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六百八十章 顾正臣的私兵(四更)(2 / 2)
朱元璋沉吟片刻,提笔批下八个大字:“**国运所系,特事特办**。”
顾正臣叩首谢恩。退出时,却被一名小太监拦住:“顾大人留步,陛下还有密旨。”
殿内,朱元璋已换上常服,手中握着一封泛黄信笺。
“这是二十年前,太子标儿写给寡人的信。”他缓缓道,“那时他在凤阳视察农政,看到百姓凿井抗旱,深受触动,写道:‘治国如治水,堵不如疏,威不如惠。唯有让民自富,天下方可长治久安。’”
他抬头凝视顾正臣:“你现在做的事,就是标儿的梦想。寡人不怕朱棣造反,只怕新政夭折。所以,你要记住??无论局势多么危急,**绝不能放弃铁路、工厂、讲堂这三根支柱**。它们才是大明真正的长城。”
顾正臣眼眶微热,郑重应诺。
---
数日后,江西龙虎山。
张允诚再次召集天师府高层议事。厅中香烟缭绕,气氛凝重。
“南京方面已开始反击。”一名道士汇报,“不仅澄清佛铜谣言,还在各地设立‘惠民食堂’,每日施粥赈济贫民,墙上贴满铁路带来的好处,连童谣都编出来了:‘火车跑得快,穷汉也能赚’。”
“更糟的是,”另一人补充,“顾正臣派出的二十支‘科技使团’已有七队抵达目的地,湖北、四川、广东均已开工建造小型炼钢厂。民间匠人争相投效,称之为‘顾公门生’。”
老僧冷笑:“如此下去,道教岂不成摆设?不如我们干脆支持燕王,趁乱起事!”
张允诚沉默良久,忽然起身,走到龟甲前点燃三炷香。
“卦象变了。”他低声道,“昨夜卜得‘离卦变乾’,火光照天,龙腾于野。东南之火非但未熄,反而借风势燎原。此时逆势而行,必遭焚身之祸。”
“难道我们就坐视顾正臣做大?”
“不。”张允诚睁开眼,“我们改换盟约??即日起,天师府宣布接受朝廷监管,开设‘道术与格物共研堂’,名义上研究炼丹与化学之关联,实则派遣弟子混入各地技艺学堂,记录新技术进展,尤其是蒸汽机改良方案。”
“这是投诚?”
“是生存。”张允诚冷冷道,“当年刘伯温辅佐太祖,不也是道士出身?只要我们掌握知识,就不怕失去地位。等到某一天,百姓发现这些‘奇技淫巧’也有局限,自然会回来寻求心灵慰藉。那时,才是道教真正的复兴之时。”
众人默然。
同一时刻,福建泉州港。
一艘悬挂日本旗的商船悄然靠岸。船上走下的并非商人,而是五十名身穿唐装的武士,腰佩双刀,神情冷峻。为首的是一名矮壮男子,手持足利幕府文书,自称“朝贡使节团护卫”。
然而他们刚踏上码头,四周伏兵骤起。锦衣卫千户凌烈亲自带队,将整艘船团团包围。
“尔等涉嫌通敌叛国,奉旨查缉!”凌烈宣读圣谕,随即下令搜查货舱。
不出所料,在夹层中发现大量军械:倭刀三百柄、火绳枪五十支、铠甲百余套,另有密信一封,确为燕王幕僚亲笔所书,许诺事成后割辽东三卫予日本,开放五港口通商。
“拿下!”凌烈一声令下,五十名武士拔刀反抗,当场格杀二十三人,余者被捕。那名“使节”试图吞毒自尽,被及时制止。
三日后,这份铁证连同被捕倭寇一同押送南京。
顾正臣当廷审讯,全程公开。他命人将火绳枪拆解展示,说明其构造原理,并请被捕武士亲口供述燕王如何派人潜入日本 iate 军事合作。随后,他在午门前焚毁倭刀,宣告:“**华夏不容外夷染指内政,亲倭者,人人得而诛之!**”
消息传开,举国哗然。原本对“讨逆檄文”持观望态度的文官集团纷纷表态支持。翰林院集体上书,请立太子遗志碑,永铭新政初心;六科给事中联名弹劾十余名疑似勾结燕王的勋贵子弟,要求彻查。
而在北平,朱棣收到泉州败露的消息时,正在观看新铸的大炮试射。
炮声轰鸣,震得山谷颤抖。铁弹击穿木靶,嵌入岩壁。
他面无表情地听完禀报,只说了一句:“把负责联络日本的幕僚,全家流放漠北。”
张玉震惊:“王爷!那人可是您心腹……”
“正因是心腹,才更要杀。”朱棣冷冷道,“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让天下人觉得我真会引倭寇入关。我要做的是清君侧,不是亡华夏。此刻,名声比人命重要。”
他转身走入军帐,提笔写下一道密令:“命姚广孝即刻南下,潜入南京,组织死士,伺机刺杀顾正臣。记住??**要让他死得像条狗,而不是像个英雄**。”
风雪渐起,战火未燃,暗刃已出。
而在镇江火车站,一列加挂装甲车厢的“飞龙号”缓缓启动。车上载着首批量产的蒸汽动力防空炮原型,以及三十名全副武装的皇家工程卫队。他们的任务:护送第二批科技使团北上河南,沿途建立五个战时工坊,确保即使战争爆发,技术火种也不灭。
车轮滚滚,汽笛长鸣。
顾正臣站在站台,目送列车远去。寒风吹动他的鬓角,露出一丝倦意,眼神却依旧锐利如初。
他知道,这场较量,不只是权力之争,更是两个时代的碰撞。
一个是靠着百万雄师、千年礼法、阴谋诡计构筑的旧秩序;
另一个,则是依托铁路、工厂、教育、科学徐徐升起的新世界。
胜负未分,但方向已明。
大明的齿轮,正咬合着命运,坚定不移地向前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