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六百七十八章 顾正臣要离开(二更)(2 / 2)
顾正臣心头一跳:“略有耳闻。他在北平扩修军营,增设马场,又从辽东购入大批战马。”
“不止如此。”朱元璋冷声道,“他私下接见日本遣明使节,虽未正式会面,但通过中间人交换礼物。更可疑的是,他府中近日聘请了一位‘西域奇人’,据报精通火器制造,曾在帖木儿汗国效力。”
顾正臣瞳孔微缩:“帖木儿?此人野心勃勃,早已觊觎中原,若其技术流入燕王府……”
“所以你要加快步伐。”朱元璋沉声道,“朕给你两年时间。两年内,必须让新政深入人心,让百姓离不开铁路、工厂、讲堂。到那时,哪怕有人想造反,也找不到追随者。”
“臣定不负所托。”
离开皇宫后,顾正臣并未回府,而是直奔格物学院。
此时的学院已是灯火通明。数百名匠师正在试验室中忙碌,蒸汽机模型不断改进,新型炼钢炉已进入试烧阶段,更有学子绘制全国铁路网规划图,从南京出发,分五线辐射全国:东至宁波,西抵汉阳,北达徐州,南连广州,中贯长江。
院长宋景文迎上前来:“大人,您看这个。”
他递上一份图纸??是一辆完全由蒸汽驱动的机车模型设计图。
“我们尝试用高压锅炉推动活塞,带动轮轴转动,初步测算,时速可达三十里以上,远超畜力牵引。若用于铁路,未来千里行程,一日可达!”
顾正臣眼中精光闪动:“何时可造出实物?”
“三个月内。”宋景文信心满满,“但需大量精铁与熟练工匠。”
“钱不是问题。”顾正臣道,“从钢铁总局调拨资源,优先保障此项目。另外,选派十名最优秀的学生,送往福建船政学堂学习造船,将来我们要造蒸汽舰船,横跨大洋!”
他走出实验室,仰望星空,心中豪情涌动。
然而就在同一时刻,江西龙虎山上,一场密会正在进行。
数十名道士、僧人围坐于天师府密室之中,桌上摆放着一幅大明疆域图,红线标注了数十处寺庙、道观位置。
一名老僧低声道:“顾正臣欲断我等香火之路,此仇不可不报。北方已有回应,燕王愿与我等共谋大事,只要我们在南方制造混乱,牵制朝廷兵力,他便可伺机起兵。”
天师府当代天师张允诚冷冷道:“我道教素来避世,岂能卷入权争?”
“避世?”那老僧怒极反笑,“若任由顾正臣推行新政,十年之后,谁还会来龙虎山求符?谁还会给青城山捐香油?你的天师之位,不过是朝廷任命的一个九品官罢了!”
张允诚脸色铁青。
另一名道士叹道:“其实……我们也并非全无出路。不如效仿惠民讲堂,在各大宫观开设‘道艺学堂’,教授养生、占卜、医药、天文,既顺应潮流,又保住地位。”
众人议论纷纷,最终达成共识:表面接受监管,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消息传至南京,顾正臣只是冷笑:“他们学得倒是快。但这般模仿,不过是垂死挣扎。”
他提笔写下一道密令:“派格物学院讲师进驻各地道观寺庙,协助开办‘技艺学堂’,实则监控言行。凡发现煽动叛乱、传播邪说者,立即逮捕。”
风暴愈演愈烈。
一个月后,第一辆蒸汽机车在南京郊外试运行成功。伴随着轰鸣汽笛,黑色铁龙缓缓驶出站台,引来万人围观。孩童欢呼,老人惊叹,商人计算运费成本,官员记录数据。
朱元璋亲临现场,登上车厢,抚摸冰冷的金属外壳,久久不语。
良久,他喃喃道:“朕打了一辈子仗,骑了一辈子马,没想到临老,竟能坐上这不吃草的‘铁马’。”
顾正臣站在一旁,微笑道:“这只是开始。五年之内,全国主干道皆通铁路;十年之内,百姓出行皆乘火车,货物运输不再依赖漕运。”
朱元璋回头看他:“你给朕画了一幅江山新图景啊。”
“这不是臣画的。”顾正臣郑重道,“这是时代的选择。”
回宫途中,朱元璋突然问:“你觉得,标儿能看到这一天吗?”
顾正臣心头剧震,一时竟无法作答。
他知道,太子朱标的身体每况愈下,太医已束手无策。而朱元璋年近七旬,一旦驾崩,储君即位,朝局必将动荡。
“臣相信。”他终于开口,“只要新政落地生根,纵使君王更替,国运也不会逆转。”
朱元璋点点头,闭目养神,嘴角却浮现出一抹难以捉摸的笑容。
数日后,太子府传来噩耗:朱标咳血昏迷,太医院全力抢救,仍未苏醒。
顾正臣连夜入宫,在偏殿见到面色苍白的太子。床前,朱标勉强睁眼,握住他的手,声音微弱:“顾卿……新政……莫停……寡人……信你……”
顾正臣跪地叩首,泪流满面:“臣誓死推行到底,不负殿下所托!”
当夜,他回到家中,取出一封早已写好的密信,交给心腹:“若有一日南京有变,立刻送往山东,交予铁铉。记住,只有在太子驾崩、燕王异动的情况下才能启用。”
信中仅八字:**凤鸣岐山,龙跃于渊**。
他知道,真正的决战,即将到来。
而在北平,朱棣收到最新密报:太子病危。
他站在城楼之上,望着南方天空,轻声道:“大哥,你若去了,这天下,就该换个人来管了。”
风起云涌,山雨欲来。
新政的火焰正在燎原,而权力的暗流,已在地下奔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