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仕书屋
会员书架
首页 > 其他 > 扶苏穿成宋仁宗太子 > 135-140

135-140(2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我有嘉宾 追的大侠是反派 我在异界开商城[位面] 退休大佬想过平静生活 宿敌不可以做妻子[GB] 莉莉斯的账本 伏黑哥,请用! 我在异界开商城[位面] 庆余年 成为限制文亡国公主后

“但辽国必然有了防备。”王安石说。

这一任辽主不是傻子。就算他不会主动攻打大宋,也会联系西夏给大宋使绊子,更会加强云州几个邻州的防备。王安石收到了消息,按理说他们巩固在邻州的武装也收到了消息,想来朔州和武州不会安分了。

“是啊,所以我说,接下来都是硬仗。”

扶苏说。

不过他并不害怕,不如说之前投机取巧夺来的完全是惊喜。而两国交战,尤其是冷兵器时代,归根到底比拼的就是国力。

谁的人口多。谁的士兵强。谁的粮食源源不断。谁的马匹年轻力壮。

但是论国力,在扶苏心中,大宋不会输给同时代的任何国家。不然他这几年兢兢业业下来,难道是白干的吗?!

事实也正是如此,棉花、土豆、蜂窝煤、西北马……跨时代的物质资源像是buff一样,源源不断地加持着宋朝士兵。而四县不费吹灰之力拿下,更狠狠地涨了一把宋军的士气。

若说此前对于收复武州、朔州、应州等地还是个挂在嘴上的目标的话,那么现在,就不再是梦,相反,它如此触手可及。

“冲啊——”

面对着辽国集结的武装,宋军不仅没有坐以待毙、固守城门,反而主动出城去拼杀。战线不断向前推移,竟然推移到了另一处城池前。他们从守方,杀出一条血路,硬生生成了攻方。

兵临城下,狄青再次祭出火药球,往辽国的城墙上遥遥一扔——

“砰!”

是比上次更剧烈的响声。

石头的硬度比之泥土何止百倍有余?但还是被火药球炸穿一道裂缝。站在城墙上的辽国士兵只觉身体一阵摇晃,眼睁睁看着城墙的石块扑簌簌滚落下去。

他们的脸色瞬间发白。

而打头阵的宋军们也陷入了烟尘之中。姚大就是其中之一,他运气不甚佳,还被石子碎末迷了眼,流下源源不断的泪水。但姚大也不敢揉,心跳声恍若鼓擂,双目一瞬不瞬地盯着宋军旗帜的方向。

他们在等一个进攻的讯号。

终于,色彩鲜烈的旗帜动了。他们所有人都冲向了城墙的方向。在箭雨当中,悍不畏死地冲向那个被天降的祥瑞砸出的孔洞,和辽军被巨响冲得溃散不成样的人心。

宋军赢了。

宋军又赢了。

没有任何讨巧的手段,而且,是正面战场。

扶苏不知道别人怎么反应的,反正他收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一下子站了起来。他静静站了一会儿,眼睛一遍又一遍描摹着写着战报、沾满硝烟气息的纸张。

过了一会儿,又推开窗户,遥遥眺望向了北边的方向。

“我也该出发了。”他说。

苏轼:“这就要出发了吗?不再等等?”

扶苏横了他一眼:“我知道,你是舍不得我麾下五千精兵。”

他这次带来的五千精兵,总不能天天以逸待劳,不然人就废了。扶苏干脆把他们放出去给云州官府做徭役。当然,徭役也是有工钱的,钱由云州的财政来掏。

五千男子,还多是壮士,能干的活有多少?几乎没几天时间,整个云州首府就焕然一新,看得苏轼直呼过瘾。

“这都被你发现了。”苏轼说:“不过,真的不再等等吗?”

“等不了了。”扶苏脸色无奈:“好啦,我知道你是在关心我。不过我总不能真的不出发呀,不然这次请兵是来干嘛?打酱油的吗?”

“而且,西夏那边,也快差不多了。”

“好吧。如果你见到李元昊的话,麻烦带一句话给他。如果他还活着。”苏轼说。

扶苏好奇道:“是什么?”

如果他没记错的话,苏轼和李元昊之间没什么仇怨吧?

“当然是那句——”苏轼清了清嗓子:“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扶苏先呆了一呆,旋即爆发出一阵大笑来:“哈哈哈哈哈哈哈!原来是这个啊。”

是他遥控着苏轼,对西夏使臣说的话。也是他和苏轼友谊的起点。

一晃,居然过了有五年时间。

“我一定会帮你带到的。”扶苏拍了拍胸脯保证道:“如果李元昊还活着的话。”

——

李元昊还活着吗?

当然不。

他先收到太子所率全军覆没的消息,悲痛之中,彻底放开手脚,强占了太子妃没移氏。

结果不出三日,又收到太子独自一人逃回都城的消息。

李元昊顿时心虚不已。

他的心中,未必不曾兴起过一把杀掉太子,另立新后之子为太子的念头。但对那所谓“天降神罚”的疑虑,和太子宁令哥如何转死为生的好奇又迫使他压下这念头。

“宣太子进来。”李元昊说。

宁令哥进入宫殿的时候,依稀和离开之前没什么两样。唯独通身戾气重了不少。李元昊兀自疑惑:看上去没受什么伤啊?应该没被宋军怎么样吧?那他的戾气又是对谁?

他问道:“太子,一路可安好?”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扶苏穿成宋仁宗太子》 135-140(第6/10页)

“托您的福,路上好得不能再好了。”宁令哥意有所指道:“父皇呢,可曾安好?还有我那太子妃没移氏呢?她好么?”

没移氏她……

李元昊心虚地别开眼睛,旋即面色如常。

但这一瞬间的心虚,顷刻就被宁令哥给捕捉到了。他一路上夜不能寐,最害怕的结局还是发生了。就像迟迟不落的第二只学子,轰然落地。

好像有一股惯性促使着他,他冷静地拿出匕首,脑海中演练过无数遍的那样,向前一捅。刺啦一声响,是锋利的刀尖刺穿衣料,没入皮肉的声音。

宁令哥捅破了李元昊的胰脏。

后者的脸色一瞬几度变化:震惊、疑惑、恍然、愤怒、疼痛……但已经没用了,他的生命在被捅个对穿的那一刻,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可笑又可惜的是,这位使西夏独立成国,坐拥西北的雄主,最后还不知道,所谓宋朝的天降神罚到底是何物,而他们西夏的命运,到底又会走向何方。

李元昊只用等死就好了,但宁令哥考虑得就多了。

杀掉了李元昊后,宁令哥耳边嗡鸣,神情一阵恍惚。他呆呆看着生父的鲜血流淌在手上,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宫廷、都城、宋军……他该先处理哪个?

对,宋军的头子,那个奶娃娃说了,他们西夏的内部有奸细,得全部清洗一遍!至于宋军,反正人数不多,领头的还是个娃娃,等他稳定了局面,再思考该怎么处理。

扶苏:正合我意。

当然,他没能亲眼见证宁令哥弑父。听到的版本已经是太子突然性情大变,弑父后在宫中都城大肆搞屠杀。

这是他率军突袭洪州,用火药球炸开了城门、登堂入室后得到的消息。

扶苏听了后直摇头:你们西夏的保密工作不怎么样啊?而且看样子,中央政府也完全停摆了?

不过洪州乃是特地加固的对宋防线,驻守的都是忠于李元昊的军官。他们有一些特殊的消息渠道,并不奇怪。而听说主君竟被儿子所杀,起因竟然是强夺儿媳……许多军官都深深感到丢人,消极抵抗了起来。

被宋军俘获后,也一副如丧考妣之态。

扶苏起先还戒备了几天,担心是他们装样子使自己放松警惕。但过了好几天,再无任何援军赶来。扶苏才敢确信——李元昊确实是死了,中央朝廷也确实停摆了。

洪州失陷,无人在意。

他得意地扬起了嘴角——这里面不说百分之八十,起码一半是我的功劳吧?剩下一半,合该颁给那位执行人,太子宁令哥。

也不知道,他现在有没有从大逃杀中杀出重围呢?不过,在历史的大手下,多半很悬。

扶苏刷刷地给仁宗写信,把自己的猜测也写进去了。当然,宁令哥弑父的原因他没写。被强占了妻子什么的,还是太重口了,他在长辈面前很难说得出来。

写完信件后,他用火漆封口,让人寄回了汴京。突然,他从官家又想到了辽帝。现在的话,辽帝面前应该堆满了军情急报吧?

军报同时来自两个国家,而且都是于己不利的坏消息。想象着辽帝的神情,扶苏缓缓露出一个笑容。

大伯,时代变啦。

第138章 第 138 章 离西夏灭国不远矣。……

好巧不巧, 扶苏口中的“大伯”,也就是辽兴宗耶律宗真的手上确实有两份军报,把他吓得从酒醉中一下清醒了过来。

饮下蜂蜜水醒酒过后, 再用热毛巾敷脸, 擦擦眼睛,重振了精神。耶律宗真把自己整饬了一番, 重新回到书桌前, 翻开手头的两份军报,不由得僵住了。

……怎么回事?上面的字一点没变。

也就是说, 他刚才看到的军报, 不是酒后噩梦凭空幻想?而是真的?

耶律宗真彻底呆若木鸡:“……但是,怎么可能呢?”

他喃喃道。

一向崇尚和平, 谦退得近乎软弱的宋国, 怎么会突然两面开弓?不仅击退了西夏铁鹞子的埋伏,还报复般攻下了重兵把守的洪州。云州附近的朔州、武州也有数个县城相继沦陷。

甚至于, 就在军情传回来的路途上,他们辽国的防线还在不断沦陷。现在, 没人知道朔州、应州、武州到底陷落了几何。

这不对啊?

为什么跟我认识是宋国不一样?

耶律宗真真的很懵。

历史上, 耶律宗真就是因为喜爱宋国文化而出名的。他擅长音律, 精通绘画。还喜好游乐民间,与臣子饮酒赋诗。正因为他崇尚宋文化,对南方的中原之国十分了解。所以才敢断言, 宋国断无北上之能。

所以, 即使在位期间对西夏胜少败多, 耶律宗真也稳坐钓鱼台,丝毫不慌。因为他料定,宋朝是不会趁虚而入的。宋人的文臣武将, 既无野心亦无魄力。等讨论出个结果,最好的时机早就过了许多。

比宋国打了胜仗更让耶律宗真震惊的是,他们竟然打赢了辽久攻不下的西夏!这不显得自己这十年的攻伐,宛如小丑一般么?

所以,到底为什么呢?

耶律宗真细细地读着军报,不放过其间每一个字。有了,这写着呢!天降神雷!一定是因为它,宋国才能震慑西夏的铁鹞子,直夺洪州的。

耶律宗真竟然诡异地感到一丝欣慰:看来不是自己太没用,是宋国运气太好。

他长舒一口气,说服自己后,方才召来亲近的大臣前来相商对策。这一幕他很熟悉,云州沦陷的战报传来之后,他早就和心腹们商量过一遭了,结果当然是无法出兵。

虽然无法出兵,但可以派遣使者,向宋国狠狠敲诈一笔岁币。谁知道,宋国最后没有上当,甚至两线开花,造成了今日的结果。

思及于此,耶律宗真刚才说服自己的优越感顿时消失,败仗的郁邑之情复又归来。他吐出一口酒后的浊气,捏了捏眉心:这次再不出兵恐怕说不过去了,不然岂不是告诉其他国家,他大辽是个好捏的软柿子?

但考虑到辽国国内的情况……他们是真的出不起啊!唉!

——

狄青一直在等辽国的士兵。

不是原先在朔州、武州等地布防的那些,而是真正的军队储备,从京城直调入南端的那种。

算上狄青的羁旅生涯,其实,这是他第一眼见到辽军。从前在西北多和西夏军交锋,到了南边又遇见侬智高所率之南人,也和越南的李氏王朝打过交道。

而辽军与他们都不同。

辽国实行南北分治,其中属于幽云十六州的南人军队,在狄青看来和未经太子殿下锻造前的宋朝军队战力相当。但是部署在朔州、武州等地增援的北方骑兵,则是他见过战斗力最强的。

他们骑术精湛,人与马几乎合为一体。最可怕的是他们近乎全民皆兵。这是募兵制的大宋拍马也不能及的。所以,对付他们,需要狄青好好地费上一番心思。

宋朝的骑兵,人与马是新磨合的,就算有火药球这等利器,在后续的拼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扶苏穿成宋仁宗太子》 135-140(第7/10页)

杀上最多只能和辽军骑兵争得五五开。但他们的军队、马匹储备都有限,就算一换一在国力上也是亏的。

所以,他们宋军有什么优势呢?

狄青在信上写道:一来装备优良;二来物资充沛;三来士兵的文化素质高出不止一截。所以他们最适合打的就是防守之战,拼物资拼消耗,生生拖死辽军。

反正现在是春夏之交,放牧的关键期。你们辽国的男女老少天天在前线呆着,牛羊还放不放了?不放了你们这一年吃什么?

至于我们大宋,血厚不怕消耗。待到辽军不耐烦了,要真刀真枪地实干起来,还有火药球这一手底牌等着他们呢。到时候出其不意来一场大胜,就足以劝退他们了。

太子殿下,你看我说得对也不对?

扶苏读着信,读到这里时点了点头,说得很对呀,没什么毛病。狄青贯彻了他对火药的态度,以威慑为主。要让辽国知道他们大宋手握一种利器,就算你们有全世界最精锐的骑兵又怎样?还不是会被雷声吓得到处乱窜么?

所以,倘若您觉得我说得对的话,就劳烦您在西夏想想办法吧。双线并行、以战养战。这不正是我们的第二个优势吗?

扶苏顿时哭笑不得。

什么呀?原来在这里等着他呀!

他就说嘛,大宋虽然物资充足,血厚,但也不是无穷无尽的,总不能让狄青在边境耗到天荒地老。原来狄青打的是西夏的主意。用西夏方面的物资,养着攻辽的军队,他还想得怪美。

但其实……扶苏摸了摸鼻子。

别说,他还真有办法。

西夏盘踞着未来的陕西、青海、甘肃、内蒙古一带。这里虽然气候干燥,还有着大片的无人区,但其物产也相当丰富。其中最被现代人所忽视,但死死卡住古人脖子的物资,就是盐。

西夏的青白盐也确实是名产。李元昊甚至效仿中原国家,专设盐铁使,还建造了炼盐的国有工厂。后世每当宋夏关系紧张,西夏就会中止换盐作为要挟。足征他们的盐质量好。

在好几年前,西夏使臣和谈失利,被大宋抓住把柄时,承诺的岁币里就有盐这一项。可惜后来他们仗着天高皇帝远,时不时地赖账。官家和扶苏也拿他们没办法。

但现在,都打下西夏的一部分了,肯定要把盐矿给据为己有啊!甚至不需要全境,就某个盐矿的产量,就足够70亿人从大宋吃到二十一世纪。

那还等什么呢?

他立刻派人去审讯业已投降的西夏军官,询问他们西夏境内哪里有盐矿。得到回答之后又写信,问官家多要了五千人马。打算凑足一万人,摩拳擦掌大干一场,争当一回地表最强盐贩子。

这时候,后勤供应是自己亲爹的好处就凸显出来了。几乎没有任何阻碍,五千士兵就浩浩荡荡地从汴京出发。他们日夜兼程地赶到了洪州,给扶苏的下一步助阵。

待人全到齐后,扶苏粗粗一审阅,军队的质量居然还不错。他一边安排新来的军队好生休息,一边把他们打散插入原来的士兵当中,以图培养两拨人的默契。

当然,他一边练兵,一边也不忘安抚洪州的百姓们。送物资、免徭役、理刑狱这一套功夫,作为创始人的他已经做得相当娴熟。

洪州,是个被李元昊的旨意强行要求建起来的军事重镇。所以居住在其中的百姓,都和军队有些关系。登记的户籍里,有近乎一半家里都有当兵的。西夏的士兵们投了降,他们也跟着一道投降了,心情也很平稳。

毕竟么,跟谁过不是过?新来的这位宋国太子还承诺,等到打下灵州后,给他们每个人发上好的青白盐吃嘞。从前他们日夜苦哈哈地操练,哪能有这么好的待遇?

没错,扶苏的下一站目标,就是灵州。

灵州乃是西夏腹心之地,其意义相当于洛阳之于大宋。倘若洛阳失陷,离汴京被攻破也就不远了。西夏也是一样的道理。打下灵州,西夏也将濒临亡国。

除此以外,还有另一个原因。灵州附近的乌池、白池、瓦池、细项池等,更是西夏财政收入的一大来源。

不过,马上就要变成大宋的啦。

扶苏一连命令长途跋涉的休息了几日,都再未等到其他西夏军队的反扑、夺还。他由此可以确认,西夏的中枢现在是真的瘫痪了。

就好比左右脑互搏时,已经顾不上脊柱自主进行的生理反应。非要搏出个胜负来,才能处理底下不听话的躯干。

既然如此,宁令哥,放你一条生路的利息,我现在就来收取了!

——

就在狄青、扶苏摩拳擦掌之际,宋朝的朝中也并非毫无反应。禁军们频繁调度,财政数字大起大落,两线作战的消息根本瞒不过众臣。汴京城中物议四起,议论纷纷。

当中,有相信太子殿下的,毕竟他是云州收复的最大功臣。不听他的听谁?也有不少提出质疑的。他们苦口婆心地劝谏道:一时行,未必一世都行。就算是太子殿下也有失手的时候吧?

而况,眼下这两线开战的局面,难道不是百分百会失手吗?官家,您是不是忘了啊,不到十年前我们大宋还和西夏打的有来有回吗?怎么现在这么敢的,一万人就想攻下灵州?

对此,官家表示:“十年前决定开战的主帅是朕,但现在前线指挥的人是肃儿。”

满朝文武:“……”

没救了没救了。

面对一个为了力保儿子,连自己都不惜泼脏水自污的主君,他们还能说什么呢?

官家但笑不语。

他不觉得自己是为了力保儿子而自污,他和肃儿本来就不一样。若说他是守成之君,稳坐龙椅上几十年混来个“清平盛世”的名声的话,那肃儿就是开拓之主。他是不一样的。

远在西夏的扶苏,果然没让他爹失望。

灵州大捷的消息传来汴京时,一齐送来的还有许多战利品。出乎许多人的想象,他们的战利品不是西夏军的人头、耳朵等血腥物品。

被宋军背来的麻袋落在地上,解开来看,竟是雪白晶莹,在阳光下近乎透明的晶体颗粒。

食盐——

作者有话说:今天顶不住了,只有日三,明天日六继续。

另外这个文正文完结,全文完结的日子已经大体定了。番外请在置顶留言,正文的话,大家还有什么想看的情节吗?

第139章 第 139 章 马克思诚不欺我。……

在古代, 盐,就是钱。

若不然,汉武帝何以让桑弘羊搞盐铁官营敛财呢?不然西夏何以把制盐工厂当作举国之支柱呢?不然何以从古至今的私盐贩子, 都是富得流油又濒临杀头的形象呢?

白花花的盐, 足以让朝堂上的任何反对派都没话说。它甚至比同色系的白银更加珍贵。人类没有白银,充其量失去了一种贵金属货币。但是人吃不到盐, 是真会得病乃至死亡的。

官家问运送物资的士兵:“你们一共运了多少盐回来?”

士兵的脸上洋溢着浓浓的自豪:“运回之时清点着有七百六十吨, 路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扶苏穿成宋仁宗太子》 135-140(第8/10页)

上不慎损耗了一些,到了汴京还余七百五。”

七百五十吨盐!什么概念!

一个成年人每日摄入盐分六克, 古代人没那么好条件, 按每日四克来算,整个汴京城数十万人口, 一日要消耗三吨多的盐。也就是说, 运回的这些盐,足以汴京城所有人吃上大半年。

而且, 太子运回的还是西夏产的青白盐,而非质量欠佳的解盐。青白盐的杂质更少, 纯度更高, 价格也多一番!若折成等价的货币来算……不仅能平了太子殿下出兵的军费, 甚至还犹有过之。

这还没完。

“这只是殿下运来的一部分,另一部分被他运往云州各县,和狄将军那儿去了。我们出发的时候, 太子殿下还待在盐矿。据说他又想出了能让青白盐质量更上一层的办法。”

满朝文武发出低低的惊呼, 官家的脸上一片有荣与焉。他嘴角高高翘起:“这孩子, 怎么走到哪儿就折腾到哪儿?”

任谁都能听出他浓浓的炫耀之意。但没人敢揭穿他。一来人家是官家,惹不起。二来,你有这么出息的儿子, 你能忍住不炫耀么?

官家也就说了两句,就见好就收了。他挥了挥袖子:“这些精盐,全部充归国库。三司使何在?记得点算清楚。分售之时,记得减价两分售卖于百姓,好让百姓们同享国土复归之乐,也让他们记得肃儿的好。”

富弼出列道:“臣遵旨。”

——

苏轸推开屋门来,倚在门前,只见自家仆人们都拎着个看上去就很沉的麻袋,吭哧吭哧地往里抬。她见到就想搭一把手,口中好奇道:“你们在抬什么呢?”

“回大小姐,是盐。”仆人们避让开她帮忙的手。但为了满足小姐的好奇,把麻袋往地下一放,解开口袋:“官营的盐仓大减价,排队都排疯了。我们好容易才抢来这么些。”

“盐?降价?”苏轸更好奇了,她往麻袋里看去,只见一片晶莹的白色,宛如冬雪,质量一看就上好:“是最近谁要过寿么?”

不然,怎会好端端降价?

“不是谁要过寿,是太子殿下!”仆人眼前一亮:“太子殿下把西夏打下来,这都是从西夏的盐矿里运来的,全是现成的!所以比平时卖得便宜了许多,质量还好,大家都上赶着囤呢!”

听到“太子殿下”几个字,苏轸的心中反而尘埃落定,好奇心一瞬得到了满足。她回想起记忆里那个看着随年幼,却过于有办法的身影,想起房间中簇新的纺织机,恍惚了一阵。

“哎,这盐是好,以前我们哪里吃得起这么漂亮的盐呢?都是……”

苏轸回过神来:“什么?”

“你别在小姐面前胡说……没什么!这家伙胡说八道呢,小姐你不必理他!”

两人像是为了掩盖什么似的,继续吭哧吭哧扛麻袋去了。只留下苏轸一个人狐疑不已。

其实倒也没什么。只是古代买不起、也吃不上盐的穷苦人民,为了维持生命体征,发现的一种特殊的办法。他们发现人尿里所含的盐分多,所以会在茅坑附近寻觅析出的盐结晶……属于是有味道的老祖宗智慧了。

只是这话说给官宦小姐听实在不雅,就连扶苏知道的时候,也惊讶了好久。他还是在造火药球的时候,因为原材料里有一份“硝石”,所以派人到茅厕的墙根处派人寻找,顺便知道了这个炸裂的生活小妙招。

回想起现代人吃不完的盐,甚至某年恐慌导致的疯狂囤盐,再想想古代吃不起盐,方才出此下策的穷苦人民们,真是想让人不“哀民生之多艰”都难啊。

不过,转念一想,在自然界,岩羊为了吃盐可以攀爬近乎九十度垂直的悬崖峭壁。扶苏又不禁感叹,至少人类的日子还是好过多了。幸福感还是从比较里得出的呀。

但他原以为,这个有味道的办法只在食盐欠缺地区才有,像西夏一般的产盐国家,尤其是灵州盐矿附近打工的工人,是不会用的。

结果,向当地的盐矿工人一打听才知道,原来他们也缺盐缺得不得了。也会出此下策。

扶苏:“诶!?”

他吃惊得下巴都要掉下来:“怎会?”

西夏的产盐方法相当粗糙。无非是把盐矿融入水中,依靠西北的阳光和大风将蒸干。留下的结晶就是在三国之间都有美名的青白盐。扶苏知道后,还吐槽西夏人民暴殄天物呢。

就这么简单的方法,偷偷塞一把盐矿到兜里如法炮制就行了。灵州的百姓居然还会缺盐吃?

不过,在深入了解之后,扶苏才知道自己想当然了。相当简单的制作环节中,灵州百姓欠缺的不是盐矿,而是干净的水。

对啊,这里可是大西北。

灵州又是西夏重镇,物资完全依靠畜牧业也不现实,所以这里还开垦着一部分的农田。为数不多的水资源,一部分分给农田灌溉,一部分分给盐矿场,流到普通居民手中寥寥无几。

连日常饮用都不够,何谈溶解盐矿制盐呢?

扶苏听到以后,捏了捏眉心。

灵州因地形、气候所限,水资源的短缺不可避免。要想让这里气候湿润起来,只有退耕还林多种树一条路可走。但那样就需要农耕区的粮食产量进行支持。

以后,这里产盐出口,换来大宋其他粮食产区的粮食。同时辅以大量的经济作物,当地的气候才会慢慢转好。但这一听就需要五年、十年乃至百年计。

现在扶苏他们要做的、能做的,一是稳住当地民众,二是开采食盐送入大宋境内,填平两线出征所需的军费,支撑狄青在正面战场立得再久一点儿。

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这两个目的一次性达成呢?

还真有一个。

只是有点太剥削了。

一边是现实的需要,一边是良心的拉扯。扶苏在心中推敲了一整夜,又找来了左右信得过的人商量。结果他们纷纷大吃一惊,异口同声地说道:“您何须对西夏人那么好?”

扶苏:“啊???”

他怀疑人生地蹙起小眉头:“你们,没在说反话吧?”

左右齐齐摇头。

“你们是真觉得,我下令把盐矿场的产量,和盐场的工人八二分,是对他们好?”

这个比例,周扒皮看了都要摇头吧。

但左右很明显不以为然,甚至甘冒着得罪太子的风险,给底下的士兵谋起了福利:“为何殿下您把这好差使全分给西夏人,而不分给大宋的士兵呢?”

扶苏幽幽地说:“真的是好差事么……”

但他之前鼓励过左右,要敢于向他反问。为了不浇灭他俩积极性,就采纳了这个意见。反正要是运行不好,就及时废止就好了。

结果他挑了在战役中表现突出的一千人,宣布了这个消息后,被选中的一千人立刻欣喜若狂,没入选之人则垂头丧气。

盐!那可是盐呐!

和白送金银有什么区别?

说不定,日后背着这一袋袋如雪花般的盐衣锦还乡,比什么金银财报都显赫,都气派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扶苏穿成宋仁宗太子》 135-140(第9/10页)

而八二分账这一消息传入盐矿工人们的耳中之时,厂房中陷入了寂静。他们第一时间感知到的不是欣喜之情,而是近乎眩晕的震惊。所有人都被这天降的大馅饼狠狠砸晕了,好半天回不过神来。

他们浑浊的眼球齐齐盯着扶苏,也不说话。

扶苏被盯得背后发毛:难道是分账的比例太低,这些人不满意?二八确实太低了一点。那三七?或者干脆五五分账?

他讨价还价的话还没说出口,下一刻就被尖叫声震得耳膜生疼。和当初教云州百姓们蜂窝煤配方的情形一样,现场居然有人给他行了个“五体投地”的大礼。

自认为是“赵扒皮”的扶苏无比羞愧,闪身避开了那人的行礼。与此同时,他的心中不停地腹诽道:在现代要被挂路灯的举措,都叫做对他们好吗?李元昊,你到底把你治下的百姓压榨成啥了啊?

当然,留意到盐矿工人们其实吃不起盐的第一天,扶苏就大开了储盐的仓库,给每个供人都发了点。同时,也往灵州城中运了一部分,低价售出。剩下的才被他清点完,往汴京那边运去。

结果,光用李元昊压榨出的物资贿赂他治下的子民,就博得了无比的好名声。定下二八分账后的第一天,工人连同士兵们通力合作,一日的工作完成量就赶上了原来的三日。

若按这个进度推进下去,只怕要不了多久,整个大宋都能吃上精制的西夏青白盐,而不必吃质量更次、杂质更多的解盐了。更不必穷到在茅厕附近找盐吃了。

而一切的肇始,不过源自扶苏下的那个自以为是苛待的分配律令。扶苏心中不由感叹:马克思诚不欺我啊,就算是冷酷的资本家,比起封建领主。奴隶主,还是太先进了一点——

作者有话说:完蛋了,尝过了日三的甜头就日六不下去了([愤怒])

第140章 第 140 章 明天一定日六

本以为会被挂路灯的二八分账模式, 最终皆大欢喜。灵州的盐矿工人、百姓、扶苏麾下的宋朝士兵、朝廷、云州诸县、狄青所率的正面对辽军队那边都十分满意。唯一会流泪的,大概也只有西夏的中枢了吧?

但出于谨慎考虑,扶苏又在盐矿附近的工厂待了几天。没想到, 竟然接到了宋军的举报:几个盐矿场原本的头目, 投降大宋后仍然仗着从前的势作威作福,动辄打骂体罚。

扶苏闻言, 立刻不走了, 掏出了白龙鱼服的传统艺能,躲在暗中观察。发现这几个管事的比举报的还要无法无天, 每日结算的时候, 光明正大克扣盐矿工人们的分成,还嘲讽“这种好事, 你以为能轮得到你?”

气得扶苏白生生的脸都青了, 一巴掌拍在自己膝盖上,“啪”地一声响。

好不容易激发了盐矿工人的积极性, 让他们对大宋初步建立起好印象。万一被这几颗老鼠屎坏了一整锅粥,可怎么办?

但要拿下他们也很容易,

扶苏甚至没有过多言语, 只一声令下, 那几个被他亲眼见到欺负工人的,都被捆了个严严实实。当着所有工人们的面,扶苏宣布道:你们这几颗老鼠屎, 去和俘虏们住一窝吧。

纵使管事们哀叫连连, 也无济于事。反而令扶苏心生疑窦:明明什么倚仗都没有, 为什么还敢仗势欺人啊?不知道时代已经变了吗?

但他转念一想,或许人都是这样子的。现在的辽和西夏,不也还没从睡梦中醒来吗?八百多年后的清朝, 更是用了几十年时间才醒神。分不清大小王的人,注定要被当成灰扫走的。

清扫了盐矿厂的门户,上下风气为之一清,扶苏的心情也转好不少。直到左右拉住他袖子,不断地提醒道“家里,家里……”

扶苏瞪大眼睛,懵懵的:什么家里?谁家?

喔!

许多电视剧中上演的场景涌入脑海,他忽然意会过来。

原来是那几个管事的家里啊。

就连宋军也在做工队伍中,他们都敢明目张胆地克扣,从前还是李元昊治下时,肯定更加无法无天。也不知这几只硕鼠的家中,藏了多少盐矿工人们血汗凝结的财富?

就算扶苏有了心理准备,但是当登门搜查的时候,他还是吃了一大惊。难怪,难怪自己提出二八分账时,盐矿区的工人们还像捡了大便宜似的呢。从前他们的劳动成果,一百份里,哪怕有一份流到自己手里么?

说出来所有人都要大吃一惊的事实。西夏灵州一个不起眼的盐矿小管事,拥有的财产居然比大宋堂堂太子都多。

发发发,不义之财都发了。

除了屋舍、花园之类的不动产,其他全部物资,如粮食和布之类的,全部就地分给盐矿工人和灵州百姓。盐则运回大宋境内,又或者运往朔州、武州等最前线。让狄青麾下的士兵,都吃上了三餐加足盐的奢侈生活。

狄青甚至写信过来:太子殿下啊,吃上了精制的青白盐,我们大宋士兵动起来的时候都更有劲儿了。甚至还有吃不完的部分,我们干脆卖到了驻扎的县里,还有辽军偷偷化妆成本地居民来买的呢。

还有这事儿?

扶苏一惊,回信问道:那你们卖了么?

当然卖了。狄青回信。借着卖盐的名义,我们把辽军的情况全试探了一通。那人不仅一点儿没发觉,还央求我们到他们辽军中去,便宜点卖给他们吃。

难道他们没盐吃?

何止呢?他们不仅没盐,连一日两餐的饭都要吃不起了。再强的骑兵没了食物,也只剩个外强中干的架子。有几个士兵还想把马当给我们,换点吃的,当逃兵跑了算了。

扶苏看得目瞪口呆。

不过,这更加证明了狄青的判断之正确。果然当初和辽国打持久战的想法是对的。过不了多久,这支临时拼凑出来应付的军队,自己就会从内部崩散开来。

到了那时候,大宋只要奉上自己准备已久的最强一击,就能轻取胜利,借着气势,一连拿下数州也不在话下。

扶苏看完信报后,顿时不担心了。

说来也巧,好像他们每一次扣开胜机的关键都和物资有关。

取下云州是因为给当地百姓送棉衣,让他们冬日也保留一口生气,直接造反。之后又因为蜂窝煤,撬开了朔州、应州的几个口子。这次套到辽军的情报的契机,则是青白盐。

怎么说呢?就还蛮符合对于大宋的刻板印象的。不过,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减少士兵伤亡,怎么不算一着妙棋呢?

扶苏看完狄青的信后,就彻底对前线放下心来了。以狄青的能耐,只要物资充足,宋军根本不会自乱阵脚,甚至还能徐徐图之。他需要做的,仅仅是不断把盐运到前线罢了。

既然前线、盐矿厂差不多都稳定下来,扶苏就故态复萌,琢磨起了另一件事——怎么优化青白盐的品质。

虽然仅凭一道自然蒸发的工序,青白盐的质量就跃居三国产盐之首,但离扶苏前世吃的那种如雪花般晶莹剔透、不含杂质的食盐还差一点。

但产地上趋于顶级,工序上还有没有机会再改善一下呢?

扶苏首先想到的是多次提纯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足球]在拜仁你甚至可以踢球 霸总变普法,沙雕助理在线改文 爱妻若神明 纸老虎 诱黛 网恋掉马后被醋精校草盯上了 生病跑路后,前夫哥破防了 伪装omega被卖给了疯A指挥官 小王子 某年某月某日·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