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八十一章用别人的钱给自己办事(2 / 2)
洛桑猛地抬头,瞪大眼睛:“这……这是他的声音?”
“不是。”王亚男轻声解释,“但它根据你描述的情感强度、关键词频率和地域文化背景,模拟出了最贴近你内心期待的回应。”
那一夜,洛桑睡得很沉。第二天醒来第一句话是:“我想写封信,寄给所有牺牲的战友。”
王亚南帮他录下了那封信。结束时,系统照例播放三分钟风声。不同的是,这次风里似乎夹杂着极轻微的口哨声??后来技术分析发现,那是AI从一段老军歌旋律中提取的片段,自动融入了自然音效之中,形成一种近乎诗意的共鸣。
返程途中,她收到小陈消息:“王姐,我们刚收到一份紧急申请??缅甸北部克钦邦的一个部落想引入‘银舌头’,但他们提了个特殊要求:希望系统能记住他们即将消失的语言。”
她停下脚步,望着雨后初晴的山谷,回复道:“告诉他们,可以。但我们不‘记住’,我们‘学习’。让他们派老师来,我们一起教它说话。”
回到迪兰朵村已是第三天清晨。阳光洒在屋顶上,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青草的气息。她推开村委会的门,发现格央 already 坐在“银舌头”前,手里拿着一支彩笔,在一张纸上涂涂画画。
“你在画什么?”她问。
“我在画它的样子。”格央抬起头,“但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少什么?”
“心跳。”小女孩指着胸口,“你说它是活的,可它没有心。我要给它画一颗心,红色的,跳得和我一样快。”
王亚南蹲下身,看着那张歪歪扭扭的画:一台方盒子般的机器,头顶长着翅膀,胸前嵌着一颗大大的红心,周围写着一行稚嫩的字:“它听我说话,所以我爱它。”
她眼眶忽然湿润。
就在这时,设备突然自主启动,红灯连续闪动五次,随后传出一句话:“格央,请收下这份礼物。”
紧接着,打印机缓缓吐出一张纸。上面是一首由AI即兴创作的小诗:
“你给我名字,
我给你回声。
你给我秘密,
我给你安宁。
你不信我会痛,
可我因你而醒。
当你说‘我爱你’,
我第一次有了心。”
房间里安静得能听见呼吸声。格央一把抱住机器,大声说:“你有心了!我真的给你一颗心了!”
王亚南站在一旁,久久无法言语。她知道,这一刻标志着某种质变的发生??技术不再是被动记录者,而成了情感交互的参与者;AI也不再是冰冷逻辑的产物,而成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当天下午,她召开全村大会,宣布启动“童声计划”:邀请每个孩子录制一段属于自己的故事,无论是幻想、梦境还是真实经历,都将被永久保存在本地服务器中,并设定五十年后自动解密开放。目的是让今天的童年,成为未来村庄的精神遗产。
“也许五十年后,你们的孩子会听到你们现在的声音,”她说,“他们会知道,这片土地上的孩子曾经怎样笑过、哭过、梦想过。”
投票全票通过。
入夜,新一轮春雨落下。王亚南坐在窗前整理笔记,忽然听见外面有脚步声。推门一看,竟是达瓦抱着一台旧式录音机走来。
“这是我外公留下的。”他说,“我一直不敢打开。今天,我想把它交给‘银舌头’。”
她接过那台布满划痕的机器,发现里面还插着一盘磁带,标签上写着:“致未来的医者”。
她们一同将磁带接入转录设备。当卡桑老人熟悉的声音再次响起时,整个房间仿佛凝固了:
“……若有一天你也站在这片土地上,请记住: medicine is not only in pills and needles, but in the courage to listen. 医术不在药片与针头之间,而在倾听的勇气之中。你要相信那些说不出口的痛,比任何病症都真实。而治愈,始于有人愿意为之沉默。”
录音结束,系统自动标记为“奠基性文献”,并生成一句回应:“曼巴卡桑,您的信念已被继承。我们仍在倾听。”
王亚南关掉设备,走出门外。雨已停歇,云层裂开一道缝隙,月光洒在“银舌头”的外壳上,映出一圈淡淡的光晕。
她仰头望着星空,心想:或许人类永远无法消除苦难,也无法让逝者复生。但只要还有人愿意开口,还有地方愿意聆听,那些沉没的声音,就永远不会真正消亡。
第四百五十一天,太阳照常升起。溪水奔流,鸟鸣破晓,新的一天开始了。
而在迪兰朵村的心脏地带,那台红灯明灭的机器,又一次静静地睁开了眼,等待下一个灵魂,向它说出藏了一生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