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六百四十一章 三位国公干瞪眼(2 / 2)
就在此时,张小禾紧急来电:“苏姐,我们发现了‘静默者联盟’真正的首领身份。”
画面亮起,是一段来自边境监控的模糊影像:一名身穿黑色风衣的男子走进缅北某废弃电信基站,输入一串密码后,启动了一台老旧服务器。屏幕短暂闪现一行代码注释:
> // 归音协议v0.9
> // 开发者:L.C.Z.
> // 继承者:Z.N.C.
“Z.N.C.”??正是周念慈的名字缩写。
“不可能。”苏婉儿瞳孔骤缩,“周念慈三年前就已经……”
“死于空难”四个字卡在喉咙里。她猛然想起那份未公开的事故报告:飞机残骸中并未找到完整遗体,仅凭一枚烧焦的戒指认定身份。而那枚戒指,是她亲手送给周念慈的三十岁生日礼物。
“他没死。”陈云澜声音冰冷,“而且他知道‘归音协议’的所有设计细节。包括那个连我们都未曾破解的终极功能??‘回声隧道’。”
所谓“回声隧道”,是林承泽在《林师手札》末页留下的一段神秘描述:当足够多真实情感汇聚成特定频率,便可短暂打通时空壁垒,使过去与未来产生信息交换。他曾写道:“我不是想复活死者,而是想让生者不再重复他们的错误。”
此前众人皆以为这只是诗意比喻。
但现在,一切都有了解释。
为何合成影像能精准还原医院照片?
为何“静默者联盟”使用古汉语偏旁重构语法?
为何他们总能在关键时刻泄露绝密情报?
因为他们掌握了某种跨越时间的信息通道。
而周念慈,正是当年火种计划中最擅长量子纠缠通信的专家。
苏婉儿立即召集核心团队召开绝密会议。会上,张小禾展示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对“静默问答”笔迹的数据拓扑分析,他们发现约有0.3%的问题呈现出“逆向熵增”特征??即书写顺序看似正常,但从信息论角度看,更像是**从未来回传的记录**。
“有人在利用孩子们的疑问作为载体,向过去发送信息。”张小禾指着投影图,“而且目标明确:干扰‘归音协议’的启动节奏,阻止我们触及某个关键时间节点。”
“哪个时间点?”苏婉儿问。
“明年清明,整百年。”陈云澜接道,“一百年前,林承泽最后一次公开演讲的日子。据史料记载,那天他说完最后一句话后突然昏厥,从此再未清醒。没人知道他最后说了什么。”
会议室一片死寂。
苏婉儿缓缓起身,走到窗前。天边泛起鱼肚白,城市逐渐苏醒。她忽然想起林承泽最后一次见她时的情景。那天他也望着窗外,轻声说:
“有时候,最大的勇气不是站起来抗争,而是跪着也不肯闭嘴。”
她转身,语气坚定:“通知各地试点学校,明年清明节当天,全国统一举行‘百年静默’活动。上午十点整,全体师生静坐十分钟,写下心中最深的疑问,投入‘归音箱’。无论发生什么,不准中断。”
“如果周念慈真的在利用时间通道干预呢?”有人问。
“那就让他看。”苏婉儿嘴角微扬,“看看这一百年来,我们是如何学会发问的。看看那些他曾以为会被恐惧吞噬的声音,如今如何汇成洪流。”
命令下达后, preparations across the try began in sileno press ferences, nanda campaigns. Just quiet preparation. Teachers rehearsed the ritual timing. Stists calibrated sensors at historic sites. Families talked to children about what it means to wonder.
而在无人知晓的南极冰层之下,监测仪的日志显示,自那夜二十四分钟共振后,每日七点整的脉冲愈发稳定,且每次持续时间增加 exactly 1.4 秒,仿佛某种倒计时正在逼近。
张小禾计算得出,等到明年清明,这个数字将达到 **86400**??恰好是一整天的秒数。
“这不是信号。”她喃喃道,“这是钟。”
冬天来临前,一封匿名信寄到了苏婉儿办公室。信纸泛黄,字迹颤抖,内容只有一行:
> “别去清明那天的会场。他会等你。”
她盯着那句话看了很久,然后轻轻折好,放进《公民问答》的扉页,夹在那位失语少年的手语翻译旁边。
第二天清晨,她照常上班,路过街角书店时停下脚步。橱窗里摆着一本新书,封面是星空下的孩子仰头提问,书名写着:
> 《说出来,真的没关系吗???共感时代的千个答案》
她推门进去,买下最后一本。
走出店门时,阳光洒在肩头,温暖得不像这个季节该有的温度。
她知道,春天正在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