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仕书屋
会员书架
首页 > 其他 > 扶苏穿成宋仁宗太子 > 100-110

100-110(2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我有嘉宾 追的大侠是反派 我在异界开商城[位面] 退休大佬想过平静生活 宿敌不可以做妻子[GB] 莉莉斯的账本 伏黑哥,请用! 我在异界开商城[位面] 庆余年 成为限制文亡国公主后

王安石话音方落, 发现在扶苏身边的人浑身颤抖了起来,捏着杯子的指节绷得发白。他立刻反思起了自己:是他问话的语气太凶, 吓到了这帮小孩吗?

他轻咳一声, 刚想再放缓些语气, 却发现扶苏本人白糯糯的面皮上殊无异色。不仅如此,他还淡定地啜饮了一口饮子:“是我。”

“……”

王安石额头上的青筋一跳:“小友,我并未在说笑。”

扶苏:“我也没有啊。”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方才被误解为“吓坏”的苏轼憋不住笑了, 浑身瘫倒在桌子上:“赵小郎, 他不信!他居然不信!”

妙悟一听有人不相信肃儿的话, 顿时急了,紫苏饮子也不吨了:“莫非你知道我阿弟是谁吗?他可是——”

扶苏的心一下提到嗓子眼。

这时候再提醒已经来不及了,他只能疯狂祈祷起上天开眼:别说那个啊, 妙悟,别说!

“今科三元呢!”妙悟瞪着圆溜溜的小鹿眼说道:“不过是写篇文章、办份报纸而已,有什么好大惊小怪?”

她并不知晓前情,以为报纸和从前每个出现在眼界范围内的新奇玩意一样,是她弟弟才华的合理笼罩范围。但凡是读过邸报的,无论是官家还是范仲淹,看到报纸的一瞬间,都被他纸面折射出的教化国民的野心惊得说不出话。

当中也包括王安石。

他颤颤地抬起手指:“莫非你,你就是……”

扶苏后知后觉品出一点不对来。京中文人士子一阶里,不认识他脸的几不存在。以及,此人这么热衷打探主编是谁?呃,不会吧。符合条件的好像只有那个人了。

“莫非,您姓王?说错了就是我失礼,多有得罪了。”

王安石原本不白皙的脸色更凝重了。扶苏的话相当于肯定了自己的身份,也把他的身份给一语道破。

他到底是怎么看出来的?还是说,这就是三元天赋异禀之处?

王安石倒吸口凉气:嘶,此子恐怖如斯。

旋即就站起身来,板正地行一礼:“王安石见过大人。”

“哎呀,以后都是同事,有什么好拜来拜去的嘛。”苏轼扯了扯王安石的袖子。他们在饮子店的角落,嘈杂的人声中并不明显,但还是有几个人望了过来。毕竟大人拜小孩也是奇观:“要是惊动了别人,戳破你身份可就不好了。”

扶苏冷冷地吐槽道:“我看是你不想拜见王大人才对吧。”

苏轼的官阶只有七品。这是新科进士的统一标配。一般人却丝毫不敢轻视。有个三元好友、榜眼父亲,就连自己也是个神童。谁知哪天会不会入了官家的眼,从此青云直上呢。

他竟然也不否认,嬉皮笑脸地说道:“别戳破我嘛赵小郎。”

然后立刻祸水东引,指了指外面的鼎沸至一触即发的人群:“快看他们,都要吵起来了,你真的不去管管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扶苏穿成宋仁宗太子》 100-110(第6/16页)

嘛?”

又故意大声:“毕竟是你惹的乱子嘛!”

这人!

扶苏愤愤地瞪了他一眼:不就是在人前揭了他一次短嘛。就要立刻报复回来?真小心眼。

但苏轼确实说得很对,他才是罪魁祸首,扶苏只好从椅子上跳下来,挤入堆在一起的人群里,泥鳅一样滑到了人群中间时,发髻已经微微松散。

他清了清嗓子,奶声奶气道:“静一静,静一静,大家先听我说两句。”

狗路过都要挨两句骂的地界,忽然诡异地安静了一瞬。从哪里冒出个小孩儿?仔细一端详,诶,怎么还长得怪好看的呢。白白净净,跟块奶糕似的。不少人哽在喉头的骂声消弭殆尽。

“这是谁家孩子?当爹娘的快点领走,别走丢了!”

毕竟拍花子最喜欢这样的小孩了。

“诶!”扶苏举起手来:“我可以走,但你们先别吵架啊。读报的人呢,往后翻、往后翻一面呀。”

他一面捏着嗓子,装成个四岁孩子的模样。自以为做作的姿态,在外人眼里只觉童稚可爱无比。有人就从他话中听出端倪,故意逗他:“你还看得懂这报纸,晓得后面写得什么?”

“我当然晓得呀。你们看了也会晓得的。”

“怎么可能?我们又不识字。”

扶苏笃定无比道:“你们看就知道了。”

那众人的好奇心愈发高涨。而在所有人的注视之下,拿着报纸的账房模样的人翻过一页,旋即瞪大了眼睛。

“这……”

他吸了一口气:“是教人如何识字的。”

“什么?”

“怎么可能呢!”

诧异的惊呼声此起彼伏,竟然有和刚才的对骂一较高下的感觉。也无怪人们吃惊,识字?那是要交粮食当束倏,在学堂才会教的内容啊,怎么可能出现在一份两文的报纸上?

当即就有人表示不信。

书生无奈地把报纸摊开,循环展示在众人的面前:“我骗你们作甚呢?”

他也是倒霉,本来自己买了份报纸,在饮子店细看的。不知不觉间吟哦文章出声之后,“诸葛亮”“司马懿”几个字顿时惹得一群人围观。

扶苏在一旁又帮腔道:“是真的,上面展示了‘雪’‘花’‘兵’几个字的写法,都是诸葛亮故事里出现过的字。特别简单,正常人一看就能会认的。”

“这位小郎君,你说得可是真的?”

“当然!”扶苏斩钉截铁。

他好像又回到了自己卖糖画,兼任金牌销售的时刻了。说人是“聪明人”多不会认,但觉得自己不正常的没几个。

当即,他就听到有不少人嘟嘟囔囔:才两文,能认字,要不我也买一份去了。

就算自己看不懂,也可以留给孩子啊。

扶苏微勾了唇角,趁热打铁了起来:“上面还写了大宋的最北、最南、最东、最西端在哪里呢。据说最南边在几千里之外的海岛上,一整年都在度夏。”

他说着还偷偷瞪了苏轼一眼。可惜后者对这跨时空地狱笑话毫无所觉,回敬了他一个鬼脸。

扶苏皱皱鼻子,自讨了个没趣,又接着编起自己临场的安利词去了。

而王安石已经听得微微出神了。三元郎口中的最北边风光,竟然真与他的在边关的见闻几无二致。他的眼神放空,似是回忆起了几个月前惊心动魄的岁月。

最终让他回过神的,还是一声稚里稚气的“王大人——”

苏轼十分自来熟地凑了过来:“大人,关于三元本人,您难道就没什么想问的么?”

王安石沉默了一下。

怎么会是没有,是很多,太多了。

他望了眼人群中长袖善舞,把原本要吵架的人哄得服帖的小扶苏,豆丁般的身影渐渐模糊,变成了个谜团的形状:“……你刚说的,引起人群纷争的罪魁祸首,到底是何意?”

刚才明明没看到三元郎引战啊。

妙悟也感兴趣地凑过来,竖起两只耳朵仔细听清:她也好想知道肃儿到底有多厉害!

“哦那个啊,大人有所不知,其实三元他除了主编外还当过一次官,是陛下亲封的从五品劝农使……”

待扶苏从人群里脱身,回到座位后,看到的就是一个对他不明觉厉、敬畏有加的王安石。

他一眼猜出了罪魁祸首,扭头就问:“你跟他说什么了?”

“天啊,我好冤啊!”苏轼捂着嘴,幸灾乐祸地说道:“把你全部的光荣事迹讲了一遍而已。夸你还不行吗?”

但他的目的绝对不是夸我那么简单,肯定是想看我出丑吧,明明知道我很不擅长被人当面夸的!

扶苏还试图补救:“那个,介甫先生啊,你别听苏小郎乱讲。”

“不。”王安石板起脸来。他本就生得不甚和善,不苟言笑起来愈发吓人:“我终于知晓官家为何召我入汴京了。”

原来是来学习的。

倘若赵小三元所言非虚,报纸的内容全由他编纂的话,他写得出一份报纸,但只会停留在区区一主编位上吗?不会。还有更多值得他出手的事情。那到时候,报纸该何去何从呢?

……那就得靠自己这个副主编了呗。

王安石不愧是官途至相公的人,竟然一下猜准了官家,准确来说是扶苏本人的想法。对于这份任命,他再起不了抗拒的心思。德化百姓、泽被天下的道路上,能起到些许作用就足以万古流芳。

他一边思索着,一边对扶苏行了一个郑重的大礼:“恳请状元郎教我——”

扶苏倏然瞪大了眼睛:“诶?”

“等等,王大人别这样啊,我受不起的!”

——

垂拱殿。

仁宗、范仲淹、富弼等人齐聚一堂。天子与宰相有事相商本不稀奇。稀奇的是他们凑在一起什么都没说,呼吸也轻缓,似是在等着什么人,什么消息。

忽地,一阵步履声打破了暂时的平静。

官家立刻搁下摆设般的笔,从椅子上站了起来问起来人:“怎么样了?《求知报》一共卖了多少?”

“回禀官家,国子监书局的人说,他们印了两万份,目前只剩下六千余份。看消耗的速度,库存应当撑不住了,正在筹备加印。”

“两万,六千,那就是一万三。”官家喃喃地口算着:“汴京的人丁数是……”

“五十万,平均每三十余人的手上就有一份报纸。”范仲淹一瞬算出了答案,对着官家拱了拱手:“恭喜官家,这个数字相当不错了。”

“是啊。”其余人一齐表示赞同。

百姓们一人买一份报纸分给多人看,最有性价比。也就是说汴京城中被《求知报》辐射到的,远不止万三这个数目。而且还在增加之中。

他们纷纷松了口气,看了看彼此,又心照不宣笑出声来。

倘若扶苏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扶苏穿成宋仁宗太子》 100-110(第7/16页)

知道,自己亲爹、师父、座主等一起当他的数据粉,估计会又感动又汗颜吧。

欧阳修道:“这下朝廷中没人话有说了。”

“说起这个。”官家面上的表情微妙地一顿:“诸位爱卿难道不觉得,庙堂上针对肃儿的敌意有点太多了么?”

富弼、范仲淹等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说话。

说什么好呢?

看成王殿下不爽的,多数也是他们的政敌。开口了就有借东风抹黑之嫌,是以他们几人的品德操守做不出来的事。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范仲淹一顿:“官家,您的意思是……”

仁宗说道:“现在的他们与肃儿不过几次龃龉,未酿成深仇大恨,若是日后结下了仇恨深重,肃儿再揭露身份,他们也只会看肃儿不顺眼,一心给肃儿使绊子。”

“朕不乐见那般事发生。朕想留给肃儿一个和平点的,能好好听他话的朝堂。”

凡是听了这话的人,无不为仁宗的慈父心肠感慨万千。党争是皇帝牵制底下臣子的手段,必要时皇子也是筹码博弈的一环。

千古以来,哪位人君能如官家一般,全不顾自己权柄几何,只一心为儿子铺平障碍?甚至就在当朝,他就让成王殿下横行于朝堂之上、想做什么做什么了。

至于这话为什么单单说给他们听,难道把他们当成托孤大臣了?可官家的身体……

这个念头只在脑海闪过一瞬,他就听到官家开口:“所以,朕欲寻一个机会,让肃儿的真身陷于世人面前。”

“诸卿以为呢?”——

作者有话说:苏轼是辱追[狗头叼玫瑰](?虽然但是谁家好人拿实绩辱追)

仁宗&mp;宰相们是数据粉,数据不好会早朝上公开催销量的那种[白眼]

第105章 第 105 章 三元唤官家阿爹?这对……

以为如何?当然是好事一桩。

在座的几位臣子都和扶苏有些师徒之缘, 每天看着他因才华和年龄遭到各种人妒忌、非难,谁都于心不忍。公布了成王殿下的身份后,至少那些声音就会消失, 耳边清净不少。

至于官家的威望会被儿子分薄?官家自己都不甚在乎的模样。他们就更不用当回事了。不然搞得像在挑拨人家父子关系似的。

只有一点需要注意。

“官家您跟小殿下提及过此事么?”

按理说, 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官家无论做什么, 成王殿下都只有受着的份。但刚才不是说了吗?他们这对父子不一样。

仁宗一怔:“未曾。”

转瞬又露出个无奈的笑容:“但肃儿他想来不会愿意罢?看样子是还没玩够呢。”

范仲淹&mp;欧阳修&mp;富弼:“……”

求您和殿下别玩了, 再玩,朝堂都差点儿要散架了。

他们不知道, 在历史原本的时间线上, 几十年后朝堂上会发生一场党争。波及奇广,激烈异常。但几位沉浮庙堂的政治大佬已经提前嗅到了不妙的气味——要是成王殿下再不停手, 恐怕党争真的要发生了。

不再是新政派与保守派之间的交锋, 而是保守派火力全开,独独针对小殿下一个。君不见他们这些曾经的新政领军人物, 在满天飞的弹劾奏折里,都已经退居二线了吗?

“朕晓得了。会和肃儿商量的。到时候说不得要诸卿相助。”

“一定一定。”范仲淹等人纷纷保证。

与此同时, 他们也不禁想象起来:当敌视成王的人发现他们针对的人是当朝亲王、内定太子、未来的顶头上司时, 会露出何等惊愕诧异的表情呢?

想着想着, 便不觉纷纷露出微笑。

议定之后,几人纷纷告辞离开,回到枢密院处理起政务。垂拱殿中只余仁宗一人。他信手翻了翻摊开在桌上的《求知报》, 看了几页后竟不觉入迷, 直到把整篇的报纸翻到末尾, 才恍然般想起什么来。

“朕依稀记得,肃儿曾对朕说过,办此报的初衷是为了给军队启蒙的, 可有此事?”

黄都知答道:“回官家,确有此事。”

“肃儿他还真是……”官家感叹万千:“不知该说是机灵还是狡黠。”

曾经,让军队里的士兵读书识字,被梅尧臣和官家共同视作禁忌。放到朝堂上定会吵个三天三夜。但直到《求知报》发表出来,再送到军队里,满朝文武却都像目盲了一般,无一人在过程中提出异议。

也是,单独让士兵们认字是砸文人的碗,但倘若教化的对象是国民呢?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国民的范畴里多加一个军队的类目,根本算不上大事,最多就是财政多添一笔印报纸的经费而已。

不愧是肃儿,于无声处湮惊雷啊。

要是扶苏能听到仁宗的心声,肯定会大呼冤枉。他真的只是受到苏轼无心之言的启发,决定办一份全民性报纸,顺便把争议问题给解决了。

但谁让他的“前科”太出彩了呢?到现在,就连身边最亲密的人,也无法避免,把他的呼吸都视作深谋远虑的一环。

仁宗忽然站起身来,手搭在桌上:“朕要去军队一趟,你且去准备,勿要与人分说。”

既然是写给军队的报纸,当然去看看士兵们阅读的效果如何。

黄都知:“是。”

又问:“官家可需唤人作陪?”

“不须。”

两刻钟之后,仁宗轻车熟路地打扮成了读书人模样,宫人往他身上套衣服的时候,他还忍不住想,好像不是第一次微服私访?

旋即,他不由得摇头失笑,果然是被肃儿给带坏了啊。

仁宗身上的书卷气重,儒雅翩翩,与通身装扮毫不违和。但他行走江湖靠得可不是衣装,而是脸。光是在禁军大营外站了片刻,禁军大营的陈总管就闻风前来,毕恭毕敬地给他行礼,然后打开了大门。

但不知怎的,那总管看上去对仁宗的到场毫不压抑,仿佛在意料之中似的。

怎么回事?

官家眉头一蹙,疑心是身边人走漏了风声。正要出言试探,陈总管突然开口道:“三元郎已经来了一刻钟,正在丙十三营中。官家您看您是去和他汇合,还是……?”

“三元郎?”官家有点懵。

陈总管更懵了:“啊?是三元郎告诉臣,他奉了您的旨意来军中视察的呀?”

敢情你们不是一起的?

官家又好笑又头疼地揉了揉眉心:“是,是朕的旨意。罢了,你就把朕带到那丙十三营吧,正巧朕也欲一观《求知报》反响如何。”

陈总管动了动嘴唇:“臣遵旨。”

心中却止不住腹诽起来:唉,人比人气死人暗示。有的人,连假传圣旨官家都肯包庇。要是他来个先斩后奏、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嘶,不敢想,还是别想了,小命要紧!

一行人在军营见穿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扶苏穿成宋仁宗太子》 100-110(第8/16页)

行而过。

仁宗四望着目之所及的军容军纪,微不可查地摇头,心中叹气不已。

众所周知,因晚唐与五代十国时代,武人掌权、礼崩乐坏的乱象,大宋忌惮武将节度使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全国过半的军队编为禁军、屯兵中央,由税收好吃好喝地供着。他们既无外敌侵扰、也无向上的晋升渠道,浑浑噩噩地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就连当初派出的收复西南的精锐,也在回京受到封赏后,打散重新编入禁军之中。他们如盐入水,被周遭的环境飞快同化,再难复现狄青掌兵时的悍勇,实在令人扼腕不已。

仁宗听闻此事时,又何尝不心痛呢。但祖训在上,比祖训更鲜烈的前代教训在上。他宁可被骂软弱,也不愿回到仁义礼智等同无无,到处是物理人吃人的年代。

好在,好在,肃儿兵行险着,为他想了一两全其美的办法来。

思及于此,仁宗便问:“今日是禁军初读《求知报》罢?效果如何?他们爱听么?”

陈总管被问了个正着。

“呃,这个……”

官家面无表情:“好的,爱卿不用说了,朕知道了。”

连搪塞他的场面话都想不出来,实情究竟如何用脚趾头都想得到。官家虽在意料之中,仍不免有些失望。

他低下头沉思起来,鞋子矶着脚下的沙土,发出略显刺耳的声响。该怎么让禁军将士们快点接受《求知报》呢,得好好想几个办法。肃儿忙前忙后、一片苦心可不能白费。

忽地,不知从哪爆开一阵欢呼声,令官家愕然抬起头来。发生了什么?他与陈总管一同循声望去,后者飞快地“啊”了一声。

“是丙十三营,赵三元方才所到之处?”他替官家发出了心底之问:“发生了什么?”

官家不语,默默加快了脚步。

——

什么都没发生——才怪。

为了报纸诞生之际最原初的受众,扶苏理所当然地要来禁军军营中转转。他也理所当然地被拦住了,乌溜溜的眼珠子一转,立刻抬出了官家本人当成借口。

听到“奉旨”二字,虽然没有手谕,但联想到赵小三元《求知报》主编的身份,以及他近来一连串大出风头、御前得宠的传闻,陈总管痛快地放了行。

连带着“闲杂人等”苏轼,也大摇大摆走进了他原本一辈子都去不到的禁军大营。

另一位“闲杂人等”王安石就远没有那么淡定了。他听到扶苏假传圣旨的时候,转头就想走——开玩笑,这么刑的事他可不参与。虽然两人是前后脚的两任状元,但简在帝心和不在帝心的区别也太明显了。

但他刚迈开步子,袖子被一大一小两枚豆丁死死地拽着,整个人动弹不得。

苏轼的声音从左传来:“王大人你别跑呀,来都来了!”

赵小三元的声音从右边传来:“王大人,难道你不想亲眼看我怎么开辟《求知报》的军队市场的吗?以后就靠你了。”

王安石的步子迈不动了。

他灰溜溜转过身来,就见到四岁的小豆丁狡黠地一笑,黑曜石般的大眼睛里盈满他看不懂的光彩:“安心吧,不会有事的。就算我担全责也会把你保下来。”

最多就是被官家撸一把头发,再刮两下鼻子的事儿——当然,前提是,官家不曾心血来潮,亲自前来视察禁军大营。

《水浒传》中,豹子头林冲的花名叫作“八十万禁军教头”。这个数字看似夸张,却并未作假。仁宗朝与西夏交战了三年,禁军队伍扩充了太多,国家财政险些入不敷出。这才引出后面的庆历改革。

这个数字,想要一一视察过去肯定不现实。扶苏便抬头问道:“请问,禁军分为这么多营,其中哪一营最……”

最什么?

最骁勇?还是最怠惰?

“最中庸呢?”

众所周知,在学校里,检验老师教学水平不能参考班上的学霸和学渣们。中等生们的分数才最有说服力。同样的道理,放在军队里也一样。

陈总管“嘶”了声,似是被难住了,想了一会儿吞吞吐吐道:“似乎是,丙十三营?”

扶苏:“那就它了。”

中庸到连领导都没点印象,选它准没错!

——

丙十三营的禁军们,实在没想到自己也有被贵人点名视察的一天。

戍卫城墙、宫殿等等好事一向是捧日军、天武军去露脸,轮不上他们。但是修黄河、补城墙之类最苦最累的杂役,也有比他们更加倒霉的人做。他们每天只需走形式练会武艺就好,甚至有人在军队中偷摸经商,日子过得相当安逸。

所以,当《求知报》作为上头的文件分发到营中之时,他们也只有少部分人挑着感兴趣的看了看——当认字的兄弟告诉他们,这里面说“诸葛司马大战”实则是假的之后,更是一点兴趣也无,纷纷抛诸脑后。

这是扶苏进入丙十三营大门后,几百余人齐聚一堂,七嘴八舌地告诉他的。

扶苏听完后,扬起一道嫩嫩的嗓音:“那你们知道,这《求知报》是谁为你们求来的吗?”

下面有人嚷道:“是谁我不知道?我咋认得那么多贵人!”

扶苏摇头:“不,你们肯定都认识的。”

“是狄青,狄将军。”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从刺配一路封侯的狄青理所当然是禁军共同的偶像。几乎是立竿见影地,下方的士兵们讨论成一片,形成一阵沉闷的哗然之声。

又有人问:“那你是谁?你咋知道的!”

“我是谁?《求知报》上就有我的名字。不过你们也应该听说过我?我姓赵,忝为今科解元、会元、状元、三元是也。”

听到这句话时,一直在旁边当吉祥物的苏轼喷笑出声,指了指扶苏:“真的难为他了,说这种话,他肯定害羞得要死。”

“王大人你看,耳根都发红了。”

王安石神色复杂难辨,不知该说什么:“你们交情可真好。”

苏轼立刻反驳:“不,才没有。”

“不过,他虽然不乐意自夸,但效果却好得很,瞧那群兵士们,嘴里都能塞鸡蛋了。”

苏轼觉得自己站在扶苏的位置上,肯定会忍不住笑场的。想想看吧,往下一望,千百张大到足以塞鸡蛋的嘴,噗,真的很难不笑。

“不过如果是赵小郎,倒也正常啦。文曲星下凡嘛,见到就是赚到了。”苏轼说这话时,眉目间浮现起淡淡的矜色,轻描淡写吹出了夸张的彩虹屁来。

王安石神色更复杂:还说你们感情不好?

爱憎分明,讨厌谁就把谁贬得远远的拗相公无法理解这种蹭的累行为。

不过他也觉得,禁军们合该有点反应,甚至现在的反应有点过平淡了。宋朝的文官们为什么自傲自慢?还不是因为本朝的武人们也真心觉得他们该高自己一等吗?

旋即,他看到了比想象中还激烈的反应。呼声被惊讶引线点燃之后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扶苏穿成宋仁宗太子》 100-110(第9/16页)

一发不可收拾,最终演变成了震天的欢呼,隔着老远都能听到。引得其他营的人也频频回望过来。

而引起欢呼的扶苏,还真像苏轼说的那样脚趾扣地了。他不断安慰起自己,没关系的,至少把大家的注意力引起来,效果好。

孰料,身后突入的一道熟悉声音更让人抖了三抖:“好风光啊,三元郎。”

扶苏不露出可置信,脖子像被上了发条般一卡一卡地扭过去:“官家?”

官家?

当王安石确认了那道身影后,原就忐忑心虚的他,险些膝盖一软。宋朝不似明清,跪拜乃是极重的大礼。他内心的慌张程度可想而知。

怎么办?

官家也来,假传圣旨一定东窗事发了。

而官家似也横眉竖目,似要当场清算起罪魁祸首:“朕不记得,朕有命三元郎你来禁军大营视察啊?”

扶苏心虚地移开眼:“……”

“但是,我感受到您关心禁军精神世界的心情了。所以替您来了一趟。”

官家登时就松开了眉头:这不就等于承认他们父子心有灵犀了吗?

当然,他可不会就此松口。

“你该叫我什么?”

因为下首人声鼎沸,官家和小三元的声音不是每句都能传进王安石的耳中。就像这会儿,三元郎特地把声音压低之时,他就几乎听不见什么了。

但王安石不会认错,三元郎做出的口型。

——是他新得的一子做出来之后,他高兴了整整三天的口型。

阿爹。

三元正在唤官家阿爹。

王安石:“……”

王安石:“…………”——

作者有话说:[狗头叼玫瑰][狗头叼玫瑰][狗头叼玫瑰]

迟来的40万字庆祝,老规矩,本章给大家发20红包~

第106章 第 106 章 “肃儿,你还是不愿意……

王安石揉了揉眉心。

王安石假装自己什么都没听到。

心中的腹诽却怎么也止不住:不是, 你们父子俩既然要白龙鱼服,能不能做戏做全套,在不知情人士面前多远点呢?这不是我这个从五品的小官该知晓的秘密吧?

他宁可自己没听到。

但是已经没用了。一旁的苏轼已经露出个狡黠的笑容, 如魔鬼般的童稚嗓音在他耳畔低声说着:“知道为什么我说赵小郎他假传圣旨没事了吧?王大人你还不信。”

王安石面无表情:他现在信了, 可以吗?

苏轼不依不饶:“王大人,你猜猜朝中还有谁知道呢?”

……不会除了这小子外就剩我了吧?

“不是哦。”苏轼像是一眼洞穿了他心中所想:“不过五品以下的就咱俩。哦对了, 还有范纯仁师兄, 他也晓得的。”

所以都是高官才知道的秘密,为什么在我面前遮都不遮一下呢?王安石陷入了深深沉思中。

偏那肇事的父子二人还旁若无人地继续聊了起来。

“你看下来状况如何?”

“还好, 幸好他们对狄大人很尊敬。不然我都不知该怎么让他们安静下来。”

官家摸了摸下巴:“狄卿么?”

他对狄青的好感度很高, 不仅因为此人打赢了广源州之战,生擒侬智高。更因为他是肃儿信中亲口推荐的将领。而且, 因为狄青不像后世登上了敏感的枢密使之位, 惹得群臣竞相弹劾、天子猜忌,他现在的处境也相当安全。

要不要顺着肃儿的意思, 把狄卿派到禁军中劳军呢?有违祖训,但似乎值得一试。

他没有立刻说出口, 打算看看丙十三营接下来的表现。但底下沸腾的声音渐渐散去后, 不少人都对台上的中年人发出了疑惑:“这谁啊?”

“不是三元站上来干嘛?”

听起来实在不够友好。不过没办法, 士兵们对读书人有种又卑又亢的情结。仁宗今日打扮得像个体面的文士,又居高临下地站在上首扫视着人群,予人的初印象十分糟糕。

扶苏淡定地拉了下仁宗的袖子:“哦, 这位是官家。”

“官家也是特意来视察你们读《求知报》情况的。”

人群忽然安静了一瞬。

丙十三营的禁军们面面相觑。

“我没听错吧?刚才疑似听到了小三元说‘官家’, 他还说了两次?”

“我也听到了。”

“我也……”

他们纷纷不可置信地抬头, 越看,那人身上前呼后拥的气度似乎越明显……

但官家的面色一贯如常,丝毫未变。他连被臣子当面喷一脸口水都不生气。自然不会计较禁军小小的失礼。接收到几道震惊的目光时, 他甚至微微颔首报以一笑。

呃,不会吧?

不会是真的官家吧?

真正让丙十三营确认的,是不远处那张焦急又恨铁不成钢的脸。禁军兵士们认不得皇帝,难道还认不出他们的陈总管嘛!总管他为什么只远远站着不敢上前,又为什么钉着他们满面愤怒?答案只有一个。

与方才知晓扶苏的身份不同,这一次,丙十三营的士兵们一个个都不敢欢呼,只想跪下了。他们刚才都做了什么?对官家出言不逊不说,还和三元唱起了若有若无的反调,官家肯定对他们很失望吧?

哦豁。

怎么起了反作用?

扶苏还以为他点出官家在场能再鼓舞一波士气的,就像他问官家要的题头和序文一般。“御制”“皇家珍藏”在后代都是天大的噱头,遑论当代呢?

但这一法门却在禁军里失效了。

怎么回事?

扶苏一头雾水着,官家却一点不见慌:“诸位莫紧张。”

“你们皆是朕的子民,亦是保家卫国的好士兵、好男儿。何故如此作态?”

听了他的话,丙十三营稍稍振作了起来。不少人眼神发亮:听到了吗?官家夸他们了诶。而且是别的营都没有的待遇。

“难道真的是被《求知报》难倒了?”

“……”

丙十三营又不说话了。他们不仅是被难倒了,他们还一字未看呢。

“就连三元郎亲自教授,你们亦没有一点信心学会么?”

什么!?三元亲自教?

士兵们的透露,就好像被安了开关似的低下又抬起来。讲道理,在官家讲出这句话之前,他们都觉得三元是来宣传、又或是兴师问罪的。

所以说……他们能当上三元郎的一日学生,官家还会旁观全程了?这不学是人!?

于是,交到扶苏手里的,就是被哄得听话异常、斗志满满的数百名将士。扶苏面色十分复杂,官家却得意地轻抬了下巴。

该怎么哄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盲盒抽奖日常[年代] 时光如夏[先婚后爱] 我这该死的魅力 [简爱]穿成简的仙女教母gl 龙傲天的未婚妻选择退婚后 炮灰在七零娇养虐文女主 在斗罗大陆当富二代的日子 帝国往事录 耳后蓝 所以和讨厌的爱豆炒cp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