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失忆篇二(1 / 2)
江沛玉和祁衍的行程从未真正停下来过。《星火故事集》出版后,他们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邀请函。有人希望他们去讲学,有人希望他们去实地考察,也有人只是想见见这两位被孩子们称为“讲故事的人”的人。
他们选择了一条最艰难的路线:从东非到南亚,再到中东。他们要亲眼看到每一个“星火课堂”在战火与贫穷中如何生存,如何生长。他们不是去视察,而是去倾听。
在肯尼亚的难民营里,一个名叫阿米娜的小女孩在故事交换会上讲述了自己的梦。她说,她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信鸽,飞过沙漠、飞过海洋,把家人的消息带给远方的亲人。她说,她希望有一天,自己真的能飞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江沛玉听完后,走上前,轻声问她:“你想不想把你的梦写下来?”
阿米娜点点头,接过祁衍递来的笔记本,认真地写下了自己的故事。她不会写很多字,但她的画很美,画中是一只鸽子,嘴里衔着一封信,信上写着:“我想回家。”
他们离开那天,阿米娜追着车跑了很久,直到车子转过山头,再也看不见她的身影。江沛玉靠在车窗边,低声说:“我们得做点什么,让这些孩子,不只是活下来,而是真正地活着。”
祁衍没有说话,只是轻轻握住她的手。
回到北京后,他们开始着手“星火课堂”升级计划。他们意识到,仅仅提供教学方法和故事交换还不够,孩子们需要更系统的心理支持,也需要更稳定的教育资源。他们与国际心理援助组织合作,培训“星火课堂”的教师掌握基础心理干预技巧,并引入远程心理咨询平台。
与此同时,他们启动了“星火之声”全球故事广播项目,将孩子们的故事通过音频平台传播到世界各地。每一期节目,都由一位孩子讲述自己的故事,配上他们自己创作的音乐或画作的描述。
第一期节目播出后,他们收到了一封来自叙利亚的邮件。发信人是萨米尔,他在信中写道:
> “孩子们听到自己的声音被世界听见时,眼睛里闪烁的光芒,是我见过最美的东西。他们开始相信,自己不只是战争的幸存者,更是未来的讲述者。”
江沛玉读完信后,久久没有说话。她走到窗前,望着北京的夜空,想起那个画着蓝色鸟的女孩,想起哈桑的画,想起阿米娜奔跑的身影。她轻声说:“我们不是在做慈善,我们是在做教育。”
祁衍站在她身后,点头:“是的,教育,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自己故事的主人。”
他们的工作逐渐被更多人认可,但真正让他们感动的,是那些来自战区教师的反馈。一位哥伦比亚的教师写道:
> “‘星火课堂’不是教我们怎么教孩子,而是教我们怎么听孩子说话。以前我们总想着教他们读写,现在我们学会了听他们讲故事。他们不再是沉默的,而是勇敢的。”
还有一位印度的教师写道:
> “我曾以为教育是把知识灌输给他们,现在我知道,教育是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故事。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
江沛玉和祁衍开始频繁出现在国际教育论坛上。他们不讲理论,只讲故事。他们带着孩子们的画作、录音、信件,让世界看到,那些在战火中成长的孩子,不是受害者,而是创造者。
一次联合国教育峰会的闭幕演讲上,祁衍站在讲台上,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教育专家,他说:
> “我们总在问,如何拯救这些孩子?其实,他们不需要被拯救。他们需要的是被听见,被看见。他们不是等待被教育的人,他们是教育本身。他们用自己的故事,教会我们什么是勇气,什么是希望。”
江沛玉接着说:
> “‘星火课堂’不是一项计划,它是一种信念。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声音。只要我们愿意听,他们的声音,就能照亮世界。”
演讲结束时,全场起立鼓掌。那一刻,他们知道,他们已经不再是最初那个只想着“做点好事”的年轻人了。他们已经成为某种更宏大的东西的一部分。
然而,他们依旧保持着最初的节奏:每年至少一次,亲自前往最偏远、最危险的地方,去看望那些孩子,听他们讲故事,收集他们的声音。
有一次,在阿富汗的一所临时学校里,一个年仅八岁的女孩,在纸上写下一句话:
> “如果我的故事能飞,它会飞到没有战争的地方。”
江沛玉看着那句话,眼眶湿润。她将那张纸小心地收好,放进自己的笔记本里。她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孩子的愿望,而是他们所有人的使命。
回到北京后,他们在“星火故事集”的第二辑中,将这句话印在了封面内页。
那一年,江沛玉三十五岁,祁衍三十七岁。他们的头发开始有了白发,但眼神依旧清澈。他们依旧没有结婚,依旧住在那间老房子里,书房里堆满了来自世界各地孩子们的信件和画作。
有时候,江沛玉会在深夜翻看那些画,看着那些蓝色的鸟、飞翔的鸽子、燃烧的火焰,仿佛能听见孩子们在远方的呼唤。
祁衍则会在电脑前整理故事,将它们分类、翻译、配图。他说:“我们要让这些故事,成为永恒。”
他们的生活没有改变,依旧是忙碌而安静的。他们依旧没有自己的孩子,但他们拥有成千上万的孩子,那些在战火中依然愿意讲述自己故事的孩子。
有一次,江沛玉在采访中被问到:“你们觉得,‘星火课堂’最大的成功是什么?”
她想了想,回答道:
> “不是它改变了多少孩子,而是它让我们明白,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听见。而我们,只是愿意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