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仕书屋
会员书架
首页 > 其他 > [天幕]皇帝聊天群 > 90-100

90-100(2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听懂动物语言,警局业绩666[八零] 分手后又被迫营业(娱乐圈) 为你摘下满天星 顾影帝,请多指教 你好,周先生 落入他怀中 嫁给仇敌之后 这个电影我穿过 嫁入豪门后我被宠上了天 小香猪的豪门日常

话是这么说,秦念其实觉得李隆基幸亏没死那么早。

真让他死在开元盛世,位居明君之列,那才是便宜了李隆基。

开元盛世怎么来的?

除了承袭前面三位明君的遗泽,以及李隆基开元时期整顿吏治知人善任之外——

是改府兵制为募兵制,设立节镇来减少边防支出。

宇文融括田取得相当大的成效,土地兼并问题得以缓解。

加上命好地遇上难得的风调雨顺,也就有了被誉为封建时代盛世之最的开元盛世。

然而与之相对的是:节度使军财政三权合一,权力迅速膨胀;向既得利益阶层妥协,开元十七年就将宇文融贬到外地,土地兼并问题迅速恶化,此后数次下诏禁土地兼并,处罚却相当轻微。

这节度使坐大、土地兼并问题急剧恶化的后患——

就该由李隆基自己咽下苦果。

【李世民:……】

【李隆基:……】

李隆基只是开始沉溺于享乐,但并不代表他昏庸愚蠢。

他甚至在思索秦念口中的“巅峰”是哪一年。

是之后,还是之前?

自己是否已经处于昏聩之中?

他想到三年前连杀三子,又想起今年借太后忌辰之名敕令寿王妃出家。

李隆基额上沁出冷汗。

【武曌:既是如此,李隆基为何不能为首选?晚年昏庸之事,亦能改之。】

太平公主掩饰好情绪。

她绝不能露出任何对陛下的不敬之色,哪怕现在她还没有抵达皇宫。

如此绝佳的机遇,她绝不能让其因自身的缘故而错失!

武曌此问,并非是不愿立太平为皇储,甚至她内心已经做出了立太平为皇太子的准备。

只是秦念说李隆基有着声誉榜前十的才能,她不问,就必然会有臣子质疑太平是因女子的身份,才得秦念看重。

【秦念:大唐实亡于李隆基。就这么个玩意,但凡有首选,那还是别了吧。】

【李隆基:大唐怎会是亡于朕?!】

李隆基不能理解!

他分明就看到了太子李亨之名,凭什么说他是亡唐之主?

可当问完,李隆基就注意到“实亡”一词。

………

李世民也是心中一惊。

可仔细看“实亡”二字,就知道李隆基并非真正的亡国之君。

但“实亡”更甚于“名亡”。

正如西汉之亡不在于幼帝刘衎,而在于汉成帝刘骜。

【秦念:你不认?老赵,朱八八,朱棣,你们怎么看?】

【赵匡胤:确为亡唐之主。】

【朱元璋:致使损口近三千六百万,十去其七,亡唐者李隆基无误。】

非让在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之间取一人为储君,就算是朱元璋也只能以太平公主为首选。

哪怕只是守成之君,也不至于如李隆基这般让大唐由盛急转为衰。

【朱棣:藩镇割据之始,宋前乱世之源,皆起于李隆基。】

【李隆基:……】

李隆基脸色惨白。

这三人都是声誉榜前九之君,亦是后世之君。

损口近三千六百万、藩镇割据之始、宋前乱世之源!

他看到了开放历史话题中的“宋太祖赵匡胤”。

藩镇、乱世……

李隆基只觉寒意涌入四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90-100(第6/18页)

肢百骸。

他几乎是立即想到了他所设置的节度使!

他的民心在此刻直跌百余位,其治下百姓皆惊恐于“损口近三千六百万”!

【李世民:割据……竟是如此。】

仅凭朱姓皇帝的两句话,李世民已经猜出李隆基是怎么回事。

唯有战乱能使得“损口近三千六百万”,而起因或许就在于藩镇割据。

而藩镇割据武将为重,就有了宋初的以人为食。

李世民为大唐百姓而恸。

此时的大唐人口还不到三千万,李隆基一朝却有五千多万人口,如此极盛之时,却遇上君王晚年昏聩!

【秦念:李隆基,你的盛世不是你一人之功,是承袭李世民、李治、武曌三人的遗泽,亦是透支大唐的未来。】

【秦念:你到晚年却沉溺于享乐,对种种隐患视而不见,透支未来获得的盛世也迅速迎来反噬——大唐在极盛之时转衰,数百年乱世自你而始!】

为何说是透支?

土地兼并问题暂且不谈,光是节度使制度,秦念就可以说开元盛世在武功上有着巨大的水分。

节度使制度,是将边防压力转嫁给边镇地区,以减少中央的财政压力。

军、政、财三权合一的节度使,权力高度集中,政务决策效率与军事指挥效率都得到空前加强。

于是此时的唐朝不仅能收复此前的失地,甚至还能开疆拓土。

但这就是在饮鸩止渴,将地方权力下放给节度使,从而换取短暂的盛世。

后果也极其惨痛——

藩镇军队久经沙场,战斗力远超中央:安禄山造反时,内地“天下承平日久,人不知战,闻其兵起,朝廷震惊”,“禄山令严肃,得士死力,无不一当百,遇之必败”。

安禄山十一月造反,十二月就攻陷东京洛阳,第二年六月就攻陷长安。

安史之乱带来的直接损失是三千六百万人口,此后藩镇割据成为痼疾,最终演化成惨无人道的五代十国。

从安史之乱爆发开始算,到赵匡胤建国,期间历经两百多年乱世。

第94章

【李隆基:朕、朕……】

早在四年前, 他想任命朔方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宰相张九龄以牛仙客“目不识文字”为由极力劝阻,李隆基就罢免张九龄、裴耀卿, 拜李林甫、牛仙客为宰相。

此后监察御史周子谅说牛仙客没有宰相的才能,李隆基就将他杖杀,并将引荐周子谅的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

自那以后,李隆基就很少听到难听的谏言,只能听到李林甫的歌功颂德。

如今天幕点出大唐将要迎来巨变,藩镇作乱十去其七!

藩镇割据……

李隆基此刻想到了张九龄的谏言:“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

如今张九龄已薨, 安禄山却是平卢兵马使。

【李世民:李隆基, 你若继续如此昏聩, 不如早些将皇位禅让他人!】

此前得知宋前乱世竟是以人为食时,李世民就深感愧疚。

当时赵匡胤和秦念都说过错不在于他。

如今李世民总算知道祸起何人。

竟然就是此前民心一直在他之上的李隆基!

想到大唐百姓何等信任这个曾孙,却在他的昏聩之下遭遇“十去其七”的兵祸,更是面临数百年乱世——

李世民怎能不痛恨!

………

而太宗皇帝这句话一出, 李隆基的民心再度骤降百名!

李白望着天幕, 忧心于秦念所说的“反噬”。

陛下今年五十有六, 显然已经算是“晚年”。

但比起年龄,陛下罢免张相,重用李林甫之流才是真正的昏聩之兆。

“反噬”将起于何处?起于何年?

【李隆基:朕、我会立即改过!】

【李世民:但愿如此。】

天幕禁止谎言,李世民再怎么厌恶李隆基,也知道他这话不是谎言。

虽然不知道是真心要改过, 还是因为不愿意禅让而承诺改过。

从目前所知的情况, 李世民推测李隆基必是将军权下放“藩镇”以应对异族, 在换来短暂的盛世后,藩镇坐大引发兵祸,大唐因此转衰。

李隆基既然处于极盛之时,藩镇之危恐怕已然形成。

李世民不能勒令他禅让。

——李隆基不愿意交权,勒令他禅让就极有可能引发社稷震荡,使得藩镇兵乱提前发生。

【武曌:隆基,你初入群时民心第二,定是鼎盛之时。此时改过,为时不晚。你务必以社稷为重,延续盛世,以护百姓平安。】

李隆基算是武曌颇为宠爱的皇孙。

四岁时被她过继为弘儿之子。

七岁时李隆基就敢呵斥金吾大将军:“吾家朝堂,干汝何事?敢迫吾骑从!”

得知此事后,武曌觉得李隆基甚异,对他颇为宠爱。

虽然这种宠爱也算不上深。

现在为李隆基解围,是武曌知道太宗皇帝爱民心切,才会对李隆基如此冷漠。

恐怕此时,房玄龄等人就在劝谏太宗皇帝。

………

“既然武曌已经说了,朕就不必再说。”

李世民知道臣子们劝谏,是因为李隆基不愿禅让已成定局,民心太低对彼时的大唐不利。

倘若武曌不言,李世民再怎么不情愿,也得用类似的话助李隆基提升民心。

房玄龄等人看到李隆基的民心恢复到中上游,这才停止进谏。

【李隆基:臣谨遵诏!】

皇祖母于李隆基有杀母之仇,亦有幼年幽禁之恨。

正是因此,他执政后严格限制后妃干政。

可此刻他却是再度以臣自称。

【秦念:李旦李显,你俩是在装死吗?】

见这个话题告一段落,秦念主动开启下一个话题。

可惜,李隆基的剧本居然不是立即禅让。

不过也能理解,愿意主动禅让的皇帝才是少数,绝大多数的皇帝都是以权势为重。

唐玄宗李隆基显然不是愿意交出权势的皇帝。

【李显:朕……】

【李旦:朕已欲将皇位禅让太子!】

【李旦:太子是李隆基!】

怕先祖们不知太子是谁,李旦连忙补充道。

至于太子晚年昏庸之事,现在群里的“李隆基”已得到先帝的认可,他当然就没必要废太子。

出言后,未见先帝们反驳,李旦更是松了口气。

其实之前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90-100(第7/18页)

的禅让,李旦想的还是只让渡一部分权力。

如今他不能这么做——

太平公主被阿耶和阿娘定为储君之后,就会威胁到皇位。

可他就剩太平公主这一个同胞妹妹,李旦又实在不忍杀她。

万分为难,又为声誉榜的缘故更加清楚自己的平庸,李旦决定彻底禅让。

不掌权就不必考虑诸多事情。

他已经习惯了逃避。

【秦念:李治武曌,这两个时期太平公主的性命,你俩不管管?】

【李治:?!】

【武曌:?】

【李显:……】

【李旦:朕绝无伤及妹妹性命之意!】

李旦确实无此意!

他此前一心想要在妹妹与太子间寻求平衡。

如今想要彻底禅让,也是不愿意对妹妹下手。

【李治:显儿,你要杀太平?】

【李显:……】

李显不敢作声。

其实早在太子李重俊谋反时,他就有杀李旦和太平公主的想法,只是御史中丞萧至忠泣奏:

“陛下富有四海,贵为天子,岂不能保一弟一妹,受人罗织?宗社存亡,实在于此。”

他这才放过他们。

“阿耶!你先前放过相王,结果却是相王篡位!你不能再姑息他们了!”

安乐公主再度进谏,欲杀李旦三人!

【秦念:因为李显废物,他的皇后是废物,他想立的皇储安乐公主也是废物。】

【秦念:李治,赶紧想办法救一下。不然太平和李隆基都死在这三个废物手中,这个时期的大唐怕是要亡得更快了。】

“万骑军!你们要助纣为虐,杀吾与李隆基,致使大唐早亡吗?”

太平公主突然站起,厉声喊道!

羽林军许多军卒面露茫然。

“诛逆贼!速诛逆贼!”

见禁军竟有迟疑之色,安乐公主顾不得先求阿耶,连声勒令他们动手!

………

秦念判定废物的方式很简单,那就是拿着什么牌打出了什么效果。

李显就不说了,史书认定的废物。

韦后和安乐公主这母女俩,有着李显的极度偏爱,还能在李显死后秘不发丧一日,以令韦氏家族掌控禁军。

结果十九日后就被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手诛杀。

先机占尽,结果惨败。

这不叫废物叫什么?

至于为什么说李显想立安乐公主为皇储,则是出自上官婉儿的墓志铭:

“以韦氏侮弄国权,摇动皇极,贼臣递构,欲立爱女为储。”

上官婉儿冒死四谏来阻止李显立安乐为储,第四次“饮鸩而死,几至颠坠”。

饮毒后差点死了,是李显怜惜她的才能与坚贞,让太医将她救了回来。

这就说明李显必然有立女儿为储君的念头,上官婉儿才会如此死谏。

太平公主为上官婉儿书写悼词“千年万岁,椒花颂声”。

显然,上官婉儿是太平公主的人,忠于李唐。

不过李隆基篡改历史,《旧唐书》的记载是上官婉儿劝韦后行武则天之举,还与武三思私通弄权。

【李治:李显!你不得……】

“陛下,应直接择定太平为皇帝!”

武照却是想到李显的数次沉默,果断谏言道。

李治早就习惯采纳她的谏言。

【李治:李显无能,当以太平为帝!】

太平公主大喜:

“先帝诏令、以吾为帝!万骑军,为朕诛逆!”

羽林军为禁军主力,本为太宗时期的百骑,后为阿娘扩至千骑,又被李显置万骑。

她此前没有阿耶诏令就敢站起来策反他们,是因为她知道羽林的将领与李隆基暗中结交,而羽林军的士卒们出身多为六郡良家子。

太平公主就是在赌他们更忠于太宗与高宗,而不是登基未满四年、纵容妻女跋扈虐下的李显!

李隆基看着万骑士卒皆应姑母之言,心绪极为复杂。

他暗中与羽林军中上层将领结交,但只要李显还活着,他就很难鼓动羽林军弑君。

如今姑母得皇祖父诏令,得位极正。

又不像李显三人那般无能,不可能给他登基的机会。

他甚至不认为姑母会放过他。

………

秦念看着李治前后两段截然不同的话,很快就猜到原因。

李治的扮演者真是个天才!

这是在扮演被武则天劝说后改主意?

太细节了。

【系统:检测到嘉宾组成员“李显”已死亡,检测到李治已确立李太平为皇帝。】

【系统:相关皇帝加入群聊:李太平。】

就是系统太出戏了。

完全辜负了李治的好演技。

上次赵德昭杀赵炅也是这样,简直就是现杀。

不对,赵炅好歹还挣扎了一下,假装正在被杀。

这李显死得也太迅速了吧?

演都不演了!

比这更让秦念无语的,是太平公主被起名李太平。

太扯了吧?

史书没有记载太平公主的原名,李令月之说是对“伏见臣妹太平公主妾李令月嘉辰降嫔公族”的断句错误。

“妾李令月,嘉辰降嫔公族”是错误断法,“令月嘉辰”其实是固定句式。

但随便编个名字,也好过李太平。

秦念摇摇头。

估计甲方是重金请人扮演历史人物,却忘了系统管理员也得找个合适的人。

秦念的思绪相当飘忽,念头又转到了——

这“系统”该不会是金主本人吧?

金主显然不会缺请专业人士的那点钱,那就极有可能是金主自己在充当“系统”。

秦念迅速放弃找甲方提议换“系统”的想法。

………

太平公主茫然了一瞬。

她不叫李太平。

但很快她就目光坚定——她现在就改名李太平!

【李太平:祖父!阿耶!阿娘!】

第95章

进群先拜见先帝。

李太平现场提拔方才最先响应的士卒, 命他们迅速前往皇宫各处接替左右羽林军的中上层。

原本的将领皆软禁于宫廷,待事后再予以调任。

包括方才助她诛逆的羽林军将领——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90-100(第8/18页)

她在皇宫中耳目不少,当然清楚李隆基与这些将领的勾结。

【李治:……】

在李治看来, 他的太平还在襁褓之中。

突然看到女儿喊他,有点不知道该作什么反应。

尤其是太平这么快就杀掉李显……

李显是他已经十一岁的嫡子。

【武曌:朕竟是不知你如此“有能力有魄力”。】

武曌不是不知道太平有能力。

但真不知道有能力到这种地步。

这也太快了。

雉奴刚下诏,数息之后太平就已经接替李显入群。

【李世民:太平,当戒骄奢,勤勉治国。】

李世民同样惊异。

他本以为武曌、秦念二人就已经是女子中的异数。

结果他尚未出生的孙女居然同为异数。

宋朝的赵炅还能挣扎一二,李显却是迅速被诛杀。

距离此次天幕出现才多久?

【秦念:真成玄武门继承法了。】

秦念想起《旧唐书》对太平公主的描述:

“公主丰硕,方额广颐,多权略,则天以为类己, 每预谋议。宫禁严峻, 事不令泄, 公主亦畏惧自检,但崇饰邸第二十余年。”

太平多权谋策略,武则天认为她类己,经常让她参与谋划。

由于宫禁森严, 谋议之事不能外泄, 太平因此自我约束, 只是热衷于装饰府邸二十多年。

可见武则天相当赞赏这个女儿的能力,而太平对武则天相当畏惧,她的骄奢说不定就是自保的手段。

【李世民:……】

秦念不说,李世民都没意识到太平与他的相似性。

【李太平:玄……谨遵祖父之令!】

李太平迅速反应过来。

秦念说的是她与皇祖父一般,是弑兄登基!

但李太平不介意。

以公主之身干政, 她遭受的诘难多了去了。

秦念是力主她应为储君的人, 李太平知道她此言应无恶意。

更何况与皇祖父并论, 这是她的荣幸!

皇祖父两次发言,甚至后一句只是六个点,她的民心排名都迎来两次上升。

大唐百姓至今依旧敬重太宗皇帝。

【李太平:亦谢秦皇相助,若无你执言,朕恐怕已为李显所杀。】

虽然要是没有秦皇提及她,李显也不会想要杀她。

但李太平知道若无此险境,她也没机会以朕自称。

【秦念:现在的问题,就是你所在时期的李隆基,和李旦时期的你,其生死该怎么决定了。】

【李太平:……】

这话李太平没法接。

她总不能刚登基,就昭告天下为了稳固皇权,她必会诛杀对她有威胁但尚无过错的皇侄。

至于另一个时期的自己……

那也只能听天由命。

【秦念:你不妨胆子大一点,留下李隆基又如何?削其羽翼之后,这难道不是一个极有能力的谋臣吗?】

虽然秦念认为开元盛世有很多水分,但开元年间的李隆基确实做到了慧眼识珠。

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四个有能力的宰相,都是武则天时期入仕。

其中姚崇、宋璟在武则天时期就都已受到重用。

张说是在李旦时期升任宰相,而张九龄则确实是李隆基时期才得到重用,展露才能。

此外宇文融括田时触及权贵豪富的根本利益,满朝都是反对声,李隆基力排众议重用他——虽然之后李隆基没能继续顶住压力,还是将宇文融罢贬外地。

其实能够重用贤能就已是明君,正如刘弗陵的重臣都是汉武帝的托孤大臣,但他能够识破谗言继续信任霍光,就可称明君。

只是李隆基晚年昏聩起来那也是真昏聩。

秦念想让李太平留下李隆基,有两个目的:

一是李隆基毕竟有着开元盛世的文治,尤其吏治改革做得相当不错,既可以当谋臣,也能作为“威胁”警醒李太平。

二是得出言保这个时期的李隆基,秦念才有立场去保李旦时期的太平公主。

【李太平:……】

秦念这么一说,李太平还真就心动了。

李隆基那被誉为能进声誉前十的“极盛之世”,对她确实有吸引力。

若是能留李隆基为己用,那“极盛之世”或将成为她的政绩。

“三郎,你可愿效忠于朕?”

被禁卫控制,只能跪在地上的李隆基仰视这位初登基的皇帝。

从她似笑非笑的神情中,他看到的分明是——

“朕的好侄儿,你可愿被朕削去羽翼,助朕成就盛世?”

“……臣,叩谢君恩。”

不同意,就是死。

只有活着,才有机会。

【李太平:秦皇所言极是,朕会重用他。】

李太平当然知道李隆基只要活着,就是对她的威胁。

但倘若杀了李隆基,她又未能成就盛世,后世将如何看待她?

她这一生都在薄冰上起舞。

不差这一次。

已经为帝,她的野心进一步扩大:

她欲要成为与阿娘比肩的帝王!

【李太平:皇兄,劳烦你问问三郎,他敢不敢留下朕?】

既然作出了留下李隆基的决定,那李太平就要给后世的李隆基添堵了。

【李旦:朕这就问。】

然而此时不是李隆基想不想留的问题。

是太平公主权倾朝野,不除掉她,他坐立难安!

“三郎,你姑母已年近五十……”

李旦忍不住为妹妹说情。

他现在也就只剩下这一个妹妹了。

在确定妹妹登基后会重用三郎之后,李旦更是希望三郎能留妹妹的性命。

【李隆基:姑母权倾朝野,朕如何留你?】

李隆基不得不发言。

他倒是想隐瞒诛杀太平公主一事,但瞒得了先帝瞒不了治下万民。

如今姑母如此挑衅,分明是指他不敢留她是不如她!

………

李治颔首。

他此前还不确定太平的能力究竟有多高。

弑兄一事有可能是因缘际会,若无天幕,就是李隆基登基而不是太平。

如今李隆基这么说,倒是证明太平确实极有能力。

【李太平:不敢留就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90-100(第9/18页)

是不敢留,多疑而已,何必找什么借口?】

李太平当然也看得出这个李隆基时期的自己已经死了。

那还有什么好说的,鄙夷就行了。

【李隆基:……】

李隆基怒不可遏,却不知该如何反驳。

他分明有理,但在李太平“朕会重用他”这句话下,他无论说什么都显得势弱!

【秦念:这个李隆基看来是吵输了。】

【秦念:李旦,你反正要禅让,要不现在就禅让吧,朕想看看群里出现第二个李隆基会是什么状况。】

【李旦:……?】

李旦虽然已经习惯禅让。

载初元年,主动禅让帝位给太后,降为皇嗣。

圣历元年,主动将皇嗣位逊位于李显。

今年他又做好了禅让给太子的打算。

但就是禅让不应该先择良辰吉日吗?

【秦念:你挂什么问号,难道你要坐视大唐百姓都觉得李隆基不如李太平?】

李旦被说动了。

太子李隆基欲言又止。

但此事于他有益,所以他不会出言阻止。

【李旦:禅让之事,非一时可以完成。】

【秦念:你先试试在群里说一句你要禅让李隆基,仪式可以以后再补。】

【李旦:……朕要禅位于太子李隆基。】

李治摇摇头。

他现在知道四子为何被天幕视为平庸的君王。

竟能如此没有主见,轻易就被秦念左右。

【系统:检测到嘉宾组成员“李旦”禅位于“李隆基”。】

【系统:相关皇帝加入群聊:李隆基。】

秦念想笑。

李显说嘎就嘎,李旦也是说禅让就禅让。

神速啊。

嘉宾组李旦消失。

开放的历史话题又增加了“唐睿宗李旦“,看来不仅死了会开放话题,禅让也行。

至于李隆基……

【李隆基(56):二十八年前的朕?】

“李隆基”加入群聊之后,“嘉宾组”的“李隆基”就都后附数字。

由于能够“理解”天幕上的字,李隆基已然看出“56”指代的是自己的年龄。

【李隆基(28):……】

【秦念:好敷衍的区分方式。】

年轻的李隆基也没想到自己“入群”得这么迅速。

好在他已想好怎么反驳姑母所言。

【李太平:竟是四年以后的三郎?你也不敢留下朕?】

【李隆基(28):你留下我,是因为我有用,利大于弊;我留下你又有何益?】

年老的李隆基骤然警醒:

他此刻发觉自己确实沉溺享乐太久,以至于年轻的自己能想到的办法,现在的他却不能及时想到!

【李太平:……】

这下换李太平沉默了。

她确实想不出留下自己的“益处”。

李隆基的问题在于年老昏聩,偏偏她比李隆基还年长二十岁。

假如她是李隆基,还真没有留下自己的理由。

【秦念:有啊,当警钟用。警示自己不要发癫,不然随时可能被太平公主篡位。】

【李隆基(28):……姑母年长我二十岁。】

既然五十六岁的自己还处于大唐盛世,难道要指望七十六岁的姑母警示自己吗?

看到晚年昏聩的结果,李隆基自认绝不会再晚年沉溺享乐。

【秦念:那这个时期的太平确实没救了。李治武曌,节哀。】

【李治:……】

【武曌:……】

武曌已思索许久,同样找不出让李隆基放过太平的理由。

太平权倾朝野,就是她面对这种情况,都容不下这个女儿。

更别说是李隆基。

………

四十八岁的太平公主苦笑一声。

这世上应当也没人如她这般,眼睁睁看着死亡到来。

【秦念:咦,不对,你可以把太平公主和所有你看不惯的臣子一起打包流放西域。】

第96章

【李隆基(28):?】

【秦念:物尽其用。与其把这些人全杀了, 不如全部送去驻守西域。】

【秦念:朕不能透露具体的历史,只能说过不了多久,西域周边除了南北异族威胁加剧, 当地部落还会与西边崛起的帝国勾结。】

西域以南是吐蕃,此时的吐蕃正处于鼎盛阶段。

以北是贪得无厌的回纥汗国——天宝三年,回纥联盟与唐军联手干掉了突厥汗国,成为新的威胁。

西边崛起的帝国指的是阿拉伯帝国的第二个王朝阿拔斯王朝,也叫黑衣大食,与其勾结的部落是葛逻禄部落。

就这么个内忧外患的环境,大唐要保住西域的难度,只能说相当高。

哪怕没有安史之乱,西域丢失的可能性也很大。

【李隆基(28):朕可派遣其他人入驻西域。】

李隆基依旧对太平公主极为忌惮, 甚至认为放她离开, 迟早会酿成大患。

若是要派大量官吏去治理西域防范外敌, 他可以放开科举广录人才,何必非要留下太平公主及其党羽的性命?

【秦念:西域的情况相当复杂,需要能力极其出色的人才有可能改变局势。你觉得李太平对你有着极大的威胁,实则也是承认她的能力。】

【秦念:她敢赌一把留下你, 现在就看你敢不敢留下她。】

【李隆基(28):……】

李隆基开始思索秦念所言是否可行。

让姑母去西域, 最大的威胁在于姑母掌控西域后, 与吐蕃突厥等异族勾结。

但姑母已经四十八岁,这些年来已无所出。

只要将她的子女都软禁在长安,姑母就不可能叛唐。

而自己的寿数至少也有五十六岁,加上“晚年昏聩”的寿数,肯定不会先于姑母离世。

【李隆基(28):我……赌了。】

太平公主怔然。

她虽权倾朝野, 但基本都是文臣, 并无兵权。

如今李隆基即位, 她本以为自己必死无疑,不想竟然还能峰回路转。

哪怕是流放西域,也好过就此身死。

【秦念:若有同化西域的功绩,也足以名垂青史。】

“谢秦皇。”

太平公主心中燃起野望。

不仅是欲要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情随你动 游戏外挂使我登顶武林 关于我在邪恶组织里当杂兵这件事 被病娇捡到后 重生到六零 我包的明星好像比我有钱怎么办 变成猎豹怎么破 听说有人对我偷偷动心 妖孽相公我爱你 醉花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