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0(2 / 2)
片刻后,她回头问道:“你们平时有没有觉得这片区域下午会特别热?”
近旁一位男员工从显示器后探出头:“有啊,下午两点开始,热得像开了暖气,风全往我们这儿灌,估计是空调风口角度的问题。”
姜殊不动声色的抬起头,看向天花板上方的通风管道。目光在空调出风口、灯带与承重墙之间迅速游走,心中演算着整层楼的气流动线与光照反射路径。
她的神情极其专注,片刻后,忽然自言自语般的开口道:“风口的角度确实偏了,但根本原因不在这。”
身边有人注意到了她的这句话,随口问道:“那是?”
姜殊循着声音回头看了对方一眼,然后抬手指向天花板:“出风角度只是表象。真正的问题在于风道分区没做好,主干道在穿过这一段时压缩了面积,导致送风量降低,而这一区域又靠近西侧外墙,下午热负荷最大,热量滞留,自然闷热。”
那名程序员愣了一下,目光开始有了点肃然起敬的意味。他迟疑地问:“你是搞……暖通的?”
“不是。”姜殊语气不疾不徐,“我是做建筑设计的。但是温控也属于空间规划的一部分。”
她话说得轻描淡写,态度却自信坦然。
程序员好奇发问:“那你觉得应该怎么改?”
“风道我会在图纸里调整,空调负荷平衡也得重新算。”姜殊说完,又扫了一眼堆在角落的备用主机,“另外你们的设备排热也要统计一遍,不能只算结构,具体还得看你们实际怎么用。”
现场忽
然安静了两秒,周围嘈杂的声音像是被瞬间抽空,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看向姜殊。
没人说话,可那种微妙的气氛已经说明了一切。
她刚才那一通分析,几乎一语中地点破了他们在日常工作中绕不开却一直无解的关键问题。那不是门外汉拍脑袋说出来的,而是一个深谙空间逻辑与使用动线的专业人士,经过大量观察后得出的判断。
“你们平时还会遇到别的问题吗?”姜殊随口发问。
“有的有的。”有人立刻出声,指向走廊尽头,“那边空间设计不合理,经常有人端着咖啡就撞上别人了。前几天就差点洒进主机里,吓死人。”
“哪一块?”姜殊已经走了两步过去,低头察看走道宽度与线路分布。
另一人紧跟其后:“还有工位这边,网线和充电口都在人行通道,拖地线特别乱,一踩就卡。”
姜殊边观察边发问:“你们现在几人一个组?有没有人是轮班制?协作关系怎么安排的?”
“六人一组,测试和开发坐一排,但有时候换人临时调整位置,就乱套了。”
“不如我回头把动态编组结构考虑进来,给你们做个浮动工位模块……”姜殊边问边记,话语间没有丝毫隔阂,像是早已与这个空间熟识多年。
周围人连连点头,姜殊短短几句话就把他们积压已久的吐槽点一一说中,甚至在此之上给出了新的可能。
有人悄悄在她身边把椅子让开:“姜老师,你坐吧。”
“别叫老师,叫我姜殊就行。”姜殊笑了笑,“我是来帮你们解决麻烦的,不是上课的。”
她这一句话拉近了距离,气氛顿时变得热络起来,几个人互相介绍起自己的名字与岗位。
这边正说着话,姜殊的目光无意间一扫,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只见靠墙一侧有几根白色线缆拖在外头,尾端连着一块临时接线板。插头层层叠叠,有的甚至被别的插头压在下方,隐约能听见一点电流的哼鸣声。
姜殊微微蹙眉,缓步走过去,蹲下身来,指着插线板问道:“这接法不合低压规范吧?你们这是串了几层?”
几个人听见纷纷围拢过来,有人一看愣住了:“哎哟,果然是接得太多了……我之前插上来的。”
“主控和测试共用一组电路?”姜殊抬头确认。
“对,不够用,只能接一个排插再接一层。”
“这样很危险,难怪你刚才说会经常卡顿。”她语气不重,却让人立刻警觉,“热负载过高容易导致端口氧化,尤其是你们旁边这组设备,一旦短路,不只是硬件,数据也要跟着报废。”
“那要怎么办?”有人问。
姜殊沉思几秒,手指轻点插座边缘的墙体接口,然后自言自语般说道:“这个问题我会在后续的设计中留意,不过当前要做的是跟你们这边的IT主管对一下日负荷图,改电线排布方向,再设一个缓冲间,做出物理隔离。”
她扶着地面站起身,拍拍手上的灰。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劣性博弈[gb]》 15-20(第6/11页)
站在一旁的女孩忽然轻轻开口:“姜殊姐,你真的好厉害。”
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由衷的敬意。周围的人听了这话,也纷纷附和起来。众人有一搭没一搭地与姜殊聊起了天。
有人闲道:“对啊,刚才你说电流负载那一段,我一下就明白之前主机老死机是怎么回事了。”
“以前那些设计师来,也没人看这些,只会说装饰色彩要统一,座椅线条要流畅……”
姜殊笑了笑:“这些当然也很重要,但空间真正服务的是人,外观是次要的。”
大家说说笑笑,气氛变得越发热络。说到兴头时,有人忽然看了眼时间:“哎,都快一点了,咱们赶紧收拾一下,去吃饭吧?”
刚才那个女孩眼神亮亮地看向姜殊:“姜殊姐,一起去啊?附近有家小店特别好吃,你没去过吧?”
姜殊有些犹豫,但还未等她作出回答,余光先一步捕捉到了傅煜的身影。
傅煜不知何时已出现在走廊尽头,轮椅朝着这边滑来。他西装平整,面无表情,唯有眼神带着逼人的执拗,直直落在她身上。
周围原本还在议论午餐去处的几人动作顿住,很快有人低声出声:“傅总。”
傅煜点头,目光未移。他停在姜殊面前,语气低稳:“午饭时间了,一起吃点?”
短短一句话,周遭气氛却像被轻轻按住了某个阀门,一下安静下来。
众人对视一眼,神情皆有些微妙。
这可不是寻常的老板示好。他们都清楚傅煜的脾性,不亲近,不周旋,从不与下属或合作方刻意维系关系。他有资本冷面到底,因此从未向谁公开展现出这般姿态。
姜殊抿了抿唇,垂在身侧的手不自觉收紧,目光瞟向一旁。短暂沉默了片刻,她语气克制地开口道:“谢谢傅总,我已经答应同事们一起吃了,改天吧。”
第17章 裂隙不再满足于一句模糊不清的“姐弟……
姜殊的声音不高,却像在竭力维持某种界限。说得客气,也说得清楚,没有留出退路。
傅煜没有说话,只是轻轻偏了下头,像在咀嚼这句话的含义。眼底的神色稍一松动,仿佛明白了什么,也仿佛更不愿认命。
姜殊的表现向他传达出一个明显的信号——她在逃避自己。像五年前一样,无论他如何委曲求全,依旧换不来她的驻足转身。
傅煜心头涌起一阵茫然的绝望感。
姜殊却没有回头。
她随着同事们走向电梯,步子极轻,每一步像踩在棉絮上,心思却一点也不轻。
电梯下行途中,大家还在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讨论附近哪家小吃店分量足、哪家老板脸最臭。姜殊听着,偶尔点头回应,语气温和,神色却明显不在状态。
叮——
电梯抵达一楼,门一开,一阵热气扑面而来。几人迈出门口,阳光落在走道上,有人正抬手遮眼,姜殊的手机却在此刻响了。
她掏出手机看了一眼,眉头一动,随即停住脚步。
“你们先去,我接个电话,一会儿过去。”她朝那几个同事轻声道。
“好,那我们先去占位置啦。”有人挥了挥手,几人转身走出公司前厅。
姜殊站在玻璃大门旁,午后的阳光透过顶棚倾斜下来,将她的身影拉得很长。她躲在阴影里,背后是投射在地面的光斑,手指在手机屏幕上一滑,按下接听键:“喂?”
听筒那头立刻传来陶洋的声音,带着掩不住的兴奋:“姐,我这边已经顺利签完了入职合同,从今天起,就算正式入职了。”
姜殊靠着玻璃幕墙,眉眼随之柔和下来:“很好啊。”语气是真心的欣慰,“那边的条件还满意吗?”
“挺好的。”陶洋的声音带着些蓬勃的朝气,“就是以后可能会越来越忙,律所这边刚刚接了个经济类案件,刚好我在实习时碰到过类似案子,所以他们打算让我主理。”
姜殊侧头看向街对面繁忙的车流,思索片刻:“那你租房的事怎么办?”
“我打算找中介,网上看看图就差不多了。”陶洋语气轻快,像是没把这事放在心上。
“那可不行。”姜殊语气一顿,眉头微蹙,“网上图片都修过,实际情况不一定靠谱。你先自己筛一筛,看中哪家告诉我,我带你实地看一眼,确定没问题了再定。”
陶洋那头静了一瞬,声音低下来,却多了点温柔:“好啊,那就麻烦姐了。”
姜殊低声笑了笑,语调轻缓:“你刚来,又人生地不熟,我照顾你点是应该的。”
两人又闲聊了几句,才挂断电话。
之后几天,姜殊一头扎进Stellbot的项目中,奔走在不同部门间收集使用反馈,反复推演设计细节。然后再将现场观察到的问题一一整理,回到工作室与小组其他成员沟通,试图用设计逻辑将其化解、包容。
而与此同时,傅煜这几日再未出现在Stellbot。也许是被集团事
务绊住,也许是刻意为之,他退得干净利落,彼此之间仿佛陷入了某种无声的过渡地带。
像是一块彼此默认放置的缓冲垫,隔住了那些未说出口的情绪,也拦住了曾经不加掩饰的目光。
这是一团解不开的乱麻,姜殊没有去深究,只是照常将项目往下推进。流程、对接、图纸审核……每一步她都做得稳妥而机械,刻意将个人情绪剥离出去,只留下“设计师”这一层身份继续运行。
很快,又到了一周的周末。
按照之前约定,姜殊开车带陶洋去看房。
陶洋提前选了两处,两人一早出发,一连看完,两处房子优劣明显,最终选了第一家。那里环境安静,装潢风格走极简路线,很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尽管价格稍高,但以陶洋如今的薪资,也足以负担。
看完房,刚好赶上黄昏。天色将暮,楼宇被夕光染上一层温柔的橙金色。
陶洋提议吃顿饭,姜殊站在车边,打了个呵欠,下意识揉了揉太阳穴:“小陶,你会开车吗?”
陶洋一手搭在车门上,笑着点头:“会啊,早拿到驾照了。”
“有驾照就行。”姜殊抬手将车钥匙抛过去,“那你来开,我实在有点撑不住了。”
陶洋接住钥匙,有些诧异:“姐,你不舒服?”
“没事,就是这几天在工作室和甲方公司两边跑,再加上今天起了个大早,有点累,歇一会儿就好。”姜殊坐在副驾位置上,调低座椅,把脑袋轻轻倚在头枕上。
陶洋迟疑着重复:“甲方公司?”
姜殊抽出侧面的安全带:“对,Stellbot,我现在每周有一半时间都会在那里。”
陶洋动作顿了顿,轻声道:“那早知道我就不喊你陪我跑这一趟了。”
“少来,别煽情。”姜殊双眼微闭,语气带着笑意,“我是真把你当自己人,才把什么事儿都告诉你,你可别瞎想。”
说着,她拿出手机刷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劣性博弈[gb]》 15-20(第7/11页)
了下地图,“吃点清淡的吧,我前两天吃的太油腻。”她找了家附近评价不错的粤菜馆,定好导航,“走吧,路上慢点开。”
车子启动,驶出车位。
夏季日长,暮色缓慢地洇染天边。车缓缓驶入餐馆门前的小巷,街道两侧的梧桐树在落日下投出碎金般的光斑,安静无声。
姜殊倚在副驾驶椅背上,闭着眼,睡得很沉。眉眼在斜阳下显得柔和,呼吸安稳,像是整个人终于从某种绷紧的状态中缓了下来。
陶洋停好车,侧过头,视线落在她脸上。单方面的注视令他坦然了起来。
阳光斜斜地映照在姜殊脸侧,晃得她眼皮微动。陶洋见状,下意识伸出手,用掌心帮她挡住了那道光。动作很轻,很慢,指节略微用力,努力控制着手的距离。不去碰她,也不能离太远。
车厢内一片寂静,只有窗外蝉鸣远远回响。
他的目光长久的停留在姜殊脸上,沉默而柔软。眉眼间没有任何显露的情绪,唯有压在心底的东西,在这短暂又静谧的时刻,悄悄漫了上来。
忽然,街口传来一声突兀的汽车鸣笛,打破了车厢内的安静。
姜殊睫毛一颤,慢慢睁开了眼。视线还未完全聚焦,便瞥见面前一道微微颤动的手影,挡住了洒进来的余晖。
她顺势看过去。
陶洋像被什么烫了一下,手迅速地缩回去,动作快得带出一阵风。他低下头,掩饰般轻咳一声,耳根悄然泛起红色,连脖子也跟着微微发烫。
姜殊撑起身子,抬手理了理额前散乱的发丝,望着窗外的街景:“到了?怎么不叫醒我?”
陶洋没立刻回话,指尖摩挲着方向盘边缘,闷声道:“看你睡得沉,想让你多休息一会儿。”
姜殊侧头看他一眼,似笑非笑地说:“倒是挺贴心。”
她拿起包,动作利落地将肩带挎上,推门下车,语气随意地丢下一句:“在现在这个奇葩盛行的年代,谁能找到你做男朋友,那可真算是有福气。”
陶洋微微一怔,视线下意识追着她的背影,嘴角动了动,最终却什么也没说,只轻轻吐了口气,把那些被夕阳晒热的情绪悄悄收了起来。
两人一前一后走进餐馆,用餐时气氛松弛。快吃完的时候,姜殊从包里取出药盒,动作平静自然,就着桌上的茶水将药咽下去。
陶洋的视线轻轻一滞,随即放下筷子,语气放得极轻:“姐,你还在吃那个药啊。”
他知道姜殊精神状态一直不好,需要依靠药物缓解,许多年前就知道,只是没想到时至今日她依旧无法摆脱对药物的依赖。
姜殊没有抬头,只低声“嗯”了一声,顺手将药盒重新收进包里,语气淡淡的:“老毛病了,习惯了,没什么。”
她说得随意,像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小插曲。
陶洋垂着眼帘,轻轻搅动着面前碗里的汤勺,内心掀起一阵细密的波澜。
姜殊在他心中,一直都是需要仰视的存在。她明亮、强大,处理事情果决干脆,从未在人前露出半分疲态。陶洋习惯了以这样的角度去欣赏她,甘愿躲在阴影中,默默注视、守护,努力让自己跟上她的步伐。
他原本以为,把感情藏在心里才是最妥当的选择。安静地陪伴着她,不给她添麻烦,也不给自己惹困扰。
大学时,曾经有女生主动追求他,他也并非没有过动摇的瞬间,可每当那个时刻,他脑海里总是会不自觉地拿那些女孩与姜殊比较。
他发现没有一个人能比得过姜殊。她们可能活泼开朗,可能温柔体贴,却始终没有姜殊那种天然的吸引力与坚定的力量感。从那时起,他便渐渐发现自己对姜殊的感情,或许早就超出了姐弟之间的界限。
而就在方才,看着姜殊熟练地服下那片药,看似轻描淡写的举动却在他心头狠狠划出一道细小却锐利的口子。他忽然意识到,这样强大的姜殊,其实也并不是刀枪不入。
过往的经历曾在她心里划下伤痕,时至今日仍未愈合。共同的经历是他们彼此间的一种默契,更是激发他妄想的一种底气。除了他,旁人跟班无法体会姜殊当年究竟经历过怎样一段残酷又扭曲的时刻。
陶洋捏紧了手中的勺子,脑海中忽然浮现出一个念头——也许他能做的,比现在还要更多。他忽然不再满足于远远的注视,也不再满足于一句模糊不清的“姐弟”称呼。
他需要一个更明确、更名正言顺的身份,能堂堂正正地待在她身边。尽管他目前还不够成熟、事业才刚刚起步,与她相比,自己并不算多么出色,但时光漫长,未来可期,他相信自己会变得更好、更强,也更有资格站在她身边。
这样,才能在她不经意暴露脆弱的时刻,伸出手去,稳稳地将她接住。
第18章 沙砾傅总好像有点不太高兴。
往后的几天里,姜殊将自己的理念与修改后的设计构想整理成了个PPT,准备在甲方面前正式讲演。
讲演的时间很快敲定,定在早晨十点整。
会议室里,甲方那边除了傅煜和许嘉曜之外,还来了几位公司的高层管理与核心技术人员。
这些人有的是Stellbot的中坚管理者,有的则是未来将长时间驻扎在这片空间的实际使用者。
姜殊并不是行业新人,这种小规模的汇报场面对她而言并无太大压力。只是当她走入会议室,余光扫过傅煜时,才意识到自己还是低估了某些情绪对自己的影响力。
傅煜坐在最边上的那张椅子上,轮椅略微偏向侧面。他身着深灰色的西装,神色平静,视线正低低地落在面前的资料上。
几日未见,他今日的出现难免显出几分突兀。
姜殊不动声色的凝视着他,傅煜偶然间一次抬头,两人目光相撞,姜殊像是被火燎到,快速偏过头去。
一阵局促的感觉在心中扩散,好在面前投影仪的灯光及时亮起,内容被投在阔大的幕布上。
姜殊站在幕布前,身上穿着一袭黑色套装,微微敞开的衬衫领口露出胸口处那枚珍珠吊坠,衬得她整个人散发出一种从容镇定的光晕。
她目光扫向在座众人,声音不高,却清晰而从容:“大家好,我是本次项目的主设计师,姜殊。‘建筑的根本任务,不是表达形式,而是关照人类的存在本身。’这是挪威建筑师斯诺赫塔的一句话,我想拿它作为今天这个项目构思的开头。”
她双手交叠在小腹前,姿态挺拔:“在我看来,办公空间设计的终极目标,并不是建造一套冰冷高效的生产工具,而是营造一个能真正承载人之为人的多样状态的容器。也就是说,以人为本,并不只是人走得顺、坐得下、用得上,而是人在这里可以被理解、被接纳、被尊重。”
她按动手中的遥控器,画面随之转换:“这是当下国际空间设计的趋势。比如在北欧、加拿大、东京,越来越多办公项目开始引入‘通用设计’(UniverslDesign)与‘情绪友好空间’(Emotion-sensitiveZones)理念。他们不再只追求指标的最优化,而是在空间中保留‘喘息感’、‘延迟感’和‘恢复感’。”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劣性博弈[gb]》 15-20(第8/11页)
她下巴微扬,唇边泛出一丝自信的笑容:“这正是我们下一步的尝试方向。我们将为Stellbot的新总部设计一套兼具智能感应、无障碍通行、区域化光照控制与心理缓冲机制的系统。我们预设了三条内部动线,其中一条为轮椅及行动不便者定制;会议区将采用柔性隔断,以适配不同社交场景;茶歇区设置微闭合式冥想角,便于员工短暂脱离群体;整套方案将在标准化办公节奏之外,为人留下非效率空间。”
她的目光缓缓扫过坐在前排的几位高层:“这些不是功能上的刚需,但它们代表着我们对未来职场关系、对不同群体参与感的预设尊重。我们相信,只有一个可以包容‘不完美’的空间,才能激发真正持久的创造力。”
之后的整段讲演始终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展开延伸。讲到最后,姜殊停顿片刻,目光扫过在座众人,主动发问:“有没有哪位想提问?”
话音刚落,便有人举手。
姜殊回头看去,只见是坐在角落处的一位女士,看样子像是公司的一位管理者。
两人目光短暂交会,那位女士朝她微微一笑,语气温和却不失锋芒地开口道:“姜设计师的构想确实具有前瞻性,我个人也很认同‘以人为本’是未来建筑的重要方向。但恕我直言,针对其中部分内容,我仍有一些保留意见。”
她翻开手边的提案文件,手指停在其中一页图纸上:“比如这条为‘行动不便者’特别设立的动线,占用了比正常通道多20%的宽度;再比如你刚才提到的‘非效率空间’和‘情绪缓冲角’,在我们目前的人力规划下,实际使用频率恐怕……难以支撑它的建造成本。”
她抬眼看向姜殊,依旧礼貌,却话锋一转:“我们毕竟是做科技的,不是做慈善。理想主义在纸面上很动人,但落地时,我们更关心效益最大化。你这些‘人本设计’的理念,是否有些过于强调‘感受’,而牺牲了效率?”
话音落下,会议室内气氛一时微妙,几位高层互相交换了眼神,有人若有所思地点头,也有人露出迟疑的神色。
就在姜殊准备开口解释的当口,坐在一侧的许嘉曜忽然抬手,声音懒懒地插入:“我这边也有个问题。”
姜殊看向他,轻轻一点头:“请讲。”
许嘉曜唇角浮起一丝玩味的笑意:“从整体比例来看,方案中关于轮椅动线、低位操作面、辅助转角这些无障碍细节,明显超出了行业常规。请恕我直言,不知道姜设计师是否是出于某些特定使用者的便利,才进行了这样的强化设计?”
他没指名道姓,但话锋精准,眼神也毫不遮掩地朝会议末端的傅煜扫了一眼。
气氛顿时变得滞涩。
若说刚才那位女士的提问是出于理性,而许嘉曜这种意味深长的暗示分明是一种感性针对。
坐在角落的傅煜慢慢抬眼,与他对视。他的表情没有太大起伏,只是动作从容地合上了面前的文件夹,骨节分明地指尖敲了敲封面,像是在缓慢平息某种微妙的情绪波动。
他停顿了一瞬,再开口时,语气仍是得体温和,却透着一股不可忽视的压抑:“谢谢提醒。设计若因我个人情况偏离了主流使用逻辑,确实需要重新审视。项目的核心,还是应该放在绝大多数人的实际需求之上。”
姜殊眉头微蹙,还未等她做出解释,就见傅煜一手操控轮椅微微一转,冷静开口:“我看这个设计方案还有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今天就先到这里吧。”
他说得极有礼貌,话到最后微微点了下头。然而看似沉静克制的表象下,仍有些许不易觉察的冷意从话语间渗透出来。
姜殊静静地望着他离开的背影,目光沉郁而复杂。
这时会议桌边有人低声咕哝了一句:“傅总……好像有点不太高兴。”
那句低语虽轻,却仍清晰落入姜殊耳中。
她站在原地,遥控笔握在掌中,指节下意识收紧,掌心一层细汗未干。胸口像是被什么钝器轻轻压住,不痛,只是闷得说不出话来。
傅煜的背影已消失在门外,会议室里也陆续响起椅脚拖动的声音。众人纷纷起身退场,脚步交错中,一道熟悉的身影擦肩而过。
她低头看向地面,眼角余光捕捉到那人衣角一晃,几乎是条件反射般叫住了他:“许嘉曜。”
许嘉曜停下脚步,双手插在裤兜里,微偏过身,语气懒散地问:“怎么了?”
姜殊抬眼看了前方一眼,确认屋子里已经走得七七八八,这才将目光移回到他的脸上。声音不高却压得极稳:“你是不是跟傅煜说了什么?”
没有丝毫修饰或是铺垫,但话里的深意已经浮于表面。
许嘉曜一愣,很快意会到什么。他低下头,笑着摸了摸鼻尖:“你别怪我啊,我又没别的意思,只是看不下去他继续犯傻。”说着又抬头,目光平静地与姜殊相对,“更何况你身边既然已经有了别人,难道还想一直瞒着他?”
姜殊眉头轻轻一蹙,语气冷下来:“我有了别人?谁?”
许嘉曜挑了下眉梢,语气故作轻松:“那天在利兹卡尔顿酒店的顶层,我亲眼看见的,你可别不承认啊。”
姜殊怔了一瞬,旋即低下头,嘴角轻轻一勾,露出一个几乎没有温度的笑:“难怪。”
她当然不是没脑子的人。事实上,她在判断情绪与逻辑漏洞这方面,从不迟钝。
她了解傅煜,他冷淡、孤僻,身边称得上“朋友”的人寥寥无几。而这些人里,敢在他面前妄议他的私事的,除了许嘉曜,根本没有第二个人。
当年她和傅煜在一起时,也曾与许嘉曜也打过不少交道,虽然不算熟络,但也算是一位泛泛之交。他的立场一向鲜明,说话也从不遮掩。
那夜傅煜反常的反应,她本就心有疑窦,此刻不过是顺势一问,结果自然也在意料之中。
意味深长的瞟了许嘉曜一眼,姜殊一边转身,一边扔下一句:“真是多谢你了。”
话音落下,她从桌上拿起资料,步伐利落地转身离去。
另一头,傅煜坐在办公室里,轮椅静止在落地窗前。目光穿过窗外层层叠叠的高楼,他看向远处模糊的天际线,神色空茫,仿佛正看着某处早已不可抵达的远方。
玻璃光洁如水,反射出他的轮廓,那抹压抑而忧郁的神情被映在其中,淡淡一层,如同沉在水底的影子,不动声色,却又无所遁形。
他就那样坐着,背脊挺直,双手搭在轮椅两侧。直到身后传来一声轻响,是门被推开的声音。
他没回头,眼睛依旧望着窗外的灰白天光。直到熟悉的声音落下来,声音平静,却
直入心底:“傅煜,我有话要和你谈。”
第19章 镜子是骨血里写下的那种不可替代。……
办公室里静得出奇,窗外光线暗淡下来,投在地板上的影子拉得很长。
姜殊站在门口,等了几秒,缓步走近。她语气不疾不徐,却带着分毫不让的沉稳:“刚才在会上,你为什么否定我的设计?”
傅煜没转头,盯着窗外,仿佛没听见。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劣性博弈[gb]》 15-20(第9/11页)
姜殊停在他侧后方,声音压低了些,却更清晰:“傅煜,我在问你话。”
傅煜缓缓偏过头,目光中没有怒意,只有疲倦,一种在长久压抑后几近枯竭的疲倦:“这是工作场合,每个人都有表达意见的权利。”
姜殊看着他公事公办的神色,心里越发明了,他是在逃避,在遮掩着什么不愿示人的原因。
她忍不住向前半步:“你有意见,我接受。但你并不是在单纯地表达意见,你说‘如果因为你而偏离了主流需求,就应该斟酌’,我想知道为什么。”
傅煜的眼神倏地一滞,微微攥紧扶手,没有回答。
姜殊并不打算给他思考的机会,她径直走到傅煜面前,盯着他的眼睛,追问道:“你是不是觉得,我的设计完全就是为了迁就你、特殊照顾你?你必须亲自否决,才显得你够体面,够尊严,是吗?”
傅煜的指尖缓慢而僵硬地收紧。他避开她的目光,声音低得几乎听不清:“姜殊,别逼我。”
“可你心里早就有答案了,”姜殊语气仍然清晰而镇定,“你只是不敢承认罢了。”
空气沉寂了几秒,傅煜终于抬眼,那一瞬的目光,像刀,藏着伤意,却更像某种无处安放的羞辱。
“你非要我说?”他说,语气忽然变得锐利,“姜殊,你是不是非得看我出丑,才甘心?”
姜殊怔住。
数日未见,既是公务缠身,也是刻意回避。
那夜之后,傅煜始终觉得自己像在梦里走了一遭。梦醒时,姜殊的冷淡神情像一记没留余地的耳光,打得他几乎怀疑起了自己过去所有的判断。
有那么一瞬,他真觉得自己就是个笑话。死缠着早已不属于自己的人,像块撕不掉的狗皮膏药,既不体面,也不识趣。
他可是傅煜,何至于落到这种地步?
他曾短暂地想过,要不然算了吧。别再让她为难,别再让自己难堪。他甚至想把那些藏了五年的执念连根拔除,像拔一颗蛀牙,干脆、彻底。
但这个念头只闪了一瞬,就被他毫不犹豫地掐灭。
他不能没有姜殊。
一想到余生都要在她缺席的世界里独自老去,他就恨不得立刻死在她面前。
哪怕是死,也要死在她的注视里。
所以在今早来公司前,他已经说服了自己,他要向姜殊表态。告诉她玩玩就好,只要别认真,自己对此心甘情愿,可以不在乎,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她还肯回头。
可是当她站在会议室中央,条分缕析地讲着那一套“无障碍”设计,条理清晰、态度平静,像是在介绍一组与他毫无关系的参数指标。
他忽然意识到她说的那些——每一个“优化点”、每一处“特殊考量”,都像是在他最脆弱的地方插了一把刀。
她看见了他的脆弱,却没试图替他挡一挡,反而把它摆出来,光明正大地,展示给所有人看。
他一向以为姜殊懂他。可或许,她比谁都冷漠,冷漠到连这点“体面”也不屑给予。
喉头发涩,一种滞重的、压不下去的情绪正一点点翻涌。他别过头,笑了一下,笑容里带着一股冷淡的自嘲:“你明明知道……你知道我最不想被人看见什么,却偏偏把它放到每个人眼前,让我每天都要去‘使用’,去‘感受’我和别人不一样。你以为那是尊重?是前瞻性?对我来说,那就是提醒,是羞辱,是……”
他声音卡了一下,眼底的克制彻底崩塌。他抬头正视姜殊,目光里有了力度:“是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我是个残废,不是正常人,不完整,让我每天都去使用、去感受我和别人不一样。”
姜殊站在原地没动,整个人像是被傅煜的那番话击了个正着。她没有立刻反驳,也没有表露情绪,只是沉默了片刻,睫毛轻轻一颤。
不是愤怒,不是委屈,是一种突如其来的心疼,浅浅的,却恰好落在最软的地方。
房间里,风吹过窗缝,发出轻微的轻响,像某种细微的回音,在沉默中发酵。
良久,姜殊缓缓开口,声音极轻,却无比认真:“你说得对。”
傅煜一愣,目光本能地躲闪了一下。他没料到她会顺着他说,不争,不驳,反倒令他一瞬间觉得有些羞耻。却因为缺乏对抗的支点,只能被动地听她说完。
姜殊轻轻吸了口气,缓缓朝他走近一步,没有太快,也没有太近,像是在小心翼翼地靠近一头受伤的动物。
“这个世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感同身受,”她的声音轻柔却不软弱,“我不是你,没办法住进你的身体里,去理解你每天需要面对的东西。你确实已经足够努力,不想因为一张轮椅就被人特殊对待,这些我都明白。”
她顿了顿,神色郑重而沉静:“我也知道,你希望有一天,大家看见你时,首先想到的是你做了什么,而不是你缺了什么。”
说着,她缓缓俯身,蹲在傅煜面前,抬起下巴,以一种仰视的姿态凝望着他:“我不是想暴露你,更不是想怜悯你,我是想保护你,同时也保护那些像你一样,或在曾经,或在现在,又或是未来某一天会需要被照顾,却又不想被看出来的人。”
傅煜的眉微微拧着,看向地面的目光微有闪烁,像是被某种力量击中,却又固执地维持着强硬的姿态。
姜殊继续往下说,慢慢地、一寸寸地,把他死死守着的那点自尊当作宝贝般捧着,不戳破,不碾压,一点点包围起来。
“你觉得我是在提醒你残疾,其实我是在提醒所有人,我们可以选择一种更平等、更完整的方式去理解‘正常’这两个字。一个空间传递的语言,不是展示给你我听的,而是要留给合作方、客户、媒体、社会去解读的。它承载的是一家公司的文化、价值和未来。”
窗外的云层逐渐沉下来,光线斜斜地洒进来,把两人之间拉出一小段幽暗的间隙。
姜殊继续道:“你可以不出现在设计里,你也可以不被提起,不被突出,但是这些设计仍然应该存在。哪怕是为一个骨折的同事,为一个怀孕的女员工,或者为一个拄着拐杖的访客,甚至只是为了某天突然脚痛、走不稳路的人。”
她声音很轻,却像每个词都落在傅煜心上。
“傅煜,”姜殊轻声唤他,声音不高,却落得极稳。
“你不是在妥协。”她目光笃定而柔和,“你是在做一种全新的定义。Stellbot是行业里的标杆,是领头的范本。谁先提出另一种尺度,谁就先走了一步。这一步,足以拉开Stellbot与竞争者的距离,站在对方永远无法企及的位置。”
傅煜下巴缓缓微收,眼神仍然沉着,呼吸却在不易察觉地滞了一拍。
他终于抬眸看向姜殊。
那一眼,没有语言,却胜过万语千言。
目光缓慢而深沉地落下来,像是从漫长的雾霭中走出,终究朝她伸出了某种看不见的手。
他眼里仍有克制,然而那层自我保护的坚硬已经悄悄裂开一道缝,露出里面藏了太久的东西——一种沉沉的委屈,一种从未说出口的期望,还有,那些早就藏不住的爱意。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