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仕书屋
会员书架
首页 > 其他 > [天幕]皇帝聊天群 > 110-120

110-120(1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听懂动物语言,警局业绩666[八零] 分手后又被迫营业(娱乐圈) 为你摘下满天星 顾影帝,请多指教 你好,周先生 落入他怀中 嫁给仇敌之后 这个电影我穿过 嫁入豪门后我被宠上了天 小香猪的豪门日常

<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110-120(第1/20页)

第111章

【朱元璋:……得国之正者莫过于朱明?】

朱元璋怔然。

他没想到秦念明明极为不喜大明, 却会给出这样的评价。

【秦念:非前朝之臣、非窃取他人势力,驱逐胡虏重塑华夏,明朝之前, 可有比你得国更正之人?】

前朝之臣。

仅此四字,刘邦、李世民、赵匡胤就皆无言以对。

而武曌看着“窃取他人势力”,轻笑一声。

再看朱元璋,诸帝皆觉不可思议——

以乞丐之身驱逐胡虏而得国?

可谓闻所未闻!

【朱元璋:……】

这分明是褒扬。

但想到为了定大明之正统,他曾说出“元主中国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养”。

朱元璋竟然无法坦然接受这般赞誉。

看着骤然上升的民心,朱元璋方才明白:

他本就是正统,无需以天命论。

【赵匡胤:胜者为王……秦皇此言,或将使得天下动乱者甚众。】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不断收精锐为禁军, 就是想要强干弱枝, 防止割据兵变之事再度重演。

尊孔用儒,也是想要培养臣民的忠诚。

不想秦念竟这般道破本质:胜者为王,至强者为正统。

赵匡胤很是无奈。

秦念这般言论,则分明是赞同兵变。

若是陈桥兵变之前, 身为武将的赵匡胤必然相当赞成此言。

可如今他是皇帝, 赵匡胤就只觉头疼。

【秦念:朕不说这话, 你也照样会夺孤儿寡母的权,刘邦李世民照样会造皇帝的反,武曌照样篡位自立。怎么,掩耳盗铃很有意思?】

【刘邦:……】

【李世民:……】

【武曌:……】

【赵匡胤:……咳。】

一句“夺孤儿寡母的权”,赵匡胤也只能轻咳一声掩饰尴尬。

被秦念点名的四人中, 他的得位最为“不正”。

【刘秀:倘若无秦皇之言, 霍光或许还是霍光;然秦皇这般定论正统, 恐怕就不会有霍光了。】

和起兵造反的皇帝不同,刘秀所面对的是王莽篡汉。

秦念信奉胜者为王,分明就是赞同臣子行王莽之事!

赵匡胤亦行王莽之事,故而不能反驳秦念。

但刘秀无法坐视秦念这般定论正统。

哪怕此言会得罪秦念,致使此后轮到自身话题时为其所针对。

刘秀也不能不出言反驳。

………

霍光惶恐下拜。

“朕怎会因后人之言怀疑忠臣?”

刘彻神情不变,他本就不会对臣子过度信任——哪怕这是后世定论的忠臣。

因天幕之变,巫蛊之祸不会再起。

霍光是否依旧忠于大汉,不到盖棺之时,谁会知道?

………

刘弗陵亲自扶起霍光:“朕信你!”

不信不行,那就只能信。

好在有刘病已作为皇储,病弱的刘弗陵也能多一分底气。

………

刘询语气平静:“大将军请起。”

早在武帝话题之日,他就已经因显欲谋害皇后一事,将显之子女皆废为庶人并徙边。

霍家权势已几近不存。

他虽依旧让霍光位居百官之首,然此时的霍光已然只能依附于他,刘询也已借此逐步接掌实权。

霍光年老,无法对他构成威胁。

现在刘询反倒希望霍光寿数再长一些。

顶级文臣,他只有这么一位。

如今政务繁杂,秦念还在不断抛出新的治政之策,刘询非常需要霍光的辅佐。

【秦念:如果一个王朝的存续寄望于“霍光”的存在,那么它的存续只能叫做侥幸,亡国才是应得的。】

【刘秀:此言谬也!】

【秦念:有再多的“霍光”,不过是为王朝续命一时;但只要出现一个“至德之臣”,王朝覆灭就在顷刻之间——寄望于“霍光”辅政,不是侥幸是什么?】

【刘秀:……】

刘秀本以为宣扬忠义之说,臣子就更有可能行伊霍之事而不是王莽之举。

可诚如秦念所言:

只需要一个王莽,就能让大汉两百余年的基业险些毁于一旦。

不。

甚至可以说,大汉已经亡过一次。

霍光,就是汉朝的侥幸。

【秦念:更何况自秦以来,华夏的“至德之臣”可比“霍光”多得多,这总不能是怪朕“出此言”导致的吧?】

自秦?

为何不计商周?

李世民很快想到缘由:应是皇帝始于秦。

秦及以后的“政法”与商周迥异,确实不适合混为一谈。

那么权倾天下而忠节者,李世民一时间就只能想到霍光、诸葛孔明、慕容恪三人。

而王莽之流——

曹丕、司马炎、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高洋、宇文觉、杨坚。

李世民无奈摇头。

………

赵匡胤无奈。

他自己就是篡幼主之位的武将。

唐宋之间的乱世,那更是……一言难尽。

………

宋朝没有权臣篡位之事。

但朱元璋知道这也不是天命正统之故。

没有如王莽这般篡位逆臣的同时,也没有如霍光这般能够匡扶王朝的重臣。

这是文官分权之故,无关天命。

【刘秀:既是如此,朕收回前言。】

刘秀等候片刻,未见后世皇帝反驳秦念此言。

连“儒家圣皇”朱允炆都保持沉默。

可见哪怕后世皆以儒治国、皆自命正统,且没有人宣扬秦念的理念——

“王莽”的数量也远超“霍光”。

【秦念:所谓的天命定正统,不过是自欺欺人。强盛之时,皇位稳固无需依靠天命;衰弱之时,天命就是挑战者的旗帜——哪个造反的人不说自己才是天命?】

赤帝子斩白蛇。

大楚兴,陈胜王!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

朱元璋长叹一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110-120(第2/20页)

声。

秦念所言无错。

所谓的天命,就是自欺欺人的笑话。

天命之说能够蒙蔽愚昧之人,可这些愚昧之人也同样会被打着天命旗帜的“反贼”所蒙蔽。

【秦念:天命之说,在王朝强盛时毫无意义,却会使得继任的皇帝以为天命所在就可高枕无忧,不思进取致使王朝衰弱。】

【秦念:待王朝衰弱,天命就会成为挑战者的旗帜,甚至成为异族奴役中原的法理依据。】

天命是异族奴役中原的法理依据。

果然,这才是秦念不信天命的真正原因。

朱元璋知道必是亡明异族以天命论奴役华夏,才会有秦念对天命之说的厌恶。

【朱元璋:朕明白了,朕不会再信天命之说。】

【朱元璋:但有一事朕依旧不明。】

【秦念:说。】

【朱元璋:你真没想过如何使你朝延续后世?】

秦念已经码出了“没想过”。

但寻思几秒,又给删了,换了一种说辞。

甲方毕竟给了她一个“皇帝”的人设。

【秦念:想过,但也只是想过。王朝更迭这么多次,朕早就看透了——这世上就没有永远的王朝。】

【秦念:朕唯愿华夏永存。】

【朱元璋:……】

朱元璋沉默。

他看出了秦念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唯有华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才会有秦念望华夏永存之愿。

【秦念:若说私心,那也有。王朝会覆灭,但只要华夏尚存,铭刻在青史的名字就不会湮灭。】

【秦念:有种说法朕很喜欢:真正的死亡是被遗忘。以功绩留名青史、永世流传——这是唯一可求的长生。】

这话是对始皇帝说的。

除嬴政以外,群里其他皇帝都想到这一点。

但……

似乎也不只是对始皇帝所言。

王朝会覆灭,看声誉榜各式姓氏就能得出结论。

求永世留名的长生……

同样是秦皇,同样是求长生——

秦念却稳居民心榜首。

………

天幕现世之前,嬴政确实有求长生的念头。

这个念头早就在秦念一次次否定“神异”中逐渐隐下。

“唯一可求的长生”。

嬴政沉思许久,终究彻底放弃。

罢了。

倘若没有天幕,他或许已经在寻长生之法。

终究未能求得长生,反倒大秦二世而亡。

………

朱元璋想起秦念谈及社稷传承时的态度。

原来她求的不是王朝万世,而是己身声名流传万世。

【朱元璋:如你所言,吾等身为帝王,就已是求得“长生”?】

朱元璋已经六十五岁。

他未曾求过长生。

可纵然王朝无法万世,也不是秦念动辄轻言改朝换代的理由。

所谓的留名后世——

哪怕是昏庸的君王,也同样在史书中留有其名。

既然如此,秦念口口声声求的“长生”,对于君王而言何需去“求”?

【秦念:看到声誉榜了吗?】

【朱元璋:?】

【秦念:排行靠后的那些昏君,遗臭万年。如此“长生”,可谓生不如死。】

两朝的李隆基皆脸色铁青。

遗臭万年?

【秦念:中间的平庸皇帝,除了专研历史的史学家与朕这样必须了解历史的政治家,就没有多少人记得他们。】

刘盈嘴唇蠕动,未能发一言。

他的声誉排名算是中游偏上。

但他自觉应亦属于秦念口中的“平庸”皇帝。

【秦念:前排的明君,千百年后依旧为人称道。有着“千古一帝”之称的秦皇汉武唐宗,更是人尽皆知。】

【刘彻:合该如此!】

刘彻知道后世华夏自称汉族、汉人,言汉语、衣汉服。

后世记住他,这是应该的!

【李世民:朕必将慎始慎终。】

如此“长生”,李世民欣然受之,也更为警醒:

无天幕之时,尚有如此身后之名。

绝不能因通过天幕得知后事而有所懈怠。

先明后昏从而“遗臭万年”者,有李隆基这个“后车之鉴”。

【嬴政:善。】

看着这截然不同的回答,秦念再度感慨打工人们的敬业。

【朱允炆:暴君嬴政,缘何能够居于声誉榜首?】

朱允炆脸上再度涨红。

不久前他就是以这个理由质疑天幕是妖道所为。

然后被诸帝无视,似乎都不屑与他交谈。

现在他越来越相信天幕为天意,但他还是不能理解暴君为何居首!

【秦念:既然三个千古一帝你只认可二凤,那这么说吧——】

【秦念:把祖龙从史书中隐去,与把二凤从史书中隐去,哪一种对于华夏的负面影响更大?】

【朱允炆:……】

朱允炆失魂落魄。

他看得出“祖龙”指代始皇帝,“二凤”是唐太宗。

此刻他终于发现,群里其他皇帝不愿理会他,是多么合理。

隐去始皇帝嬴政——

朱允炆甚至想象不出史书该如何自圆其说。

………

李世民并不觉得受到冒犯。

在看到声誉榜时,他疑惑的也只是自己为何次于汉武帝。

………

嬴政颔首。

他喜欢这个解释。

【秦念:说远了。朱重八,现在继续论你的过错。】

【朱元璋:……】

【秦念:你为什么要用活人殉葬?】

第112章

秦念见过一种说法:殉葬制度是朱允炆制定, 不是朱元璋所愿。

但朱元璋曾让秦王朱樉那个倒霉的正妃殉葬:“樉薨,王妃殉。”

《太祖皇帝钦录》记载,朱樉“听信偏妃邓氏, 将正妃王氏处于别所,每日以敝器送饭与食。饮食等物,时新果木,皆非洁静,有同幽囚”。

王氏被幽囚多年,那么朱樉犯下的罪行、以及他被人毒死都与她无关,她就是殉葬制度下的无辜被害者。

《明史》记载“太祖崩,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110-120(第3/20页)

宫人多从死者”。

这些被迫殉葬的宫人,其家族在朱允炆、朱棣时期都得到优厚抚恤, 被称为“太祖朝天女户”:

“文、永乐时, 相继优恤……进千百户, 带俸世袭,人谓之太祖朝天女户。历成祖,仁、宣二宗亦皆用殉……至英宗遗诏始罢之。”

如果是朱允炆制定这种殉葬制度,朱棣及其后代没理由沿用。

还有一种说法:殉葬制度是蒙元遗毒。

但延续遗毒, 同样是朱元璋的过错。

【朱元璋:……】

朱元璋张口想要为自己辩解, 却是说不出什么话。

“为什么要用活人殉葬?”

只是“活人”一词, 就是对他最尖锐的质问!

【秦念:秦国早在秦献公即位时就明令废除人殉,拿活人殉葬的明朝皇帝——你们这群胡亥究竟是哪来的脸,敢指责大秦是暴秦?】

秦献公即位时明令“止从死”,这是华夏史书中首次以国家法令废除人殉。

始皇帝陵的殉葬应该是胡亥所为。

毕竟兵马俑虽然劳民伤财,却也表明始皇帝以人俑代活人的态度。

史书没有记载嬴政要求活人殉葬, 《史记》的记载是:

“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 皆令从死, 死者甚众。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藏……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

【朱元璋:……】

嬴政笑意全无。

“一群胡亥”。

换言之,胡亥在以活人殉葬。

愚不可及!

【朱允炆:皇祖父只是以无所出的妃嫔殉葬!不曾危及百姓!】

【秦念:哦?你大明的妃嫔是朱明宗室所出吗?】

【朱允炆:……】

【秦念:你朝皇帝既然不是近亲结婚的产物,你朝不就是在以民间女子殉葬?】

【朱允炆:……】

明朝后宫的妃嫔皆强忍着眼泪。

“无所出的妃嫔殉葬”,可她们也是活生生的人!

她们只能乞求秦念能让陛下勿启殉葬。

【秦念:朱元璋,你嘴上喊着崇儒,难道不知道孔子连拿人俑殉葬都觉得残忍?孔夫子要是知道你拿活人殉葬,只会把“其无后乎”四个字扇你脸上!】

【朱元璋:……】

无法辩驳,无法反驳。

朱元璋只觉脸上像是被人扇了一巴掌。

他能作什么解释?

他什么都无法解释。

………

明朝之前,各朝儒生都目瞪口呆。

只见秦念讥讽儒家,讥讽孔家,甚至指责孔子篡改史书。

这还是第一次见秦念提起儒家时,不是以贬斥的口吻。

不对,依旧是贬斥,甚至是怒斥。

只是怒斥的另有其人——

怒斥的是皇帝。

【秦念:你朝拿活人殉葬的皇帝,有一个算一个都跟“爱民”没有任何关系。装什么仁义道德,一群虐民而不自知的东西,你们也配谈仁义?】

各朝皇帝均觉心底发寒。

原来前五个话题,秦念说话都已经算收着了。

就连刘盈、李隆基,都没让她骂得这么难听。

但……

骂得好!

那是活人殉葬——

这朱明王朝,怎敢如此虐民!

【朱元璋:……】

【朱允炆:……】

【朱棣:……朕知错,自朕起,废除人殉。】

朱棣没有推卸责任。

是他没有意识到这就是虐民。

是他决定延续祖制,是他没有阻断错误的传承。

就算这么说会为父皇所不喜,朱棣也不能不认错。

他是期盼成为“正统”的皇帝。

但他更是皇帝!

【朱元璋:朕……不会启用人殉。】

朱元璋声音干涩。

被后世秦皇指着骂,却无法还口。

人殉……

大错特错。

………

朱允炆呆愣了好一会。

突然,他看向两位大儒:“你们为什么不阻止朕行人殉之举?

他信任大儒,当然是因为自幼习儒。

毫无疑问,孔子反对人殉。

他因孝顺遵循皇祖父遗诏,大儒为什么不阻止?

黄子澄和齐泰无言。

【秦念:还有明朝的儒生,你们也配称儒?你儒家的圣贤书被你们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秦念:朱元璋这种杀性大的皇帝你们不敢死谏也就罢了,朱允炆这种“儒家圣皇”居然也不劝。打着孔子的旗号漠视皇帝搞人殉,孔子要是知道有你们这群杂碎学生,他得从坟里爬出来跟你们断绝关系。】

董仲舒近乎茫然地望着天幕。

后世的儒家,陌生得让他认不出来。

这是以儒治世的后世?

漠视皇帝人殉?

朱允炆这等明显尊儒的皇帝,显然会接纳儒臣的谏言。

却无人相谏?

【刘彻:后世的儒家是怎么回事?】

刘彻忍不住了。

儒家独大,他是“始作俑者”。

结果后世的儒家不仅治世不成,华夏两次沦陷于异族之手。

就连最基本的谏言也不会了?

【秦念:知道为什么妃嫔被殉葬,他们却不劝谏吗?】

【刘彻:为何?】

【秦念:因为他们觉得逼着妃嫔殉葬,那是值得被赞誉的“贞烈”。】

【刘彻:???】

【武曌:荒谬!!!】

此刻武曌终于能够理解秦念对儒家的厌恶。

竟然无耻至此?

强迫妃嫔殉葬,这是贞烈?

【秦念:至于为什么要求女子贞烈——因为面对异族时,他们跪得太久了。打不过异族,儒家就转而欺压地位更低的女性,自己跪着给异族当狗,转头逼着女性守节。】

【秦念:强迫女人守节了,就等于厚颜无耻的儒生自己守节了。】

【武曌:这可真是、真是朕闻所未闻的守节!】

各朝再嘴硬的儒生,在看到秦念这几句话后,都觉得瞠目结舌。

明朝的儒家,怎会是这样的儒家?!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110-120(第4/20页)

怎么到了后世,却能视“人殉”为“守节”?

对异族卑躬屈膝,却对本族女子施以重压?

【秦念:汉朝的皇帝们,你们也别置身事外——将鼓励女性守节的贞洁制度纳入国家财政,可是始于你汉朝呢。】

神爵四年,汉宣帝刘询“赐贞妇顺女帛”。

清朝周寿昌对《汉书》注校补:“贞妇顺女,自古无称,自孝宣有此诏,而后世妇女节孝之旌,准诸此矣。”

——贞妇顺女,自古没有制度化的称颂。自汉宣帝刘询颁布这一诏令,后世对妇女节孝的表彰,以这一诏令为标准。

【刘彻:朕未行此事!】

【秦念:你之前是没有,毕竟儒家是从你开始受到尊崇。】

【刘彻:……】

又是儒家!

刘彻脸色极其难看。

【秦念:是吧?刘、询。】

刘询现在不能言于天幕。

此时的他也还没有“赐贞妇顺女帛”,开表彰贞妇之先河。

“朕……必不会再行此事。”

虽然没做过,但天幕禁止谎言,后世刘秀也未为他辩驳。

刘询知道,他必然做了此事。

也必然遗祸后世,才会为秦念这般一字一顿地指名道姓。

【秦念:刘询,可惜你现在还没有干这事,不然朕真想问问:你是在讥讽你改嫁的高祖母失节吗?】

刘启时期。

王娡:“……”

无故被牵连的她不怨秦念。

她甚至能够理解秦念的愤怒。

明朝的后宫妃嫔是被迫殉葬,民间女子的境遇只会更差。

她既当过妃嫔,也曾是民间女子。

………

刘询当然不会不敬高祖母!

他也看出秦念指责的是他赏赐贞妇。

赏赐为夫守节不改嫁的寡妇……

若非秦念的讥讽,刘询绝对不会认为这么做是错。

鼓励守节……是错?

【刘秀:逼迫女子守节,是后世儒生之错,但鼓励守节又何错之有?】

【秦念:你们鼓励女子守节的同时,有鼓励男子守节吗?】

【刘秀:?】

【秦念:于是后世异族入侵之时,无需守节的儒生们跪得可快了。他们再逼着女子守节,号称“男降女不降”。】

“男降女不降”这句话出自于清朝的《清稗类钞·服饰类》。

指的是汉族女子穿汉服、缠足,而男子穿满服。

但秦念把这话用在降元的儒生身上一点都不违和。

因为元朝时的儒生,就将缠足作为“民族气节”的载体。

【刘秀:竟无耻至此?】

刘秀震惊。

后世的男子怎能无耻到这种地步?

什么叫做“男降女不降”?

己身已经降敌,还要迫使女子不降?

………

别说皇帝觉得无耻。

就连明朝以外的各朝儒生,都觉得不敢置信。

而明之三朝的儒生,在秦念揭露出他们所做的一切时,大多是破口大骂,各种狡辩,不肯承认“男降女不降”之说。

【秦念:将守节的责任压在女子身上的时候,你们就没想过这等同于鼓励男子推卸责任吗?】

【刘秀:……原来如此。】

刘秀总算明白秦念在说什么。

自宣帝开始的鼓励女子守节,看似是赏赐与鼓励,实则是“责任”。

【秦念:汉时还只是赏赐节妇,可到被异族压着打的宋朝,儒家就开始贬低不是“节妇”的女子——改嫁即失节,扬言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也有很多人给程朱理学洗地,说程朱理学要求的是男子,只是后世执行坏了。

可《二程全书》是这么写的:

“若取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节也。”

若是娶失节的女子,自己就也失节了,这叫要求男子?

把改嫁的女子说成“失节”,这不叫压迫女子?

后面还有对话:

“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

“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问:若是有贫穷无依靠的寡妇,能不能再嫁?答:后世怕冷死饿死,才有这种说法,然而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这哪里是要求男子?

而“凡人为夫妇时,岂有一人先死,一人再娶,一人再嫁之约?只约终身夫妇也”这句话,被当作是理学对男女一视同仁的证据,可它的后文是:

“自大夫以下,有不得已再娶者,盖缘奉公姑或主内事尔。如大夫以上至诸侯天子,自有嫔妃可以供祀礼,所以不许再娶也”。

——大夫以下需要妻子来侍奉公婆或主持家务,所以可以再娶;大夫以上有妃嫔,所以不许再娶(但儒家管不着“大夫以上至诸侯天子”)。

这叫一视同仁?

第113章

【赵匡胤:这简直就是……朕不会再让儒家独大, 亦自此废止贞妇之说!】

这未竟之言当然是极为难听,故而赵匡胤没有宣之于口。

但各朝儒生都看得懂这是要骂他们。

依旧是除明朝以外,各朝的儒生都难以理解后世的儒家怎么会压迫女子至此。

改嫁即是失节?

就连宋初的儒生, 都理解不了“被异族压着打的宋朝”时期的儒生。

………

刘询这才明白,为何秦念将他“赏赐贞妇”的行为,视作讥讽高祖母失节。

原来后世儒家居然将改嫁女子视作失节!

何等荒谬?

【李世民:本朝亦禁贞妇之说。】

李世民无法理解儒学竟是这般模样。

先是贬阴致使阳衰。

再是“强迫女人守节了,就等于儒生自己守节了”。

怎能可笑到这般地步?

【武曌:朕亦禁此说。各朝儒生,朕是真没想到,你们鄙薄女子的目的,居然是为了更心安理得地向外敌乞降。】

想到宋微子是如何向周武王乞降、周史是如何隐去商朝的女诸侯。

武曌知道儒家的问题不是出在后世,而是源头就有污浊。

【秦念:朱元璋,你朝为了鼓励所谓的“贞妇烈女”, 不仅赏赐财帛, 家族还能减免赋税徭役。】

【秦念:于是你朝守寡的贞妇超过两万七千人, 自尽殉死的烈女近九千人,这还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110-120(第5/20页)

只是朕能查到的数据,真正的数量应远不止于此——而从刘询这个罪魁祸首算到元朝,加起来也不足这个数据的百分之五。】

刘询怔住。

他真的没有想到, 鼓励女子守节的后果居然能严重至此。

作为聪明人, 他当然知道这些贞妇烈女绝非自愿守节。

换言之, 他一道诏令,发展到明朝,竟是迫使近三万女子不得改嫁,更害死近九千名女子!

这还只是秦念能查到的部分,还有多少女子是秦念未曾查到、却同样死于“贞烈”之说?

【秦念:是你朝的道德风尚领先汉唐千百倍吗?】

【朱元璋:……】

【秦念:这是你朝的儒生被异族打断了脊梁, 是你朝虐民的程度超过汉唐千百倍!】

秦念骂的是儒生而不是所有明朝百姓。

因为未开民智的百姓只是盲从者, 而儒生是引领者。

这是明朝的儒家礼教在吃人。

………

明朝儒生被骂得几乎抬不起头。

但他们必须抬头, 不抬头就看不到后世是怎么揭露他们的虚伪。

被异族打断脊梁,所以压迫女子,逼迫女子守贞。

那些守贞殉节的女子是自愿还是被迫,难道他们不知道?

他们当然知道。

但他们觉得哪怕女子是被迫,如此让更多女子为男子守节,对于他们有利无害,为什么要阻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天幕:皇帝你儿子是gay啊 穿成炮灰后被龙王看上了! 重生八零锦鲤妻 与兄书 [综漫]秋人总是很心累 遗忘心机大佬初恋后 [综恐]肝露谷,但恐怖mod 老公每天都觉得我在出轨 别跑,我是你的书啊! 影帝的炮灰前夫想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