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230(1 / 2)
<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好时节》 220-230(第1/18页)
第221章 赐婚(两章合一)
次日回到户部衙门,小墨打听到,杨胜秋家里走水的事,确实是有人来报信,报信的是一个小后生,而且见过那小后生的衙役对此深信不疑,因为那个小后生形容狼狈,烟熏火燎,一看就是从救火现场来的。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闲言碎语,哪怕是进士扎堆的六部亦是如此。
六部衙门在同一条街上,这条街就叫六部街。
这件事不知为何就传了出去,待到重新传到杨胜秋耳中时,已经变成,杨胜秋想要告假,担心侍郎大人不允,就让邻居来报假信。
为何确定是假的呢?
因为那天太常寺少卿的嫡长孙过满月,六部各衙门都有人去喝满月酒,兵部老陈恰好和燕三老爷在一桌,燕三老爷是西城司指挥使,他亲口证实,西城司的救火队已经整整十天没有动过了,闲得很。
这就意味着整个西城,已经连续十天没有走水了。
杨胜秋家在西城,他家是在梦里走水的吗?
老陈是武将出身,有名的大嗓门大嘴巴,酒宴还没散,六部其他衙门的人便全都知道这件事了。
户部也有人在场,这件事次日就传到户部侍郎耳中。
侍郎大人二话不说,就把杨胜秋臭骂一通。
侍郎大人状元出身,做过御史,口诛笔伐样样犀利,更重要的是,无论侍郎还是尚书,都是孤臣。
户部是大雍朝的钱袋子,永嘉帝特意选的这两个人,都有同一个特点,那就是不站队,除非是太上皇、皇帝,否则谁也别想让他们低头。
杨胜秋背后站着的是冯恪,侍郎大人却是不惧的,因为户部侍郎这个位子,冯恪盯了几年,想要安排自己人调过来,可惜一直没能得手,这位状元出身的侍郎大人,就像是钉在这个位子上,冯恪也拿他没有办法。
就像现在,杨胜秋在户部举步维艰,冯恪能不知道吗?
他知道。
可他却没有出手。
为什么?
因为他在观望,若是杨胜秋连这点事都摆不平,那就难堪大用,根本不配他伸手相助。
杨胜秋经过在接连两次去冯府,都没能见到冯恪之后,便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他想被人重用,首先是你能立起来,立不起来就是废物。
只要能跻身官场的,哪个不是家族希望,人中龙凤?
但是能够青云直上功成名就的又有几人?
杨胜秋想通这些,内心平静下来,埋头处理那堆积如山的文书。
那天秀秀回到甜井胡同时,夏大川却还没有回来。
秀秀并不知道夏大川是悄悄跟着她出去的,她没有在意,其他人也没有在意,一个身强力壮又有武功的大小伙子,能出什么事?
直到夜深人静,夏大川才垂头丧气地回来。
夜里下起了雪,地面不一会儿就白了。
老鱼打开门,便看到一身雪白目光呆滞的夏大川。
“小夏,你去哪儿了,怎么这么晚,快点进来。”
老鱼当了一辈子海盗,没有成亲,无儿无女,他很喜欢夏大川,因为夏大川长得黑,很像他们这些船上人。
他拉着夏大川到门房里烤火,火炉上有烤花生烤栗子,老鱼把白天没吃完的烧饼放在火上烤着,对夏大川说道:“这是王记的烧饼,秀秀姑娘带回来的,王记烧饼要排队才能买上,这两个是我想留着明天早上吃的,你小子有口福了。”
夏大川原本呆愣愣地站在那里,忽然听到老鱼的话,他一下子瞪大了眼睛:“鱼爷,您说这烧饼是谁带回来的?”
老鱼:“秀秀姑娘啊。”
夏大川:“她哪天带回来的?”
老鱼不明白夏大川为啥要在这件事上叫真,便道:“今天啊,就是今天下午,她给了我三个,晚上我吃了一个,还余下两个。”
夏大川一下子活过来了:“秀秀姑娘回来了?她没让拍花的拍走?”
老鱼朝他脑袋上来了一记:“臭小子,你就不能念叨点好的,秀秀姑娘好好的,为啥要被拍花的拍走啊。”
夏大川咧开嘴,笑得像个傻憨憨。
老鱼心里一动,斜着眼睛看他:“你小子可别动歪心思,秀秀姑娘不是丫鬟,她是二小姐的小姐妹,再说,人家虽然父母双亡,可是还有外家,不是无依无靠的孤女,更何况还有二小姐给她撑腰,让二小姐知道你打她小姐妹的主意,看老太爷怎么收拾你。”
夏大川连忙摇头:“没有没有,我不敢,真的不敢。”
秀秀姑娘秀外慧中,心灵手巧,哪里是他一个穷侍卫可以肖想的,只要秀秀姑娘平平安安的,他便心满意足了。
第二天,秀秀便带着张野去户部讨要银子,十两银子呢,可不是小数目,她已经想好要怎么花了。
刚到户部门口,还没来得及向守门的衙役询问,小墨便迎了上来。
他已经等待多时了。
杨胜秋说了,秀秀来了就把银子给她,不能让秀秀和衙役说话,更不能让人知道,秀秀是来找他的。
秀秀见过小墨,知道这是杨胜秋的长随,她从小墨手里接过那十两银子,带着张野欢欢喜喜地走了。
望着那一大一小远去的背影,小墨在心里默默为自家公子不值,公子这次真的是偷鸡不成蚀把米,竟然让这个村姑骗去了十两银子。
十两银子虽然不多,可是对于没有家世,仅靠俸禄生活的杨胜秋而言,却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那天秀秀一回来,就把她和杨胜秋见面的事,一五一十全都告诉了赵时晴。
几天后,赵时晴便从萧真那里得知杨胜秋让人假报走水的事,没想到秀秀的骚操作竟然还会有这种后果,赵时晴惊愕之后便是哈哈大笑。
出了正月,过了二月二,便到了赵廷暄离京的日子。
赵时晴提前一天给他送行,兄妹俩全都清楚,这一别,不知何日才能相见。
赵廷暄哭红了双眼,他对赵时晴说道:“小妹,母妃不是坏人,你不要记恨她。”
赵时晴点头:“我不记恨,我有仇当面就报了。”
赵廷暄
他只好换个话题:“长姐出嫁时,你会回梁地送她吗?”
赵时晴觉得二哥有点没话找话:“我不送,我接她。”
赵廷暄还想叮嘱几句,却又不知该说什么,他和小妹,好像是小妹叮嘱他更多些。
赵时晴:“回到王府,老王妃肯定会碎碎念,挑拨大哥和你的关系,她想让你取代大哥,虽说大哥也是她的亲生骨肉,但是大哥从小来了京城,与她不亲,再说,你听她的话,大哥却不会听她的。”
赵廷暄半信半疑,换作以前,他是绝对不会相信的,但是有了赵云暖被迫远嫁的事,他对聂氏的信任大打折扣。
但他还是下意识地为聂氏辩解:“哪怕大哥没有养在母妃身边,他也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好时节》 220-230(第2/18页)
是母妃十月怀胎生下的亲生骨肉,再说,世上哪有不是的父母,母妃即使一时气愤,也不会真的想要挑拨大哥和我的关系。”
赵时晴翻个白眼:“信不信由你,等你见到她,她一定会和你说,大哥耳根软,只听大嫂和姐姐的,大嫂是狐狸精,娶她进门就是家门不幸,至于姐姐,她肯定会说姐姐野心勃勃,想要架空大哥,而她之所以让姐姐嫁到京城,全都是为了大哥好,而姐姐还得了一门好亲事,两全其美。她还会告诉你,她在王府里受尽苛待和折磨,而这一切,都是你不争不抢造成的,你若是还有一分孝心,就不能坐视不理。”
赵时晴见赵廷暄不说话,告诫道:“你最好留个心眼,别被人当刀使,你和大哥一争长短,你争不过的。
论长幼,大哥占了嫡长,父王不在,长兄为父,你和他争,你就是不悌不孝,谁会服你?
论助力,姐姐把亲卫军的兵权交给了大哥,更何况,他还有大嫂这个贤内助,你有什么?一群只会风花雪月的二世祖和一个只会拖后腿的老娘?
论民心,大哥接手政务后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百姓爱戴他,你呢,你在京城被皇帝罚抄孝经的事,怕是早就传到梁地了。
所以,你争不过的,你只要争了,等着你的是什么?别人不知道,你生在皇室,你会不知道吗?
是鸩酒,是幽禁,是贬为庶人!
而你只要不争不抢,大哥必会保你一生富贵,你想吟诗做赋就吟诗做赋,你想花天酒地就花天酒地,你想买多少古玩字画就买多少,你想要的,不就是这样的生活吗?”
赵廷暄感动得快要哭了,小妹懂他!
他想过的就是生活,有诗有画有品不尽的美食美酒和美人。
赵时晴又白他一眼:“还有,若是我听说你用五石散,我就让大哥把你幽禁了,免得你哪天赤身果体跳楼摔死,死了还要丢尽父王的脸。”
赵廷暄吓了一跳,连忙保证自己不会,他知道五石散不是好东西,他不会碰的。
赵时晴在心里叹息,但愿他真的不会碰,萧真的梦中,二哥服用五石散成瘾,最后从观星楼一跃而下
赵廷暄很感激小妹对他的这份心意,但是对于聂氏会怂恿他和大哥争夺王位的事,他还是不信。
争位不成,等着他的要么是死,要么是幽禁,最好的情况也是贬为庶人。
十几岁的小妹都能懂的事,母妃嫁入皇室那么多年,又怎会不懂?
母妃那么疼他,必然不会眼睁睁看着他落得这个结局。
赵时晴察言观色,看他的神情就知道他不相信。
赵时晴没有多劝,现实会教他的,到那时,他就会知道,他那位好母亲是如何疼他爱他的。
二月初三,赵廷暄进宫向皇帝辞行,却没想到,皇帝却赐了他一门亲事。
长岭县主魏雅儿。
赵廷暄一怔,长岭县主?这是谁?他在京城住了一年多,也没有听说过有这么一位县主。
不过,他很快便知道了。
魏雅儿出身魏氏,她的亲姑祖母是宝庆侯府魏老夫人,而她的堂姑祖母则是丽太妃。
魏雅儿的祖父是魏老夫人的亲弟弟,他们才是魏家嫡支,丽太妃则出身魏家旁支,后来丽太妃诞下皇子,魏家将她娘家这一支过继到嫡房,这样一来,丽太妃和魏老夫人便成了堂姐妹,而魏雅儿也就变成了丽太妃堂侄孙女。
赵廷暄的脑袋已经懵了,丽太妃的侄孙女竟然要嫁到梁地?
他虽然是梁王府二公子,可除了皇室子孙以外,他并没有封郡王,封了郡王就意味着有封地,八大王的封地已经够多了,多到令皇帝寝食难安,因此,至此往上数三代,王府次子都没有封王,顶多就是在及冠之后封个镇国将军,镇国将军没有封地,他的嫡长子封辅国将军,嫡长孙封辅国公,再之后的子孙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最普通的宗室而已。
赵廷暄尚未及冠,因此连镇国将军都不是,魏雅儿已封县主,嫁给他也不算高嫁。
这门亲事显然虽然未曾征得长兄赵廷晗的同意,但是有皇帝指婚,娶的又是丽太妃的侄孙女,不容拒绝。
宣旨天使与赵廷暄一起前往梁地,随行的还有宗人府和礼部官员,以及锦衣卫和羽林军。
当天晚上,魏雅儿的画像便送到赵廷暄面前,赵廷暄看了看,也看不出什么,画像上的女子就是普通仕女图上的模样,细眉细眼樱桃小口。
二月初四,赵廷暄一行离开京城,回归梁地。
直到赵廷暄离京,赵时晴才得知指婚的事。
她知道皇帝会默许聂氏这个搅屎棍子作天作地,却没想到皇帝会做得这么明显。
身为梁王的赵廷晗,娶的只是一位致仕老翰林的孙女,而赵廷暄却要迎娶县主,且,这位县主还出身魏氏!
还没成亲,魏雅儿就压了梁王妃一头。
赵时晴有理由相信,魏雅儿出嫁的时候,皇帝很可能会再给她封个郡主,让她风光无限嫁到梁地。
若是宫里的那对母子更不要脸一些,给赵廷晗送几个美人也是有可能的。
后宅不宁,兄弟阋墙,自相残杀,呵呵。
第222章 魏家姐弟(两章合一)
次日,赵时晴起个大早,换了一身男装,便去国子监门外堵人。
燕九、燕十、燕十一、燕十二,连同赵廷珞,都是国子监小班的学生。
忠义堂的学生上课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小班的却不会,他们年纪小,出入都有家里有身份的管事跟着,想逃学都难,所以一逮一个准。
果然,赵时晴刚到国子监门外,便看到赵廷珞打着哈欠从马车里下来,一名上了年纪的管事递给他一只小书箱,他接过来,低着头,没精打采地往前走。
赵时晴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赵廷珞,这小孩从第一次见到时就是神采飞扬,聪明外露,而现在,就像一只被霜打过的蔫巴果子。
赵时晴叹了口气,好在她不用上学了。
“小珞珞!”
只这一声,赵廷珞就像是打了鸡血一样满血复活,赵时晴虽然换了男装,但是脸还是自己的脸,赵廷珞一眼就认出了她。
“姐哥!”他快步跑了过来,赵时晴递上一只油纸包,“丰润老号的棋子烧饼,给你买的。”
赵廷珞笑得见牙不见眼:“姐,你怎么知道我爱吃这个?你对我真好。”
赵时晴也是猜的,她虽然不知道赵廷珞爱吃什么,但是她知道王府长大的小孩,只要不是特别别扭的,大多都会对外面街上卖的小吃感兴趣。
为什么呢?
因为从小到大,身边的嬷嬷都不让他们吃外面的东西,小孩子都是逆反心理,越是不让吃,就越是想吃。
她就是这样,二哥也这样,小时候姐姐经常偷偷带他们溜出王府去吃小摊子。
看到赵廷珞的模样,她就知道自己猜对了。
“姐,你今天怎么有空来看我?”赵廷珞压低声音。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好时节》 220-230(第3/18页)
赵时晴说道:“圣上给我二哥指婚的事,你肯定听说了吧,那位长岭县主人品如何,你认识她吗?”
原来是这事。
赵廷珞四下看看,小声说道:“我也是最近才知道有这么一号人物,她直到现在还没进京。这阵子魏老夫人住在宫里,丽太妃隔三差五就叫一两个亲戚家的年轻姑娘进宫,说是她们老姐妹想见见家里的孩子。
后来我才知道,她们是想给皇子们挑人,不过这些姑娘都没能入她们的眼,魏老夫人就提议把她弟弟家的孙女接进宫里,丽太妃先是不同意,后来不知为何就答应了,还把圣上叫过去说了这件事。
可是圣上却给否了,他说现在东宫未定,无论把魏氏女许配给哪位皇子,都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但是丽太妃不依,绝食闹了几日,后来圣上去了乔贵妃那里,回来之后,便给魏雅儿封了长岭县主,还承诺丽太妃,等到魏雅儿出嫁的时候,加封郡主。
对了,姐,你还不知道挹,魏雅儿现在虽然只是县主,可是她的食邑却已经是郡主的标准了,我听说给她的封地很大,是青川县主的两倍,我没出过京城,不知道这个长岭在哪里。”
赵时晴神情凝重,她说道:“长岭距梁地的富荣县仅五十里,我去过那里。”
赵廷珞深吸口气,原来离梁地这么近啊,也不知道皇帝把长岭给魏雅儿做封地,是为了她嫁到梁地之后管理方便呢,还是另有目的。
赵时晴问道:“你知道魏雅儿何时进京吗?还是要等到大婚之前才来京城?”
无论赵云暖还是赵廷暄,现在虽然订亲,却也要等到孝期满了之后才能成亲,也就是明年六月之后。
距现在还有一年半的时间,魏雅儿一直留在魏氏族里,快成亲时再来京城,也是符合规矩的。
这件事赵廷珞还真知道。
“她现在应该已经在路上了,对了,丽太妃和魏老夫人并不满意这门亲事,丽太妃虽然不绝食了,可不是这里不舒服就是那里不对劲,我打听过了,她老人家身康体健,什么病也没有,太医院给她开的也就是些消食或者助眠的方子。
魏雅儿不是一个人进宫,她还带来两位族中姐妹,慈宁宫里传出来的消息,这两位姐妹是给圣上的。”
赵时晴点点头,丽太妃作妖肯定是魏老夫人的手笔,魏老夫人进宫没安好心,她逼着丽太妃挑选魏氏女进京,无论是塞给皇帝,还是塞给皇子,必将引起轩然大波。
丽太妃虽然没有后位,但她是皇帝生母,她的娘家便是永嘉帝的外家。
皇子一旦迎娶魏氏女,这就意味着,魏家很可能要出一位真正的皇后。
而魏氏女若是进了后宫,有丽太妃撑腰,永嘉帝想不宠幸都不行,这些年来,后宫之中除了皇后,就是乔贵妃一人独大,至于其他妃嫔,永嘉帝没有特别宠爱哪一位,而乔贵妃又擅会为人处事,她对皇后尊敬有加,而其他妃嫔哪怕诞下皇子,也越不过她去,因此,这些年来,后宫一直维持着表面上的平静。
可是乔贵妃虽然得宠,却已芳华不再,她比永嘉帝还大了几岁,保养得再好,也少了年轻女子的朝气。
永嘉帝年轻时喜欢成熟妩媚的女子,并不代表他现在还会喜欢比他年长的女人,否则为何最近几年,他频频宠幸那些年轻嫔妃?
而那些年轻嫔妃当中一旦有了魏氏女,而这名魏氏女一旦怀了龙嗣,这就意味着,以乔贵妃为首的那些有皇子的嫔妃们的地位和利益全都受到冲击。
乔贵妃差在出身低,三皇子没有外戚支持。
而皇后出身够高,可她膝下无子。
淑妃要出身有出身,要儿子有儿子,可是她的五皇子已经失了圣宠。
至于四皇子的生母尤嫔,那是个蠢的。
可是魏氏女却不同,她外有强大的家族,内有丽太妃撑腰,她的儿子还在娘胎里就已经强过其他皇子,而他与皇兄们相比,差的只有年龄。
但是永嘉帝刚满四旬,如果他还能在位十五年,魏氏女的儿子也有十四五岁,有外家相助,他足以与皇兄们一较高下。
所以,根本不用等十五年,只要魏氏女进了宫,现在的和谐就要被打破,这宫里便不会再有消停的日子。
魏老夫人现在最想要的,就是要把宫里搅成一锅粥,她要让丽太妃的便宜孙子们自相残杀,她要让丽太妃成为众矢之的,她要把她经历的一切,就让丽太妃也尝尝,她没有孙子送终,那么丽太妃,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赵时晴几乎是一瞬间,便想明白了整件事。
赵廷暄这个倒楣蛋,不过就是永嘉帝无法拒绝丽太妃的无理要求时的不得已而为之。
丽太妃要让魏雅儿进皇子府,永嘉帝不想同意,可是丽太妃寻死觅活,他很无奈。
乔贵妃这朵解语花,一直与聂氏书信往来,很可能聂氏就曾请求过她,请皇帝为赵廷暄指婚贵女。
聂氏想给赵廷暄求娶贵女,可不是为了赵廷暄,而是想用这个二儿媳来压梁王妃。
梁王妃的出身虽然清贵,可却比不上有封号封地的郡主,聂氏斗不过赵云暖这个女儿,就请乔贵妃帮忙,把赵云暖远嫁京城。
现在聂氏斗不过梁王妃孟晓棠,便又请乔贵妃帮忙,给赵廷暄娶一位出身高贵的妻子,来压制梁王妃。
恰好这时有魏雅儿这个烫手山芋,乔贵妃提起赵廷暄,永嘉帝立刻便从中看到了机会。
梁王府越乱,对他越有利。
魏雅儿的封地在长岭,那里距离梁地那么近,如果永嘉帝悄悄在长岭做点什么,于梁地而言,便如猛虎在侧,大有压境之危。
想到这里,赵时晴额头渗出一层冷汗,赵廷珞虽然聪慧,可毕竟只是一个十岁稚童,此时察觉赵时晴神情有异,他怔了怔,忽然想到赵时晴说长岭距离梁地的富春县仅有五十里,他好像明白了什么。
赵时晴忽然想起二皇子的事,燕侠说过,二皇子的死讯要等到出了正月才会爆出来,现在已经出了正月,京城恐怕要迎来一场丧事了。
“二皇子的事”
她刚一开口,赵廷珞便道:“他是不是死了?”
赵时晴相信燕侠不会把这么重要的事情透露给他,便问道:“你怎么知道?”
赵廷珞:“他身体好得很,这次却病得这么重,病就病吧,却还闭门谢客,我陪七皇子去探望,二皇子府只收礼,却把我们挡在外面,还说什么担心把病气过给我们,还有二皇子的生母贤妃娘娘,她尚未进宫时便是出名的才女,她虽然从未得过盛宠,可是圣上隔三差五都会去她宫里坐一坐,与她谈谈诗词歌赋,或者下几盘棋。
可是自从二皇子生病的消息传出来,圣上便再也没有去过贤妃宫里,而贤妃宫里的人则说,贤妃日日以泪洗面。
这么多的疑点,我不得不怀疑,二皇子已经死了。”
赵时晴笑着拍拍他的脑袋:“你这小脑袋是怎么长的,也不知道你是吃什么长大的。”
赵廷珞咧嘴笑,天真无邪。
赵时晴抬头看了看日头,对赵廷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好时节》 220-230(第4/18页)
珞说道:“好了,快到上课时间了吧,你快进去吧,等你放假时,我请你吃烤全羊。”
“姐,你放心,魏雅儿的事,我给你留意着,她一到京城我就告诉你。”
赵时晴目送那道小小的身影走进国子监,便转身准备回家,没想到刚一转身,便看到一匹飞驰而来,赵时晴吓了一跳,什么人啊,竟然在国子监门前纵马。
马上人及时勒住缰绳,赵时晴便在此时看清了来人的脸。
那是一个十六七岁的锦衣少年,丹凤眼,唇红齿白,眼角一颗红色泪痣,头戴紫金冠,身穿紫色团花箭袖,却是披了一件大红的斗篷。
赵时晴觉得自己的眼睛都不够看了,这人是谁?
嗯,长得还不错,多亏了这张脸,否则还真撑不住这身大红大紫。
少年居高临下,目光落在赵时晴面前,咦了一声。
“你是哪家的小厮?”
赵时晴没理他,转身便走。
那少年却掉转马头,追了上来,赵时晴两条腿,走得再快也比不过这四条腿的,没走几步便被拦住,少年骑在马上,好奇地打量她。
“你是女的吧?”
赵时晴早知道会遇到这么一个多事的,她出门前就易容了。
赵时晴翻个白眼,再次转身,朝着相反的方向跑,那少年再次跟上,眼见又要追上了,赵时晴正在想要如何摆脱,便看到了救星。
“姐”
一声姐夫还没叫出口,燕侠便看到了她。
他也骑着马,身后还跟着七八个随从,他认出了赵时晴,也看到了追着赵时晴走的那个少年。
“魏无病,你第一天来国子监,就想惹事生非是吗?”
魏无病一怔,这人谁啊,怎么知道他的名字?难道他在京城这么出名吗?
“你谁啊,轮得着你多管闲事,我爱干啥就干啥?喂,你别跑啊,别跑!”
赵时晴才不会听他的,趁着燕侠和这个什么魏无病说话,拔腿就跑。
魏无病打马便追,燕侠却策马挡在前面,拦住他的马头。
“这里是国子监,不是你能撒野的地方!”燕侠冷声说道,他在刑部已久,此时自带一股凌厉之气,魏无病吃了一惊,这究竟是何许人也?
他是魏老夫人的亲侄孙,魏雅儿是他的孪生姐姐,原本族里让他和魏雅儿一起进京,可是因为还有族里另外两位姐妹一起来,他嫌这些姐姐妹妹矫情,又嫌马车走得太慢,带着一众随从一路疾驰骑马往京城来,现在魏雅儿一行还在半路上,他却在前天晚上便到了京城。
魏老夫人怕他无所事事,步朱玉后尘,便让他到国子监读书,今天是他第一天来国子监。
魏无病不认识燕侠,可是燕侠在刑部,却已经把他了解了七七八八。
甚至还看过他的画像,尤其是那颗红痣,记忆深刻。
这个魏无病,幼时体弱多病,担心他养不活,魏家请遍名医,小命保住了,人也被宠坏了,虽然不像朱玉那样恶贯满盈,可也没少惹祸。
可他生了一副好相貌,又很会讨长辈欢心,魏老夫人有七八个侄孙,魏无病是她最喜欢的一个,甚至就连魏雅儿,也是沾了他的光。
魏无病在家里是个小霸王,可在京城初来乍到,知道京城卧虎藏龙,见燕侠前呼后拥,年纪轻轻却是一副上位者的气势,只能压下心中的不满,看了燕侠一眼,便翻身下马,将缰绳往随从手里一扔,连书箱都没拿,便阔步走进国子监。
他的眼神一向都好,刚刚那个崽子是女扮男装,好漂亮好有灵气的小姑娘,京城果然好玩,他一定能找到她。
第223章 翩翩公子配豆子(两章合一)
赵时晴跑得飞快,后悔今天大意了,她又不是不会易容,早起一小会儿,在脸上点几个假痦子又能累到哪儿去?
现在好了,让人一眼认出自己是女的,而且还看到了她的真容。
燕侠叫那人魏无病,赵时晴虽然是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可是京城里姓魏的并不多,为数不多的几个还都是一家子。
魏无病,十有八九就是魏老夫人娘家那边的人。
魏家出了两个老妖婆,其中一个弄出一个假儿子,不但害死了对她有生恩的父母,还害死了对她有养恩的父王;
另一个也不遑多让,在萧真的梦里,她和她的儿孙们害死了那么好的姐姐。
是的,虽然赵时晴几乎可以认定下手害死姐姐的是孙兰芝,可是若是没有人授意,区区小妾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加害堂堂郡主。
所以,只死了朱玉和孙兰芝还远远不够。
但是赵时晴不想让魏老夫人父子死得那么容易,他们要活着,尤其是魏老夫人,必须要活着,活着才能要挟丽太妃,活着才能搅风搅雨。
赵时晴自认是个好色之徒,她看到魏无病的第一眼还有小小的惊艳,她必须要自责,回家就洗眼。
只要是魏家的人,哪怕长得像天仙,也不能打动她。
除了不小心对这个不知从茅坑里冒出来的魏无病惊艳了一把以外,还有一件更让赵时晴自责的事。
那就是赵廷暄的亲事。
魏老夫人原本已经在庄子里等死了,是她的算计,激发了魏老夫人的斗志,魏老夫人认定是丽太妃要害她,所以她进了皇宫。
而也正是因为魏老夫人进宫,才让赵廷暄有了这么一门亲事。
赵时晴很是自责,她也没想到会连累二哥啊。
不过二哥也真是倒楣,都是捡漏,别人捡到的是惊喜,他捡到的是惊吓。
那日去给赵廷暄送行,赵时晴千叮万嘱,赵廷暄不置可否,那个时候,赵时晴准备以后都不管他了,人教不会,那就让他来教他。
可是现在赵时晴自责了,既然是被她连累的,那她就不能眼睁睁看着二哥被人利用了,还要再被当成傻子废掉,所以她还是要管的。
至于魏老夫人,她是外命妇,她若是死在宫里,这便是一件很大很大的事。
丽太妃哪怕恨死她,也不会在宫里对她下毒手。
因此,魏老夫人认定皇宫才是最安全的地方,她就钉在宫里了,宫里只有一个成年的囫囵男人,那就是皇帝,她一个老婆子,又不是年轻媳妇,难道还怕有人传她和皇帝的绯闻不成?
所以魏老夫人在宫里住得理直气壮,她指挥丽太妃做这做那,把永嘉帝的后宫搅得乌烟瘴气。
而赵时晴乐见其成,以前她觉得越乱越好,让他们狗咬狗,可是现在,她决定还是要多多留意,免得再把梁王府牵连进去。
说什么,什么就来。
昨天赵时晴和赵廷珞刚刚念叨过的二皇子,第二天就传出了死讯!
赵时晴觉得永嘉帝这人还怪能沉得住气的,杀了儿子也不急着吃席,硬生生拖了一个月。
由于二皇子抱恙的消息早就传了出来,过年时需要皇子们出席的各种场合里也没有见到他的身影,满朝文武早就有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好时节》 220-230(第5/18页)
了猜测,因此,如今二皇子薨逝的消息传出来,大家并不震惊。
紧接着便又传出另一个消息,二皇子妃哀伤过度,殉节了。
永嘉帝痛失爱子,白发人送黑发人,伤心不已,辍朝三日,追封二皇子为涪灵王。
涪灵王的封号一出,满朝皆惊。
涪灵王,这是郡王的封号。
虽然二皇子是庶皇子,并非皇后所出,但是本朝庶皇子封亲王的不在少数,比如福王禄王这对卧龙凤雏,他们的生母甚至只是出身低微的宫婢。
而二皇子生母是贤妃娘娘,位列四妃,二皇子虽然存在感不高,但是无功无过,和其他皇子相比,他差就差在不争不抢,年纪轻轻就死了,也只能追封郡王,连个亲王的谥号都没有。
且,虽是追封,却也是有封地的,涪灵王的封地在涪州,远离京城。
二皇子膝下二子,长子七岁,次子只有两岁,二皇子下葬之后,这两个孩子便要远赴涪州,他们年纪小,又是父母双亡,郡王府不能用内侍和宫人,二皇子身边那几个忠心耿耿的内侍和嬷嬷都不能跟随,以后照顾他们的都是临时买来的人,这两个孩子身边没有亲人,又没有忠仆,能不能活着长大都难说。
其他人能想到的事,自幼长在宫里的永嘉帝会不知道?
他难道不知道这两位小皇孙凶多吉少?
到了此时,官场上浸淫多年的老油条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二皇子的死有蹊跷,这位怕是被皇帝厌憎了,追封郡王已经是给他最大的体面了,至于那两位小皇孙,本就没打算让他们活着。
这是皇帝的家事,且,二皇子不是静王,静王是元后之子,亦是皇帝唯一的嫡子,哪怕他犯下大错,不做太子了,也还是亲王,即使远离京城,却也能一家团圆,安度余生。
可是二皇子毕竟只是众多皇子中的一个,他死了,还其他皇子还活着,满朝文武谁也不想因为他而得罪其他皇子,更不想因为他让皇帝厌弃。
永嘉帝甚至连七七四十九天都不想等了,二皇子头七刚过,两位小皇孙便离开了京城,从此后山高水长,再无归途。
小皇孙的车队与另一队车队擦肩而过,没有停车让路,更没有行跪礼。
迎面而来的,是长岭县主的车马,涪陵王虽是郡王,两位小皇孙虽然尚未袭爵,但他们毕竟是皇孙,长岭县主一行人即使不用行跪礼,也应主动让路。
可是魏家的十几辆马车却没有丝毫停留,反倒是小皇孙们的车队往一旁让了让。
华丽的马车行走在早春的官道上,清脆的马蹄声伴随着女子们的娇笑,在这二月微寒的春风里,便是一道行走的风景。
风景的另一端,赵廷暄终于回到了阔别一年的梁都。
他生在梁都,长在梁都,赵氏皇族的祖籍不在这里,可是对于赵廷暄而言,梁都是他的乡愁,是他的游子吟,是他的慈母手中线。
是的,在他看到聂氏那张充满哀伤的眼睛时,曾经的那一点点怀疑和责怪便烟消云散了。
他真是不孝啊,他竟然因为姐姐的亲事而怀疑过母妃!
他真是笨啊,小妹还是个孩子,风一阵雨一阵,而他竟然会因为小妹的童言稚语而对母妃心生芥蒂。
传旨天使宣读了赐婚圣旨,直到接旨的时候,赵廷暄才第一次正式见到他的大嫂,梁王妃孟晓棠。
他对孟晓棠的第一印象还是很好的。
孟晓棠明艳大气,仪态端庄,举止得体,完全不像是山村里长大的女子,她的仪态和气度甚至超过京中那些底蕴深厚的世家女子。
孟晓棠就是那种哪怕穿着最普通的衣裳,也能在人群中一眼看到的女子。
赵廷暄想不通,这样的孟晓棠会对母妃不敬。
与长岭县主的亲事太过突然,赵廷暄只在聂氏脸上看到了笑容。
聂氏笑得肆意,把志得意满明晃晃写在了脸上。
赵廷暄怔了怔,是他眼花了吗?
他还是第一次在母妃脸上看到这样的笑容。
母妃很满意这门亲事?
怎么可能呢?
他虽然不通政务,可也知道这门亲事并不美好。
小妹虽然对母妃心存误解,可是她的很多话都说到了赵廷暄的心里。
他对管理梁地没有兴趣,他就是喜欢吟诗作对,风花雪月。
他也不喜欢父王和大哥身边的那些官员,他们总能把微不足道的小事,放大成阴谋。
与这些人相比,他更喜欢文人墨客,他爱办诗会文会,他爱听曲,他能在古玩铺子里待上一天。
这才是他想要的朋友,他想要的生活。
原本上面有大哥撑着,他只需做个无忧无虑的富贵闲人,可是与长岭县主的这门亲事,却让他陷入一个尴尬的处境。
长岭县主很可能会以郡主之尊出嫁,弟媳的出身远胜当家的长嫂,而且长岭县主的背后是丽太妃,赵廷暄怀疑自己管不住她。
他很担心长岭县主会和大嫂斗来斗去,那样一来,他该如何面对大哥?
姐姐和小妹一定会怪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