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六百八十一章 朕不答应(五更)(2 / 2)
三日后,第一支巡检队升空。
气球缓缓升起,飘浮于三百丈高空。观测员透过黄铜望远镜扫视大地,铁轨如银蛇蜿蜒,村庄星罗棋布。忽然,他在一处荒岭发现异常:十余辆无牌照马车停驻山谷,周围挖掘深沟,似在构筑隐蔽营地。
照片绘图迅速传回南京。
顾正臣亲自研判:“这不是普通流寇。沟壑走向符合军事掩体标准,且靠近铁路支线。下令:命附近驻军佯作巡查,实则包围监视;另派两名便衣探子混入周边村落,查明是否有人高价收购煤炭、铁屑、硝石。”
调查很快揭晓真相??此地正是燕王秘密训练“火器死士营”之所,专门培养擅长爆破、纵火、伪装的特战人员,目标直指新政命脉。
顾正臣当即批复:“批准使用‘震雷弹’战术。”
所谓震雷弹,乃火药司最新发明,外形如陶罐,内置双层火药与铁砂,以定时引信控制,埋设地下后可遥控引爆,威力足以摧毁整段铁轨。但因其杀伤不分,曾遭礼部反对。如今顾正臣破例启用,并制定严格规则:仅限用于反击敌方破坏行动,且必须提前疏散平民。
七日后,死士营发动首次袭击。
深夜,十二名死士潜至扬州东郊铁路桥,安放炸药。岂料刚点燃引信,桥墩下方突然轰然爆炸??正是预先埋设的震雷弹!六人当场毙命,余者慌乱逃窜,被伏兵尽数擒获。
审讯中,一人崩溃招供:“我们受命于北平,任务是每月破坏至少三处设施,包括车站、桥梁、供水泵站……成功者可得良田百亩,家人免赋十年……”
顾正臣看完供词,沉默片刻,提笔写下一道诏令:
“凡参与破坏铁路、工坊、讲堂者,无论主从,一律定为‘逆民罪’,株连三族,财产充公。然若有悔过自首,并协助捕拿同党者,可减刑流放南海垦荒,子孙三代后准予复籍。”
诏书颁布当日,已有十七名潜伏死士主动投案。
民心渐稳,然暗战未息。
某夜,南京城外一座废弃庙宇中,姚广孝终于现身。
他须发皆白,身穿粗布道袍,腰挂药葫芦,俨然一位云游郎中。身旁站着三人:一名西域胡僧,精通迷香与幻术;一名前锦衣卫叛卒,擅长易容刺杀;还有一名少女,盲眼伶仃,却是百年难遇的“音蛊”传人,能以歌声诱发人心悸癫狂。
“顾正臣不易近身。”姚广孝沙哑道,“皇宫戒备森严,讲堂又有卫队巡逻。但我们可攻其软肋??百姓对未知的恐惧。”
胡僧点头:“我在西域曾见‘火狱戏法’,以磷粉洒地,夜燃如鬼火。再配合幻影镜,可映出地狱景象。”
叛卒冷笑:“我可假扮惠民食堂厨役,下药令人昏厥,再布置成集体暴毙惨案。”
姚广孝缓缓摇头:“不够。我们要让他亲手葬送自己的信仰。”
他转向盲女:“你可愿献声?”
少女轻轻颔首。
三日后,南京最繁华的秦淮河畔,忽然出现一支“悲悯教”乞丐团。他们身披麻布,面涂灰土,口中吟唱诡异歌谣。每当夜幕降临,那盲女便立于画舫之上,开口清唱。
歌声凄厉婉转,初听似哭诉,细品却含某种神秘韵律。听者不久便觉头痛欲裂,继而产生幻觉:看见亲人化为枯骨,房屋崩塌成废墟,铁轨扭曲如蛇,蒸汽机吐出恶鬼……
短短两天,数百人精神失常,街头频现自残跳河事件。
舆论哗然。
“这是顾正臣的报应!”有儒生撰文痛斥,“他毁祖宗规矩,逆天行事,以致妖音惑众,鬼神震怒!”
顾正臣闻讯,立即下令封闭秦淮画舫区,全城搜捕歌者。然而盲女早已转移,只留下一段录音蜡筒??原来格物学院早已研发出“声纹留存器”,可将声音刻录于特制蜡盘。
技术官当堂播放蜡筒内容,经频率分析,发现其中夹杂极低频次声波,能刺激大脑杏仁核,引发极端恐惧。更惊人的是,这段音频经过数学建模优化,传播效率极高,堪称“心理武器”。
顾正臣当机立断:“发布紧急科普公告,说明此音本质为物理共振现象,非鬼神作祟。同时启动‘光明行动’??所有惠民讲堂连续七日举办‘勇气之夜’,邀请百姓共唱雄壮军歌,用健康声浪覆盖邪音残留。”
他又调集十台大型扩音喇叭,安装于城楼,每日定时播放《铁路进行曲》,歌词写道:“铁轮滚滚破长夜,真理之光照山河;不怕妖言乱耳目,吾辈自是有心火!”
七日后,邪音消散。
盲女被捕,供出姚广孝藏身处??城北清凉寺地窖。
大军围剿,却发现只是一座空庙。墙上留字:“**智者无形,道在人心。你胜一时,难胜万古幽冥**。”
顾正臣默然良久,下令将寺庙改建为“心理科学研究所”,专门研究声音、光影、群体心理对社会的影响。
风暴暂歇,然前线战云密布。
十二月初八,山东济南。
铁铉率军突袭燕王运粮队,焚毁粮草八千石。朱棣震怒,亲率五千精骑奔袭青州。两军对峙于潍水之滨。
大战前夕,朱棣立于高岗,望着对岸灯火,忽然问道:“你说,顾正臣此刻在做什么?”
张玉答:“据报,他正在南京主持‘年终技术大典’,宣布了一项惊人发明??无线电报机,可在百里之内瞬时传递文字信息。”
朱棣冷笑:“再快的消息,也快不过刀锋。”
他拔剑指向南方:“明日渡河,先取济南,再破徐州,直捣南京!我要让顾正臣亲眼看着他的铁路被拆,讲堂被烧,最后跪在我面前求饶!”
风雪漫天,战鼓将鸣。
而在南京紫金山顶,一座新建的电报塔正闪烁红光。第一封无线讯号穿越寒夜,传向河南前线:
“**诸君勉力,国运在此一举。宁可战死,不可退让半步。铁路不断,薪火不灭。**”
发信人署名:顾正臣。
雪花落在塔尖,随即被热风吹散。
远方,天际微明,仿佛一轮新生的太阳,正缓缓推开厚重云层。