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0(1 / 2)
<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权臣成双》 70-80(第1/18页)
第71章 迁都(三)
酒宴散场已近黄昏。
陆洗没怎么吃也没怎么喝, 倒是宋轶喝得半醉半醒,说想见沈沅沅。
陆洗便陪宋轶从一味斋后门的小巷往江月楼走。
巷子又窄又长,白墙长着斑驳青苔。
宋轶忽然听到一缕琵琶声, 仰头望那扇半掩的雕花木窗出神。
“大人。”宋轶道, “属下不明白, 为何你要放他们走。”
陆洗一顿, 叉起腰:“因为我是圣人。”
宋轶苦笑:“你肯定不是圣人。”
陆洗道:“我不是圣人,但他们是商人。”
宋轶道:“商人重利。”
陆洗道:“过去我分管工商,能居中调度还算是个对他们有用的人, 可现在我管不到他们, 他们又已做大,完全可以自己招揽生意, 留在飞蓟堂反而有风险,这就是事实。”
宋轶道:“事实归事实,大人过去的确有恩于他们。”
陆洗拍一拍墙, 揭去几片苔藓:“现在放走他们,他们念的是恩,将来或许还会报答, 可若不顾事实要他们追随我一辈子, 那天大的恩情都会熬成怨念, 反噬于我。”
宋轶闭上眼,叹服道:“大人的眼界总是在我之上。”
暮色渐沉。
陆洗把宋轶交到江月楼的姑娘们那里,仁至义尽地付了银票,才回头乘轿。
南淮河上的画舫次第亮起灯笼, 将水面染成一片绯红。
*
陆洗修剪完飞蓟堂的枝叶,入宫向朱昱修请奏离京,隔日出发, 昼夜兼程于正月初抵达北京,主持北方军事。
城郊朔风如刀,枯枝被刮得簌簌作响。
两骑并辔而来。
马蹄踏碎积雪表层的冰壳发出破裂声。
陆洗勒住缰绳,抬手拂去狐裘上落的雪花。
闻远身披甲衣,外罩一件靛青战袍,马鞍旁悬着一柄乌木长弓。
“子渊,宣府大营十万大军归你调遣,营地去年已建造过半,等河水解冻继续施工定能在秋防之前完成。”陆洗望向远处蜿蜒的山径,笑道,“如何,我说的话算不算话。”
闻远仰面接雪,长舒一口气:“与陆大人交往如饮美酒令人沉醉。”
二人同时翻身下马。
去岁,闻远把陆洗为实现北防大业而付出的努力看在眼中,虽未曾明言,心已为之折服。
而那日朝堂之上,陆洗见闻远力排众议站出来为自己挡箭,也铭记心中,愈发敬佩。
闻远取下皮囊,拔开塞子。
花雕香气混着热气在寒风中弥散。
他们眼前之景只是一片茫茫白雪,耳边回荡着的却是鼓角争鸣。
后军都督府经过兼收并蓄大幅增强了北疆防线的军力。
西东两面,晋北张斌领四万人守凉州卫,辽北李虢领三万人守广宁卫;
北直隶境内,宣府大营预征新兵六万,合原平北卫所军力共计十万,以闻远为主将,董成为副将,据守独石、大同两条要道;
后方的河中卫亦驻军两万,由秦招带领,随时可以应援前线。
饮下几口酒,闻远的面色回暖。
“子渊,边走边说。”陆洗转身走向一处稍高的土坡,“我朝迁都,鞑靼势必已经得到消息,为防他们趁机骚扰边境,你有何良策?”
闻远道:“宣府大营的军士正需要机会历练,如果陆相肯信我,我建议派出几股骑兵主动打几场小仗,一是出其不意,二是报军火案之仇,三是为定都大典献贺礼。”
陆洗笑道:“将军之言正合我意。”
闻远道:“但听你的语气,还有别的心事。”
远处一声鸦啼。
陆洗思忖片刻,开口道:“是啊,宣府大营兵源充足,粮饷也应能及时运到,别的都不担心,我想问的是秦老将军的事。”
事无完美,局面虽已稳定,军报传到北直隶,老将军秦招自调令下达后便一直称病不出,把河中卫所有的事务都交给副将代行。
陆洗今日找闻远便是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
他一向注重用人,要用就要用到实处。他把秦招放在这个位置,首先是相信林佩说此人沉稳老练,其次是春蒐见面之时他已做出判断——只要把结解开,此人终可为己所用。
闻远从地上拾起一根树枝,随手折断:“秦家世代镇守边关,秦老将军年轻时也是敢打敢拼的猛将,之所以这样还得说到永熙十七年土木堡兵败。”
积雪在脚下咯吱作响。
闻远的声音低沉下去:\“当时他还在右军帐下,他的长子秦骁跟着前锋部队去进攻,被围在三十里外的野狐岭,正是这时鞑靼骑兵奇袭土木堡,左军迟迟不援,城中百姓危在旦夕,秦招若分兵去救秦骁,右军大营必溃,若留下,尚能多保三个村落,两百户人家。”
陆洗止步回头:\“他选择了后者。”
“是。”闻远叹口气,“军令是他亲手所下,秦骁在野狐岭战至最后一兵一卒,虽追封了军功,可从那以后他再不敢冒进,每逢战事必求稳妥。\”
陆洗道:“白发人送黑发人,世间哀伤莫过于此。”
闻远道:“因土木堡之败,先帝从左军和右军之中专门分出后军都督府,命他为左都督,我为右都督。”
陆洗思忖片刻,问道:“被老将军保全的两百户人家之中有没有后来参军的?”
闻远道:“土木堡家家户户都要应征,我回去查一下军籍。”
陆洗道:“好,找二三十人出来,交给我。”
闻远道:“是。”
陆洗仰头把袋中酒饮尽。
酒液入喉,灼热直下胸腹。
“我把北京中的事情督办完就要去济南府迎接圣驾。“陆洗道,“届时路过河中卫,我去和老将军谈一谈。”
*
半个月过去,河中卫校场之上依然只有稀稀拉拉的几百兵丁在操练。
“将军,又逃了十几个。”百夫长低声禀报,“秦将军不在,也没人看管。”
副将叹口气,忽听外面号角长鸣。
一队骑兵疾驰而入。
正红的旗帜在风中翻卷。
陆洗穿过辕门,跃下马背。
随他而来的还有一支小队,队中二十八人皆是青壮年。
副将眯了眯眼,抓起军刀系腰:“快,立即通报秦老将军,说总督大人巡视军营来了。”
河中卫全体军官闻讯到场。
副将上前行礼:“卑职见过陆大人。”
陆洗扫了一眼面前的几张面孔,背过手道:“秦老将军呢?”
副将道:“老将军这几日……”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权臣成双》 70-80(第2/18页)
话音刚落,只见一个姗姗来迟的人影缓步走过校场。
秦招来了。
副将让出道,不敢说话。
秦招见到陆洗,问也不问,直接整衣下拜:“末将参见总督大人!”
“秦老将军。”陆洗连忙去扶,“你这是心中有气。”
秦招却开:“自调令下达,我一直卧病在床,没有训练好河中军士,有负大人的期望,该向大人请罪。”
陆洗道:“训练本就要张弛有度,今日我不是来问责的,秦将军快快请起。”
秦招撑住单边膝盖起身,动作虽慢,顶着甲胄尚不显吃力。
陆洗搬凳子请人坐下:“是这样,我正赶路去济南府,碰巧抓住二三十个从宣府大营逃出来的兵,本是要按逃兵处置,一问情由,才知道……”
陆洗举起手,冲那二十八人的小队招了招。
“秦招将军在此。”陆洗道,“想说的话,你们自己跟他说吧。”
——“是!”
二十八人走上前来。
为首的男子看了看左右,激动道:“乡亲们,这就是秦老将军!”
秦招转过脸,眼神疑惑,花白的胡须动了动:“你们是什么人?”
男子屈膝跪地,直着上身,目光灼热:“秦老将军,俺们是土木堡刘家村的子弟,俺叫刘山,俺带着弟兄们想投奔你的秦家军,进了宣府大营才知道你现在在河中卫,故如此行事。”
秦招的嘴角微微抽动:“你,你们是……”
回忆涌入心头。他像被针扎了一下,握紧拳头,指甲抠进肉里。
“十年前,你带兵保全刘家村,却把自己的儿子弃在野狐岭,任他被鞑子乱刀砍死。”刘大山道,“若不嫌弃,俺们都可以做你的儿,将来你老了,俺们给你养老送终。”
秦招呆立当场,眼眶盈满泪水。
二十八一齐跪倒:“请秦家军收下我们吧!”
“没,没有什么秦家军。”秦招伸出一双布满褐斑的手,那双手发着抖,“不要这样说。”
河中卫诸位军官感动不已。
秦招并不是反对对鞑靼用兵,也不是因为被安排到河中坐镇后方而生气,症结所在乃是当年他从土木堡回朝听说的真相——主将冒领军饷,朝廷割肉剜疮,致使右军被迫撤退。
他的心寒了。
后来无论谁提北伐,一想起葬身于野狐岭的长子秦骁,他都不愿意再相信。
他已经不指望能活着看到失地收复,也不想空谈家国大业,可今日出乎他意料的是,陆洗没有拿他立威,而仅仅是路过,仅仅是带来这二十余人,便填补了他心中最缺失的一角。
他需要一个名义。
眼前这三十名从刘家村出来的子弟感念他的恩情,为替秦骁尽孝而投奔他的帐下,让他觉得自己也有义务把他们当做孩子来培养,这就是世间最顺当的名义。
“都是有情有义的好儿郎呐。”陆洗笑了笑,“秦将军要是觉得他们堪用,一人打二十板子,就当做是擅自离营的惩罚,收下他们吧。”
“秦老将军,令郎的牺牲,原来百姓都记得。”副将走到秦招身侧,投出钦佩的目光,“既然他们执意替令郎尽孝,你就收下吧。”
秦招背过身去,点了点头。
刘大山见状,立即带左右之人磕头:“谢秦将军收留俺们。”
陆洗起身,从近侍手中接过披风。
副将道:“陆大人这就要走?河中卫的军务……”
陆洗笑道:“我用人不疑,今日老将军既然收下了他们,别的话我也就不必多说。”
一个时辰之后,总督府骑兵离开河中卫校场。
次日,校场上传响士兵操练时如雷的呐喊。鸦雀惊起,扑棱棱飞向湛蓝的天空。
陆洗说服秦招,真正把北方三省的军心拧成了一股。
*
南淮河的灯火依旧繁华。
只是迁都在即,年节气氛也已掩盖不住人心浮动。
是夜,一条画舫缓缓驶过青霖湖面。
林佩、方时镜、程沣、廉纤四人围坐方桌,度过在金陵的最后一次社会。
第72章 迁都(四)
桌上摆着笔墨和红纸。
四人在礼部共事时一同创立元香社, 元宵之前写灯谜是固定的活动。
林佩刚坐下,还没来得及加入谈话,便发现其余三人用的都是形如古琴表面雕有松纹的耿氏墨, 只有自己面前的是块黑炭。
想都不想便知道是程沣的主意。
林佩道:“程大学士, 我的墨呢?”
程沣转过头, 笑了一下说道:“元香社的墨只给社员用。”
林佩道:“我是社员啊。”
程沣道:“两三年才来一次, 你不说,我们都以为你退社了。”
“知言,说真的, 你怎么来这儿了?”方时镜道, “我听说金陵几大世家创立棠邑,把杜溪亭推举为社主, 今日在宁园办诗会,令兄都去了,你不去露个脸吗?”
林佩道:“我就是怕那边推脱不了, 所以才借口来这边。”
方时镜一记拂袖,提笔蘸墨:“哼,好心替你解围, 你却如此刻薄, 我不管了。”
在座的忍俊不禁。
“林相是青霖的熟客, 廉某人记你的好。”廉纤把砚推过去一寸,“来,我们合用一笏。”
林佩感动道:“还是廉园主有情有义。”
程沣道:“《渔家傲》给外人看一次收三万两银子,你是他的财神, 他能不讲情义吗?”
林佩嘶地一声:“之前你说是三千两啊,怎么涨价呢。”
廉纤咳了咳,低声道:“上回陆相又来, 我看他心诚,就多收了一点,供社里的开销。”
程沣道:“哈哈哈哈哈,该,好一个劫富济贫的廉园主。”
林佩:“……”
字谜贴在灯笼上,映红一池水。
清流官员在朝中自成一党,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忠于事而不依附任何派系,之间无利益往来。
程沣写在红纸上的是四个字——兔走,非逃。
他打算领几个弟子留在南京翰林院,继续为礼部编纂兴和大典的几部分册。
廉纤的谜面也是四个字——耳听急报。
他已非官身,嫌北京远,不想搬家,于是决定在青霖潇洒余生。
前者是逸,后者是隐。
林佩猜到谜底,看着桥洞对面穿梭的花舟,心中忽然泛起难舍的情愫,然而他和方时镜二人已然以身许国,别无选择,必须随迁北京主持天下政务。
“林相,适才所言如有冒犯,还请你不要计较。”程沣把灯笼挂到船头,笑着道,“你和方尚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权臣成双》 70-80(第3/18页)
书都是阜国的柱石,你们要解的谜是魏寥汀那张染着血的状元卷。”
林佩收回目光,会心一笑:“来日交了这张卷,我回金陵做南淮河上垂钓一渔夫。”
方时镜道:“好啊,你是渔夫,我就是旁边给你遮阳的柳树。”
廉纤道:“那我就做河里的鱼,专咬你的钩。”
一泓春水被两岸的红灯笼染作胭脂色。
谈笑渐远。
晚风掠过,湖面便碎开万点光斑,恍若揉皱一匹绛纱。
林佩没有去宁园诗会。
他心中明白,南人北迁,境遇陡变,报团取暖是很自然的事。杜家人丁兴旺,与金陵近半数旧族有联姻之谊,由杜溪亭担任棠邑社主也是实至名归。
他默许此事,因为他需要靠杜溪亭稳定金陵旧族的人心,但他绝不抛头露面,因为在主持迁都这件事上,他不能有任何的立场。
*
二月初二,龙抬头。
迁都大典如期举行。
清晨,紫禁城沐浴在金色的朝阳中。
朱昱修身着明黄龙袍,十二旒冕冠上的玉珠随着他的步伐轻轻碰撞。他登上礼坛,俯视整齐列队的文武百官。
“陛下,吉时已到。”礼部官员躬身禀报。
朱昱修点头。
——“朕敬告天地神明,自登基以来,夙夜忧勤,唯恐有负祖宗基业,今北虏猖獗,边患日亟,朕观天象,察地理,为社稷长远,决意迁都北上。祈天地庇佑,国运昌隆。”
朱昱修的个子长得很快。
才半年,尚衣局又裁制了一套新的冕服。
他走到青铜鼎前,不用再踮脚,伸手就把祭文投进去。
火焰吞噬祭文,灰烬随白烟升向天空。
仪式庄严肃穆,百官屏息凝神。
朱昱修道:“去请太后。”
阮祎道:“是。”
太后的步辇从慈宁宫而来。
朱昱修快步下阶,亲自搀扶。
“国事要紧,皇帝不必挂念……”董嫣说到这,抬头看见一架华美的马车缓缓朝自己驶来。
这架马车正是朱昱修亲自为她督造的鸠车,车厢外雕百鸟朝凤图案,车窗镶嵌薄如蝉翼的云母片,经过精心布置,比上次见时更加华丽精致。
朱昱修把董嫣扶到车上,窗边问道:\“母后乘坐起来是否舒适?”
董嫣拿出帕子轻擦眼角,几乎要落泪。
朱昱修满意地一笑,正要回去,又被董嫣的咳嗽声留住。
“按理说母后不该多管事,只一件,还是有些担心……”董嫣抚过帘幔,忽然压低声音道,“听说金陵的几支旧族创立了一个叫棠邑的乡会,你有没有留意他们的动向?”
朱昱修道:“一个乡会而已,他们在宁园办诗会,虽请了林相,但林相没有去。”
董嫣道:“你怎么知道?”
朱昱修道:“高檀盯着呢。”
董嫣点了点头:“只要出南直隶到齐东地界,一见陆洗,事就成了。”
吉时已到,鼓乐齐鸣。
朱昱修登上天子车架。
阮祎深吸一口气,抬高嗓音:“起架!”
玄底金纹的龙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皇家仪仗队开始移动,其后是庞大的随迁官员队伍。
车轮碾过朱雀大道上经年的凹痕。
禁军分列两侧。
长戟如林,铁甲映着初升的晨光。
*
城外排开十里仪仗,百姓夹道相送。
有人涕泣涟涟,十步一回望;
有人红光满面,大声说笑;
有人策马疾驰,逞少年意气;
有人被风吹出眼泪,满头银丝凌乱。
林佩透过纱帘望着太平门渐渐远去。
他想起小时候曾站在门楼上眺望家的方向——那时他觉得自己永远都不会离开这道城墙的庇护。而如今,他却要带着整个王朝走向北方陌生的土地。
*
当夜,迁徙队伍进入江宁县。
林佩在馆驿下榻。
有人敲门。
林佩打开门,看见杜溪亭手里提着一个小酒壶站在面前。
“宁园诗会你不能来,我理解。”杜溪亭笑道,“可咱们一路同行,住同一家驿馆,又是街坊邻居,串门聊会儿天还不行么。”
林佩道:“你家老小都安顿好了?”
杜溪亭道:“他们自己管自己,我懒得管,诶,你不也没管魏国公府的事吗?”
林佩一笑,侧过身:“进来坐。”
从窗户往外看,十里连营在月下像大海中的逶迤细浪。
一座高耸入云的建筑矗立东方,正是天地圣德大祀坛。
二人坐在圆桌旁小酌。
杜溪亭倒酒:“几天不见,你又消瘦了。”
林佩闻到气味,觉得喉咙干痒,抖着肩膀咳嗽起来。
杜溪亭道:“唉,你身边也没个像样的人照顾,这咳嗽的老毛病一定要注意。”
林佩拿出帕子擦拭唇角:“多谢关心。”
杜溪亭道:“人呐,有的时候就应该互相帮扶,咱们之间这么生分,别家可不一样,趁手中有地权到处拉拢人心,又是安排宅邸,又是转接借贷,把北直隶当成自己家招待八方。”
林佩闷一口酒,苦笑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你还不清楚,专挑讨喜的活儿。”
杜溪亭道:“你呢,恰和他相反,生在富贵乡里,却刻意和所有人保持距离。”
林佩道:“怎么我还有错?”
杜溪亭道:“不,不,我的意思是人各有道,你和陆洗棋逢对手也算是命中之数。”
林佩聊着闲话,心中挂念起陆洗。
其中有个小误会,他以为陆洗北上的前夕会再来,没想到那一晚就是在南京的最后一面。
“知言,你看那大祀坛的灯火,真是壮观啊。”杜溪亭笑道,“天地都知道我们在做一件不同寻常的事呢。”
林佩走到窗边透风。
一点点暗红的光忽然明亮起来。
“老杜,不对劲。”林佩一醒,扶着窗框探身出去,“你快来看看,好像起火了。”
“怎么可能,你醉了……”杜溪亭跟过来看,话音戛然而止。
对面的整座大祀坛笼罩在赤红的云雾中。
浓烟滚滚,像长龙咆哮着从地表腾向苍穹。
凶信传来。
——“不好!天地圣德大祀坛钟楼走水!”
*
夜半,江宁馆驿灯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权臣成双》 70-80(第4/18页)
火通明。
知州、县令相继赶到。
院子外面还围拥着一群金陵的世族公卿。
林佩换好官袍,才刚走到楼梯口便看见几位老者忧心忡忡地站在廊下。
为首一人身裹靛蓝棉袍,头罩网巾,双手拄在拐杖上,正是郡伯渠公——棠邑的倡议者之一。
渠公虽身材比较矮小,面相却带有威仪。
林佩道:“渠公到此所为何事?”
渠公道:“林相,我等以为钟楼起火乃不祥之兆,恐怕是上天对迁都之举不满,此时切不可贸然北上,应当请钦天监占卜凶吉,否则万一路上出什么差池,咱们担待不起呐。”
林佩默了一下,回道:“此时不急着占卜,各位实在放心不下,就在这里等。”
语罢,让侍卫站成一排拦住无关人等,走进驿馆大厅。
第73章 迁都(五)
六部堂官匆匆赶来。
有的人连衣衫都不及整, 还穿着居家常服。
林佩坐下,咳嗽一声,示意开始议事。
“禀林相, 禀各位大人。”知州躬身道, “亥时天空劈下一道雷电, 致钟楼起火, 接着烧及斋宫和神库。”
众人神色焦急,跟着议论。
——“唉,恐怕是大凶之兆啊。”
——“应当立即彻查起火原因。”
——“明日是否按时启程?”
“不过请各位大人放心。”知州清了清嗓子, 挤出笑道, “下官连夜带人灭火,已经控制住局势, 现在州府正召集工人抢修官道,确保后日圣驾经过之时不受惊扰。”
“我且问你,火势蔓延范围多大?”林佩问道, “波及多少处民宅,百姓伤亡情况如何?”
知州道:“这个……下官来得急,还没有数。”
林佩道:“随行的有人知道吗?”
一个声音在后面响起:“回林相, 大火烧了二十余里地, 波及八百二十户, 因为是晚上,百姓在家中睡觉来不及反应,烧死了八十人,重伤二百余人, 轻伤不计其数。”
知州回头斥道:“住嘴,朝廷议事,哪有你一个知县插嘴的份。”
林佩道:“该闭嘴的人是你。”
知州一怔:“林相, 下官,下官一夜没有合眼啊。”
林佩道:“突发灾情,你身为一州父母官,既不清点也不赈济,倒先跑到这里试探上意,还以为立了多大的功劳,我看你这官不必再做,回去待罪。”
知州道:“下官冤枉!”
知州当堂被免。
议论声戛然而止。
江宁知县走上前来,一身的尘土,头发沾满烟灰。
林佩让侍从端水给这位知县洗脸,一边对各部官员解释:“大家也看到了,馆驿外面现在围着的都是金陵有头有脸的世族公卿,他们说,这场大火是上天的惩罚。”
林佩顿了顿,继续说:“殊不知上天不会惩罚仁德之君,只会惩罚视生灵如草芥的残暴之徒,是故,我宁可让世族公卿都等在外面,也要先见这位敢替百姓争活路的知县。”
杜溪亭道:“林相说得对。”
江宁县令咬一咬牙,抬头道:“卑职斗胆请朝廷调拨医官二十名、草药二百斤、粮食千石和给百姓重修房屋的木材折计白银一万两。”
林佩看向董颢和于染:“工部和户部能否加急把他说的这几样落到实处?”
于染道:“可以,我等这就去办,一天就够。”
董颢先应是,犹豫片刻,又开口道:“只是这场火早不起晚不起偏偏这个时候起,而且根本没有人看到雷电,是天灾还是人祸……”
林佩打断道:“当务之急是赈济受灾百姓,你想说的话明早到行宫说。”
董颢一顿,道好。
江宁知县替百姓谢过朝廷各部官员,动身回县衙。
林佩处理完赈灾事宜,拍一下杜溪亭的肩膀,往里间走去。
空中飘着云絮。
天井下的八卦池蓄满了水。
杜溪亭道:“知言,你找我什么事?”
林佩伸手点了一下池中月,静看涟漪散开:“老杜,你觉得这场火是天灾还是人为?”
杜溪亭叉起腰:“你不会怀疑我吧?”
林佩转身:“正是因为我信你,所以才要提醒你一件事,这场火来得蹊跷,朝野上下一定会猜测是谁放的,挑明说,阻止迁都对谁有好处,谁的嫌疑就最大。”
杜溪亭道:“阻止迁都当然是对金陵旧族有好处,可要这么说我不乐意,突如其来的一场火,还没弄清楚起因,凭什么让我们出面领责?我看就查吧,查清楚原因再走。”
林佩道:“不行,等把原因查清楚了,迁都的日程也就耽误了。”
杜溪亭道:“那要怎样才行?难不成凭白遭人猜忌?”
林佩凝眸:“如果躲不掉嫌疑就只有先发制人,追查起火原因固然重要,但此时此刻更重要的是表明态度,稳定人心。”
池面泛开涟漪。
杜溪亭仍有些不甘愿,但见林佩态度坚决,只得说明白了。
“明白就好。”林佩道,“我等辰时再去行宫见陛下,你抓紧准备。”
后半夜,杜溪亭出面把二三十位金陵旧族叫到厅上,吩咐后厨煮姜汤给他们喝。
渠公吹了许久的冷风,却还是坚持让钦天监占卜国运,说他们也是为社稷安危着想。
杜溪亭回说礼部已经在搭台子,等天亮就进行占卜仪式,同时他也告诉渠公,宫里昨晚调了三千禁军增强江宁守卫,意思再明显不过,谁如果敢借此阻挠迁都,谁就要杀头。
一听到刀兵,世族公卿立即慌神。
渠公吓得当场洒了姜汤。
杜溪亭捂住那只发抖的布满皱纹的手,说他能理解渠公对大祀坛钟楼起火的担忧,但他也恳请渠公为自家老小想一想,不要螳臂当车,要和光同尘。
渠公攥紧手心,问应该如何收场。
杜溪亭答说,无论占卜结果如何,他们都不该再做任何的解读,为了避免别人往他们身上泼脏水,他们要以棠邑的名义组织募捐,捐助受灾百姓重建房屋。
辰时,天已大亮。
原野之上飘着大火烧尽的残烟。
一众官员聚在行宫前各执己见,有的说迁都不得天时,应该再缓两年,有的喊着彻查,定要弄清楚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各方意见大相径庭,炒成一锅粥。
林佩走入行宫,叩见朱昱修。
董嫣和董颢此时都在殿内。
朱昱修道:“林相,外面到底是什么情况?”
林佩道:“昨夜大祀坛钟楼起火,殃及附近民房,共八十人遇难,工部和户部已经拨款赈济,州县今早清理出官道,待钦天监占卜得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权臣成双》 70-80(第5/18页)
上天昭示,圣驾可按原计划北迁。”
朱昱修道:“朕听闻郡伯渠公等二三十人在馆驿等了一夜,说钟楼起火是不祥之兆。”
林佩道:“臣已经把他们打发回去,事情不能像他们那样考虑,遇到一点风吹草动就说成不祥之兆,一个月的路程怕是一年都走不完。”
听到君臣之间的这番对话,董嫣两次想要张口又都把话咽了下去。
董颢道:“陛下,臣以为钟楼起火的原因还需要仔细调查,州县官员说天空劈下一道雷电,可是臣等当时离得并不远,也未曾看见有什么雷电,或许是人为也未可知。”
朱昱修道:“林相你觉得呢?”
林佩道:“董尚书所言有一定的道理,但臣以为不可取。”
朱昱修道:“为何?”
林佩道:“臣打一个比方,假如火是因为某个奴婢不慎打翻灯台而起,似这样的情况当算天意还是人为呢?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所谓人为,左不过也是一种天意。”
董嫣笑了一下:“遇着大事还是林相知道拿捏轻重。”
董颢向后退去,不再追究起火原因。
林佩对钦天监监正道:“问天。”
监正身着玄色祭服,头戴七星冠,手持青铜罗盘,缓步登上祭坛。他把龟甲放在火焰之中炙烤,一边念念有词,一边翩跹作舞,待龟甲表面变色再取出浸入清水中。
“嗤”的一声,龟甲呈现裂纹。
——“天机显!”
“如何?”朱昱修问道,“这一卦是凶是吉?”
林佩道:“‘火焚旧木,新枝向阳’,臣以为是大吉之兆。”
监正有些惊讶地看向林佩。
林佩继续说道:“木乃少阳,火乃老阳,金曰从革,钟楼的这场火由木而生,又将金钟炼化,也是上天昭示天子从少年长为成人,即将主持天下之变革。”
监正连忙附议:“陛下,臣认同林相。”
朱昱修想了一下,说道:“既然不是凶兆,迁都按原定计划进行。”
林佩道:“臣等遵旨。”
祭坛青烟消散。
董嫣让宫女扶着自己起身:“林相,依你看,要不要请杜尚书也来参详一下天意?”
林佩道:“杜尚书现不在馆驿。”
董嫣道:“哦?那他在哪儿?”
林佩回道:“杜尚书听闻乡民受难,心痛不已,连夜呼吁金陵各大世家捐钱,眼下是带着银子救灾去了。渠公等人虽对钟楼起火颇为忧虑,仍不忘济世之义,捐银三千余两;陈郎中家道中落,亦变卖祖传字画凑足五百两。臣以为,金陵旧族心系江南黎庶,此番更以行动安抚民怨,为迁都铺平道路,其心可嘉。”
董嫣点一点头,笑道:“本宫多嘴,林相勿要见怪。”
午时,圣驾按原定计划启程北上,未延误一刻。
户部拨八十万银至工部和礼部用于重新修建大祀坛钟楼、斋宫和神库,州县妥善安置抚恤受灾百姓,留守南京刑部的官员继续调查火灾起因。
林佩观变沉机,及时阻止事态进一步发散,既稳住了各方人心,也保住了迁都的进度。
*
原野之上草色渐显。
两匹骏马在河边吃草。
金黄色的旗帜风中猎猎作响。
朱敬随驾迁北京宗人府,而朱迟带中军都督府的一半军队留守南京。
二人在此道别。
朱迟拍拍马背,给白蹄乌套上鞍具:“都说林佩守成有余,应变不足,看来并非如此。”
朱敬感叹道:“经历越多越看得明白,不是流血、动刑、砍头就叫有手段,能让大家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和和气气的把事给办了,那才叫有手段。”
朱迟笑道:“那样的日子忒无聊,我留在南京也好,打打猎,乐得逍遥。”
朱敬道:“六弟,远离朝廷一样不可以恣意妄为,明轩任南京兵部尚书就是为制约你的势力,你记住,宗室如今的处境并不算好,两位辅臣之中,陆洗与太后亲族结为一党,唯有林佩老成谋国,知道权衡各方,还算是值得信任,我们不要轻易打破他的规则。”
朱迟道:“好,我记着,我不会捣乱的。”
朱敬总怕还有什么话没交代,正思索,忽听见身后传来一阵马扬前提的嘶鸣。
年轻人英姿飒爽。
白蹄乌乌黑的鬃毛在风中飞扬。
朱迟伏身马背,张弓搭箭,嗖,嗖嗖,接连射中河对面的树枝。
朱敬眼中的担忧渐渐散去。
他的六弟的名声在朝野并不算好,但那一副体魄却是实打实的令人羡慕,让其留在南京,远离权争,或许就是最有利的安排。
“四哥,世人都笑我只会在猎场驰骋,是个绣花枕头,可我这把撼岳却是世上最好的硬弓。”朱迟跃下马背,“此去千里之隔,若不嫌弃,我把它送给你留个念想。”
铁胎弓为力大过人者所佩戴,很沉。
朱敬点点头,接下这把弓也似接下了重担:“多谢你的心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