日常》 100-110(第8/13页)
任何一切言语也只能像风中的柳絮般,轻飘飘被吹散,掀不起一丝涟漪。
到达邹县的时候,几乎大多数人都想在这里修整一番再行赶路,毕竟冬日严寒,路上哪怕再平坦,整日整日的待在马车上,也让人觉得憋闷的慌。
想要修整的声音太多,太子又是个很照顾他人的人,离皇帝给的赶路限期还有一个多月,而他们已经离京城不远,自然而然就善解人意的同意了。
随意的用了一些膳食,车队的大多数人几乎都准备下午好好的休息休息,而酷寒冬日的,外面也没什么风景好逛的,于是一个个的都回了各自的房间。
胡善祥正准备出去散散步,不妨朱瞻基身边跟着的小太监突然回来禀告,说是要在附近走走,问太孙妃可要一同前往。
这倒是和胡善祥想到一块儿去了,胡善祥欣然答应,带着月影和月心就去和人会和了,到了地点才知道,哪里是他一个人,两人世界想都别想了,太子爷居然也在。
一问才知道,太子妃那里也派了小太监去通知,只是太子妃正欣喜的陪着孙子和孙女玩耍呢,哪有空搭理太子,于是有朱瞻基和胡善祥夫妻恩爱,更衬得太子爷形单影只了。
说是随意逛逛,但这十一月的天,除了寒就是冷,树枝光秃秃的,什么花草都没有,四下一扫,目之所及都是光秃秃的,和上次朱瞻基与胡善祥一路上游山玩水的秀丽山水就更是无法相提并论了。
三人身后跟着不多的宫女和太监,但都离得有几步远,而有公爹在,胡善祥和朱瞻基想搂搂抱抱,体现一下夫妻情深也得顾忌着太子孤家寡人的心情,只好把那份游玩的心放下,跟着太子有目的的在山野间徘徊。
胡善祥机智的拿出自己临出门前吩咐人找出来的千里眼,想看看有什么野鸡、野兔之类的没有,好打个野味解解馋,但或许是动物都在冬眠的缘故,看了一圈,也没有一个野味自动送上门来,正想悻悻的收回千里眼之时,突然发现不远处似乎有几处民舍,民舍前还有人影晃动。
有人。
胡善祥立刻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太子和朱瞻基,太子决定前去看看,朱瞻基和胡善祥都没有异议,跟着随行而去。
四周的枝丫光秃秃的,见不到一点绿色,几人走到民舍的附近,才看清那数个人影蹲在地上在挖掘着什么,或许是蹲的时间有点长了,腿麻脚冷,不时地有人站起身活动。
胡善祥将千里眼放在眼前一看,那几个衣衫褴褛的百姓挖掘的竟然是冬日里已经枯萎的野草的根茎,顿时心里突地一空。
“老人家,你们这是在挖什么?”胡善祥正在驻足观看的时候,太子朱瞻基已经加快速度走到了那人身边,一脸好奇的问道。
朱高炽当然看得出来这些衣衫褴褛的老百姓恐怕是饥饿难耐,所以才在大冬天的出来挖草根吃,都不用猜想,一个个都是一副面黄肌瘦、无精打采的样子。
但朱高炽却觉的心里更不对劲儿了,不止是他,朱瞻基和胡善祥也不明所以。
初见这些人蹲在地上挖土,几人心里想的都是:莫非这些人耽误了收土豆和红薯的时候,所以才在冬日里冒着凛凛寒风来收粮?但这也不对啊,都是从小就种地的人家,不会不知道作物什么时候改收获,怎么会耽误到这样晚呢。
被问到的是个老人,胡善祥猜想他应该有六七十了吧,但也不敢保证,毕竟连年的劳作和贫困生活,只会让农人看着比实际年龄还要大。
那人说话虽然有气无力的,但看着朱高炽一行人衣锦华贵的模样,和身后随性的数名宫人,立刻就知道是自己招惹不起的贵人,不敢耽误,立刻恭恭敬敬的行了礼。
“见过贵人,实在是家中没米下锅了,老汉只好出来给家里的孩子们找点吃的。”老人说着,模样还畏畏缩缩的,生怕眼前的贵人脾气不好,会让自己遭到灾殃。
胡善祥和朱瞻基对视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出了不敢置信。
虽然知道百姓生活艰难,但这几年,因为皇帝从海外获得了产量不菲的银矿,不但弥补了国库的亏空,皇帝还大发慈悲的大赦天下,免了好几个地方的赋税,而且还把今年得到的粮种免费发放给百姓,而邹县就在皇帝免除赋税的地方里,这里的百姓怎么都不至于要饿到吃草根的地步吧?
朱高炽还在想是不是中间有哪个步骤出了差错,或者执行皇帝命令的官员玩忽职守,导致百姓没有收到粮种,而这还只是影响比较轻的一种,而朱瞻基已经凝重了一张脸,因为他想的更深了点,甚至怀疑到了邹县是否有发生了自然灾害,而官员却隐瞒不报的地步。
如果真是这样,那山东布政使石执中是干什么吃的?他记得石执中并不是酒囊饭袋,或者说任何一个能做到布政使位置上的官员都不会是能力平平之辈,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好在太子带着大部队要途径邹县而过,山东布政使石执中正是来迎谒的一员,他们下榻休息的庄园还是对
方安排的,而这人此刻就在大部队所在的庄园里。太子想要出来走走的时候,石执中本是想跟来的,还有数位官员一道请求,只是都被太子给打发了,因此,人都留在了庄园里,此刻想问些什么,也只能等会儿回去再说了。
但明显无论是太子朱高炽、太孙朱瞻基,都不是那种有事回去再慢悠悠处理的人,当即就打发了一个小太监回去召石执中前来问话。
派了人回去,等人的时间,朱高炽还不忘换上和蔼可亲的模样和老人恳切交谈,知道老人家里还有几个嗷嗷待哺的孙辈,甚至让人回去拿了一些干粮过来。
等热络的攀谈了几句,老人也发现眼前的贵人脾性极好,慢慢的也放下了提着的心,开始轻松的应对起来。
关系依然拉进,朱高炽就直接开口进入正题道:“老人家,皇上不是下旨给邹县这里的百姓免费发放了新的粮种吗?听说这种粮种亩产七八石,您是没有收到消息,前往县衙领取吗?”
粮种是有数的,不可能一下子给全国百姓都免费发放,因此,便先择选了几个遭了灾害的地方,而邹县好巧不巧的因为连续三年发生天灾,荣获上榜名额,得到了其中的某一样种子。
第107章 阴差阳错的笑话 老人叹了一声……
老人叹了一声, 干枯黑瘦的脸上是无奈的笑,又不敢当着贵人的面说皇帝的不是,只能把原因往自家身上揽。
“收到了, 收到了。”想到当时从县衙的差役手里结果种子后, 想到以后他和孙子孙女们都可以吃饱饭了的高兴, 老人感动之余又只剩下了灰心丧气。
谁都没想到啊, 满心欢喜的等待收获, 粮食可以吃了,却听说是有毒的东西, 那一瞬间从天上掉到了地上,啪嗒把他老人家的一颗心也摔了了粉碎。
老人絮絮念道:“县衙的老爷们说是那东西叫什么土豆, 我们拿回来之后按照差爷们教的种地里去了, 过了几个月, 果然收获了好些土豆。”
“但是毕竟是没见过也没吃过的东西, 谁都不敢轻易下嘴, 所以吃的还是我们自家种的粮, 等粮食吃的差不多了,就想着该吃土豆了吧?”老人眼睛里能看到害怕和恐惧, 甚至泪水盈满了眼眶。
几人正等着老人接下来的话呢,胡善祥却突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大明皇后生存日常》 100-110(第9/13页)
然生出了一种不好的预感。
这, 老人不会是吧收获上来的土豆放到了通风的地方,然后土豆发芽了吧?发芽了的土豆是有毒的,前几个月,汉王朱高煦就借着这有毒的土豆把关外的异族按在地上摩擦,打服了好些部落,甚至收获了好些的俘虏,被送到奴隶营给他们洗马、喂马。
果然, 老人接下来的话证实了胡善祥的猜测。
“可谁知道,吃了土豆的人有些身强体壮的难受了几天就没事了,但有些身体弱的,却是上吐下泻的,当天人就没了。”
几人面面相觑,心里同时想道:“恐怕都是吃了发芽的土豆,所以人才会没了。”
“那就没有人吃了土豆一点事都没发生的吗?”胡善祥问道,她不相信所有的人都会这么傻,把土豆放发芽了才开始吃。
老人闻言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给了答复道:“有是有,但是赌命的事,谁都不敢轻易尝试,好死不如赖活着,能活着谁都不想死啊。”
而山东布政使石执中恰巧在这个时候骑着马赶了过来。
远远地一见到几人,石执中就从马上下来,连滚带爬的给太子和太孙夫妇请安。
老人这个时候才在石执中的请安中得知眼前几人的身份,居然是皇帝的儿子和孙子、孙媳妇,害怕的低下头,心里惴惴不安,不停的在回想刚刚有没有说什么关于皇帝的坏话,脸色也吓得沧桑了许多,怕的双腿打颤,差点没跪下去。
当然,也不是没跪下去,只是老人的膝盖刚一弯曲着想朝地上磕去,就被眼疾手快的朱瞻基给搀住了,他爹的问话可没完呢。
从老人口中的话中几人已经能得知不是天灾的问题,那事情就好处理多了。
朱瞻基遗憾的叹了口气,想着爷爷用土豆坑瓦剌和鞑靼等部族的法子只怕没有下次了。
原来,朱棣当初为了能够再次坑一次外族,给百姓们发放粮种的时候,并没有将土豆发芽就会有毒的消息也同时告知,而是只说让好好保存,土豆如果变青活着发芽就退回县衙里。
但到手的东西哪有退回去的道理,别说老人了,就是胡善祥都知道这个道理,他们收获的粮食没道理因为发青、发芽就白送别人的,勤俭持家的百姓连发霉变馊的食物都敢吃,何况是发芽的食物,在他们的意识中,恐怕觉得发芽的土豆和发芽的大豆一样,都能当冬日的一道可口蔬菜,毕竟名字都那么的相像。
几人顿时哭笑不得,还以为这中间有什么不知道的纰漏呢,现在这纰漏虽然被发现了,但还好发现的早,补救为时不晚。
“发芽的土豆你们没扔了吧?”胡善祥急忙问道,她就怕这些人因为觉得有毒,就把东西给扔了,毕竟这些发芽的土豆都是可以做来年种子的存在。
老人不明白胡善祥为何这么说,但还是直言答道:“老汉家里的没扔,但村子里有些人家早早就把这不能吃的土豆给丢到沟里去了。”
别说胡善祥了,连朱瞻基和朱高炽闻言都是遗憾的叹了声气。
胡善祥把发芽的土豆和发芽的大豆之间的区别,和发芽的土豆明年开春可以当种子种植一事耐心的告知了老人,果然见刚刚还后怕的老人立刻露出一脸惊疑不定又不敢置信的表情,而后变成了满脸的狂喜。
这一瞬间的变换太过莫测,胡善祥也没心情继续解释了,当即吩咐了个强装的小太监,派人去将队伍里御厨身边的学徒叫过来,跟着老人一起回去,教他们土豆该如何分辨和食用。
而朱瞻基只在心里遗憾了下皇爷爷的计谋不能再用第二次,就也将身边的人派了出去,务必让他们将土豆如何食用的方法广为传播,定要让每一个百姓都知道,不要再发生这种啼笑皆非的笑话出来。
太子朱高炽没有异议,和朱瞻基一起,问着布政使关于邹县最近日期的政务,这一说就聊到了最近的税收上去。
朱高炽一如既往的一副菩萨心肠道:“百姓如今形销骨立,本宫怎么还能忍心收税?”
也就是现在国库丰腴了,不再天天财政赤字,否则朱高炽还真不敢说这种话,或者即使说了,也没那本事再来救济灾民。
朱高炽想了想,邹县附近的几个粮仓应该都是足够的,当即下令道:“你立刻回衙门,召集人手开仓赈粮。”
山东布政使闻言,没有半分犹豫的领了命,但他还不急着走,太子只说了要开仓赈粮,还没说具体应该发放的数目,朱高炽正在想着,就听石执中提议道:“太子殿下,微臣想,若是告知了这些百姓土豆无毒一事,那么百姓家中应当都有了存粮,也就用不到那么多粮食了,不如每人发放三斗?”
三斗也委实不少了,看着一个人的量不多,但积少成多,整个邹县得有将近数万这样贫寒的百姓,这么算下来,也不知道邹县
的粮仓能不能顶得住。
朱高炽沉吟了一下,没有说话,他对邹县的存粮也不是很了解,而朱瞻基却眉头一扬,开口道:“三斗太少了,每人六斗。”
前一阵子,朱瞻基跟在朱棣身边,有看过邹县送上来的赋税报表,虽然只是大概瞄了一眼,但心里也多少有些数,他附在朱高炽耳边将那个数字说出,朱高炽肯定的点了点都,没有拒绝,而是默认了,并且对石执中安抚道:“不要害怕擅自做主会被皇上惩罚,天塌了还有本太子顶着呢。”
说着,觉得自己一个不保险,便把朱瞻基也给拉上了,他爹不喜欢他这个太子是常态,但最爱朱瞻基这个大孙子,有他在,更有比朱瞻基更受皇帝宠爱的两个重孙子、孙女,怎么着,他爹都不会在这个节骨眼上给他颜色看。
朱高炽很明白这一点,对山东布政使再三安抚,才让石执中放心的接下了赈灾的命令。
发生了这么一遭事,胡善祥也没了继续逛下去的心情,带着人跟在太子身后回了下榻的庄园。
朱瞻基要跟着太子去就赈灾的事务忙碌,胡善祥也没闲着,山不就我,我来就山。
他们一行人注定要在这里停留几天,等开仓赈灾一事彻底落到实处才能离开,而这短短的几天里,胡善祥可以带着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而首要的大事,就是要将这些新式粮种的做法公布天下,日后别再出现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事了。
在太子那里报备了一声,将自己要做的事告知,太子用欣赏的目光看了看胡善祥,点头同意了。
就这样,胡善祥留下了几个太子等人吃惯了手艺的御厨,将其余的御厨和学徒都拉倒了一条空旷的街上,用带着的蔬菜等物资开启了古代版本的小吃一条街,并且是免费的。
免费的招牌一打出来后,几乎不到半天的时间整个邹县人人皆知,但胡善祥他们一路上带的人用马嚼的物资也有限,只能限制了名额和份量,毕竟她的目的并不是开小吃街,而是接着这个机会将这些粮食的食用方法,在民间流传开来,不说人尽皆知吧,但学个三五分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美食的诱惑对种花家的人来说果然是必杀技,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只要是能吃没毒的,都能很快的被接受,短短的三天时间下来,百姓们经过各种各样的做法的小吃的诱惑,不但对红薯和玉米大为改观,连从前避之不及的土豆都很快的接受起来,并且知道发芽的土豆可以用来作为来年的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