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仕书屋
会员书架
首页 > 其他 > 北宋县令庶女 > 80-90

80-90(1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嫁给懒汉之后[种田] 替身文渣攻变成O后万人迷了 在总攻文里走纯爱1v1路线 毕业后,我成为了横滨的救世主 当我成为暴君的药 [娱乐圈]路人甲与偶像的恋爱法 意外强吻冰山御姐后 我靠古诗词成为言灵者 摆烂侦探万人迷 假扮爱人,别当真了

<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北宋县令庶女》 80-90(第1/29页)

第81章 甘草茶 “转告弟妹,我定然好生照顾陈……

七月初十,晨光熹微。

东边尚且还能看见一片鱼肚白,锅炉灶台正烧着水,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巷口小院已经忙开了。

陈允渡正在收拾东西,他的东西不算多,收拾起来很快。

两套换洗的衣服,因为是夏装,都算单薄,再加上书和纸笔,统共就一小包。

良吉上街去曹婆肉饼买了几张猪肉馅饼回来,又买了十几张烙得干脆的胡饼给主家当作路上的干粮,刚走到门口,便看见了一道熟悉的身影。

梅丰羽被梅尧臣催着起床,不敢耽误了时辰,一边咬着饼面,一边大咧咧朝着小院走。

“梅郎君。”良吉招呼了一声,“可要吃饼?”

今日他买的份量多。

梅丰羽口中正嚼着,听到良吉的话,张开了自己的嘴,用手指了指,示意自己正在吃着。

等面饼吞下去后,梅丰羽找灶台上的方梨要了一碗热水,然后和良吉搭着话,“弟妹去吗?”

“不去,”良吉摇了摇头,“只主家一个人回去。”

梅丰羽闻言,咕噜咕噜喝了两碗水,水珠顺着他的下颌划落,坠在了地上。他学着话本里面的江湖侠客颇为豪迈地伸手一抹自己的嘴巴,拍着胸脯说:“转告弟妹,我定然好生照顾陈允渡。”

良吉有些没眼看,他默默移开了脑袋,默默点了点头。

正堂中,许栀和与陈允渡一道出门。

陈允渡看着许栀和略显低落的神情,半是开解半是随意说:“从汴京到太平州的船开得早,不然还能在家中吃碗饭。这样,还能多陪你一会儿。”

平心而论,他这句话并不好笑,但许栀和莫名奇妙被他逗笑了。

这一笑,就连临别的惆怅都消散了几分。

“好啦,快去吧。”许栀和上前一步,踮脚帮陈允渡理了理他的领口,又拍了拍他肩头并不存在的灰尘,笑着说,“去晚了,赶不上船了。”

陈允渡垂眸看着她的动作。

许栀和的速度很快,整理完毕,立刻后退一步,歪头笑了笑说,“去吧,梅郎君还在等着你。”

陈允渡拿着行囊的手紧了紧,应了一声,走到梅丰羽的身边。

梅丰羽十分有眼色地没有上前打扰,甚至假装去看院中的芭蕉叶——快一年了,这芭蕉叶长得更加青翠了。

甚好,甚好。

陈允渡走到他身边,梅丰羽望了一眼他的神情,依旧没读懂他眼中的情绪,只好悻悻作罢,回头朝许栀和招了招手,“弟妹,我们走啦!你放心,回去之后我定然好生照顾陈允渡,保管他一餐多吃两碗饭。”

许栀和笑:“那就有劳梅郎君了。”

背着行囊归乡应试的两人身影出了巷口后越来越小,直到转入折角,渐渐消失不见。

良吉并没有将所有饼子都给陈允渡带走,他特意留了一个羊肉馅饼揣在怀中,等方梨端着素汆丸子汤出来,将羊肉馅饼放在一旁。

方梨和良吉都十分担心许栀和不开心。

许栀和被他们如同小狗一样关切的眼神弄得哭笑不得,她按照两人期待的那样,伸手拿起馅饼咬了一小口。

圆圆的馅饼上出现了一个小月牙,白色的面皮外皮是酥脆微焦的,内里能看清如蜂巢一般的气泡孔,羊肉汤汁浸泡下,染上了一层油色。

许栀和没有什么说话的欲望,她觉得这羊肉馅饼不如从前好吃了。

方梨对许栀和一举一动都十分熟悉,即便她不说话,也能将她的态度猜个七七八八,见状,她的神色略带沉重。

六月底那会儿,姑娘问姑爷哪天走的时候,姑爷回答说七月初十,姑娘顿觉十分无语。

在得知出发日期的那天之前,姑娘每日傍晚,不论晚风或清爽或燥热,都会雷打不动地去梅府去接姑爷回来。

知道了之后,姑娘便躲在家中躲懒,在家中画累了,就走到巷口的槐树底下,看人在楚河汉界纵横驰骋。

一直到七月初七的夜晚,姑娘特意绕了一沓沟渠,从门前的水沟里面采了三支荷花,带去梅府门口静静等候。

方梨陪着姑娘去采花,却不知道姑爷在见到那束荷花的时候作何反应,他们在回来的路上又说了什么。或许那夜说过的话做过的事,除了姑娘和姑爷,只有弯弯的月牙和闪烁的星辰知道吧。

——所以,这样下去可不行!

方梨心中拉响了一级警铃,她如临大敌地拉着良吉出来,说:“咱们得想个法子哄哄姑娘!”

良吉深以为然,他学着方梨摸自己的下巴,神情严肃认真地低声问:“那怎么哄?”

“姑娘从前在府上做姑娘那会儿,爱吃蜜糖柑橘,还喜欢喝掺了老冰糖的绿豆水,最好是用井水冰过的,”方梨在脑海中回忆,下定主意,“待会儿你去街东头买一斤冰回来。”

良吉点了点头,示意这件事包在他身上。

夏日食欲减退,又易疲乏,许栀和中午睡了一觉,醒来后,房中放着一小盆晶莹剔透的冰。

怪不得这么凉快。

方梨正在坐在椅子上打盹,听到许栀和起身的动静,立刻醒了,她没有第一时间走到许栀和的身边,抬头看了一眼天色。

哎呀,糟了,睡过头了。

煮得太过的绿豆水会呈现出一种沙感的红色。

方梨如一阵风刮了出去,好在虽然她睡过了时辰,良吉还清醒着,他将熬绿豆的瓦瓮端到另一边,见方梨过来,将空间让给她。

刚煮开的绿豆水冒着热气,颜色还是常规的豆绿色。方梨从柜子中拿出糖罐,用纱布包着捶碎后,加入绿豆汤中,用汤匙顺着一个方向搅拌。

捶碎的冰糖溶解的很快。等大块一点的糖块都化了,方梨将其盛了三碗,放入旁边备着碎冰的铜盆中。

很快,整个瓷碗都变得冰冰凉凉。

许栀和看见方梨端着绿豆汤进来,怔了怔,才反应过来方梨的用意。

方梨和良吉一片好意,许栀和不愿意拂了他们的好意,嘴角扬起一抹灿烂的笑容,惊喜道:“哇,冰镇绿豆水。”

方梨看见许栀和的反应,心中悬着的一块石头落地——姑娘果然一如既往地好哄。

良吉则偷偷给她比了一个大拇指,哄大娘子,还得是方梨在行。

方梨将冒着丝丝凉气的绿豆水放在许栀和的面前,托着下巴笑眯眯地看着她的动作。

夏日一碗冰镇绿豆水,消暑解渴,一碗下去,全身都通透了起来。许栀和发现自己本低落的心情确实有几分变好的趋势。

良吉和方梨坐在两边,也捧着碗在喝。

外面的地面被太阳晒的发白,酷暑之下,连带着树上的蝉鸣都安静下来,鸟雀也躲在树梢避暑,不肯在午后两点的阳光飞动。

三人在屋中摇着蒲扇,待到了日落时分。

……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北宋县令庶女》 80-90(第2/29页)

应天府的清晨比汴京凉快些。

秋儿传信过来准备在铺子上层动土,加盖二层。许栀和几乎没怎么犹豫,就决定带着方梨和良吉一道去应天府。

他们这一次趁着天黑之后出门,到了应天府的时候,天刚刚亮。

“和乐小灶”的墙边种了几盆花草,都是秋儿在河滩边挖的,种在门口,叶尖上还缀着露珠,生机盎然。

秋儿见到许栀和,连忙冲上前走到她的身边,用力地扑到她的身上,像一只无尾熊一样挂着。

许栀和伸手拍了拍她的背。

方梨第一次来到应天府,现在周边打量了一圈,才转头看向抱在一起的许栀和与秋儿。

她用调笑的语气说:“一年多不见,秋儿看着长大了些。”

许栀和闻言,后退一步,认认真真打量着她,“看着是纤细了些,个子好像也长高了。”她伸手在秋儿的脸上轻轻捏了一下,“不过还是一样软糯。”

方梨也扑了过来,伸手在秋儿的脸上摸了摸,“手感是不错。”

良吉自觉地将东西搬去了“和乐小灶”后,出门看见三个人还在挤在一堆叽叽喳喳,他移开了视线,坐在门槛上瞅着对面的铺子。

相聚的三个人见面,仿佛有说不完的话,站在门口说的不过瘾,又回到房中坐在桌子前坐着说话。

翠雁端来一壶茶,笑吟吟地和许栀和见礼:“主家。”

许栀和对她还有印象,笑着颔首,顺着她离开的方向看去,见到了站在柜台前点账的小槐。

除了小槐和翠雁,房中还有其他正在帮忙的人,他们都是第一次见到许栀和,乍然看见掌柜坐在桌前谈笑,都十分好奇。

有人憋不住好奇心,走到小槐的身边去问:“小槐姐姐,这位是谁呀?”

小槐瞥他一眼,他人长得像一只猴,年纪比她们都年纪大些,但会说话、嘴甜,无论是对着秋儿掌柜,还是对待她和翠雁,都十分尊敬。喊她们“姐姐”也不是因为年纪,而是对待她们是前辈。

“那位啊,是小灶的主家,许娘子。”小槐说,“你和小升招呼一声,见到许娘子尊敬些。”

瘦猴点了点头,脚下生风,找到和他一样帮着端菜的小升,嘱咐了几句。

小槐目光从谈笑的三人身上移开,放下手中的账本,掀开帘子走到了后厨,和后厨三位帮工的厨娘招呼一声,做些吃食招待主家。

许娘子刚从汴京城过来,风尘仆仆,现在正劳累着。

秋儿对自己挑选的四个帮工和厨娘都十分有信心,店中不止坐着她们,还有其他来来往往的食客,有熟悉的食客见到秋儿出现在了桌前,笑着招呼了一声。

“秋儿掌柜,熟人啊。”

秋儿只含着笑,“是啊。”

一开始的时候,熟悉起来的食客会喊秋儿为“秋儿小掌柜”,后来随着接触的越来越多,众人心照不宣地开始喊“秋儿掌柜”。

秋儿看着人小,但是行事作风果决果断,丝毫不比那些经营了有些年头的老掌柜青涩。

方梨看得啧啧称奇,对秋儿在和乐小灶的掌控力大为震惊。

秋儿含蓄地笑,用眼角的余光看着许栀和,“都是姑娘想的主意好,我不过是把它做完善罢了。”

许栀和放松地坐在椅子上,手上端着茶叶,茶叶并不是常见的名茶,而是一些野山山头农户家中名不见经传的茶叶,但是味道并不逊色于那些一斤要几十甚至上百两不止的上等佳茗。最妙的是,为了降暑解热,里面还能尝出一抹浅淡的薄荷甘草味道。

有淡淡的凉意,却不会喧宾夺主,盖住了原本的茶味。

许栀和放下杯子,对秋儿说:“还是你的功劳最大。”

有时候秋儿传信回来说自己一切都好,许栀和心底都会升起一抹歉疚,将秋儿一个人留在偌大的应天府——当时是真的身上没多少银钱,也没有什么人可供使唤。

秋儿像是看出了许栀和的心思,主动说:“从前奴婢说自己什么都好,姑娘总是不肯信,现在亲眼瞧过,该相信了吧?”

她“哼”了一声,从鼻腔出音,带着小小的骄傲。

许栀和仿佛能看见她背后摇晃着的、毛茸茸的大尾巴。

“信了信了。”许栀和被她逗笑,“秋儿当真无所不能,我当真有幸,能遇到秋儿这么好的姑娘。”

秋儿刚刚分明是一个“求夸赞”的姿态,但真听见许栀和不遗余力夸奖她,反而先不好意思了起来。她脸上红扑扑地,喝完一杯茶水后,她才说,“等吃过了饭,我带你们去对面的铺子瞧瞧。之前对面铺子也开张了三个多月,上个月请了瓦匠,才关了门。”

许栀和闻言,微微颔首。

刚刚来的时候,她们就瞧见了门口对着的沙土和砖石。

方梨对外面充满了好奇,但屋中令人食欲大开的饭菜香味又勾人的很,她天人交战,最后笑吟吟地看着秋儿说:“秋儿,你当时不是说要早些把铺子开到姑娘的身边吗?”

秋儿说:“这又不冲突。明年这个时候,我一定回到姑娘身边了。”

她的后半句话是看向许栀和说的。

那会儿,自己一个人顶三个人用,后面姑娘担心她吃住不好,每次写信过来,都会在包裹里面放入十两银子。

在店铺开张的前期,各项东西添置起来都是要钱的,后来随着铺子走上正轨,赚的钱越来越多,大抵是除夕那会儿,她每个月都会反向放三十两进去,托人捎给在汴京城的许栀和。

许栀和望着店中的陈设和布置,笑着说:“我可等着那一天了。”

秋儿斩钉截铁:“那是自然。”

她等对面的二楼修好,便能在原基础上扩大一圈,那时候的银钱,应当足够支付她在汴京城开一家店铺了。秋儿在心中规划的明明白白,瘦猴做事机灵,不需要人提点就能自发为和乐小灶贡献点子。小槐做事沉稳,两人配合之下,能看到铺子。

在她的计划中,瘦猴与小槐到时候就去对面,翠雁在这边看着本家,若是人手不够了,倒是再去挑选一批合适的人家。

思及此,秋儿忽然站起身,招呼道,“小升,你过来一趟。”

正在擦桌子的小升听到秋儿的呼唤,站起身走到她们桌前,他心中记着刚刚瘦猴说的话,一一问礼:“许娘子,秋儿掌柜。”

秋儿凑近许栀和的耳边,压低声音说:“姑娘,小升和瘦猴不一样,并不是我在人伢子那边收下的,他是我去年在雪地里面捡到的,那时候照顾他长大的老人家刚刚过世,我给了他一笔银钱安葬了老人,他便主动说要过来帮忙,说是分文不取,后来我瞧着他做事沉稳可靠,便留在了和乐食肆。”

许栀和不动声色地看了“小升”一眼,以她看人的角度来看,小升虽然看着比店中另一位瞧着木讷些许,但是眉眼之间忠厚,是个可信任的人。

“这很好啊。”

许栀和不假思索。

比起单纯的月例和雇佣关系,这种关系往往更加牢靠,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北宋县令庶女》 80-90(第3/29页)

尤其是秋儿曾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伸出援手。

秋儿说:“姑爷会太平州参加秋闱,等中了名次,免不得要与人应酬,等良吉跟在姑爷身后,姑娘身边就缺人使唤了。小升虽然才十六岁,但是天生力大,能拎起两满桶的水。姑娘,你把人留在身边吧?”

许栀和笑了:“你这般打算,问过人家没有?”

秋儿愣了愣,才慢吞吞地说:“还没有。”顿了顿,她在许栀和温和的笑容中补充道:“但是小升向来很听我的话,我说东,他不会往西的。”

许栀和:“因为雪天施以援手的人是你呀。而且你现在看顾着两家铺子,自己都忙不过来,身边正缺人帮衬。我怎么好抢你的人用。”

“这才不是抢!”秋儿的声音不自觉地大了些,“最困难的时光都过来了,现在什么都好。反正二楼建好,还是要招新人的。”

她看向一旁安静站着的小升,问他:“你可愿意跟在姑娘身后?”

小升目光看向许栀和,半响,微微点头,“愿意。”

秋儿说:“看吧!姑娘,他愿意的!”

许栀和没有立即下定决心,而是对秋儿说:“反正我还要在应天府住个月余,先试试能否相处得来。”

秋儿听罢,找不出反驳理由,虽然小升做事稳重,力大无穷,但是用人,还需要看适不适合。

她让了一步说:“听姑娘的。”

许栀和的视线重新掠过小升,他依旧站着,安安静静,不慌不忙。

和他的淡定形成截然相反的是瘦猴,他心思活络,主动站在门口招揽客人,他这么卖力也不是没有理由的,每满五个人,秋儿掌柜每天多给一文钱。

有了钱就有了动力,许栀和亲眼见到了原先还不是很感兴趣的几个过客,在瘦猴流利得如同说快板的嘴皮下走近了铺子,点了两碗饭菜。

如果今日秋儿举荐的是瘦猴,瘦猴大抵会不假思索地说“愿意”,但到了小升,他则会犹豫一下才说“愿意”。

两个人一个机灵一个沉稳,都是很好。

日后如果真换了院子,变得更大更宽敞了,又不是不能招到人。

后厨的饭菜做好,瘦猴过来招呼小升一道过去端菜。许栀和与方梨远道而来,几乎是风卷残云一般吃着桌上的饭菜。

秋儿也拿出筷子陪了几口,但更多的时候,她都是眯眼笑着望向两个人。

原来看着姑娘和方梨姐姐这般安心地吃着饭,不需要操心何处落脚,这感觉这么好。

而且一想到这样的日子还能差不多持续一个月,她更开心了。

吃饱喝足,略在店铺中小坐一会儿,秋儿带着她们走到对面去。

瓦匠正在做事,看到秋儿过来,停下了手上的动作,提醒了一句:“秋儿掌柜,这边灰尘大,你小心些。”

秋儿对他们说:“几位大哥辛苦了,店中熬了甘草薄荷茶,几位大哥歇息片刻吧。”

许栀和不知道秋儿是什么时候吩咐的,可能是她和方梨吃饭的时候,秋儿准备的。

小升拎着两只木桶,一只里面装满了甘草薄荷茶,一只桶里面装着粗瓷碗。

做饭食生意的,最不缺的就是碗筷。

正在做工的大哥眼睛一亮,招呼几个正在做事的弟兄下来喝茶水。这茶水虽然不是什么名贵的东西,但在这样的暑热送来一碗甘草水,比什么都可贵。瓦匠记挂着秋儿掌柜的好,准备明日就去城东木坊家挑最重要的大梁过来,早早准备妥善,不叫人忧心。

趁着他们休息的功夫,秋儿带着两人转了转。

这边的铺子看着比对面的和乐小灶略大些,但内里正在建设,只能看出个大致的轮廓。

秋儿问许栀和:“姑娘对这间铺子有没有什么想法?”

她原先的计划中是和对面和乐小灶串通,但现在许栀和到了这里,她自然想询问一下许栀和的意思……反正现在什么都没有,要是有旁的主意,建成别的也不是不行。

许栀和观察了晨间的到和乐小灶吃饭的人,清晨的时候人就很多了,大多数都是去书院的书生,也有赶着去码头的挑夫,一口气能吃两碗米饭。

虽然没有见到午时晚间的盛况,但基于此,不难想象人数之多……也怪不得秋儿出手阔绰了起来,不仅能寄钱回来,还能有余钱盘下对面的铺子。

“还是先与和乐小灶一致,两家相对,客人密集,”许栀和说,“短期先不做更改。”

街道上原先有三四家饭肆,但随着和乐小灶的兴盛,那几家饭肆生意肉眼可见少了。

秋儿说:“奴婢与姑娘想的一致,等和乐小灶生意更好,本家那边可以试着开拓羊肉饼、卷饼等生意。”

第82章 小书生 “第二首是什么?”

秋儿说这些的时候满怀憧憬,眼睛散发着亮光。

她要把和乐小灶做成应天府最大最好的快捷饭肆,做大做强,让姑娘和自己都过上吃香喝辣的好日子。

秋儿壮志踌躇,并坚信自己一定能做得到。

两人在屋里面转了一圈,直到瓦匠回来,三人才退了出去,回到本家。

坐下后,秋儿明显还有许多话想说,她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小槐端着茶水上前,秋儿才端庄了一会儿。

许栀和倒茶放在她面前,笑着说:“先坐下喝一口茶水。”

秋儿说:“姑娘,我还想带你们去看院子。小升是跟着老人一路流浪过来,瘦猴也不是应天府本地人,翠雁娘亲又生了弟弟,现在家中拥挤,我便在后面的民居盘了三间屋子。要是姑娘不嫌弃,晚间时候我搬两床被褥出来,不过要劳累姑娘和方梨姐姐挤一挤。”

说完,她又觉得不是很妥当,那三间屋子狭小,姑娘住里面,会不会觉得拥挤?

要不还是去应天府的府前大街寻一家客栈吧,宽敞,还有人随时待命伺候,她现在的银钱虽然不宽裕,但也不至于过得太拮据。

“这些稍后再商议,”许栀和比了个手势,示意秋儿稍安勿躁,她拉着秋儿往旁边走了走,压低声音询问,“对面那间铺子是盘下来?还是买下来?”

秋儿实话实说:“回禀姑娘,是买下来……可惜奴婢的银钱不够,只付了一半,还差五百两没有结清,每拖延一个月,要多付五两银子。”

五百两,许栀和能出得起这笔钱,不过她并没有带在身上。

现在的货币不同于后世的线上交易或者轻薄方便携带的纸笔,大多是铜子、银子乃至于金子,五百两银子也有四十斤重了。

不过大抵也就是在大宋的初期,形成了最早的官府认证的货币——交子。许栀和的历史知识早就随着高考结束一道送还给了历史老师,她不太清楚具体出现的年份……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在有生之年看到纸币的出现。

那时候,该多方便啊!

许栀和微微沉吟,招呼来站在门口磕瓜子的良吉,压低声音在他耳边说话。

良吉的面色变化十分精彩,从一开始略带不情愿,到后面的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北宋县令庶女》 80-90(第4/29页)

震惊,最后拍着胸膛说:“大娘子,你只管放心。”

一开始听到又要回去,良吉下意识地有些排斥,虽然汴京和应天府离得近,但是一路上坐着马车,屁股都坐裂开了。听到是回去拿五百两白银,他的一双眼睛睁得圆溜溜的。

能得到大娘子的全然信任,区区连轴转算什么?良吉神清气爽地想,现在别说只是在汴京城和应天府来往,即便叫他坐马车来往与汴京与太平州,他也没有半句怨言。

这都是为了大娘子,才不是他好奇五百两的白银是多少份量,绝对不是。

秋儿在旁边听着许栀和的吩咐,脸上有些触动。她本以为姑娘会觉得自己只能出得起一半银钱的时候就买下铺子是草率之举,没想到姑娘一句指责和埋怨都没有,甚至出手帮自己兜底。

而且姑娘现在能出手就拿出五百两,看起来赚到的银两并不比她逊色。

和她不相同,她至少有铺子,可姑娘当时什么都没有,连房子的赁资都险些出不起。

比起她,姑娘才是真正的白手起家。秋儿思及此,心底的快乐越发明显:能陪在姑娘身边,与姑娘携手并进,真好!

她像初见时候一般认真地看着许栀和,看着她神色认真和良吉说话,又看到她笑靥如花,仿佛松了一口气。

等良吉离开,许栀和才说:“秋儿你是不知道,马行街上的一家铺子,一年光是赁资就需要八百两。”

秋儿张大了嘴巴,一双瞳孔之中满是震惊,半响,她突然走到柜前,找小槐要了白纸和笔。

许栀和托着下巴看着秋儿的举动,见她一脸苦大仇深,有意缓合气氛:“是不是被吓坏了?——所以啊,能花一千两就在应天府买到这样的铺子,可是赚大发了。”

秋儿好像在听她说话,又好像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她在纸上一阵捣腾,半响,抬起眼睛,满是笑意:“姑娘,明年三月,我就能去你身边了!”

一年的赁资,和应天府经营的本金,她再攒八九个月,就能攒出来了。

她脸上的笑意太过于无忧无虑、太过于直白炽烈,许栀和微微怔愣,才反应过来她说了什么。

原来不是被赁资吓退了啊。

秋儿欢呼一声,站起身抱在了许栀和的肩上,她的身量在同龄人中依旧娇小,但是身上却无端带着一股莫大的力量。

许栀和在贴近她的刹那,也会被她身上的蓬勃鲜活所感染。

她伸手摸了摸秋儿的脊背,轻轻地笑着:“三月,又是一个杏花飘荡的日子。”

秋儿不明白许栀和在说什么,但不妨碍她的快乐,她现在恨不能让和乐小灶所有的食客都与她感受这份欢愉。

许栀和想起了也是差不多去年的这个时候,曾经发生过一件不太令人愉快的事情,她悄悄压低了声音在秋儿的耳边说话。

当时转身离开多宝斋的时候心中有伤心、有委屈,现在回忆起来,只有往事随风的淡定。

多宝斋的地契价钱太高,东家没出手成功,于是将其中的东西挑挑拣拣,又重新开张了起来,里面挂着几幅汴京城跟风所画的描金点染山河,却用笔粗糙,晕染痕迹过重。

明晃晃的赝品。

想去看真品,需要每月蹲着时间去常家书斋,否则去得晚了,就会被人高价买去,放在家中珍藏。

掌柜还是那个掌柜,小二也还是那个小二。两人是东家的隔了七八代的亲戚,本身两人也沾亲带故,算是捧着发达了远方亲戚混上了一个铁饭碗。

……这“多宝斋”没前途,但是东家有前途啊!

哦不对,现在的“多宝斋”改名叫了“墨宝阁”。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每次许栀和去墨宝斋挑选画材,都会听到墨宝斋掌柜一炷香不带重复的抱怨……不知道的,还以为两家是同一人开的呢!

秋儿听许栀和说完,十分气不过,她咬牙说:“原来还有这么一段过往。”

姑娘当时没有告诉她们,是怕她们知道了担心,如今时过境迁,姑娘能用“风轻云淡”的语气说起往事,她却不愿意就此作罢。

不过是小小的墨宝阁,总有一日要拿下它的地契,让掌柜和小二也体验一把赚钱之难。

秋儿的激动冷静了下来,目光落在走进门的食客身上——现在,她要做的就是赚取更多的银钱!

刚踏进来的食客一进门就感受到了平日里笑意和善的秋儿掌柜朝自己望来,眼神炯炯,带着火苗。食客不禁身子一颤,仔细回忆自己方才的所作所为有何处不够妥当……

难道是因为自己左脚先迈进了门?

午时的时候,和乐小灶的人越来越多,许栀和甚至看到了数十位应天府书院的青衫学生,一进门便匆匆要了两个菜,在后厨忙活的三位厨娘也显现了真容,大抵四十岁上下,见到青衫书生,没等他们开口,就熟练地将他们要的饭菜铺在摊平的饭粒里面,等菜加完,将摊开的饭卷起来,用油纸包着递出去。

许栀和看了一会儿,有些佩服想出这个主意之人的巧思——如果是糯米或者紫米,和后世的饭团应当没甚区别了。

厨娘忙活的期间,有书生和她搭话:“大娘,今日怎么不去书院门口?”

和乐小灶每个月大部分时候都是回去书园门口摆摊的,不去大多是有理由的——比如说下雪天,抑或是下雨天。饭菜这些东西不方便携带,便会罢了出摊。

可今儿没下雨,也没刮风,正是风和日丽的好天气,怎么就没有来?书生一出门,见到门口没有和乐小灶的支摊,顿觉天塌了。

厨娘专心包着饭菜,知道这群读书人口中寡淡,她特意舀了一勺浓稠的炖肉汤汁淋在了饭包上,包起来后压实递给书生,嘴上快速地解释道:“咱们东家过来了,掌柜忙着招待,抽不开身。”

“原来是这个缘故!”书生理解了,他紧接着问,“那明日呢?明日出摊吗?”

这就不是厨娘能决定的事情了,她朝着书生微微摇头。

后面排队的书生嚷着道:“买好了快些走!午憩的时间就这么短,去得迟了你替我受夫子的训斥吗?”

青衫书生连连抱歉,“这就走这就走,诸位仁兄,对不住。”他一边说着,一边“啪”地一声将铜子扣在了桌面,口中吃着饭团,腿上跑得虎虎生风。

许栀和被逗笑了。

看得出来,夫子是真的很严苛了。

——但在一众畏惧夫子戒尺和威严的书生之中,也有个别例外。在“青衫大军”渐渐被街道上的食客取代后,有一个看着年岁颇小、十二三岁的书生不慌不忙地从树荫下走过来,见到和乐小灶里面拥挤非常,他也不不意外,对着最靠近的厨娘说,“要两碗饭,在店中吃。”

厨娘不是第一次见他,听闻后,点了点头。

小书生在店中梭巡了一圈,等一个身穿短袖褂子的码头挑夫抹嘴离开,立刻眼疾手快,一屁股坐了上前。

迟了一步的食客目瞪口呆,似乎不敢相信这是在门口慢悠悠,仿佛被人按了暂停键的小书生。

小书生抱着白米饭,朝着食客露出白灿灿的大牙:“承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北宋县令庶女》 80-90(第5/29页)

让。”

食客:“……”

虽然你的笑容很灿烂,但是我还是很想揍你啊,小子。

秋儿不让许栀和帮忙,一来铺子空间就那么大,二来现在的人口算够,便让她站在后面寻个角落休息。她趁着休息的时候用眼睛观察着和乐小灶的众生百态,偶尔会心一笑,偶尔哭笑不得。

就好比现在。

她看得出神,正好与正在吃饭的小书生对视一眼,后者不知道在脑海中想到了什么,眼神中快速闪过一抹同情,热情主动地邀请道:“介位姐姐,要一起刺饭吗?”

他一边嚼着口中的米饭一边说话,将“这”念成了“介”,将“吃”念成了“刺”。

许栀和摇了摇头,但又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询问:“我瞧别的书生都火急火燎,你怎么不慌不忙?”

小书生咽下了口中的饭菜,声音颇有豪迈之感:“旁人如此,于我何干?随波逐流之事,吾不屑也。”

许栀和:“……”

小书生看她明显的一脸不信,有些心虚。沉默了半响,自己把真正的原因抖落了出来:“今日夫子叫我抄书,我抄晚了时辰,没赶上趟……反正迟都迟了,不如先吃好。”

反正立刻回去要被骂,迟些回去也会被骂,倒不如先喂饱自己的五脏庙……他三舅舅虽然不着调,但有句话说得在理——这世道,没有一个人是因为当值晚到去世的,自然,也没有人会因为吃饭耽误了功夫被夫子活活骂死的。

他说完,伸手揉了揉自己的肚子,扬声对厨娘说:“大娘,再要一碗笋丁肉片。”

厨娘将饭菜摆上了桌,见到对面的许栀和,下意识招呼:“东家。”

小书生一阵惊异,“原来姐姐是铺子的东家……我料也是,只有姐姐这般美若天仙的人,才能开出味道这般好的铺子……若是铺子里面还有炒三丝和煎扒鲭鱼就好了。”

他年纪小,说话有些虎头虎脑的呆滞,说话也是平着嗓音,只有后面说到“炒三丝”和“煎扒鲭鱼”时微微抬高了嗓门,因此许栀和并没有觉得冒犯。

“你喜欢这两道菜?”许栀和问。

“是啊,”小书生说,“不止是我,书院不少学生都喜欢呢。悄悄告诉姐姐,我们夫子也喜欢炒三丝呢。”

大抵天底下的书院都是虽然先生不同,但厨房烧出来的菜色都一样难以下咽,夫子大多都是府上小厮前来送饭,偶尔家中有事,便会忍痛在厨房要上两个菜,一脸生无可恋地吃着。

小书生就亲眼看到夫子在要了一碗炒三丝,一开始还是满怀激动,后来等饭菜入口,平日里端庄持重的夫子破口大骂,一连写了两首诗。

小书生说起这一段,竭力回忆着当日所见所听,说:“第一首是这样的——青丝本玉质,素手理应工。鼎镬翻浊浪,箸落泣秋风。”

许栀和一时间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

“能将怎么烧都好吃的炒三丝做得那般难以下咽,应天府书院所作所为简直令人发指。”小书生摇头晃脑,故作老成低叹一声,“也难怪夫子气成了那副模样,将吃饭比作秋日,何等哀切。”

许栀和便笑了。笑罢,问:“第二首是什么?”

小书生答得很快:“朝耘露华白,暮炊烟火青。汗滴禾下土,竟作釜中腥。盐梅失其序,燔炙乱五行。谁言学子过?庖师罪非轻。”

许栀和微微诧异。

从先前书生的表现来看,许栀和还以为应天府书院的夫子们都是板着脸不苟言笑的老儒生,没成想到还有这样的豁达之人。

至少这位小书生的夫子是位豁达之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给残疾大佬冲喜 三步,从刺客到皇后 重生后和最强咒术师HE了 伪装反派,但救赎了男主 她好能忍 思你如狂 嘉靖感而有孕之后 失忆后爱上了前夫 从零开始的修仙家族模拟器 家主悟重生会变成爽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