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冬与新绿(2 / 2)
几天后,我给了《栖心》主编肯定的答复。我决定接受这个挑战,将“心墟笔记”作为记录自己心灵轨跡、与读者真诚交流的一个园地。第一期的主题,我初步定为了“冬日,以及等待发芽的种子”。
生活仿佛真的进入了某种良性循环。《星墟》带来的业內认可,让我接到了更多创作邀约,虽然我都谨慎地没有立刻答应,但这种被需要的感觉,极大地提升了我的自我价值感。而规律的写作、阅读和与林夕稳定温暖的关系,像一套精密的生态系统,维持着我情绪的相对平稳。药物的调整也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缓慢进行,虽然偶有小的情绪波动,但再也没有出现过之前那样失控的深渊。
一个周末,难得我们两人都没有工作安排。天空飘起了细碎的雪花,是北京今冬的第一场雪。我们窝在沙发裏,盖着同一条厚厚的羊绒毯,看一部节奏缓慢的欧洲老电影。屏幕上,男女主角在战火中分离,又在和平年代重逢,歷经沧桑,眼神裏却依然有着无法磨灭的深情。
林夕靠在我肩上,忽然轻声说:“苏晴,我们养盆植物吧?不是那种观赏性的绿植,是那种……可以从种子开始种起的。”
我微微一怔,低头看她。她的眼睛映着屏幕的光,亮晶晶的。
“比如?”我问。
“比如……小番茄?或者草莓?”她兴致勃勃地提议,“看着一颗小小的种子,破土,长出嫩芽,舒展叶片,最后开花结果……感觉很像一个微缩版的生命奇跡,而且,”她顿了顿,语气变得柔软,“感觉会和我们的‘心墟笔记’很配,都是关于等待和生长。”
我的心被她这个突如其来的、充满生活气息的提议触动了。养一株植物,从种子开始。这像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仪式,与我们此刻的状态不谋而合——在经歷了寒冬般的过往后,我们正在自己的心墟上,小心翼翼地播种,耐心地等待新绿。
“好。”我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答应了。
第二天,我们便去了附近最大的花鸟市场,在弥漫着泥土和植物清香的市场裏逛了很久,最终挑选了一包矮株小番茄的种子和一个白色的、造型简洁的长条花盆,还有专用的营养土和肥料。
回到公寓,我们像两个充满好奇的孩子,按照说明书,将营养土倒入花盆,抚平,然后用小铲子轻轻划出浅浅的沟壑,将那些比芝麻还小的、棕黑色的番茄种子,一颗颗、小心翼翼地间隔着放入土中,再覆盖上一层薄薄的土壤,最后用细嘴喷壶轻轻洒上水。
做完这一切,我们将花盆放在客厅阳光最好的窗台上。白色的花盆,深褐色的土壤,看起来朴素无华,但我们知道,那裏面埋藏着生命的承诺。
“接下来,就是等待了。”林夕拍拍手上的土,满足地看着那个花盆。
“嗯,等待。”我点点头,伸手与她十指相扣。
窗外的雪已经停了,阳光挣脱云层,毫无保留地洒落下来,照在白色的花盆上,也照在我们交握的手上。
冬天固然寒冷,但我知道,有些东西正在看不见的土壤下,悄然积聚着力量。如同我心底那片曾经荒芜的废墟,因为爱与勇气,因为书写与陪伴,已经开始孕育出点点新绿。
未来依旧未知,但已不再令人恐惧。
因为我知道,无论窗外是风雪还是暖阳,这个有她、有书写、有等待发芽的种子的地方,就是我最坚固的城池,最温暖的归处。
而我们的故事,也如同那窗台上的花盆,在寂静中,等待着下一章,生机勃勃的展开。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