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150(2 / 2)
李纨不过二十出头,却因守寡而常年素服,眉宇间总带着一丝哀愁。但她教起姑娘们来却极认真,从银钱出入到人情往来,事无巨细。黛玉聪慧,一点就透,常得李纨称赞。
这日学完对账,黛玉见李纨神色疲惫,便命紫鹃沏了参茶奉上。
"大嫂子辛苦了。"黛玉轻声道,"既要教导我们,又要照顾兰儿。"
提到贾兰,李纨眼中闪过一丝温柔:"兰儿懂事,自已读书用功,倒不用我多操心。"
黛玉想起那个总在廊下读书的瘦小身影,忽然有了主意。次日清晨,她亲自捧着几册手抄本来到李纨院中。
"这是我父亲批注过的《论语》和《孟子》,"黛玉将书递给惊喜的李纨,"我连夜抄了副本,送给兰儿。父亲批注浅显易懂,或许对兰儿有益。"
李纨接过书册,见字迹工整清秀,墨香犹新,显然是黛玉熬了一夜抄就。翻开内页,林如海的批注果然精辟独到,句句切中要害。
"这这太贵重了"李纨声音哽咽,贾兰也红了眼眶,跪下就要磕头。
黛玉连忙扶起:"兰儿快起来。父亲常说学问要与人分享才有价值,这些书在书房也是蒙尘,不如让兰儿读了,父亲也会欣慰的。"
李纨拭泪道:"妹妹大恩,我们母子没齿难忘。"
自那日后,李纨教得更加用心,常与黛玉讨论治家之道。黛玉则将所学默默记在心中,偶尔提出见解,连李纨也惊讶她的悟性。而贾兰得了林如海的批注,学业大有长进,对这位表姑姑更是敬爱有加。
一日傍晚,黛玉独坐窗前,看着院中那株梅树已抽出新枝。她忽然明白,襄宁长公主当日的刁难,竟阴差阳错给了她展翅的机会。而李纨母子的真挚情谊,更让她在这深宅大院中感受到难得的温暖。
"姑娘笑什么?"紫鹃好奇地问。
黛玉轻抚桌上的账本,嘴角微扬:"我在想,父亲若知道我学会了这些,定会欢喜。"
窗外,暮色四合,一轮新月悄然升起,清辉洒在黛玉新居的匾额上——那"潇湘馆"三字,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清雅。
贾玥在送走荣府众人后,陪在祖母襄宁长公主身边,对祖母今日的仗义执言,频频夸赞。
襄宁长公主半搂着身旁的孙女,高兴极了。
等到夜间,只有素梅姑姑守在襄宁长公主跟前。
“主子,奴婢记得以前敏姑娘还在时,荣府老太太可是请了宫里的嬷嬷专门教导,身边一应的丫鬟都配齐了,看着架势十足的模样。如今怎么?”
素梅姑姑瞧着荣府老太太对女儿和孙女截然不同的态度,很是疑惑。
襄宁长公主对此心中了然,“不是小辈们的问题,是史氏自已的想法变了。”
襄宁长公主面露讽刺,“贾敏那时候与宫里皇子年龄相仿,又是荣国公府的嫡女,史氏对她的教养是奔着皇子正妃去的。如今荣国公府比不上以前,皇子们都已经娶了正妃,皇孙辈史氏心急顾不上,可不就只能奔着皇子侧妃去了。”
素梅姑姑想起客居的林姑娘,心有疑惑:“可林姑娘是林家嫡女,林家姑爷尚在,日后也不是荣府老太太说了算呐?”
“黛玉只怕是史氏给宝玉扒拉的,到底宝玉养在她身边,总有些感情在。宝玉日后仕途是废了,便想着给宝玉找个靠山,如今黛玉也大了,让他们青梅竹马的去培养感情,林如海只有黛玉一个女儿,只要黛玉愿意,林如海也犟不过她。”
素梅姑姑吐槽出声,“这可当真是混乱呐……”
第144章 第144章【VIP】
荣国公府里,近日气氛有些微妙。自打襄宁长公主在宴会上言语带刺,只说外面传的消息:荣府姑娘们只知琴棋书画,全然不懂管家理事,听的老太君史氏面上无光。
为了挽回声誉,史氏便吩咐李纨去教导几个姑娘们管家之事。
李纨本就为人谨慎,管家能力虽说有,但也有限。她接到这差事,心里着实犯难,可老祖宗之命难违,只能硬着头皮开始教黛玉和迎春探春。
好在几个姑娘聪慧过人,学什么都快。李纨教的那些管家门道,诸如账目管理、下人调度,她很快就掌握了。李纨看着姑娘们的悟性,心里既欣慰又有些自愧不如,心中惦念着黛玉将林姑父批注过的书送给了兰儿,这份恩情她记在心里,便想着让姑娘们多学些本事也是好的,不要像她一样……
这一日,众人像往常一样来荣禧堂给史氏请安。李纨站出来,恭敬地说道:“老祖宗,我自知所学有限,对几位姑娘也只是浅浅教导了一番管家之事。这管家学问博大精深,高门大户里面盘根错节,还需有更精通之人深入教导才是。”
史氏一听,皱了皱眉头,心里盘算着合适的人选。大太太邢氏在一旁,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红楼之宁国公府老祖宗》 140-150(第6/18页)
能力本就不足,一听这事儿,忙低下头去,不敢接话。王熙凤呢,府里上上下下的事儿都忙不过来,自然也没法再担此重任。如此一来,这教导姑娘们管家的担子就落到了二太太王氏身上。
王氏心里一万个不愿意。大房的庶女迎春木讷老实,二房的庶女探春虽是精明能干,但到底是庶出,还是赵姨娘那个狐狸精所出;还有那小姑子贾敏之女黛玉,自已本就与贾敏有些旧怨,这教导她们管家,实在是让她心烦。可老太太开了口,她推拒不成,只能勉强应下。
然而,王氏只是敷衍了事。她偶尔给姑娘们讲些管家的皮毛,便草草了事。黛玉、迎春、探春几个姑娘心里都明白二太太的态度。
一日,黛玉、探春和迎春私下聚在了一起。探春是二房庶出,不说自已,只姨娘和弟弟都握在嫡母手中,不敢冒头。迎春姨娘早逝,在大房跟个透明人似的,便是被奶嬷嬷压着都不敢吱声。
黛玉聪慧,心中有数,先开了口:“二姐姐三姐姐,二舅母如此敷衍,咱们可不能就这么荒废了这学习管家的机会。咱们日后总要当家理事的,这本事可不能丢。”
迎春轻轻叹了口气,说道:“可咱们能有什么办法呢?二太太不认真教,咱们也只能干着急。好在珠大嫂子教了咱们一些,也不算是全然不会。”
探春眼神里透着坚定:“老祖宗让珠大嫂子教咱们,如今咱们也不算一点不会,太太教的不多,咱们主动多问问,请教一番,见缝插针的学着,想来看在老祖宗的份上,太太也不好拒绝。”
黛玉却不这么认为,她自入府后,便听闻大表姐元春琴棋书画,管家理事样样精通,想来外祖母和二舅母都是悉心教导过的。如今到了她们,外祖母年纪大了,不怎么管事,若不是玥儿妹妹求了伯外祖母相助,只怕她们几个还在荣禧堂里挤着呢!
但这些年外祖母对自已很好,一应待遇不下于迎春探春两位表姐,甚至在几人中,对自已更好。只是外祖母年纪大了,将此事托付给了二舅母,却没想到二舅母敷衍了事。如今也不好再拿着这事去叨扰外祖母的清静。
“如今也是外祖母叮嘱,二舅母现在能敷衍我们,之后只怕更没有指望了。”黛玉有些沮丧。
探春一想也是,她向来伶俐,只是一时问没看明白,但她不愿意放弃,咬了咬牙,“不行我们再去求老祖宗?”
迎春心思细腻,虽面上木讷老实,但实则擅弈棋,心有沟壑,“不可,三妹妹,哪怕我们去求老祖宗,可二太太也不是没有教我们,哪怕在老祖宗跟前,二太太也是有话说的,这般倒成了我们无理了。”
探春有些急躁,“这也不成,那也不成,那要如何是好?这样的机会难得,一旦错过了,只怕……”
迎春心中明白,黛玉虽养在荣府,但她是林家姑娘,林姑父日后自会为黛玉妹妹安排好。只她和三妹妹,府中老爷太太们不管,老祖宗虽养着她们,但老祖宗更偏爱宝玉,对她们并不上心,这样一想迎春只觉得无甚未来可言。
大姐姐都被送进了宫里,说的好听是女官,但那深宫里哪是好呆的地方,偏偏府里老祖宗和老爷太太们都是支持的,到了她们只怕更不堪吧!甚至如她们这般不受宠的庶女,随便一副嫁妆打发出去都算好的,好歹还是正妻,就怕日后被随意送去出,为人妾室,只看府里大房二房的姨娘们过得日子,心中也就有数了。迎春越想越深,浑身一颤,额头似是冒起冷汗来。
“我不愿意这般认命!”探春坚定的道。
迎春压下心中的恐惧,紧了紧心神,她也不想认命,仔细思索着出路,“咱,只怕我
黛玉自入了京,便与宁府三舅母沈氏相处的极好。许是当初沈氏带着次子去扬州给贾敏冶丧,照看过黛玉一段时日。后来到京中,人生地不熟,沈氏怜惜黛玉的处境,时常关心黛玉,黛玉也很是依赖这位长辈。一来二去的,两人倒是处出了一点情分。
“总是麻烦玥妹妹,我心中过意不去。”
“这样,我去宁府三舅母处,求一求三舅母,在提我们,也是好的。”黛玉与妹情分在,自已能帮衬二姐姐三姐姐一把,也是极好的。
迎春探向黛玉,“林妹妹,都拜托你了!”
许是有了期盼,三人心情都好了许多,也有了心思打闹,
打定了主意的黛玉,次日便去了宁国公府,拜访沈氏。
宁国公府三房的院里,沈氏正拉着黛玉说话,她膝下没有女儿,儿媳是个不讨喜的病秧子,虽羡慕二嫂膝下有玥儿,但看着二嫂高龄产女后,身子差了许多,也就不再强求了。
“好孩子,多亏了你时常来看我,你堂舅舅整日里忙着公务,独我一个人整日也无聊。”沈氏满心欢喜的看着黛玉,对她的到来很是欢迎。
黛玉也是笑着安慰道:“舅舅和表哥们都在朝中为官,自然不比寻常人。我不过是个小丫头,平日里也无甚操心的事,能来和舅母多说说话,我心中也是极高兴的。哪里能和堂舅舅他们比呢!舅母太折煞我了。”
沈氏看着黛玉不骄不躁的模样,满意极了,这些年有沈氏规劝着,黛玉的小性收敛了很多,如今大面上看着是十分妥帖的大家闺秀,偶尔在长辈面前使些小性,倒是更加灵动活泼。
沈氏轻轻拍了拍黛玉的手,“玉儿,你如今住的院子可都安排好了?可有需要舅母帮衬的,只管提!”
黛玉对沈氏的关切照单全收,她也不觉得这是拘谨,自从失去生母后,黛玉在女性长辈的教养上有所缺失,沈氏恰好弥补了这个缺口,让黛玉感觉心中暖暖的。
黛玉捏着手中的帕子,“舅母,玉儿今日也是有事相求。”
沈氏以为黛玉受了委屈,关切的道:“玉儿,你且说与我,舅母必不会让你委屈了!”
黛玉只说跟着珠大嫂子浅浅学了管家事宜,如今珠大嫂子能教的都教了,之后跟着二舅母学习,只是二舅母平日里要礼佛,她们不好多打扰,想着能否请个嬷嬷教导她们。
沈氏一听心中了然,贾珠之妻母家不显,高门大户里不论是来往的姻亲人家,还是府里的下人们,关系都是盘根错节。她所能教的有限,但王氏可不是个良善的人,怎会愿意出力教导几个姑娘,只怕是敷衍了事。
安排嬷嬷也不是简单的事情,迎春探春是荣府的姑娘,黛玉也是荣府的表小姐,客居荣府,自已虽是长辈,但却是宁国公府隔了一房的长辈,也不好越俎代庖。
沈氏看着黛玉期待的眼神,“玉儿,若是只有你,那舅母今日便应下了,你时常来我院里,我多留一留你,也不用安排嬷嬷来教,只让你在我跟前多学一学便好。你自来聪慧,有心学习,必然学的很快。”
黛玉想起荣府的二姐姐三姐姐,“可是……”
沈氏制止了黛玉接下来的话,“我知道你是个好孩子,同迎春探春姐妹相处的也好,不会落下她们。但我往日里同她们来往不多,不好直接让你们都来我这学习,这是在打荣府的脸。”
黛玉有些焦急,怕是没办法完成二姐姐三姐姐的期许了。
黛玉焦急的神态,沈氏看在眼里,“莫急,玉儿,这事舅母不好直接安排,等舅母去求见你伯外祖母之后,看看她老人家可有好法子。若是她老人家愿意出手,便是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红楼之宁国公府老祖宗》 140-150(第7/18页)
你外祖母也不会说什么。”
黛玉对舅母沈氏的话十分感动,没想到舅母为了自已的事情,会主动去求伯外祖母,顿时红了眼眶,心中感激不已。
沈氏见状半拢着黛玉,安抚道:“这些年舅母把你当自已女儿一般,你比舅母膝下两个混小子还贴心。别担心,舅母会帮你的。”
“舅母……”黛玉哽咽着唤了一声。
第145章 第145章【VIP】
五更鼓刚过,宁国府各院的灯火便次第亮了起来。寅时三刻,除了病弱的三房长媳西宁郡主在自已院中修养,府中其余各房太太奶奶们已收拾停当,陆续往襄宁长公主所居的静康院去请安。
静康院位于宁府东北角,院中遍植松柏,四季常青,檐下悬着陛下御赐的"静以修身,康以养德"匾额,笔力雄浑,金漆虽已有些褪色,却更显庄重。
宁国公贾攸之妻嘉悦郡主领着四个弟媳荀氏、沈氏、崔氏、卢氏并几个孙辈媳妇,静候在院门外。初夏的晨风带着花香拂过,众人衣袂微动,却无人敢出一声大气。直到卯时初,院门才"吱呀"一声打开,襄宁长公主身边的素梅姑姑含笑迎出来。
"郡主和各位太太奶奶们久等了,公主刚起,正在梳洗,请随奴婢进来吧。"
众人鱼贯而入,穿过两道月洞门,绕过一架紫藤花棚,才到了正房。襄宁长公主已端坐在正厅的罗汉床上,身着靛青色绣金线松鹤纹的对襟衫,发髻梳得一丝不苟,插着一支白玉簪,双目炯炯有神。
"给母亲请安。"“给祖母请安。”嘉悦郡主领着众人行礼,襄宁长公主微微颔首,示意她们坐下。
丫鬟们奉上茶点,众人寒暄几句后,三儿媳沈氏忽然起身,福了一礼道:"母亲,儿媳有一事相求。"
襄宁长公主抬眼看她,沈氏今日穿了一袭藕荷色绣折枝梅的褙子,衬得肌肤如雪,眉目如画。她是太后母族的姑娘,皇兄亲封的敏仪县主,举手投足间自带一股贵气。
"说吧。"襄宁长公主啜了口茶。
"前日黛玉那孩子来看望我,忆起之前您才提起的,让黛玉和荣府几个姑娘学习管家理事,特地考校了她一番。没成想黛玉那孩子虽聪慧伶俐,却在管家理事之道过于莽撞。问了才知,荣府只让她们几个姑娘跟着珠儿媳妇简单学了学,再要经些的门道竟无人教导。"沈氏声音清亮,"我想着,黛玉到底是敏姑太太的骨血,如今寄居在荣府,若连这些都不懂,将来如何是好?便自作主张,提了请嬷嬷教导之事。"
厅内一时寂静。襄宁长公主手中的茶盏轻轻搁在几上,发出"咔"的一声轻响。
"荣府怎么说?"襄宁长公主语气平淡,眼中却闪过一丝锐利。
沈氏抿了抿唇:"说是珠儿媳妇教不了,安排跟着二太太学,可我瞧着,二太太那性子教导几个姑娘怕是不太合适。"
襄宁长公主冷笑一声:"本宫早料到如此。史氏虚伪阴险,王氏刻薄狠辣,几个姑娘都不好好教,丢贾家的脸。"
这话说得极重,众人皆屏息垂首。襄宁长公主是先皇之女,当今陛下的胞妹,虽下嫁贾家多年,皇家气度犹在,平日里虽慈祥和蔼,但若动了怒,连老国公在世时也要让她三分。
"你既提了,便不能半途而废。"襄宁长公主沉吟片刻,"不过,不是让嬷嬷教。既然要教,那就挑当家太太奶奶们去。"
襄宁长公主目光扫过众人:"嘉悦管着府里的事,抽不开身;荀氏身子弱。"她的视线落在沈氏身上,"敏仪,你与黛玉亲近,又是御封的县主,身份压得住荣府,就由你去教吧。"
沈氏眼中闪过一丝喜色,忙行礼应下。襄宁长公主又道:"不只黛玉,荣府那几个姑娘也都跟着学学。贾家的姑娘,不能一个个都养成绣花枕头。"
说罢,襄宁长公主转向素梅姑姑:"素梅,你去趟荣府,直接告诉史氏,就说本宫说的,从明日起,荣府的姑娘们每日辰时到宁府来,跟着三太太学管家。若问起缘由——"襄宁长公主嘴角微扬,"就说本宫瞧着几个姑娘连账本都看不明白,实在不像话。"
素梅姑姑会意,抿嘴一笑:"奴婢明白,定会把话带到。"
众人心知,这是襄宁长公主要借机敲打荣府了。素梅姑姑是襄宁长公主从宫里带出来的老人,说话滴水不漏,却又句句带刺,由她去传话,荣府那位老太君怕是要气得心口疼,还不得不陪着笑脸应下。
请安散去后,沈氏特意留了一步。襄宁长公主看她欲言又止的模样,淡淡道:"还有事?"
沈氏轻声道:"儿媳是担心,这般直接,荣府那边"
"你怕?"襄宁长公主打断她,"敏仪,你记住,在这府里,该硬太后母族的姑娘,皇兄亲封的县主,不必看他人脸色!林丫头可怜,没了娘,我们护着些,
不好,我们难道会眼睁睁看她被荣府糟践?"
沈氏眼中泛起泪光,郑重地行了一礼:"儿媳明白了。"
下来:"去吧,好好教那几个丫头。特别是黛玉,那孩子聪明,就是身子弱,
"是。"
次日清晨,命,脸上带着掩不住的笑意。
"史氏怎么说兰花,头也不抬地问。
素梅姑姑笑道:"荣府老太君起初还想推脱,说姑娘们年纪还小,学得不精,慢慢来就是了。奴婢就按公主教的说了,还特意提起上次镇国公府牛家宴会,牛家姑娘如何伶俐,如何帮着母亲料理事务,满堂宾客都夸赞不已。"
襄宁长公主轻哼一声:"她怎么说?"
"荣府老太君脸色一阵青一阵白,最后只能说多谢公主费心,明日一早就让姑娘们过来。"素梅姑姑顿了顿,"政二太太也在场,那表情,像是吞了只苍蝇似的。"
襄宁长公主终于露出一丝笑意:"做得好。"她放下剪刀,望向窗外,"这些年,本宫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们倒越发不像话了。如今借着黛玉这事,也该让荣府知道,贾家不是他们为所欲为的地方。"
窗外,初夏的阳光洒在静康院的松柏上,映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翠色。而在不远处的荣国府,一场无声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就在黛玉、迎春、探春跟着宁府三太太沈氏学习,受其教导之时,荣府传来了二太太的亲妹妹,薛家太太并一家子来京中探亲的消息。
残荷尚擎着最后几片枯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红楼之宁国公府老祖宗》 140-150(第8/18页)
叶时,薛家的船在码头靠了岸。薛太太扶着莺儿的手下船,秋阳透过薄云照在她微蹙的眉间。宝钗捧着鎏金手炉跟在后面,见母亲望着官道上扬起的尘土出神,轻声道:"舅舅既奉旨巡查盐务,母亲且宽心。"
"原指望你舅舅能管教蟠儿"薛太太回头看了眼正指挥小厮搬箱笼的儿子,那镶金嵌玉的紫檀木箱里装着全套象牙酒具。宝钗顺着母亲目光望去,薛蟠腰间新佩的羊脂玉带钩在阳光下晃得刺眼。
荣国府正门前的石狮子披着夕照时,二太太王氏已带着周瑞家的守在垂花门。见软轿里钻出妹妹熟悉的脸,她突然用帕子按了按眼角:"路上可还顺遂?蟠儿又长高了。"这话半真半假——她分明看见薛蟠腰间晃着的金线荷包,穗子缠着几根可疑的红丝。
"给姨母请安。"宝钗行礼时腕间的伽楠香串纹丝不动。王氏握住那双比羊脂玉更温润的手,扶起行礼的宝钗,口中夸赞道:“好孩子,快给姨母瞧瞧,多年不见,宝钗越长越标致了”。
又夸了宝钗几句后,王氏和妹妹略聊了几句,引着薛家母女去往荣禧堂拜见老太君史氏,薛蟠则被引到了贾政的书房。
此时,贾政正等着薛蟠来拜见,好考校考校他。
荣禧堂内,老太君史氏让鸳鸯添了盏蜜饯金橙茶。待薛家母女行完礼,老太君忽然向前倾身:"好孩子,走近些让我瞧瞧。"枯枝似的手指抚过宝钗鬓边珠花时,那上头的南海珍珠突然映出窗外经过的人影——宝玉正扒着茜纱窗朝里张望。
史氏只当不知,也未曾点破宝玉的行径,只当他小孩子好奇。顺手继续夸着宝钗,“是个标致的好孩子,来了府中且住着,府里几个丫头与你差不多大,倒是可以一起亲近亲近,也做个伴。”
说罢又和远道而来的薛家太太寒暄了几句后,就不再说话,只抿了口茶,冷眼看着王氏在一旁操持着,心中对薛家不怎么看得上,只嫌薛家商贾出身,不愿意多费口舌,自降身份。
"凤丫头,梨香院可收拾出来了?"二太太王氏吩咐声未落,王熙凤已经捧着对牌进来,"早叫人开了临街的角门,薛家姨妈和妹妹采办胭脂水粉也便宜。"她说话时眼风扫过薛姨妈身后的婆子,那婆子怀里露着半截账本。
薛姨妈带着宝钗连连道谢,又备了厚礼分赠众人,言明一切花销自付,不肯让贾府破费。众人见她如此知礼,皆赞薛家大方。
待回了西大院,二太太王氏拉着薛姨妈和宝钗坐下,忍不住抱怨起黛玉来:“那林丫头,小小年纪便爱耍小性,偏生宝玉总爱往她那儿凑,倒显得我们苛待了她似的。”薛姨妈初来乍到,不知黛玉性情,只听姐姐这般说,便也附和了几句。
宝钗静静听着,心中却对黛玉生出几分好奇——究竟是怎样一个姑娘,能让宝玉如此上心?
第146章 第146章【VIP】
潇湘馆内,竹影婆娑,几缕阳光透过窗棂洒在青砖地上,映出一片斑驳。黛玉斜倚在湘妃榻上,手中握着一本游记,却未曾翻动几页。迎春坐在她对面,正低头绣着一方帕子,针线在她手中穿梭如飞。探春则站在窗前,手里把玩着一枝新折的桃花,不时轻嗅那淡淡香气。
"林妹妹,你可听说新来的薛家人?"探春忽然转身,眼中闪着好奇的光芒。
黛玉微微抬眸,将书卷搁在一旁:"倒是听紫鹃提过一句,说是二舅母的亲戚。怎么,三姐姐知道些什么?"
迎春也停下手中针线,温声道:"我也听说是二太太的娘家亲戚,从金陵来的。"
探春走回桌前,将桃花插入案上的青瓷瓶中,笑道:"可不是普通的亲戚。听说薛家有位姑娘,与咱们年纪相仿,名唤宝钗。"
"宝钗?"黛玉轻声重复这个名字,眼中闪过一丝好奇,"不知这位薛姑娘是个什么样的人?"
探春摇摇头:"我未曾见过,倒不知性情如何。只是"她忽然压低声音,左右看了看,确认丫鬟们都不在近前,才继续道:"我从府里下人处得知,薛家可不是单纯来京都探亲的。"
迎春手中的针线停了下来,眼中露出疑惑:"这话怎么说?"
探春凑近二人,声音更低了:"是薛家大爷薛蟠打死了人,犯了官司,不得不变卖家业来京都投奔王家。"
黛玉闻言,眉头微蹙,手中的帕子不自觉地绞紧:"打死了人?"
"正是。"探春点头,"可巧王大人外出公干,王家太太又带着女儿外出探亲去了。薛家大爷犯事后急着避难,帖子递得急,没成想王家主子都不在,只好来咱们府上投奔太太。"
迎春脸色微变,手中的绣绷差点掉落:"这这可是真的?老祖宗和老爷太太怎么会同意薛家住进荣国公府?"
探春正色*道:"千真万确,这消息是从周瑞家的那里传出来的,如今府里下人都传遍了。"她顿了顿,"听说那薛蟠在金陵仗势欺人,为争买一个丫头,竟将人活活打死。当地官府碍于薛家势力,不敢深究,但薛家怕事情闹大,这才匆匆变卖家产,举家北上。"
黛玉听着,眉头越蹙越紧,手中的帕子已被绞得不成样子。她轻声道:"这薛家大爷如此凶横,不知那薛姑娘可好相处"
探春叹了口气:"这倒难说。不过听闻薛姑娘自幼读书识字,极是聪慧,在金陵时便有停机德的美誉。"
迎春仍是一脸忧色:"即便如此,家中出了这等事,怕是不好相与。林妹妹,你素来心思细腻,可要多留神些。"
黛玉勉强一笑:"二姐姐多虑了。薛姑娘若真如三妹妹所说知书达理,想必不会与她兄长一般。"话虽如此,她心中却已蒙上一层阴影。
探春见气氛凝重,忙岔开话题:"罢了罢了,这些事自有老爷太太操心。倒是听说薛家带了许多金陵特产来,太太吩咐琏二嫂子设宴接风,咱们也能尝尝鲜。"
迎春这才露出笑容:"金陵的盐水鸭最是出名,若能尝到,倒是一桩美事。"
黛玉却若有所思,目光飘向窗外摇曳的竹影。她心想:这薛家姑娘,不知是何等人物?兄长如此不堪,她却能独善其身么?
正出神间,紫鹃掀帘进来:"姑娘,老太太那边传饭了。"
三人这才起身整理衣衫。探春挽起黛玉的手臂,笑道:"林妹妹别多想了,待见了薛姑娘,自然知晓。"
黛玉轻轻点头,却仍忍不住在心中描摹那位素未谋面的薛宝钗的模样。她隐隐感到,这位薛姑娘的到来,或许会给荣国公府带来不小的波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红楼之宁国公府老祖宗》 140-150(第9/18页)
澜。
九月的荣国公府,枫叶似火,蝉鸣声声。黛玉与迎春探春并肩走在通往荣禧堂的抄手游廊上,微风拂过,带来一阵桂花的清香。
"林妹妹这几日气色倒好。"迎春温婉地笑着,手里捏着一方素帕,"前儿个老祖宗还念叨,说你这几日吃得香了。"
黛玉抿嘴一笑,眼波流转:"二姐姐就会哄我。昨儿个那碗莲子羹,我不过多吃了两口,倒叫你们记到现在。"她今日穿了件月白色绣折枝梅的褙子,衬得肌肤如雪,腰间系着的五彩丝绦随着步伐轻轻摆动。
三人转过一道雕花月洞门,远来笑语声。迎春略感诧异:"今儿倒热闹,不知是谁来了。"
黛玉也微微蹙眉,她素来不喜人多,,少不得要进去。刚踏上台阶,便听见哟,可巧三位姑娘来了!"
掀开帘子进去,只见满屋子珠围榻上,二太太王氏、大太太邢氏分坐两侧,李一扫,发现还有两位陌生面孔——人,穿着绛紫色对襟衫,面容和善;旁边站着个与她差不多年纪的姑娘,一袭淡青色衣裙,发间只簪了一支银钗,绣形成鲜明对比。
"给老祖宗请安。"黛玉与迎春探春齐声行礼,眼角余光却忍。只见她眉目如画,肤若凝脂,虽不施粉黛,
史太君笑着招手:"快过来,正说到你们呢。"又转向那陌生妇人道,"这是我那苦命的敏儿的女儿,黛玉;这是二丫头迎春,三丫头探春。"
那妇人连忙夸赞,眼中含着笑意:"好俊的姑娘们!早听说老太太的外孙女是个天仙似的人物,今日一见,果然不虚。"说着又看向迎春探春,"府上两位姑娘也是端庄大方,一看就是毓出名门。"
王熙凤接到二太太的眼色,笑吟吟地上前:"林妹妹、二妹妹、三妹妹,这是薛姨妈,咱们太太的妹妹;这位是薛家表妹宝钗。"她亲热地拉着宝钗的手,"宝妹妹今年十四,比林妹妹三妹妹大些,比二妹妹小些,正好与你们作伴。"
黛玉心中一动,原来这位就是三姐姐之前提起的薛家表姐。她不动声色地行礼:"见过薛姨妈,见过薛家姐姐。"
迎春探春也跟着见礼,宝钗还礼后,屋子里顿时热闹起来。薛姨妈拉着几个姑娘的手不住夸赞,尤其对黛玉格外亲热:"林姑娘这通身的气派,活脱脱就是当年敏姑奶奶的模样。老太君好福气,外孙女这般品貌,将来不知要许什么样的人家呢。"
史太君被哄得眉开眼笑,二太太王氏适时开口:"她们姐妹几个年龄相仿,不如以后就按年纪姐妹相称吧,也好一起玩。"
薛姨妈拍了拍宝钗:"姑娘们平日里得闲了,可以来找我家宝丫头,我是极欢迎的。"
宝钗温顺地点头,向黛玉等人微微欠身:"姐姐妹妹们若有需要帮忙的,尽管告诉我。"
黛玉抬眼望去,正对上宝钗含笑的目光。那眼神清澈如水,却又深不见底。她忽然想起昨夜读到的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不知怎的,心中泛起一丝莫名的情绪。
王熙凤见气氛融洽,拍手笑道:"这可好了!咱们家又多了位才貌双全的姑娘。赶明儿起诗社,可要热闹了!"
探春好奇地问:"宝姐姐也作诗吗?"
宝钗谦逊地笑笑:"略知一二,不敢在诸位妹妹面前献丑。"
黛玉轻摇团扇,忽然开口:"听闻金陵薛家藏书甚丰,宝姐姐想必博览群书。"她声音轻柔,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试探。
宝钗不慌不忙:"家中确有些旧书,我不过胡乱翻看罢了。倒是常听母亲提起,姑苏林家诗礼传家,林妹妹的才情在金陵都有耳闻。"
两人目光相接,一个如柳絮随风,一个似静水深流。满屋子的人说笑着,却无人察觉这片刻间的暗流涌动。
史太君高兴地吩咐:"凤丫头,去叫厨房备席,今儿个咱们好好热闹热闹!"又拉着薛姨妈的手,"你们娘俩远道而来,就在我这里用饭吧,也好让我尽尽地主之谊。"
薛姨妈不愿拂了老太君好意,应了下来。等下人来回禀,席面已经摆好了,老太君带着一众女眷入了席。
此时,宁国公府,静康院,几株老槐树投下斑驳的阴影,蝉鸣声此起彼伏。襄宁长公主斜倚在紫檀木的罗汉榻上,手中捻着一串沉香木佛珠,眼睛半阖着,似睡非睡。
"公主,荣府那边传话过来,说是薛家太太带着公子小姐到了,还特意给咱们府上备了礼。"素梅姑姑轻手轻脚地走进来,低声禀报。
襄宁长公主手中的佛珠顿了一下,缓缓睁开眼睛:"薛家?就是那个在金陵做皇商的薛家?本宫记得薛家太太是县伯王家的女儿?"
"正是。薛家太太是荣府二太太的妹妹,这次上京,打着送家中姑娘待选的名,来避风头的。"素梅姑姑边说边观察襄宁长公主的神色。
襄宁长公主轻哼一声:"礼数倒是周到。东西收下了?"
"按您的吩咐,大太太让管家收下了,只说您今日在礼佛,不见外客。改日再请薛太太过府说话。"素梅姑姑顿了顿,"那薛家送来的礼物颇为贵重,有上等的云锦六匹,南海珍珠两串,百年人参两支,翡翠摆件一对,还有几匣子时新果子。"
"哼,皇商之家,出手倒是阔绰。"襄宁长公主将佛珠放在一旁的小几上,端起茶盏抿了一口,"听说那薛家长子在金陵闹出了人命官司?"
素梅姑姑面露难色:"外头确实有这样的传言。奴婢安排人去打听了,说是为了争买一个丫头,失手打死了人。不过薛家财大势大,花钱去摆平了,薛家太太怕薛家大爷再闹出事端来,举家来京中避风头。"
襄宁长公主眉头紧锁:"如此莽撞放肆之人,想来薛家教养不过如此,这等人也配见本宫?"她放下茶盏,声音严厉起来,"去告诉底下的人,尤其是玥儿房里的,离那薛家人远些,最好隔着些玥儿和薛家人相处。还有敏仪那里,让她叮嘱几个姑娘,多注意着些,别打耗子伤了玉瓶,带累了女儿家的名声。"
"是,奴婢这就去吩咐。"素梅姑姑正要退下,又被襄宁长公主叫住。
"等等,玥儿这几日在做什么?"
"大姑娘这几日都在小佛堂抄经,很少出门。"
襄宁长公主点点头:"这孩子性子静,除了好奇心重了些,倒也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