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三章成败在此一举凤威(2 / 2)
与此同时,远在日本京都的一间书房内,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学者正伏案疾书。他是日本著名汉学家佐藤修一,毕生研究明代思想史。此刻,他正在撰写回忆录的最后一章。
“我少年时读江户时代改革派日记,初次听闻《退位录》之名,以为不过是异国奇谈。直至1945年战败那日,我在废墟中捡到一本残破中文书,竟是《退位录》抄本。书中‘宁负己身,不负苍生’八字,如雷贯耳。那一刻我才懂得,真正强大的国家,不在于征服多少土地,而在于能否让每一个普通人活得有尊严。”
他放下笔,望向窗外樱花纷飞。桌上放着一张照片:那是他年轻时在中国云南考察时拍摄的,背景正是鸡足山破庙中的泥像。如今,他的孙女正在北京大学留学,主修中国近代史,研究课题正是“《退位录》与东亚民主启蒙”。
老人轻抚照片,低声说道:“阿?,你不仅改变了中国,也悄悄改变了世界。”
而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管理员凯瑟琳?李正准备关闭夜间照明系统。她是第三代华裔移民,不懂中文,但近年来一直协助整理馆藏汉籍。今晚,她偶然打开一个尘封已久的木箱,里面整齐码放着十余份明清时期的手抄本,其中一本封面用朱砂写着《退位录》三字。
她好奇地翻开一页,尽管看不懂内容,却被页脚一处批注吸引??那是用英文写的一句话:“This book is not forbidden because it’s dangerous, but because it’s true.”(这本书之所以被禁止,不是因为它危险,而是因为它真实。)
她久久凝视这句话,忽然决定申请学习中文。两个月后,她在社交媒体发布第一条动态:“今天学会了两个汉字:清明。我不知道它们背后的故事有多沉重,但我愿意倾听。”
与此同时,国内某互联网公司会议室里,一场关于AI伦理的高层讨论正在进行。一名年轻女工程师突然发言:“我们在训练算法时强调公平性、透明度、责任归属,这些理念听起来很现代,但实际上,《退位录》早在六百年前就提出了类似主张??‘权不可私用,法须共守’。如果我们设计的技术系统不能服务于最弱势群体,那再先进的技术也只是新的压迫工具。”
全场寂静。CEO沉默良久,最终点头:“你说得对。下周起,公司将设立‘清明基金’,专门资助科技向善项目。”
四季更迭,岁月无声。然而,每当社会面临重大抉择时刻,总有一些人会不约而同地提起那本书、那个名字、那一根竹杖。
2025年夏,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席卷全国,多地出现企业倒闭、工人失业潮。某国企高管为保业绩数据,下令隐瞒裁员真相。消息曝光后,舆论哗然。关键时刻,该公司一名普通会计站了出来,在内部论坛发布长文,全文引用《退位录》第十二条:“欺上瞒下者,虽得利一时,终将失信于万民。”并附上真实财务报表截图。
文章一夜刷屏。数万名网友留言支持,称她为“当代阿?”。面对压力,她平静回应:“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如果连真相都不敢说,那我们和三百年前的张秉忠有什么区别?”
事后,她被解雇,却收到全国各地寄来的信件与捐款。更有数十家企业主动提供职位邀请。她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不是英雄,我只是不想忘记清明是什么颜色。”
这句话再度成为网络热词。不久之后,教育部宣布将《退位录》节选正式纳入高中语文拓展阅读目录。教材编写组解释:“这不是为了宣扬退位,而是为了让年轻人理解:真正的强大,来自于对权力的克制与对人民的敬畏。”
课堂上,学生们齐声朗读:“官吏日杀百人而不闻……非世道变,乃人心堕也。”声音洪亮,穿透云霄。
而在西北小镇图书馆,李文昭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临终前,他把那本《口述?清明传》手稿交给女儿,叮嘱道:“不要出版,也不要申报奖项。只要有人想看,你就拿出来给他们读。记住,故事的意义不在流传,而在唤醒。”
葬礼那天,全镇师生自发前来送行。他们每人手持一根竹枝,排成长队,缓缓走过灵堂。风起时,竹叶轻响,如同低语,仿佛整个大地都在吟诵那十六字碑文:
“身毁形残,志不可夺;名隐功成,光照幽谷。”
与此同时,敦煌莫高窟第十七窟内,研究人员利用红外扫描技术,在壁画颜料层下发现了隐藏文字。经专家辨认,竟是阿?亲笔所书的一段话:
“我不求留名青史,只愿后来者行走于光明之中时,不必再以血肉铺路。若有一日天下太平,请替我摘下胸前‘清明’二字,投入江河,随波而去??因为那时,人人皆知何为清明。”
消息传出,举国震动。文化部立即组织专题研讨会,探讨是否应公开这段文字。争议激烈,有人主张保密以免引发意识形态争论,有人则坚持必须公布,“否则便是辜负先人遗愿”。
最终,决定权交给了公众投票。三天内,超过八千万人参与表决,支持公开者占百分之九十二。
当那段文字首次通过直播呈现在亿万观众面前时,许多家庭选择全家观看。一位老人抱着孙子坐在电视机前,指着屏幕说:“你看,这就是我们祖祖辈辈守护的东西。”
孩子眨着眼睛问:“爷爷,阿?奶奶现在在哪里呢?”
老人望向窗外,春风拂面,柳絮飞扬。
“她啊,”他轻声回答,“就在风里,在每一阵吹向自由的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