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仕书屋
会员书架
首页 > 其他 > 今天你直播了吗[历史] > 170-180

170-180(1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假绅士 反派会不会攻略我啊 恶毒炮灰不做万人迷[快穿] 雄虫的108种死法 反向奔赴[追妻火葬场] 临安杏花饭馆(美食) 黄油面包[破镜重圆] 可恶!龙傲天宿敌觊觎我 水浒:开局刺杀宋徽宗强抢李师师 惹皇叔

<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今天你直播了吗[历史]》 170-180(第1/16页)

第171章 第四十五个视频之大唐。

【“说回东方,隋炀帝一征高丽之前,命元弘嗣往东莱海口造船三百艘,官吏督役,船工昼夜立水中,不得休息,自腰以下皆生蛆,死者十分之三四。又发江淮以南民夫及船只运黎阳及洛口诸仓米至涿郡,船队前后长达千途里,往还在路上的民夫经常有十万人,日夜不绝,死尸横遍道路。

残酷而繁重的剥削与徭役使得百姓怨气日隆,在隋炀帝第一次东征高句丽失败后,国内就起义频发。

正常情况下,这个时候皇帝应该选择先安抚国内,但隋炀帝他就不,不管是民怨还是起义他都看不见,又接着发动了二征、三征,这三次东征使得隋朝三十万将士丧生,还有大量民夫死亡,加上官吏贪残和豪强乘机兼地藏丁,天灾人祸之下,至隋炀帝第三次征高句丽时,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而唐王朝的建立者,就在这一百多支起义军之中。”

云青青的语气一下子变得振奋起来了。

“从起兵入场逐鹿天下到立国称帝,唐王朝只花了一年时间,而后平各路反王一统天下,也只用了不到七年。

而这个时期,东方的版本之子,自然就大唐开国皇帝——大唐秦王兼天策上将、‘天可汗’称号获得者、千古一帝成就拥有者、自他以后所有后代皇帝的标杆、大唐永远的白月光——大唐太宗文皇帝陛下!”

“啊?你说他爹才是开国皇帝?谁在乎呢?”

云青青无赖地摊了摊手。】.

唐太宗时空。

回忆起乱世时涌出的泪痕尚存,李世民转眼又被云青青一连串的溢美之词砸得晕晕乎乎。

“啊呀!后人爱我,自然私我也。”李世民晕陶陶地道。

但是他心里还是忍不住美得冒泡,嘿嘿笑着想:后人真是太直白了!一点都不懂含蓄委婉之美!

但是!

真的好爽哦。

记下来,记下来!日后这些成就要一个个打出来!不!我要更多!.

唐高祖时空。

比起已成为帝王的自己,年轻的秦王虽然也因自己的成就喜形于色,但心底还是多了一份隐忧。

陪伴在身边的妻子长孙氏轻轻将头靠在他的肩上,安慰道:“二郎不必担忧,若是圣人英明,自然会知道谁才当得起储君之位。”

李世民搂住了妻子,低声叹道:“父皇心里清楚得很,故而他才大力扶持东宫。”

“无妨,今日女郎此话一出,天下人心自有分晓,圣人也不得不考虑民心所向。”顿了顿,长孙氏将声音压得极低,几乎是气音道,“不过二郎也当多做一手准备,以防东宫与齐王……”

虽然长孙氏的话没有说完,但是李世民已经领悟了妻子的未尽之语,他沉沉地点了点头表示知道,又将话锋转到了天幕上。

“看一看女郎会为我大唐透露多少天机吧。”

也看一看,那个他将会做出什么样的成就。

当然,以后的他只会做得更好。

东宫。

“大哥!”听闻云青青吐露这不详的谶言,齐王李元吉的脸上赫然变色。

李建成的脸色也极为难看。

“难道父皇最终还是倒向了老二不成?”

李元吉看着李建成恍然失神的模样,眼中有不屑一闪而逝,转而又换成了满脸的焦虑与阴狠。

“大哥,此言一出,父皇只怕心中动摇更甚了!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啊!”他挥手屏退宫人,抓住李建成的肩膀,在他耳边低声说道,“当皇帝,也要他有命当才是!”

李建成震惊地看向李元吉,嘴唇颤抖,几乎说不出完整的话,只是喃喃:“你让我想想。”

“大哥!若是李二上位,你我可还有活路?或许我还能苟全性命,落个幽禁致死,但你见哪朝哪代的太子能够保全的?只怕嫂嫂侄儿们也要因此丧命!”李元吉的语速极快,带着不易察觉的蛊惑和压迫。“你不想自己,也要想一想承宗承道兄弟几个!”

“你让我想想……”

“大哥!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你让孤想想!”李建成拔高了声音,咬牙道,“先看看她会说些什么!”

李元吉愤愤地坐了回去.

清圣祖时空。

王夫之对云青青“只知太宗而不知高祖”的言论颇为不满。

“唐之取天下,迟回以起,若不足以争天下之先,而天时人事适与之应以底于成,高祖意念之深,诚不可及也。

人谓唐之有天下也,秦王之勇略志大而功成,不知高祖慎重之心,持之固,养之深,为能顺天之理,契人之情,放道以行,有以折群雄之躁妄,绥民志于来苏,故能折箠以御枭尤,而系国于苞桑之固,非秦王之所可及也。[1]”.

【“说起太宗陛下,十六参军救驾、十八随父起兵、此后平薛破刘宋一路征战、二十一岁虎牢关之战一战擒双王声震天下获封‘天策上将’、二十四岁平定天下……

最重要的是,他的武功独步天下,文治也彪炳史册,可以说除了不会教孩子以外,二凤就是一个没有其他短板的六边形战士。”

云青青感觉自己吹起来有点上头,战术性喝了口水才将话题了掰回到主线上来。

“在总结前朝成败的经验之后,太宗陛下没有延续高祖企图以道教塑造正统的思路,而是提出了‘以民为本’的治世思想,在弊绝了两汉以降盛行于世的谶纬之说带来的歪风邪气后,这股朴实理性、民水君舟的务实之风带领着大唐一路马不停蹄地开启无双模式。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文化繁荣、武功兴盛的贞观之治正式上线,大唐一步一步变成了我们所熟悉的‘巨唐’!”

一张占据了整个PPT页面的地图出现在众人眼前。

八根红线从标注为‘长安’的小黑点出发,往四面八方蜿蜒而去,穿过江河与高山,越过许多耳熟能详的地名,一路奔赴万里,最后定格在东起朝鲜半岛与日本海、南据安南顺化、西抵咸海及呼罗珊、北逾贝加尔湖至叶尼塞的辽阔疆域之上。

“贞观初年,太宗陛下接手的是一个百姓离散、人心惶惶、边防孱弱、经济凋敝、内忧外患的国家,而他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就将这个国家打造成了四夷咸服、四海升平的盛世。

甚至因为太宗皇帝这个屁股擦得太好,在如今出现了一些洗白隋炀帝的言论,说太宗皇帝之所以能打造盛世,很大程度上是靠隋朝积攒下来的、‘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的家底。

说什么隋炀帝‘罪在当代,功在千秋’,我不知道隋炀帝当时是不是出于什么长远的政治眼光如此大兴土木,抛开我们这千秋后世有没有享受到他的余荫不说,不要忘了他为了享乐霍霍了无数百姓是不争的事实。

而且作为后世人,我们当然可以站在历史的下游去对往事指指点点,可那些活在当下却活活累死的百姓、腰下生蛆的匠人、枉死他乡的将士绝不是史书上的一串数字。

任何人都没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今天你直播了吗[历史]》 170-180(第2/16页)

有资格代替亲历者去原谅。”】.

秦始皇时空。

“生子当如李世民啊。”想起史书中记载的唐太宗,秦始皇再一次暗戳戳地感叹此子竟不是他的儿子。

要是有一个嬴世民,那他何愁自己百年之后大秦所托无人呢?

“唐初人心散乱,或可一比眼下。”始皇帝微微叹了口气。“贞观之治,乃君臣同德、朝野同心所致。若大秦朝堂能有贞观一般的群臣……”

可用之人还是太少了!.

唐太宗时空。

李世民的心都悬起来了。

“为何说朕不会教孩子?难道是承乾或是青雀……”

李世民不敢再说下去,甚至一想就觉得天旋地转。

“承乾懂事,青雀乖巧,兄弟感情甚笃,自然是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宋仁宗时空。

欧阳修心驰神往,仿佛跟着云青青那些干巴巴的讲述看到了褐裘而来的太原公子,也看到了那清明盛世的圣明之君。

“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

太宗以前或有汤武成康,太宗之后再无文治武功可堪者!.

唐高宗时空。

李治痴痴地盯着天幕右上角那行小字——唐高宗龙朔年间,语气飘忽地道。

“这就是朕的大唐么?”

“这就是朕的大唐啊。”

“这,就是朕的大唐!”

李治大笑出声,眼角几乎都要笑出眼泪来。

他捂住脸,用几不可闻的声音喃喃道:“阿耶,你看见了吗?稚奴没有丢你的脸,大唐在稚奴手上更强盛了。

阿耶,稚奴是一个好皇帝吗?”

早在李治自问之时,武后就知机地起身到一旁盯着宫人描绘舆图,直到李治的情绪逐渐平复,她才款款坐到李治旁边,温声道:“陛下仁爱厚德、恩泽天下,想来太宗陛下定然也引以为傲。

不若择一良辰吉日,前去大慈恩寺进香,为太宗陛下与文德皇后祈福?”

“是了!彼世的阿耶阿娘尚在人世,我要为他们祈福!”

只愿尚且年轻的阿耶阿娘无病无灾,福寿绵长.

汉武帝时空。

“史家手中刀笔,记的是生前功过得失,定的是身后传世之名,这或许能稍稍约束帝王将相吝惜天下黎庶。”

司马谈想到了《左传》中记载的一桩往事。

“昔年崔杼杀庄公,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

史家便要秉笔直书,笔落则至死不改。迁儿,你可记住了?”

“父亲的教导,孩儿铭记于心。”

第172章 第四十五个视频之还是大唐。

【“在农业社会,水利建设与农业丰欠息息相关,太宗陛下大力整顿治水机构,推动国家水利建设,光是贞观年间的国家大型水利工程就达到了27个,其中不少水利设施一直惠泽后世千年。

同时推动土地改革和种植技术改良,极大促进了农民的积极性,生产效率飞速提高,人均每年粮食产量最后甚至达到了七百斤左右,这是一个在当时根本吃不完的数目。

粮食的丰产直接催生出唐朝各种花里胡哨的面食和极度发达的酿酒业,要知道很多朝代都是因为粮食不够吃而下了禁酒令的,但唐朝的美酒可是入了青莲的豪肠酿出了一个冠绝古今的诗仙。

而农业的发达为唐朝军队提供了充足的后勤保障,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唐上上下下武德十分充沛。国家有钱养兵也有粮动兵,于是从高句丽到百济、从吐谷浑到高昌、从中天竺到小勃律,大唐的兵锋横扫了三十多个大大小小的国家,拓疆足有万里。

这个时候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大家熟悉的人了。《西游记》的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师于贞观三年离国西行,前往印度求取佛法真经,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所历‘百有三十八国’,将入印路途见闻撰写《大唐西域记》,然后大家就知道了,这本珍贵的典籍从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一本死亡笔记。

去时异国他乡,归来东土大唐。

玄奘法师如果在天竺那块再多待几年,不仅国境线会向他走来,还有一个名叫王玄策的年轻人,也会跟随使团再度造访中天竺,又因为遇上天竺军队劫掠使团,他调吐蕃兵、泥婆罗兵击败中天竺,灭国擒王,达成‘一人灭一国’的成就。”】.

汉惠帝时空。

听闻大唐粮食多得可以用来酿酒——还是许多种酒,吕后情真意切地酸了。

大汉施行禁酒令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防止商贾逐利以致民间私酿成风,大量消耗粮食以致动摇国本,若是粮食富足,至少大秦就有了选择的权力。

“粮食丰产方能酿酒,取酒之精华方能用于消杀伤口之外邪。”

粮食,是发展的基础,也是稳定的前提啊。

“明日当传治栗内史询问育种一事。”.

唐太宗时空。

“一人灭一国?”

李世民的眼睛倏地亮起来了。

“此等英雄人物,此时竟不知身在何处?”

他恨不得王玄策此刻就出现在他的面前!

“十余年后此人仍年岁尚轻,那此时他应当尚是孩童,先记下此人罢。”

将“王玄策”这个名字狠狠记在心里,李世民突然想到——

“也不知有了这后世种种佛法之后,玄奘法师可还有西行计划啊?”

这样心智坚忍、佛法高深的大师,应当代表东土大唐前往西方好生交流一番佛法才是!.

汉武帝时空。

刘彻陷入了幻想:“也不知张骞能否如这王玄策一般?”

他回想了一下之前张骞汇报的出使过程,最终只得放弃了这个想法。

“野有遗才,竟不能为朕所用。”刘彻想起了前三次颁行天下的求贤令收效甚微,心中十分窝火。

“朕欲重新颁布察举诏令,若有不举孝、不奉诏者,当以不敬论;若有不察廉者,不胜任也,当免。”

更何况,如今他有了天幕的评论区,足以将这道求贤令以最快的速度流传开来.

【“而除此之外,唐朝上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下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可以说,自信和豪迈浸透了唐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得益于开放包容的胸怀和开明的民族政策,交流与贸易逐渐取代了征伐与争斗,大食人、突厥人、波斯人、栗特人、吐蕃人、新罗人等等各国人云集于长安这座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国际大都市,为其带来的数不清的奇珍异宝,也在来往之间将大唐的文化、制度和典章传到了各国,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正在逐渐成型。

所谓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不外如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今天你直播了吗[历史]》 170-180(第3/16页)

是。”】.

唐高宗至唐玄宗的一众唐朝时空,百姓,尤其是长安的百姓分外自豪:

“是极是极!”

“大唐盛世自长安就能看见!”

而所有安史之乱之后的时空莫不黯然垂泪。

“忆昔开元全盛日……呜呜呜呜。”

“叛贼万死不足以解我心头之恨啊!”.

唐肃宗时空。

时任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的王维也不由得孤立窗前,仿佛在月色斑驳的竹影摇曳之中看见当年的盛世长安。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

去岁,同为中书舍人的同僚贾至先作了一首《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他与杜甫、岑参三人皆作诗应和,他当时便写下了这首七言,如今听闻后人念及,心中留存的只有落寞与怅惘。

“我此生还能得见开元盛世之气象吗?”

王维突觉心灰意冷,心中竟生了辞官之念.

秦始皇时空。

始皇帝在心生与有荣焉的豪气之时,脑中突然划过了一个念头——

“异域外邦,学的是什么文化和制度?又是带走了什么典章?”

诗词歌赋也就罢了,不过是小道,被人学去了也无伤大雅。可若是治国驭民之道呢?若是先进的富国强兵的技艺呢?

尤其是历代史书,后朝修前代史书之时往往都会总结前代得失,这其中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生等方方面面的治国思路,可以说读懂一朝一代史书,就能明白国家的运行规律,能让人从中学到如何治理一个国家。

这么要命的东西,怎么能让人轻易学走?

“史书乃一国一朝之精要,若非史官,其他人等非皇令皆不可观,即使是朕也是在一统六国后,才得以尽观六国史书。”

“这唐太宗也是一代英主,应当不至于愚蠢至此?”.

【“高宗皇帝更进一步,将西面波斯以东的广袤土地划归安西都护府,在东边灭高句丽设立安东都护府,使单于都护府治内蒙、安北都护府治外蒙,于天山以北设北庭都护府,南面则置安南都护府治理越南。

而在高宗皇帝之后,一件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开天辟地的大事发生了!”

云青青的语调变得格外高昂,“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帝正式登基!

终于有一个女人挣破了千年以来男人设立的重重枷锁,登上了权力的最巅峰!不再是分享丈夫、儿子权力的皇后和太后,而是手握至高的天子!

而女皇在位期间,虽然后人诟病于她的任用酷吏、玩弄权术,但她完善科举,开殿试、武举之先河,又收复安西四镇,平定营州之乱,曾一度使后突厥归降,国内人口增长、社会稳定、文化繁荣,后世称为‘治宏贞观,政启开元’。

同时女皇还能慧眼识英才,她提拔的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人后来都在开元一朝担任了玄宗皇帝的宰相,这些贤相不仅辅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将大唐推上了最鼎盛的高峰,还能对皇帝不好的言行加以规劝和制止。

李三郎心里怕奶奶怕得要死,但身体上还是很诚实的嘛,等到女皇甄选的人才库用完,他自己挑选出来的宰相,就是李林甫和杨国忠那样祸国殃民的货色了。”】.

汉高祖时空。

“女皇?!!”

吕雉心下大震。

这简直是闻所未闻,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她的心中甚至不可遏制地闪过了一丝野望,若是……

“不,不成。”她很快冷静下来。

天下初定,大汉草创不过一世,即使皇帝崩逝,开国的那些老臣大部分都还活得好好的呢,还有那些远在封地、并不安分的刘氏诸王,他们决不会允许神器被其他人窃取。

“只盼盈儿争气……”

但吕雉又想到评论区带着“汉惠帝时空”前缀的那些言论,明里暗里之间许多政策都来源于“太后”,只怕……

“唉……”吕雉闭上眼睛,叹了口气,若是天子不足以压制老臣和诸王,为了稳住朝野,她会做什么呢?

大概是会大肆分封吕氏,以此来辖制各方势力吧?而一旦她也薨逝,没有什么根基的吕氏又会有什么后果呢?

——这都不必多说了.

唐高宗时空。

李治锐利的目光直直落到了武后身上,而后者也不甘示弱,回以暗藏锋芒的笑容。

在大气也不敢出的宫人们感知下,帝后二人对视了仿佛一个世纪,最后皇帝轻笑出声——

“治宏贞观,政启开元啊……”

“承太宗之业,奠后世之基,此等功绩又岂是一人之功?”武后笑道。

殿内气氛倏地为之一松.

周武皇时空。

“母皇!”

女帝扫了眼坐立不安的太平公主,脸上没有露出任何端倪。

“治宏贞观,政启开元,想来后世对朕还是颇有赞同的。”但不赞同又能怎样呢?天下人皆不赞同,她不还是登基践祚了?可见这世人的赞同与否,其实也不是那么需要在意。

女皇现在关注的是——

“后面的帝王仍是李氏,是朕立了太子,还是李唐复辟?”

太平公主不敢多言,但她知道,这番话女皇堂而皇之地讲出来之后,皇嗣们又得战战兢兢好长一段时间了。

更不用说,听到云青青此话之后,武承嗣等人对皇嗣的攻讦只怕又要更上一层了。

“去将楚王叫过来。”

女皇的这个命令让太平公主的心又悬起来了。

——楚王正是皇嗣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

去岁八月,因为尚方监裴匪躬、内常侍范云仙私自谒见皇嗣李旦,女皇杀裴范二人后,严令禁止李旦接见公卿大臣,李隆基兄弟与庐陵王的三个儿子皆被幽闭宫中,不得出门庭。

算起来,太平公主已经很久没见过这个侄儿了,此时女皇宣他觐见,是否会涉及储位?.

唐太宗时空。

“含和无欲曰玄;应真主神曰玄。”李世民心中咯噔一下,“这祸国殃民,不会是朕想的那个祸国殃民吧?”.

【“时间回到贞观九年,也就是公元635年,从这一年开始,阿拉伯帝国的大军一路向北。

其实最开始的阿军并没有什么远大的目标,他们只是想北上打个秋风,但是没想到没想到对方太菜,变成了一路推塔,像极了当年金兵一路南下时本只想去大宋抢一波,没想到宋画宗跪得这么快,一路推到了大宋京师,打出了将赵宋宗室、大臣、百姓一锅端的成就,这个我们稍后讲大宋的时候会提到。

现在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小视频——”

云青青播放了插在PPT里面的小视频,可以明确地看到地图上中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今天你直播了吗[历史]》 170-180(第4/16页)

央,代表阿拉伯帝国阿拉伯疆域的颜色板块在不断扩大,但云青青要讲的重点不是这个,而是在画面右上角的一角。

“在这个画面里,我们可以看到,偌大的西突厥汗国最后也化为了大唐的安西都护府所辖之地。事实上,在这一年,大唐平了吐谷浑,大唐王朝在不断扩张之下,这个世纪最为强大的两个帝国已然接壤。”】.

宋太祖时空。

“宋画宗又是哪个王八羔子?有画这个谥号吗?”

赵匡胤捂着胸口缓了好一会,才意识到这可能又是后人的一种浑称,就像龙凤猪一样。

“无妨无妨,等会会讲到大宋的!”

王八羔子,等着承受祖宗的怒火吧!.

唐玄宗时空。

李隆基不悦至极,但也知道云青青接下来讲的内容可能关乎大唐国祚,只得强行按捺住心中怒火侧耳倾听。

朕为了大唐可委屈坏了。

“后人误解朕至深!”

同时,李隆基又在暗暗琢磨。

“张说好像被朕贬了?贬去哪里了?相州还是岳州来着?

张九龄好像今年以秩满为辞,去官归家了?此二人皆与姚崇不睦……”

李隆基开始摇摆,一时思考不出要如何选择,但有一点是确认的——

“既然是已经史册留名的贤相,自不能任其流落乡野了。”

还有——

“李林甫和杨国忠又是什么人?”.

唐太宗时空。

李世民在短暂的心慌意乱之后,立马调节好了情绪。

“多想无益。”他盯着动图的眼睛却没有跟着云青青的讲述,而是落到了大唐的西南方——吐蕃。

“吐蕃势大至此,若大唐一直强盛或可镇压,但一旦中原衰微,只怕引来兵祸。”

看来,就算是联姻,最好也是多送一点佛法高深的高僧过去,让佛光普照那雪域高原吧,至于工匠什么的能少则少。另外,技术纵然不可能完全垄断,但还是得尽可能阻止其外流,至少周边邻国绝不能获得最先进的技艺。

第173章 第四十五个视频之怛罗斯之战与丕平献土。

【“俗话说远香近臭,当时两个世界大国的接壤,自然不是友好和谐相处地请客吃饭,刀兵相见是在所难免的。

虽然阿拉伯帝国与大唐帝国之间爆发了多次战争,但这些碰撞在史书上并没有过多地着墨,甚至在当年煌煌巨唐的盛世气象下,这些局部战争也没有在当时掀起多大的风浪。

两个帝国最著名的战役自然是发生在公元751年的怛罗斯之战,这场因唐朝安西都护府的军队与阿拉伯帝国的穆.斯.林、中亚诸国联军在怛罗斯相遇而导致的战役之所以会在后世引起广泛的关注与讨论,是因为此战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帝国,也是两个古典文明在历史上唯一一次主力军队之间的强力碰撞。”

云青青本不想讲述怛罗斯之战,但是既然已经话赶话讲到了这里,她只好临时在网上找了一个关于这场战争的科普视频,视频很短,不到五分钟,但也将双方当时的背景、战争的直接原因、战役的经过与结果粗略地描述了一下,还配上了相关的史料。

“俄国近代历史学家巴托尔德曾认为:‘怛罗斯之战决定了中亚细亚的命运,中亚细亚本该是中国的,但它却变成了阿拉伯人的。’但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准确。

即使这一战唐军失利了,但唐朝在西域*、中亚的影响力也并未受到动摇,仍旧是西域各国心中的伟大灯塔,中亚的拔汗那、倶密、康国、安国及花拉子模等等国家仍然遣使朝贡于唐朝,而大唐与阿拉伯帝国的关系也没受到显著影响,这从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仍频繁遣使来朝就可以看出。

西域的唐军迅速恢复,怛罗斯之战仅仅过了两年,升任安西节度使的封常清就率军进攻吐蕃控制的大勃律,并大破敌军,征服当地。755年,大唐达到了西域经略的鼎盛,之前曾提到安远门外的碑文‘西极道九千九百余里’其实并不准确,在这个时候,从长安安远门西行至唐境西陲的距离其实是1.2万里。

令大唐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最后退出中亚争夺的根本原因,其实是在这一年爆发的安史之乱。这个我们稍后再讲,先来看看西边。”】.

唐太宗时空。

西域各国未来的慈父——唐太宗李世民陛下恍惚了一瞬,他怔怔地想:“长安以西1.2万里的地方,是哪个犄角旮旯来着?

罪过罪过,以后那都是大唐的疆域,其上的子民都是朕及以后大唐天子的子民,怎么可以称其为‘犄角旮旯’呢?”

李世民又想起上次云青青说过“西极道九千九百余里”之后,他与诸位相公们在私底下,都不约而同地很是恶补了一番长安以西九千余里所在地区的资料,并立志要在有生之年极可能将版图平稳扩张而去。

但李世民万万没想到,是他的格局小了,补课的内容还是不够用啊!

李世民短促地笑了一声,收敛了表情之后开始仔细琢磨——

安史之乱,是哪个安?又是哪个史?.

周武皇时空。

“能让鼎盛的大唐失去对西域的掌控,定然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内乱,甚至动摇了国之根基,令朝廷不得不将安西都护府的军队召回,以拱卫中.央。”

女皇犀利的眼神盯着将将进殿的李隆基,沉声询问道,“是什么让地方生出了叛乱之心?又是什么令其有了举兵反叛的能力?”

李隆基跪伏在地,身体微微颤抖。

“臣不知。”

女皇定定地盯着他,直到李隆基几乎要将脸贴到地面上,才淡淡地道:“你改了折冲府?”

“臣不敢!”

“起来吧。”女皇收回了目光,重新看向天幕,“好好看看。”

自高宗皇帝以来,大唐的战事频繁,折冲府兵士死伤以及逃亡的日益增多,出现的缺额又难以补充,府属卫士空额越来越多,再往后,只怕是痼疾难消……

女皇用余光瞄了一眼略显瑟缩的孙子,暗想:“也不知道三郎如何改制?”

至于为什么不是皇嗣或是庐陵王所为?

笑话,她自己生的,还不知道这两个是什么货色吗?但若只看这李三郎如今瑟瑟发抖的模样,还真看不出日后那盛世之君的做派,也不知这孙儿有几分真本事?.

唐玄宗时空。

李隆基浑然不知另一个自己已经进入了祖母的视野,他不断掐算着时间,再一次确认“安史之乱”就在几十年之后。

李隆基的心情非常沉重。

“到底是朕英年早逝,还是……”

纵然他不愿意承认这场叛乱发生在他在位之时,但他也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即使是是继位之君治下叛乱,追本溯源也是前人埋下了祸因……

直到云青青暂时将目光移向了西方,李隆基暗暗松了口气,但他知道,不久之后,这“安史之乱”的前因后果只怕就会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今天你直播了吗[历史]》 170-180(第5/16页)

大白于天下,这让他分外纠结,又想知道原因,又怕众人知道原因。

“若是这神迹仅朕可见多好。”李隆基再一次发出感叹。

而侍奉在侧的高力士暗暗记下了“高仙芝”和“封常清”这两个名字。

“今日此二人得后世点名,只怕其会有一番大造化,还得细细留心才是。”

留心什么?自然是在其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前交好,以便上顺圣意、下揽人心了.

唐肃宗时空。

李亨恨恨道:“可惜高将军与封将军忠勇,竟命丧于边令诚那奸贼之手!”

当年叛军叩关,高仙芝、封常清在潼关抵挡安史军入关中,结果太上皇命边令诚为监门将军至陕州监军,边令诚一到军中,便向高仙芝索贿,一、再而不成,进谗言于太上皇:“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

于是太上皇先后赐死封常清、高仙芝二人。

如今想来,李亨仍不免对太上皇心生怨怼:边令诚诬告有错,但若不是太上皇昏聩,又怎会听信谗言、冤杀大将?

“而朕有李辅国忠心为主,又明上意,自然不会有边贼之事复现。”

李亨的自我感觉非常良好.

【“欧洲大陆上,拜占庭帝国,也就是东罗马帝国凭借着君士坦丁堡的地利,加上传说中‘希腊火’暂时打退了阿拉伯人,但是也面临着阿拉伯帝国源源不断的骚扰,两国之间开始了无休止的内耗。

而除了外患,拜占庭的皇帝利奥三世还面对着内忧——即神权和君权的争夺愈演愈烈。

教会占据了大量土地、吸收人口、躲避税收、争夺皇权,甚至公然煽动军队反叛,于是利奥三世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毁坏圣像运动’,重创了教会势力,从教会手中夺回了大量土地、人口。

由于教会在拜占庭受到了打压,于是他们顺理成章地将重心西移,企图寻找新的靠山。”

云青青收了一个前面埋下的伏笔。

“前面我们讲过,西边的法兰克王国由于创始人克洛维皈依基督教,教会的势力在西欧开始渗透和发展,而陷入内战之中的法兰克王国经过了许多次的分分合合,当时实质上的掌权人查理马特虽然没有加冕为王,但他在临终前再一次将领土平分给了他的儿子丕平和卡洛曼。

而这个丕平就是教会要寻找的新靠山。

在与兄弟争斗中获胜之后,丕平想要成为法兰克王国的国王,但由于克洛维创立的墨洛温王朝根据传统,君权是由神权天赐的,丕平想要通过教会的认可来谋夺王位。

于是在751年,丕平按照旧约中的仪式,由教会为其涂抹圣油,赐予王权,正式登基成为国王,而代价则是丕平将两次出征进攻伦巴底,将征服的拉文纳、利米尼、具沙罗等二十二个城市献给了罗马教会,史称‘丕平献土’。

从此教宗不仅渐渐成为了西方的精神领袖,更是建立了教皇国,成为了一个世俗君主,而此举也为欧洲开了一个先例,即建立君权需要得到神权——也就是教会——的支持。”】.

晋元帝时空。

“兼并土地、隐匿人口、逃避税收、争夺皇权,这何止是所谓教会啊!”

司马睿的目光阴沉。

“世家不也如此吗?”

尤其是王家,那王导谋逆之心几乎昭然若揭了!.

秦始皇时空。

始皇帝瞪大了眼。

“何其荒谬!”

他连所谓的“天人感应”都难以接受,更无法想象这“君权神授”。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普女绑定了入梦系统 病美人替嫁顶级Alpha后 八珍楼(美食) 看报不如练剑 疯批美人她拒不和离 湿热 地狱辅佐官助理夏油先生 钓系影后为何总是撩我 流浪狗也能破案立功吗? 你也没说这是人外选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